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界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

更新时间:2023-04-25 浏览次数: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只有科学立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有章可循。科学立法要求(   )

    ①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

    ②人大代表行使决定权,促进国家法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③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立良善之法

    ④公民提高法治意识,依法决策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2. 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点之一在于(   )
    A .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认可的 B . 法律具有强制力 C . 法律为人们提供了行为模式 D . 法律可以调整市场经济关系
  • 3. (2020高一下·济南月考)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到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1999年“依法治国”载入宪法,到党的十六大“依法治国”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 我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 .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C . 我国尚未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D .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 4. (2021高一下·吉林期中)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我国成立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①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②目的是纠正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③需要发挥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④旨在促进部分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5. 50多年前,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枫桥经验”的精髄,就是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决定,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说明( )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②充分发扬民主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

    ③充分发扬民主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保持蓬勃生机

    ④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担负着对敌专政的职能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6. 某市人大代表对政府承诺为民办实事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并举行座谈会。人大代表针对为民办实事进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希望政府有关部门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为市民提供安居乐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大代表通过行使质询权实现对政府的监督

    ②人大代表的参与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

    ③人大代表通过行使提案权促进政府科学决策

    ④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②③
  • 7. 画反映了(   )

    A . 社会公民都信仰法治、坚守法治 B . 行政机关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C . 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D . 立法机关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 8.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定是依法治理的国家;一个先进的政党,必然是依法执政的政党。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依法治国在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这表明(   )

    ①法治是党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③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

    ④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要求,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9.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定》描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由13个部分组成,其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排在第一位。这一排位的依据是(   )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③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

    ④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统领和贯穿其他12个方面制度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0. 2019年7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白皮书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关心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残疾人权利,推动残疾人真正成为权利主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享有者。中国残疾人人权事业的发展表明(   )

    ①我国逐步实现政治生活民主化

    ②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本质要求

    ③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制度不断健全

    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规定:经监察机关依法审批,可以将被调查人留置在特定场所;监察机关应当保障被留置人员的饮食、休息和安全,提供医疗服务;讯问被留置人员应当合理安排讯问时间和时长,讯问笔录由被讯问人阅看后签名。对上述规定的正确认识是(   )

    ①为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②贯彻了我国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

    ③用法律赋予了被留置人员新的基本公民权利

    ④有利于促进监察机关在监察工作中依法行政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着重指出,“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

    ②每一个公民都已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③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的基石,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动

    ④人治是现代文明国家的基本特征,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对公权力的有效支配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3. 从教近40年,他不忘初心、至诚为民,退休后婉拒民办学校高薪聘请,远赴黔东南贫困地区义务支教,始终把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求学成长作为己任,家访并资助100多户苗族贫困家庭,用义举带动更多人开展支教助学。共产党员陈立群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彰显了( )

    ①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使命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表明( )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成果

    ④中国共产党能够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事业开拓前进的先导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5. (2023高一下·安庆月考) 街道、乡镇是最基层的行政组织,他们最容易发现问题却因为没有执法权而管不了,而有执法权能管得了的,却因为管理重心偏高导致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这成为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把召集各部门解决问题的“哨子”交给最容易发现问题的街道、乡镇,做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成为北京提高城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有益探索。增强街道、乡镇在城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赋予其“吹哨”,召集执法部门解决问题的权力,让城市治理呈现1+1远远大于2的效果,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为我国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合理的认识是(   )

    ①这是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完善和执法力量下沉的有益尝试

    ②这是通过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改革,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

    ③街乡与各执法部门通过科学分权,从而构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④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改革永远在路上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④
  •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作为“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足迹踏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各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逐级签署责任书,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县级以上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参加驻村帮扶……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减少到2019年的551万,中国不断刷新的减贫成绩单令世界惊叹,也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由此可见(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

    ②我国公民行使民主权利有了切实的物质保障

    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

    ④我国的扶贫政策成为世界减贫事业的共同遵循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着新情况、新考验,要一以贯之加强党的建设。下面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搜集到的部分热点事件。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2019年,党继续推进反腐败工作,2017-2019年三年间共查处中管干部61人,省管干部983人。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

    2021年6月,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时,习近平强调,要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树立形象、赢得民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围绕“新时代要一以贯之加强党的建设”主题撰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00字左右。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法治建设新成就。

    第一,强调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创新立法体制机制,实现立法民主化和科学化。

    第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经济社会建设坚持民生优先、以人民为中心,形成并持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依法行政稳步展开,探索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为建成法治政府夯实基础。

    第四,司法改革不断深化,在推进司法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司法职业制度和人权司法保障制度、防止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维护司法权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举措。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上述总结,谈谈你对我国法治建设成就的认识。

  • 19.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则和各相关方的权利义务,于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

    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融入日常生活,人们在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忍受着个人信息泄露所造成的困扰。在我国数字化转型加速、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个人信息处理逐渐成为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新的驱动力,公众对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有着急切期待。2021年以来,国家网信办对351款手机App因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通报批评,25款App因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下架。随着个人上网痕迹、位置轨迹、消费偏好等活动数据被获取,人脸、指纹、声纹等生物特征信息被广泛应用,个人信息保护成为信息时代大数据应用的一道必答题。

    为个人信息保护筑牢“防火墙”,这部新鲜出炉的法律共八章七十四条,其中明确不得过度收集信息,不得进行“大数据杀熟”,对公共场所图像采集等设备的安装,对个人图像、身份识别信息的使用作出规制等内容,都明确指向了个人信息被泄露、个人权益被侵犯的痛点。

    结合材料,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知识,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是如何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基于民法内容体系非常庞大和我国的国情,全国人大常委会明确了“两步走”的民法典编纂工作计划。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18年8月,民法典分则编纂工作全面展开;2019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民为邦本,法系根基。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全国人大常委会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民法典立法适应发展、与时俱进,直面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痛点难点问题,积极回应社会热点诉求、满足新时代人民法治需求、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

    民法典是权利的宣言,更是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和依靠。民法典的编纂以“保护民事主体权利”作为主线,把对人身权、人格权的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到规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到规制霸座行为;从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到具体条文要求赡养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民法典草案用一个个法条映照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在“民”与“法”之间彰显为民情怀。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民法典的编纂遵循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哪些原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