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临沂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学科素养...

更新时间:2023-03-23 浏览次数:10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二上·临沂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曼德维尔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大自然不赋予人类以怜悯心来支持他的理性,那 么,人类尽管有种种美德,也终归会成为怪物。但是,曼德维尔没有看到的是,人类的种种 社会美德(曼德维尔否认人类有这种美德)全都是从这个品质中派生出来的。的确,人们 所说的慷慨、仁慈和人道,如果不是指对弱者、罪人和整个人类怀抱的怜悯心,又指的是什 么呢?其实,从深层次的意义上看,人们所说的善意和友谊,无非就是对某一个特定的对象  所抱有的持久的怜悯之心而已,因为我们希望某一个人不受苦,不是希望他幸福,又是希望 他什么呢?即使说怜悯心真的只不过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这 种感情在野蛮人心中不明显,但甚强烈;而在文明人心中虽较明显,但很微弱)。这种说法, 除了更加有力地证明我的论点符合真理以外,还能说明什么呢?的确,在旁边观看的动物  愈是对受难的动物的痛苦感同身受,它的同情心便愈是强烈。很显然,这种感同身受的程  度,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得多。理智使人产生自爱心;而加强自爱心的,是  头脑的思考。自爱心使人汲汲于关心自己,使他远离一切使他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哲  学使人孤独,使他在看见一个受难的人时,竟暗自在心中说:你想死就死吧,只要我平安无  事就行了。只有整个社会的危难才能惊醒哲学家的沉睡,把他从床上拉起来。即使有人明  目张胆地在哲学家的窗前掐另一个人的脖子,他也能若无其事地用手捂着他的耳朵,稍加思索之后,便不让他心中激动的天性使他对那个被杀害的人表示同情。野蛮人绝没有这么高超的本领;由于他缺乏智慧和理智,因此,他总是一往无前地发挥人类天然的感情。在社 会动荡不安时,在街头发生争吵时,奔赴现场的总是平民,而行事小心的人却往往避而远 之;把打斗的双方拉开,挺身出来阻止诚实的人们互相厮拼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

    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 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 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它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 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在训导人 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  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 良天性的格言,尽管这句格言没有前一句格言完善,但也许更有用处。总而言之一句话,我  们不应当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应当在这种自然的感情中去寻找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  也不愿意做恶事的原因。虽然苏格拉底和具有他那种素养的人可以通过理性而获得美德,

    但是,如果人类的生存要依靠组成人类的人的推理的话,则人类也许早就灭亡了。

    (摘编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材料二:

    卢梭和孟子,同样发掘了人类的怜悯之心,并都曾给予其由衷的赞美,但对于其各自的 理想政治而言,怜悯之心的角色却有较大差异,由此亦辐射出二者政治哲学的种种差异。

    孟子由恻隐之心发展出理想政治的学说从根本上体现了一种情感主义的进路,代表了 儒家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它主张回溯人的情感本源,从中汲取道德和政治力量。这  一传统由孔子发端,在整个《四书》中一以贯之。孔子原创性地提出仁学,并以家庭情感 “孝悌”对“仁”进行定义,率先将家庭情感作为政治情感的重要资源;他还强调人们应重视 体会法律、礼仪等背后的情感内涵,从而不是麻木地遵循规范,而是同时保有道德敏感性: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中庸》更是赋予情感以形而上的根本 地位:“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  下之达道也。”李泽厚就指出,“心理情感原则”是儒家“区别于其他学说或学派的关键点”。

    孟子关于恻隐之心的学说正体现了儒家独特的心理情感原则。

    卢梭政治哲学所彰显的精神与儒家的仁政情感主义形成了鲜明对照。虽然在极度强 调理性精神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中,卢梭可被列为为数不多的重视情感的大师之一,这从 其关于怜悯心之道德意义的深度挖掘剖析可见一斑;但较诸情感,其政治哲学依然更突出 地映射出契约理性精神的烙印。在肯定怜悯心可能具有的道德意义的同时,他反思了包括怜悯心在内的自然情感的不稳定性,甚至认为它可能与正义相冲突,因而在他看来情感——至少自然情感——无论如何不足以作为政治制度之根基。在他看来,通过遵守契 约,人们做判断和行动时诉诸的是理性,而不再是内心本能性的情感冲动,从而正义才得以 取代了本能。在这种理想政治中,契约不仅具有非情感所能取代的地位,而且最值得推崇 的情感恰是那种基于契约、由契约塑造的情感。在此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与柏拉图的遥远 呼应,激情、情感被视为善变、不稳定的,惟有理性才是不变、恒定的,“理想国”中正义的根

    基在于理性。卢梭的社会契约本质上正是这种理性精神的体现。

    无论情感在二者的理想政治中地位有何实质不同,他们都很重视情感的凝聚力对于政 治的意义,他们的理想政体在某种意义上都可被视为情感共同体,但是这两种情感共同体

    的运作模式却非常不同。

    (摘编自武云《怜悯之心与理想政治——卢梭“怜悯心”与孟子“恻隐之心”之比较》)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曼德维尔认为怜悯心对理性的支持是人不沦为怪物的必要条件,但他没能看到怜悯心会派生出种种美德。 B . 卢梭认为怜悯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性状态下更真切,因此野蛮人由于缺乏理性和智慧更容易发挥同情。 C . 卢梭认为怜悯心能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它可以使人在没有受过教育熏陶的情况下也不会做恶事。 D . 虽然卢梭与孟子都由衷地赞美人类的怜悯心,但在二者的理想政治中,怜悯心的地位显然有实质的不同。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了对“怜悯之心”的认识,不过两则材料谈论的目的并不相同。 B . 理智使人产生自爱心,容易使人专注于关心自己,因此,过于理智反而让人远离天性。 C . “心理情感原则”是儒家区别于其它学派的关键点,也是与卢梭学说的完全不同之处。 D . 卢梭认为自然情感不稳定,可能与正义冲突,并否定了其成为政治制度根基的合理性。
    3. (3) 下列说法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论述的“心理情感原则”的一项是( )
      A .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B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C .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D .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4. (4) 材料二结构思路清晰,论证充分有力,请简要分析。
    5. (5) 挖掘和激扬人性之善,是当代立德树人乃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2. (2022高二上·临沂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看不见的珍藏

    茨威格

    自从我们的钞票的价值就像煤气似的四处流散,转眼便化为乌有,而时下古玩交易市  场是个怎么样的情况:那些新近的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你怎么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      于是一夜之间,我真想放下百叶窗,关门停业。

    我不由得想到,把我们过去的旧帐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让 我能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个复制品。就在此时,我突然翻出一大捆大概要算是我们最早的老 主顾写来的信件了。这个70年代的老兵,单说半个世纪以来他从我们这儿每次用几个马 克、几十芬尼买的东西加在一起,在今天也价值连城了。尽管如此,自从1914年以来,他再

    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

    于是第二天,我径直乘火车到了萨克逊的这个寒伧得简直无法想象的乡村小镇。我毫

    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就在那种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上。

    “在我们可怜的、每况愈下的德国,现在生意很萧条,没有什么买主了。因此,大老板们 又想起了他们昔日的老主顾,又来寻找他们的羔羊了…… ”

    我赶紧向他解释,说他误会了我的来意。我这次来,只不过是刚好路过附近,顺便拜访 一下他 ____ 敝店多年的老主顾,同时又是德国最大的收藏家之一。当我刚把“德国最大的 收藏家”几个字说出口的时候,他依然还直挺挺地、近乎僵硬地站在屋子当中,但脸部表情

    突然明亮起来。

    “既然来了,就该让您看点东西,这些东西可不是您每天都看得到的……路易丝,把柜

    子的钥匙给我。”

    就在这时, 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那位原来站在他旁边的老妇人,她面带微笑, 亲切友好地安安静静地听我们谈话,突然向我求情般地举起了双手,同时她又用脑袋做了

    个分明是强烈反对的动作。

    我知道,她想要我拒绝现在马上看他的藏画。于是我很快编造了一个借口,说能参观

    他的藏画,这对我来讲既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荣幸,只是要到下午三点以后。

    “那好吧,下午三点,但一定要准时,否则我们就看不完了。”

    当我在集市广场边上那家旅馆的餐厅刚刚吃完午饭时, 一个衣着简朴年纪较大的姑娘 走进餐厅来找我。可是她的脸突然涨得通红,并且表现出和她母亲一样的惊慌、不安的窘 态来。最后,她终于开始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地说了起来:“我必须坦白地告诉您……您清

    楚现在的局势,您能理解这一切的……我父亲是在大战爆发以后完全失明的。”

    “父亲对于物价和时势一无所知……他根本不知道,我们早已倾尽所有……雪上加霜

    的是,我的妹夫阵亡了,留下我妹妹带着四个孩子……然后我们开始变卖家里的东西。就

    这样……仅仅是为了维持我们最可怜最贫困的生活。”

    突然,这个年纪不小的姑娘举起了双手,眼眶里闪着泪花。

    “求您别让他难过……也别让我们难过……人总得活下去啊!”

    我的天,作为一个商人我曾经看见过许多这样的人,       他们有的被卑鄙无耻地洗劫一空,       有的被通货膨胀弄得倾家荡产,几百年祖传的家产被人用一个黄油面包的价钱给掠夺走。       但是今天,命运在这儿创造了一个最特别的例子,让我感动不已。我不言而喻地向她保证  保守秘密,并且尽力帮忙。

    我们登上楼梯,正要推开门时,就已听到从客厅里面传来的老人洪亮的声音:“进来! 进来!”“赫尔瓦特今天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为了急于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老妇人微笑 着对我说。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桌上一大堆画

    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

    就像人家平时拿易碎品似的,他小心翼翼地用手指尖从画夹子中取出一个纸框,里面 嵌着一张已经发黄了的白纸。“怎样?”他颇为自豪地说,“您曾看见过比这更精美的版画

    吗?每一个细节都是多么地清晰,多么地分明。”

    看着这个对事实还一无所知的老人如此激动地赞赏和夸耀着那一张纯粹空白的纸张, 一丝凉意掠过我的背脊。我镇定了一下,开始扮演自己的角色。

    “真是罕见!”我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话来,“真是印得精美绝伦的一幅画!”马上,老人 自豪得脸上容光焕发。“这还根本算不上什么。”他就这样大声地喜形于色地一边看一边 讲述下去。我简直无法形容,对我来说这是多么地不寒而粟:我和他一起看了一百或三百 张空白的废纸或者是很糟糕的复制品,而这些东西在这位不明真相的可悲的盲人的记忆中 却是真实存在的。

    只有一次,他的梦游者一般的沉着自信以及热情洋溢的情绪被短暂中断了一下,甚至 差一点有觉醒过来的危险:他拿着一幅伦勃朗的《安提俄珀》,但是他那敏感的触觉神经在 这张陌生的纸上却没有能够摸得到那些凹陷的纹路,突然之间,他皱起眉头,脸色阴沉,声

    音也慌张起来。“这是……这是《安提俄珀》吗?”他喃喃自语道。

    我马上采取行动,赶紧从他手里把这幅嵌在纸板里的画取出来,并满怀激情地描绘起 我所知道的铜版画中可能有的所有细节。这时,盲人那张本来很难堪的脸才松弛下来,显 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我看了一下他的妻子和女儿,她们两个紧紧换在一起。 一阵哆嗦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

    一个人身上,宛若两人合成为一个整体,在那儿一同震动, 一同颤抖。

    (有删改)

    【注释】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看不见的珍藏》发表在1925年。本文是节选。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从1914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为老人的藏品多已被卖掉埋下了伏笔,也暗示了一战对经济的破坏。 B . “我赶紧向他解释”,表现了“我”拜见的礼貌和得体。因为老人的确误会了“我”的善意,“我”不得不对此行作出解释。 C . 姑娘开口前“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可以看出姑娘有难以启齿的隐情,这印证了“我”在她母亲举起手时产生的预感。 D . “桌上一大堆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这一细节特写展现了老人对艺术知音的渴望,但悲剧的高潮也隐约将至。
    2. (2) 关于文中老人展示“藏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人对着一张白纸“颇为自豪”,不禁令人感到了丝丝的悲凉和心酸。 B . “我”对着那一张张白纸大加赞扬,说明“我”此时已经被深深地感动。 C . 关于“凉意”和“不寒而栗”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内心的愧疚。 D . 妻女“紧挨在一起”“一同颤抖”,对表现文本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3. (3) 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别有什么作用?请赏析。
    4. (4) 有人认为:“有些看似不符合常规的情节,反而能把人物隐藏的深层心态或深刻主题更好 地揭示出来。”请结合相关情节予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二上·临沂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吕夷简,字坦夫,先世莱州人。夷简进士及第,补绛州军事推官,稍迁大理寺丞。时京 师太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至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从之 又言:“盛冬挽运艰苦,须河流渐通,以卒番送。”真宗曰:“观卿奏,有为国爱民之心矣。”擢 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大内火,百官晨朝,而宫门不开。辅臣请对,帝御拱辰门,百 官拜楼下,夷简独不拜。帝使人问其故,曰:“宫廷有变,群臣愿一望清光。”帝举帘见之,乃 拜。诏以为修大内使。内成,进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辞仆射,乃兼吏部尚书。初,荆王 子养禁中,既长,夷简请出之。太后欲留使从帝诵读,夷简曰:“上富春秋,所亲非儒学之臣, 恐无益圣德。”即日命还邸中。太后崩,帝始亲政事,夷简手疏陈八事,曰;正朝纲,塞邪径, 禁货赂,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其劝帝语甚切。仁宗久病废朝。 一 日疾 差,思见执政,坐便殿,急召二府。吕许公闻命,移刻方赴,同列赞公速行,公缓步自如。既 见,上曰:“久病方平,喜与公等相见,何迟迟其来?”公从容奏曰:“陛下不豫,中外颇忧。一旦急召近臣,臣等若奔驰以进,恐人惊动。”上以为得辅臣体。自仁宗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夷简之力为多。其后元昊反,四方久不用兵,师出数败;契丹乘之,遣使求关  南地。颇赖夷简计画,选一时名臣报使契丹、经略西夏,二边以宁。夷简当国柄最久,虽数  为言者所诋,帝眷倚不衰。然所斥士,旋复收用,亦不终废。其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 术。后配食仁宗庙,为世名相。始,       王旦奇夷简,谓王曾曰:君其善交之。卒与曾并相。后曾家请御篆墓碑,帝因惨然思夷简,书“怀忠之碑”四字以赐之。

    (节选自《宋史 · 吕夷简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至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从之/ B . 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至/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从之/ C . 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至/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从之/ D . 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至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从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 . 真宗,北宋皇帝赵恒的庙号。中国帝王驾崩后都取有庙号,如“汉武帝”即为西汉刘彻的庙号。 B . 春秋,指年龄,“富春秋”即年华正盛。其与《苏武传》中“陛下春秋高”中的“春秋”意思相同。 C . 同列,即同一班列的,地位相当的。其与《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与之同列”的“同列”同义。 D . 配食,即附祭,配享。文中指夷简受赏树祀于帝王宗庙。配享太庙是古代臣子很高的一项荣耀。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一开始荆王子在皇宫中生活,吕夷简却建议让他离开皇宫,这与太后的想法出现了矛盾。吕夷简以侍读之人应为儒士作借口陈述了理由,最终王子还是离开了皇宫。 B . 宋仁宗有一次病愈后召见有关官员。吕夷简奉旨入宫却没有立刻动身,路上又故意缓步而行。皇帝不解,他从稳定政局和人心的角度解释了原因,受到宋仁宗赞赏。 C . 宋仁宗登基后的多年间,天下太平,吕夷简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他推选人才回复契丹、治理西夏,收效甚好。尽管如此,他也曾经多次被诋毁,甚至被皇帝所斥受贬。 D . 昌夷简为臣、为官可谓鞠躬尽瘁而又能屈能伸、舒卷自如,在当世即被称为名相。他去世后,王曾家族请求皇帝为之题写墓碑,皇帝凄然动情,亲题了“怀忠之碑”。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分别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旦奇夷简,谓王曾曰:“君其善交之。”卒与曾并相。

      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5. (5) 大内失火后,君临拱辰门,吕夷简必须见到皇上真容才肯下拜。这彰显出他什么品质?请分析。
  • 4. (2022高二上·临沂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癸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阙开篇两句写与妻子天人永隔,不得亲往祭拜,从时空两个维度抒发了对亡妻的思念,饱含着作者无尽的凄凉和孤独。 B . 上阙最后写到两人在梦中相逢,但因自己容颜已老,妻子已辨识不得。其间含有作者对自己青春已逝、人生蹉跎的感慨。 C . 下阙写到两人在梦中相对无言,惟有泪如雨下,于无声处写尽了作者欲对妻子表达的千言万语,获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D . 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苏轼在此却彰显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词风:如叙家常,缠绵悱恻,于婉约中寄寓着真挚的情感。
    2. (2) 下阙中“小轩窗,正梳妆”与“明月夜,短松冈”作为两处描写各有奇妙又互衬生情。请分析。
  • 5. (2022高二上·临沂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潮汐现象是指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运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开篇 ,”描写的景象就与这种现象有关。
    2. (2) 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了《尚书》“满招损,谦得益”的格言,继而提出了  ”的自然之理。
    3. (3) 陆游在《书愤》中用“  ,忆过去辉煌的战斗岁月,并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二上·临沂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她们的身体,( )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 叫做“带工”的老板。每年____ ①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 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还用说?住的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吃的是( )。 一个月休息两天,咱们带着到马 路上去玩耍。嘿,几十层楼的高房子,两层楼的汽车,各种各样好看好用的外国东西。老 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 ____ 2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块把钱一天 的工钱,嘿,别人给我叩了头也不替她写进去!咱们是同乡,有交情。 ____ ③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二错,我还能回家乡吗?”

    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 )自己没有 跟去享福的福份了。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 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 ),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

    1. (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第②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几点钟?”米考伯先生问道,“我可以—— ”“八点钟左右吧。”昆宁先生回答。(《大卫 ·科波菲尔》) B . 夜空沉寂,灯光传递着一个信念——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C . 经济关系不管受到——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      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D .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荷花淀》)
    2. (2) 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已经   鱼肉荤腥   怨恨  一听天命 B . 已经  珍馐美味  后悔   一听天命 C . 完全  珍馐美味   怨恨   听天由命 D . 完全  鱼肉荤腥  后悔  听天由命
    3. (3)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修辞生动,用词贴切,请分析
  • 7. (2022高二上·临沂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同样体积的冷水跟热水一起放冰箱里,哪个更容易结冰?

    你可能会觉得,肯定是冷水,因为要结冰,热水得先变成冷水才可以。但其实,        。这个反直觉的情况,在生活里并不难见到。比如,你肯定看到过下面这张能够泼水成冰,首先天气得足够冷,第二点就很重要了, ____      如果泼一瓢冷

    水,那你可能会把自己浇成落汤鸡,或者泼别人一脑袋水。

    这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热水挥发会形成大量水蒸气和小液滴,和冷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大, ____ ,另外还有一个你可能想不到的影响因素,那就是热水本身就比冷水更容易结冰。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观察材料中的图片,对环境、动作和冰晶进行综合描写,要求至少用到一种修辞,不超过60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二上·临沂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光荏苒,你正在时代的巨变中走向成人。这一路,你一定经历了太多的不确定,但要走向成熟,唯有确定的可以引领你前进;这一路,你或许见证了时代太多的变化,但要走向 成人,最可贵的却是把握和追寻不变。时代的大变局中,我们必须在不确定中把握确定;走 向成人的路上,我们需要在万变中把握不变:纵观古今中外,各种风云际会中太多的人和事 都向我们讲述着这朴素的真理。

    对此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综合材料以“变与不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