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 /13 /13.1 迷娘(之一)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必修中册13-1《迷娘...

更新时间:2023-03-30 浏览次数:28 类型:同步测试
一、语言表达
二、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1921年2月7日,伦敦

    【注】1920年,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英国伦敦,该诗就写于1921年的伦敦。

    1. (1)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选取一户普通农家作为对象,描写了农家从傍晚时分到夜幕降临时的日常生活场景。 B . 男主人带着锄头从田里回来,一会儿到栏边看牛,一会儿问新酿的酒,这表现了他的勤劳。 C . 诗歌第四节写景,通过青山、松树、半轮月亮写出了夜的宁静美好,也表示天色已经晚了。 D . 诗歌最后两句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并非都是诗中所写的这种能享受祥和、安宁生活的农家。
    2. (2) 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诗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勾画出农妇晚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三幅图景。 B . 本诗没有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而是着重写人物活动、生活场景,将情感蕴藏其中。 C . 诗中暗含着空间的变化,诗人的视线随着人物的活动不断变化,最终落到了场上。 D . 诗歌结尾借助儿歌暗示现实,以“星”和“月”为本体,与诗境巧妙融合,浑然天成。
    3. (3) 本诗擅长细节描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4. (4) 诗歌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 5.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任庄月美

    刘晓伟

    任庄村的夜啊

    景月醉美

    我能通过明月与远朋约会

    站在堤岸俯瞰

    湖天一色

    月光把我思念与佳音传回

    天上挂的月牙

    将大地泛白

    月光照着湖面和白鹭戏水

    看河蟹铺满河床

    波动银水

    油画般的景色我慢慢品味

    月下放松心情

    去欣赏周围

    看湖中鱼虾游动硕果累累

    大自然的景啊

    这里最美

    让我感受秋风凉意体会

    微风吹落树叶

    像蝶飘飞

    庄周梦蝶意境进我心扉

    遥看高铁飞过

    车灯很美

    载来八方远朋赏花玩水

    这里民风淳朴

    人美歌美

    童唱月儿歌谣声音甜美

    慢节奏里生活

    我心充沛

    身处大美任庄感触月美景美

    (有删改)

    【注】任庄位于河南省民权县,境内有任庄水库。春天一到,这里草木青翠,水清地绿,鱼翔浅底﹐野鸭成群,万千白鹭或空中群飞,或草丛徜徉,令人流连忘返。

    1. (1) 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上挂的月牙/将大地泛白”,“泛白”一词描绘了大地的颜色,表达出月光的皎洁和明亮。 B . “看河蟹铺满河床”“看湖中鱼虾游动硕果累累”,这两句描绘了任庄水产丰富的丰收之景。 C . “高铁飞过”“载来八方远朋赏花玩水”展开了现代化的生活画面,让人感受到了任庄的热情。 D . “慢节奏里生活/我心充沛”,表现了“我”沉浸在闲适、美好的任庄生活中的充实和幸福。
    2. (2) 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任庄村的夜啊/景月醉美”,开篇点题,总领下文,和结尾“身处大美任庄感触月美景美”遥相呼应,增强了抒情效果。 B . “我能通过明月与远朋约会”中,以“月亮”为载体,寄托了“望月怀远”的忧思以及对朋友的真情。 C . “月光照着湖面和白鹭戏水”一句动静结合,月光映水的“静”和白鹭戏水的“动”,互相衬托。 D . “油画般的景色我慢慢品味”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任庄景色比作油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任庄景色的优美。
    3. (3) 请结合诗歌内容理解“庄周梦蝶意境进我心扉”的含意。
    4. (4) 歌德的《迷娘》运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这首诗歌也运用了这两种抒情方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还给我

    严 力

    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

    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

    哪怕已经被你吃掉了

    也请把骨头还给我

    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

    哪怕已经被你录在了磁带上

    也请把笛子还给我

    请还给我

    我与我兄弟姐妹们的关系

    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爱的空间

    哪怕已经被你污染了

    也请把环保的权利还给我

    请还给我整个地球

    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

    一千个国家

    一亿个村庄

    也请你还给我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即使没有房间也要一扇门,即使雄鸡被吃掉也要鸡的骨头,荒唐要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和悲凉。 B . 牧歌被录在磁带上,就变成了“你”赚钱的工具,所以作者希望要回笛子,收回自己应有的权利。 C . “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既表明作者对与兄弟姐妹关系的珍视,也暗含了对失去亲情的痛惜。 D . 如果爱的空间被污染了,诗人希望通过“环保”治理改善,含蓄地表现出对纯洁的爱的执着追求。
    2.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将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各国统治者集中为一个“你”作为诉求和谴责的对象。 B . “一千个国家/一亿个村庄”,用夸张手法呈现世界被分割的图景,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诉求。 C . 诗中一再使用的“哪怕”,凸显了最高期待与最低限度的满足之间强烈的反差,强化了情感力度。 D . 全诗借助多种意象,展开丰富联想,运用排比等多种手法,显现出清晰的思维脉络和深沉的情感旋律。
    3. (3) “还给我”是这首诗的核心诉求,简要概括作者希望“还给我”的究竟是什么。
    4. (4) 这首诗各段落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 7.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盼 望

    艾 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为两层,对比了两个海员的对话;第二节揭示海员话中所包含的意蕴,表层是两个海员的不同心态,深层则涵盖世间所有人不同的人生态度。 B . 这首小诗的主体内容是两个海员富于形象的话,这两句话又由两个象征性意象“浪花”“喧哗”组成。诗人正是通过对两种盼望的具体、形象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一代海员的思想情怀。 C . 起锚时洁白的浪花,终会迎来抛锚时铁链的喧哗。对这段完美的航程通过截取“起锚”“抛锚”两个瞬间场景来写,准确精练地写出海员的心情。独特的视角,使这首诗具有了新鲜感和表现力。 D . 这首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海员们为什么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诗人没有说,他在“出发”和“到达”之间留出了空白,让读者用想象去填补。
    2.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意象单纯。诗人没有描绘客轮出海的壮观,也没有直接书写海员豪迈勇敢的性格,而是抓住“起锚”“抛锚”两组时空相距甚远却有内在联系的意象,并用意象组接的特殊手法去反映生活,获得了奇特的美学效果,产生了大于形象的言外之意。 B . 本诗艺术结构巧妙。第一个海员“喜欢”“起锚”激起的“洁白的浪花”,是视觉形象;第二个海员“高兴”“抛锚”发出的“铁链的喧哗”,是听觉形象。 C . 本诗第一节语言组合长短对等,音律节奏相同,只是两组意象逐层递进,在动词和形容词上略有不同,既有浪花的色彩,又有锚链的声音,生动鲜活。 D . 本诗完全采用口语入诗。第一节写两位海员的散文句式的诗行都长达二十余字,但念起来像山泉一样自然流泻,显示出朴素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美。
    3. (3) “一个盼望出发 / 一个盼望到达”中的“盼望出发”“盼望到达”如何理解?
    4. (4) 诗人在写“起锚”和“抛锚”时,大胆舍弃其他一切描绘,集中笔墨只写了“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8.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一九二九年一月

    (选自《梦家诗集》,新月书店1931年版)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交代了野花的生存境遇,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中蕴含着诗人的慨叹。 B . “向着太阳发笑”正是“上帝给他的聪明”的具体表现,“不想到”则写出诗人对小小野花做出这一举动而产生的意外和惊喜。 C .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两句之间形成了对比映照,借以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 D . 这首诗将一朵野花进行了人格化的塑造,诗人以饱满而轻婉的诗情入笔,以小见大,透露出深切的生命感怀与由衷的生命礼赞。
    2.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前后两节的首句形成复沓,成为两节诗咏唱的基础,虽然一字不改,却在情感上呈现出强化效果。 B .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将野花如诗般的欢喜化为具体可见的形态,寓诗于画,轻快洒脱。 C . 诗人站在全知视角,用第三人称指称野花,易于更加灵活地刻画野花的形象,展示其内心的情感世界。 D . 诗歌采用象征手法,咏物喻人,语言清新自然,节奏急促紧凑,情感真挚朴素,充溢着向上的生命力。
    3. (3) 如何理解野花“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的含意?
    4. (4)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野花的形象特点。
  • 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故园①别(节选)

    流沙河

    别了   太阳照不到的园庭

    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

    我熟悉园墙上的每一条裂缝

    就象熟悉自己的掌纹

    我熟悉庭上的每一个凹坑

    就象熟悉自己的面影

    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

    在这里悄悄地结了婚

    在这里歌 在这里哭

    在这里第一回当了父亲

    在这里做过愚蠢的书生梦

    在这里偷看着天上的风云

    现在我要回城去了

    眼泪滴着恋栈之情

    别了   我的小母鸡

    感谢你天天为我下蛋

    别了   我的老公鹅

    感谢你夜夜为我守门

    纸窗不须糊了   让它去破

    柴灶不须烧了   让它去冷

    菜园不须种了   让它明年野草青青

    让蝼蛄来弹琴

    让蟋蟀来吹笙

    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

    【注】①故园指金堂县青白江区域厢镇槐树街5号的余家老宅。诗人流沙河3岁到16岁(1935-1947),36到48岁(1966-1979)曾生活在那里。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别了/太阳照不到的园庭”,既照应了诗歌的题目,点出告别的对象,又交代了故园的特点 B . “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由“消磨”一词可以看出“我”认为在这园庭生活是虚度时光。 C . “在这里歌/在这里哭”,园庭生活有喜悦也有悲伤,园庭是“我”这十二年人生经历的见证者。 D . “纸窗不须糊了/让它去破”三句,写出了“我”要回城因时间仓促而决绝,无暇顾及窗纸、柴灶、菜园。
    2.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三到六行,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对园庭的每个地方都十分的熟悉。 B . “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活动来写园庭生活。 C . “让蝼蛄来弹琴/让蟋蟀来吹笙”,以拟人手法写出了蝼蛄、蟋蟀在“我”离开后的喜悦。 D . “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思乡曲入梦,写出了故园牵绊着“我”,感情真挚动人。
    3. (3) “眼泪滴着恋栈之情”中的“恋栈之情”如何理解?
    4. (4) 诗歌选择小母鸡、老公鹅作为告别的对象,有何用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5. (5) 下面是文学人物简·爱和她的好朋友海伦的形象特征比较图,请把下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运用“总一分”形式,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6. (6) 下面一段文字是围绕“古桥”而展开的,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称的变换:第一句用“那座古桥”开头,自“德高望重的老桥”以后,改用第二人称,采用“呼告”的形式,以便于抒情。请仿照这种写法,以“国旗”或“梅花”为对象,写一段话。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德高望重的老桥,你累吗?

      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

      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

      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

      让我看到了一个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三、语言综合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宿乌镇,秋波入梦,依稀鱼密语,朦胧鸟谈天,“乌镇”多一点就成了“乌镇”,这里是鸟的天堂,鸟的王国。晨鸟穿花语,稍头隔岸歌,乌镇的鸟鸣有一丝淡淡的桂花香。听得有脚步声在石板街的那头响起,咔嗒咔嗒如空谷足音,俄顷消遁在遥远的天街,他们走进了水乡的哪一片曦光?人闲千花落,夜静万巷空,乌镇适合夜泊、流浪。夜来还乡梦,西风客棹寒,移泊烟渚,不会侵扰任何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宜独行,而不是聊天喧哗;①___________,而不是步履匆匆。烦躁的心情合不上乌镇的从容,急促的脚步对不上乌镇的节拍。虾戏草,鱼读月,水底青荇是最好的森林。西市河水绿如蓝,寒烟淡淡紫气凝,何须春夏来。有鱼儿在吃露水,吧嗒吧嗒,一有声响便倏地无影无踪;遇有船来,鱼儿们却不慌不忙不躲不闪,想必是老相识了。

    嘈杂过后有安宁,人生需要适度的归零。乌镇常给你意想不到的灵感,也是一个②___________。石凳呆、木椅呆、廊桥呆、水榭呆,你呆若木鸡,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河岸边、石级旁、拱桥上,到处可以把自己站成或坐成一道风景,暖暖秋阳给你打主光,粼粼波光做底光,拿白墙当米波罗补光,再扯一把天上云做你的顶光板,只等人来帮你摁快门了。

    1. (1)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 拟人   比喻   设问   通感 B . 拟人   比喻   对偶   通感 C . 对偶   借代   排比   夸张 D . 对偶   借代   设问   拟人
    2. (2)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烦躁的心情和急促的脚步合不上乌镇的从容,也对不上乌镇的节拍。”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1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柳条上的一抹嫩绿色,被尘土掩盖得有憔悴色了,__________。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__________。__________。那隆隆有力的雷声,在山谷间回响,__________。细微的雨声又以温柔的手抚摸着春之芽,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雨却迟疑着

    ②仿佛要将春之芽从冻土里惊醒

    ③使它生出油绿的枝叶

    ④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在我的心头

    ⑤需要—次雨的洗涤

    ⑥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

    A . ①⑤③④⑥② B . ①⑤③②④⑥ C . ⑤①③④②⑥ D . ⑤①⑥②③④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思念家乡的那座高山,主峰直插云霄,把家乡的天撑得高远深邃。它四季常青,绿树成荫,十分清幽。山果熟时,令人垂涎三尺,更逗得孩子们满山乱跑;山花开时,漫山遍野都点缀着粉红色的花朵,如繁星点点,煞是好看。我喜欢家乡的山,是因为我人生的底色就是山的本色,我个性里就有山的影子和山的秉性。我向往家乡的山,是因为它像故乡人一样勤劳、率真,(   ①   ),给朝霞以亮丽;傍晚守候日落,(   ②   )。我崇拜家乡的山,是因为它像父亲一样忠厚、坚强,有着父亲一样挺拔的脊梁,宽敞的胸腔。

    1. (1)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 拟人   比喻   排比   设问 B . 拟人   比喻   夸张   对偶 C . 排比   反问   借代   比喻 D . 拟人   排比   设问   夸张
    2. (2) 请在文中括号处各补写上一个恰当的分句,使前后两句对仗工整,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文气畅通,每处不超过6个字。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着逻辑上的错误,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13. (2020高三上·汕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A)梧桐叶大,易受风。(B)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C)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D)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看,满地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

    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别的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天”。

    1. (1) 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最适宜的位置是:( )

      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

      A . (A) B . (B) C . (C) D . (D)
    2. (2) 文中语言形象生动,没有使用的修辞是:( )
      A . 引用 B . 比喻 C . 设问 D . 比拟
    3. (3) 划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简述理由。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 14. 下面是诗歌《水乡行》的前四句,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的前两句扩写成一段描述性的文字,60字左右。

    水乡的路,

    水云铺;

    进庄出庄,

    一把橹。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模糊性是诗歌语言最突出的特点。这种语言具有两重性,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因而能构成诗歌作品丰富多彩的审美意象,吸引鉴赏者去咀嚼、去品味。鉴赏者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______和审美_____去揣度那一个个谜底,填充那一道道艺术留白,_____获得对诗歌作品的审美享受。如果不能发现诗歌文本的艺术留白,不能填充这些留白。那么阅读诗歌便___41___。从这个意义上讲,42.这就使得诗歌语言和表达的意义之间形成了不少的“空白”点,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的沟通之间架起桥梁,深刻领会作品的寓意。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体验       经验       从而       味同嚼蜡 B . 经验       体会       从而       食不甘味 C . 体会       经历       因此       味同嚼蜡 D . 经历       体验       因此       食不甘味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歌是一种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来表现诗歌作者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的超级语言复合体。 B . 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诗歌作者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去表现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 C . 诗歌作者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去表现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所以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 D . 诗歌作者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来表现的,所以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只有通过鉴赏去填补这些空白,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 B . 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C . 只有通过鉴赏去填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D . 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