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振文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5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2七下·吴川期中) “隋炀帝……名通济渠。西通河(黄河)洛(洛水),南达江(长江)淮(淮水) ……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凿( )
    A . 加强民族交融 B . 加重人民负担 C . 加速隋朝灭亡 D . 促进南北交流
  • 2. (2024七下·东胜月考) 古诗云“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注:“青钱选”比喻科举考试时文章写得好,每次都被选中)。这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上注重(   )
    A . 血缘 B . 品德 C . 门第 D . 才学
  • 3. “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据此可知,史书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 施行暴政,民不聊生 B . 开通运河,巡游江南 C . 三征辽东,穷兵黩武 D .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 4. (2022七下·吴川期中) 贞观时期,唐太宗对 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番话反映出(    )
    A . 唐太宗虚心纳谏,完善法制 B . 唐太宗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C .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 . 唐太宗勤政爱民,心存百姓
  • 5. (2022七下·吴川期中) 下图是古装权谋电视剧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剧照,该剧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一生的故事。武则天对科举制的贡献是( )

    A . 设进士科 B . 设殿试 C . 八股取士 D . 设太学
  • 6. (2022七下·吴川期中)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皇帝励精图治,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忆昔开元全 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绘的唐玄宗统治前期“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 . “文景之治” B . “贞观之治” C . “开元盛世” D . “开皇之治”
  • 7. (2022七下·吴川期中) 下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

    A . 交通运输 B . 纸张印刷 C . 浇水灌溉 D . 陶器制作
  • 8. (2022七下·吴川期中) 中国古代制瓷水平高超。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的现象出现在( )
    A . 商朝 B . 西汉 C . 隋朝 D . 唐朝
  • 9. (2022七下·吴川期中) 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在内容与风格上具有不同特点。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
    A . 阶级出身不同 B . 思想性格不同 C . 生活背景不同 D . 艺术追求不同
  • 10. (2022七下·吴川期中) 据记载,630-894年,日本共向唐派遣了十几批使节,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 .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 . 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C . 加强两国友谊 D . 求取佛经教义
  • 11. (2022七下·吴川期中) 某导演执导的关于唐朝的历史剧,在拍第十六集《八方来客》(反映唐朝繁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时,拟定了如下四个史实,请你帮他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
    A . 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B . 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 C . 玄奘西游天竺研习佛经

    D . 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
  • 12. (2022七下·吴川期中) 随着西域胡人的到来,其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袄教、景教、摩尼教等也在唐朝内地传播。这些外来宗教,包括佛教,渗透到唐朝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哲学、文学、语言学、建筑、艺术等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材料体现了唐朝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是( )
    A . 不分华夷,视同仁 B . 强大自信,兼收并蓄 C . 国力强盛,万国来朝 D . 宗教宽容,来者不拒
  • 13. (2022七下·吴川期中) “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是诸镇之中最强,拥兵15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 .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 . 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C . 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D . 民族间交融进一步发展
  • 14. (2024七下·莆田期中) 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修的《新唐书》记载:自国门(指中央)以外,皆分裂于方镇矣。”可知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 . 藩镇割据 B . 安史之乱 C . 黄巢起义 D . 宦官专权
  • 15. (2022七下·吴川期中) 清代史学家赵翼记载:五代乱世“视人命如草芥,动以族诛为事”“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这主要反映了五代时期( )
    A . 藩镇雄霸一方 B . 社会混乱动荡 C . 阶级矛盾尖锐 D . 官员贿赂成风
  • 16. (2022七下·吴川期中) 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 . 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 .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 . 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 .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 17. (2022七下·吴川期中) 宋代选官用官,非科举出身者需逐级转官,科举出身者可越级转官。科举高第者,往往不到十年即可升为宰相、副宰相。这种现象( )
    A . 使权贵退出政治舞台 B . 有利于营造读书氛围 C . 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 D .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 18. (2022七下·吴川期中) 北宋大部分时期,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对皇帝负责。那时,中书省与枢密院称“二府”,对掌文武;而三司称“计省”,独掌财政。这说明宋代时期防止宰相专权的手段是(    )
    A .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B . 废除宰相,实施专制 C . 加强集权,削弱地方 D . 设立通判,加强监督
  • 19. (2022七下·吴川期中) 宋仁宗去世的消息传到辽国,辽道宗曾握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这则事例可用于解释(  )
    A . 宋朝统治者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B . 宋辽之间的敌对关系      C . 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      D . 澶渊之盟的消极影响
  • 20. (2022七下·吴川期中) 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李世民——党项族④北宋——赵匡胤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21. (2024七下·淮南期末) 文旅融合唤醒城市记忆。下列城市名片可以唤醒南宋都城记忆的是(    )
    A . 秦俑故乡,丝路源头 B . 繁华汴水,精彩开封 C . 六朝古都,金陵风韵 D . 千古宋城,梦回临安
  • 22. (2022七下·吴川期中) 一代名将,万世忠烈。岳飞的故事千百年来已广为人知,家喻户晓。下列关于岳飞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了中原 B . 岳飞被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 C . 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南宋人民的利益 D . 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被后人尊崇和怀念
  • 23. (2022七下·吴川期中) 粮食产量是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宋朝时,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的农作物是( )
    A . 高粱 B . 水稻 C . 小麦 D . 玉米
  • 24. (2022七下·吴川期中)

    如果你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那么应确定的研究主题是(    )

    A . 宋代国家统一 B . 民族政权并立 C . 宋代商业繁荣 D . 宋代民族融合
  • 25. (2022七下·吴川期中) 史料实证是我们必备的学科素养之一。下列哪一项不能说明两宋时期手工业的兴盛( )
    A . 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B . 海南岛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C .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D .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 26. (2022七下·吴川期中) 这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他们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各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乱。材料介绍的这个古老民族是(   )
    A . 鲜卑族 B . 匈奴族 C . 契丹族 D . 蒙古族
  • 27. (2022七下·吴川期中) 1279年,元军完成了全国的统,结束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当时元军最后灭亡了( )
    A . 南宋 B . C . 北宋 D . 西夏
  • 28. (2022七下·吴川期中) “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
    A .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B . 使地方保持相当大的权力 C . 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29. (2022七下·吴川期中) 元朝时期,朝廷把藏族聚居的地区划分为三个行政区,设立三个宣慰司进行管辖。这三个宣慰司隶属于( )
    A . 中书省 B . 枢密院 C . 御史台 D . 宣政院
  • 30. (2022七下·吴川期中)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在不断巩固和发展。下面表格内容能充分说明哪一区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时期

    机构

    西汉

    西域都护

    唐朝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元朝

    北庭都元帅府

    A . 西藏 B . 台湾 C . 新疆 D . 南海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3分,第32题13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 31. (2022七下·吴川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因此又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图一,指出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途经的大运河河段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 (2) 材料一中图二这种别致的瓷器出现于北宋时,当时的“瓷都”是指哪座城市?图三反映当时造船业发达,请举出当时造船业发达的两个地区。
    3. (3) 材料二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现象最终完成于什么时候?
  • 32. (2022七下·吴川期中) 加强民族交流和对外交往,是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

    ——日本学者井上清《日本历史》

    材料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三: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列举日本在哪些方面受中国影响。(至少2例)
    2. (2) 阅读材料二,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举出这一“成熟办法”运用的史实。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北宋在战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是怎样处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的。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处理方式?(提示:从利弊两个方面谈看法)
  • 33. (2022七下·吴川期中)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治国措施各具特点,统治者通过不断调整措施来维护王朝统治和国家稳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二: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将一人为害大。”

    一一摘编自吴泰《中国历史大讲堂:宋朝史话》

    材料三:“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日岭北、日辽阳、日河南、曰陕西、日四川、曰甘肃、日云南、日江浙、日江西、日湖广、日征东……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

    ——《元史.地理志》

    材料四: (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岛夷志略》

    请回答:

    1. (1) 结合材料一分析唐朝实行的这两种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公开选拔人才”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太祖派遣怎样的官员来“分治大藩",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措施所体现的特点。
    3. (3)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元朝对全国的管理实行哪一制度?今天中国的省,从建制到名称上与元朝的这一制度有什么关系?
    4. (4)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西藏和台湾地区在元朝分别隶属哪一机构管理。从国家统一的角度 谈谈元朝对这两个地区的管理说明了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