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3-04-25 浏览次数:3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 1. (2022高一上·龙川期末)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这分裂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象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材料二:

    中国古代以宗法血缘为基础,实现家国同构。上自皇帝下到黎民百姓,都依照血缘关系确立等级尊卑,并在此基础上亲亲尊尊,进而形成了古代基层社会的长老与绅治、乡里制度、乡约模式等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

    中国古代社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人口流动规模十分有限。在一定区域内,往往由固定的家族形成自然村落,这就为血缘和地缘在基层的连接提供了条件。通过血缘与地缘的连接,宗族治理与地方行政管理结合起来,在乡村社会形成一套自我管理与民间秩序自我维护的机制。

    这种基层社会自我管理,尽管在形式上皇权不下县,实际上国家政权,通过基层组织和地方中间力量,实现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保证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这样一种稳定的基层社会结构,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的连接往往借助宗族、长老、乡绅这些介于官民之间的中间力量,他们通过与官方合作,或独立办理基层行政事务,或充当地方领袖的角色,在古代社会长期得以延续。

    中国历代都有基层组织,如不同时期的乡里、保甲、村社等。尽管这些基层组织不属于行政区划的范畴,但它们在地方行政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秦汉的乡里组织为例,在县一级分成若干乡,乡下设里,里下为什伍组织,整编基层百姓进行组织管理。乡的长官为有秩和啬夫,负责赋税征收、民政管理、纠纷诉讼等事务处理;乡里还设有三老,掌管教化,以礼制劝民向善。此外还设有乡佐和游徼,分别负责赋税和治安工作;里设里正、里典,主要负责里中事务,按规定掌管百家;再往下的什、伍分别以十家或五家为单位,设什伍长一人,什伍组织内部相互监督,实行连坐。

    这样以地缘为基础的基层组织模式,将分散的小农纳入国家的控制系统中来,不仅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还有助于中央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因此,此后历代的基层社会,大致都采取了这一模式,在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摘编自钱杭《血缘和地缘之间》)

    1.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它需要信用和法律的支持,所以契约一旦签订就必须遵守,否则就难以承受违约的巨大损失。 B . 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大,不同血缘和地域的人聚居在一起,血缘亲情已被理性支配的契约所取代,这种陌生人组成的社群更需要契约来管理。 C . 通过血缘与地缘的连接、宗族治理与地方行政管理的结合,中国古代乡村社会形成了一套自我管理、民间秩序自我维护的机制。 D . 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运行模式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历代的基层社会都采用了这一模式。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血缘社会大致上是稳定的,在这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与幼之间就产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权力和强制地位。 B . 血缘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人一出生就决定他的地,家族世世代代“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C . 血缘社会中不存在交易,仅是出于人情的相互馈赠,而地缘社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则不讲人情,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 D . 一个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生存就难以保障,就会有人离家到外乡生活,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
    3. (3) 下列选项,最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古代基层组织有维持乡里治安的责任,如宋代规定发现同保内犯“强窃盗、杀人放火”等案件,要随时纠告。 B . 古代基层组织因信息传输速度太慢,导致各类信息不能及时向下传达,底层信息又难以上传,治理体系容易出现脱节现象。 C . 古代基层组织中的乡官一般由当地有影响的宗族长老、乡绅担任,他们了解民情且有威信,利于办理乡里事务。 D . 古代基层组织参与基层司法事务,如唐代里正、坊正有权对户婚、田土、斗殴之类的民事纠纷进行调解、处理。
    4. (4)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以见解精辟、论述严谨见称,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两则材料都在讨论“血缘和地缘”的关系,但在论证角度上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 2. (2022高一上·龙川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薯窖

    李佩甫

    炳老实,日子就由女人撑着。

    炳家女人天生肌瘦人,杆儿样。人轻便,活净,走路带风。你看她扫地吧,轻描描的,地就扫了,院子里总是光光的。你看她做饭吧,不声不响的,饭就做了,还一样儿一样儿。你看她说话吧,软软的两句,就叫人想好久还翻不过理来。人总是笑着,那笑在眼上,微微的,叫里里外外的人熨帖。炳家人口众,上有老下有小,一窝子吃货,日子必然紧巴。可炳家女人不焦不躁的,款款就应付了。吃饭的时候,女人先给炳盛。炳算是一家之主,活儿重,出力大,量就足足的。而后是两位老人。老人上年纪了,牙口不好,做些软的,净面的,多些滋味。往下是孩子们,连稀带稠一锅吃,也有花样,能饱。家里人走出来,也都带着女人的一双手呢。衣裳破是破,补丁是补丁,可针线活儿细密、周正,穿在身上有模有样的,绝不招人笑话。

    平日里,就见炳端着一碗红薯在饭场里吃。那碗海大。炳蹲在粪堆上,高擎着一只红薯碗,就像擎着一面旗帜,女人的旗帜。各家也都有蒸红薯吃的,可都没有人家炳家的红薯好。那红薯热腾腾的,块大,鲜,蒸得也好,看着很馋人。炳捧着这冒尖一海碗红薯,一块块往嘴里送,大嚼,实叫人眼热。

    每年红薯下来的时候,村人们自然都把红薯藏在窖里。红薯窖挖在西岗上,家家都如此,只有炳家的红薯不坏。炳家的红薯从秋天吃过,经过漫长的冬季,又经泛醋一样的春天,那红薯从窖里提出来,提一篮是鲜的,再提一篮还是鲜的,总吃鲜的。别家呢,提一篮是坏的,再提一篮还是坏的,总吃坏的。那年月,一年红薯半年粮,乡下人过日月全凭红薯呢。春天是坏红薯的季节,别家的红薯都坏了,他家窖里的红薯咋就不坏呢?就有人问炳家女人,炳家女人笑笑,不说。再问也不说。

    到了麦口上,家家都没红薯了,早就没有了。炳家还有。就一篮一篮地从窖里提出来,大锅蒸了,给邻家送上几块,让娃儿们尝鲜。

    人们又问炳家女人,套着问。可炳家女人主意正,套不出。她还是笑笑,不说。

    二年,出红薯的时候,人们都看着炳家。

    在红薯地里,人们都瞅着炳家女人。炳家女人带着一家人上地挖红薯,汉子们做粗活儿,她做细活儿,仍是轻描描的。男人在前边挖,她跟在后边拾掇,腰一弯一变的,风摆柳样儿,不见多忙,就见一堆一堆的红薯在地垄上堆着。人们看见炳家挖出来的红薯一堆一堆放,也都一堆一堆放;人们看见炳家女人把红薯秧都编成辫儿,提起来一坨一坨往车上放,也跟着把红薯秧编成辫,一坨一坨往车上放。而后看炳家女人吩咐把红薯拉回去,也跟着往家拉;紧接着,看炳家女人去晾窖,就去晾窖;看炳家女人在红薯窖里铺一层细沙,也跟着铺一层细沙;炳家啥时往窖里放红薯,就啥时放红薯……除了炳家女人的细气劲学不来,其余的一样一样都跟着学了。可是,到了春上,红薯还是坏。仅是坏的少了些。

    唯独炳家的红薯不坏。

    总见炳端着一碗红薯在饭场里吃。那红薯招牌一样亮在人们眼前,看来看去竟没有一块坏的。

    闲了,人们抽空就围着炳家的红薯窖看。别家的红薯窖在岗上,炳家的红薯窖也在岗上,地势是一样的。炳家的红薯窖是用木头做的十字窖栏,上边串一铁条,铁条上有锁,是一把老式锁,凑近看里边黑洞洞的,闻闻里边也有一股甜酸气。人们看了一遍又一遍,也看不出有啥出奇的地方。

    后来又有人问炳家女人,女人还是笑笑。问急了,就说:“没啥,真没啥。”

    人们不信,于是就说炳家的红薯窖里有仙家。

    有人说,那红薯窖在岗脊上,有紫气,地脉好。

    有人说,听见里边“哧溜儿”一声,白绒绒的,八成是“皮子”……

    还有的说,是黄仙。里头住了一窝黄仙。八百年的黄仙成精了……

    终有些不甘心的,就悄悄地问了炳家的小三。炳家三娃在学校里上学呢,小学三年级,人实诚,品德好,不会说瞎话,一套就套出来了。娃儿说:

    “先吃小的,后吃大的。先吃坏的,后吃好的。”

    说了,人们都默默地,再不问了,就想起炳家上上下下老小九口人,凭女人撑出一张脸面来,老不容易!杆儿样的女人,那日月像山一样,咋就挺住了呢?

    麦天里,炳家女人会蒸一锅红薯端出来让人们尝。人们就夸几句,各自给娃儿拿上一个,不敢多拿。天蓝蓝的,就见炳家女人笑着,脸上的皱儿开成了一朵花。

    “吃,都吃。”炳家女人说。(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衣裳破是破,补丁是补丁,可针线活儿细密,周正”,既写出了炳家生活的穷困,也写出了炳家女人心灵手巧的一面。 B . 炳喜欢“高擎着一只红薯碗”,是有意在彰显自家的红薯比别人家的好,可以看出炳爱慕虚荣、大吹大擂的性格特点。 C . “地脉”“皮子”“黄仙”等猜测,在表现村民探知炳家红薯窖秘密的迫切的同时,借他们思想中残存迷信意识点明了村民贫困的原因。 D . 村民们在得知炳家红薯不坏的秘密后选择了沉默不问,是因为当秘密不再是秘密之后,人们对于炳家的生活也失去了兴趣。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红薯”为线索,人物的活动都与红薯有关,先后涉及挖红薯、储红薯和吃红薯,情节发展十分紧凑自然。 B . 文中先后多次提到炳家女人的“笑笑,不说”“笑着,脸上的皱儿开成了一朵花”等,都是通过神态描写重在突出她温婉、坚强的特点。 C . 作者将大量笔墨用在了客观叙事上,对人物的肖像和语言描写只有寥寥数语,如“杆儿样”“吃,都吃”等,生动地表现出炳家女人的形象。 D . 前文以对炳家储存红薯的种种效仿和猜测来巧设矛盾,又以炳家三娃的话解开矛盾,突出了炳家女人持家的智慧。
    3. (3) 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的语言特色。
    4. (4) 这部小说是作家李佩甫《村魂》系列中的一篇,你认为本文彰显了怎样的“村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 古代诗文阅读(20分)
  • 3. (2022高一上·龙川期末) 古代诗文阅读

    (甲)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乙)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乎!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 (1) 下列对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莫消长也    最终 B . 吾与子之所共   适合 C . 攀栖鹘之巢    高 D . 掠予舟而西也      向西飞去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 .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 .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 .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3. (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赤壁赋》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B . 《赤壁赋》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C . 《赤壁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赤壁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D . 《赤壁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赤壁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4. (4)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②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5. (5) 《后赤壁赋》最后写道士化鹤及梦醒不见道士,有何作用?
  • 4. (2022高一上·龙川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泣然有感

    陆 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注]①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行政区划为标准。②本诗作于庆元二年秋(1196年),作者闲居山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泣然”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 B . 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 C . 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 D . 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
    2. (2) 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2022高一上·龙川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2. (2)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这一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无边无际的孤独和度日如年的煎熬之情。
    3. (3)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个说法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一上·龙川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那些孩子在玩耍,他们变换着石子的阵势,说:“这是在行军,那是牛群和羊群。”但是,过路人只看到石子,不明白孩子心中的财富。

    同样,享受黎明的人会在初现的晨曦中温暖身子。那个走向井边的人,因为口渴,把沉重的桶提上井沿。口渴,使他的步伐,他的双臂都充满了意义,就像一首诗。有些人若不在辛苦中获得信仰,欢乐自然           , 不会找上他们。

    我也注意到了那个人,他听音乐,却不用心。他叫人用轿子抬他去听,而不是自己走着去听。没有人爬上山坡,大好风景也无人欣赏。但让人抬着送上山顶,你看到的不过是平淡无奇的景物,你怎能赋予它实质的意义呢?

    一个对现状          的人,必是经过努力后方能有气定神闲的享受——他走的每一步都是在调整山河,推平村庄的砾石路。这个景色起自他的胸臆,感受到的他的快乐也是孩子感受到的快乐——他排列了石子,建造了城市,于愿已足,看到未经自己努力而成为风景的一堆石子,哪个孩子不会欢欣雀跃呢?我若不            , 就不存在任何历险;我若不用尽心力,一切就没有意义。

    我想说的是,你们没有权利不努力。因为,不做这件事,便要做那件事——你们必须长大。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2高一上·龙川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        , 剩余多半来自疾病、生活和工作状态等。双胞胎研究显示,同卵双胞胎两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明显低于异卵双胞胎,由于两种双胞胎的成长环境类似,区别只在于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更相近。但即使是基因非常接近的一对同卵双胞胎,        , 这部分差异主要来自后天环境和状态影响,如受到很多疾病的影响,包括心脑血管病、焦虑症等。最后,精力水平还与生活和工作状态密切相关,如近年来,因 “996 工作制”积劳成疾的新闻并不鲜见。

    如何改善精力水平?运动或许是很好的选择。研究证实,相对于经常运动的同龄人,运动不足的成年人感觉疲劳的可能性增加了 64%。其实,         ,精力充足的人更有可能去运动,后天的锻炼通常又能改善精力。

    1. (1) 下列四处省略号中用法与文中省略号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为了探求绘画之美,我辛辛苦苦踏过不少名山。觉得雁荡、武夷、青城、石林……都比不上这无名的张家界美。 B . “我从六岁起就跟人学小提琴,……我真正开始懂音乐还是我十三岁左右,我爱上了莫扎特奏鸣曲之后的事。”有一次,爱因斯坦这样回顾往事。 C . 任海明欣喜若狂,冷光管微弱的亮光下,他看到一个满身满脸黑乎乎的人,蜷缩在铁架子上,并传来沙哑的天津口音:“我饿……我冷……快救我出去……” D . 刚擦时,紫鹃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一上·龙川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韩寒《后会无期》)

    这句话在“知乎”平台上引起了许多探讨,有共鸣也有争鸣。有人说,还是个人对道理的认知水平不够吧有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行动起来才真难啊还有人说,大道至简,多则生乱嘛也有人说,莫非是我们对“过好”有什么误会那么这句话引起了你的哪些联想和思考呢?

    请以“道理与人生”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