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3-04-13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七年级(3)班历史小组对随朝历史进行了研究,假如你是小组的一员,你认为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隋朝对我国历史的贡献(   )
    A . 推行郡县制 B . 开通了大运河 C . 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D . 创立了科举制度
  • 2.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家的高度评价(   )
    A . 赵州桥的修建 B . 大运河的开凿 C . 指南针用于航海 D . 市舶司的设立
  • 3. 有学者认为,“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中的“它”指(   )
    A . 分封制 B . 科举制 C . 三省六部制 D . 禅让制
  • 4. (2018七下·遂宁期中)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与唐太宗、唐玄宗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
    A . 重用人才,重视农业 B . 善于纳谏,重用人才 C . 提倡节俭,力戒浪费 D . 减轻刑罚,严惩酷吏
  • 5.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可能会看到(   )

    ①色彩艳丽的丝织品

    ②冰清玉润的瓷器

    ③简车在灌溉田地

    ④商人用纸币交易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 6.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这反映了唐太宗(   )
    A . 善于纳谏 B . 重视发展经济 C . 推行平等的民族政策 D . 推行平等的外交政策
  • 7. 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 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 又能反映当时时社会风气的是(   )
    A . 人面鱼纹盆 B . 兵马俑 C . 骆驼载乐俑 D . 渔樵耕读碗
  • 8.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是(   )
    A . 遗唐使来华 B . 鉴真东渡日本 C . 玄奘西游天竺 D . 文成公主入藏
  • 9. 唐诗的文学与史学价值并举。下列诗句蕴含唐朝中外交往盛况信息的是(   )
    A .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 .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C . 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 10. 下列关于两宋时期少数民族首领和其所建立政权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 阿保机——蒙古 B . 元昊——辽 C . 铁木真——西夏 D . 阿骨打——金
  • 11.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点是(   )
    A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 . 国家的统一与民族大融合 C . 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D . 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 12. (2017七下·邹平月考) 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 . 唐未农民战争 B . 藩镇割据 C . 宦官专权 D . 朋党之争
  • 13. (2019七下·北辰月考)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意图是(    )
    A . B . C . D .
  • 14.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 . 南宋与金对峙 B . 宋辽对抗 C . 宋夏和议 D . 北宋与金对峙
  • 15. 某旅游团参观某景点时听导游这样介绍:“他头顶上悬着块画,上面写着‘还我河山’往两边看,四周的墙上画着他的事迹,有‘精忠报国’‘郾城大捷’等。”这位导游介绍的人物是(   )
    A . 寇准 B . 岳飞 C . 陆秀夫 D . 文天祥
  • 16. (2020七下·灌阳期末) 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的宋朝的政策是(    )
    A . 休养生息政策 B . 重武轻文政策 C . 重文轻武政策 D . 对外开放政策
  • 17. 关于两宋时期的统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政治中心始终在黄河流域 B . 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有战有和 C . 科学技术相对于前朝没有进步 D . 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珠江流域
  • 18. 南宋时,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东南亚、印度等几十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宋朝政府给他们办理手续的机构是(   )
    A . 市舶司 B . 澎湖巡检司 C . 宣政院 D . 广州十三行
  • 19. 如下图反映了中国南方在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出现经济重心南移,①应该是(   )

    A . 唐朝 B . 五代 C . 北宋 D . 南宋
  • 20. 下面是南宋地方官就江南农业发展情况向朝廷做的汇报,查明属实的是(   )

    ①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并加以推广

    ②粮食产量提高,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③棉花的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

    ④茶树时的裁培有很大发展,江南新辟了许多茶园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1. 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的传统与变迁》-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的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最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一交子 B . 在广州设立十三行 C . 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D . 文成公主入藏
  • 22. (2020七下·甘南期中) 江南地区在汉代时“地广人稀、刀耕火种”,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景象。这一变化表明了( )
    A . 康乾盛世的出现 B . 科学技术的突破 C . 海外贸易的发展 D . 经济重心的南移
  • 23. 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基础。将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

    ①忽必烈继承汗位   ②南宋灭亡   ③蒙古灭金

    ④元朝建立   ⑤铁木真统一蒙古   ⑥西夏灭亡

    A . ⑤⑥③①④② B . ⑤③⑥①④② C . ⑤⑥③①②④ D . ⑤③⑥①②④
  • 24. (2018七下·和平期中)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古代史上结束长期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包括(    )

    ①秦朝         ②隋朝          ③南宋          ④元朝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25.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它的建立者是忽必烈, 他是哪个民族的?(   )
    A . 蒙古族 B . 契丹族 C . 女真族 D . 党项族
  • 26. 如图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元朝时期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域是( )

    A . 四川 B . 西藏 C . 台湾 D . 腹里
  • 27. 元朝统一后,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边疆各族入居中原与江南,加强了民族融合

    ②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在元朝时已被视为汉人

    ③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④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①
  • 28. 小明发现了一张破损的古地图,依稀能看到“辽阳行省”“岭北行省”等字。绘制着张地图的朝代不早于(   )
    A . 隋朝 B . 宋朝 C . 元朝 D . 明朝
  • 29. 成吉思汗被毛泽东誉为“一代天骄”,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各项活动属于成吉思汗的业绩的是(    )

    ①统一蒙古    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    ④定国号为元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30. “元灭南宋,尤其是把原吐蕃地区、原大理地区和今黑龙江下游的北山兀者地区都纳在中央的统治之下,……”,此处“省略号”可以填写的内容是(  )
    A .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 . 结束了南北朝后的分裂 C . 结束了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 D . 实现了全国南北的统一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是唐朝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皇帝,他认为“舟所以比人君, 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诗句一: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诗句二: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材料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

    寡妻。”

    ——杜甫《无家别》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他”是谁? 为避免“覆舟”,他实行了哪些政策?
    2. (2) 材料二的诗句与哪位皇帝有关?历史上把这位皇帝统治前期的盛世称为什么?
    3. (3) 材料三描绘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后的社会状况?这一事件给唐朝带来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4. (4) 从大唐王朝的兴衰历程中,你获得哪些启示?
  •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 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三:辽、宋、西夏、金对峙图

     

    材料四:宋元时期, 各民族之间频繁的冲突与战争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不同民族在斗争中走向交融。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谁?其通过什么事件获得政权?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
    2. (2) 材料二中,北宋武将的感慨和当时的谚语反映了北宋的哪一政治特点?
    3. (3) 材料三中,你认为反映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哪些?两幅图中政权的更替发生了什么变化?
    4. (4) 请举一例说明材料四中“和”是主流的论断。
  • 33. 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重大转型。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开通后, 加强了南北经济的融合...到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可谓并驾齐驱...这种发展趋势为南宋建都东南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再思考》

    材料二:北宋的市舶岁入约110万缗, 约占国库收入的1/60,南宋仅广州,泉州两处海港,每年市舶之利就达200万缗。

    ——《中华文明传真,第三卷》

    材料三:宋代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 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南宋初期对南方的大规模全面深度开发,促成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从此完全取代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请回答:

    1. (1) 材料一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对南北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2. (2) 材料二中宋朝海外贸易得以繁荣的技术原因是什么?为获“市舶之利”,宋朝政府是怎么做的?
    3. (3)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 (4) 结合以上探究,经济重心南移对今天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