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
②人大代表行使决定权,促进国家法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③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立良善之法
④公民提高法治意识,依法决策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②充分发扬民主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
③充分发扬民主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保持蓬勃生机
④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担负着对敌专政的职能
①人大代表通过行使质询权实现对政府的监督
②人大代表的参与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
③人大代表通过行使提案权促进政府科学决策
④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①法治是党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③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
④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要求,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③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
④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统领和贯穿其他12个方面制度
①我国逐步实现政治生活民主化
②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本质要求
③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制度不断健全
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
①为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②贯彻了我国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
③用法律赋予了被留置人员新的基本公民权利
④有利于促进监察机关在监察工作中依法行政
①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
②每一个公民都已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③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的基石,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动
④人治是现代文明国家的基本特征,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对公权力的有效支配
①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使命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成果
④中国共产党能够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事业开拓前进的先导
①这是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完善和执法力量下沉的有益尝试
②这是通过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改革,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
③街乡与各执法部门通过科学分权,从而构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④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改革永远在路上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
②我国公民行使民主权利有了切实的物质保障
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
④我国的扶贫政策成为世界减贫事业的共同遵循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2019年,党继续推进反腐败工作,2017-2019年三年间共查处中管干部61人,省管干部983人。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
2021年6月,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时,习近平强调,要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树立形象、赢得民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围绕“新时代要一以贯之加强党的建设”主题撰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00字左右。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法治建设新成就。
第一,强调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创新立法体制机制,实现立法民主化和科学化。
第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经济社会建设坚持民生优先、以人民为中心,形成并持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依法行政稳步展开,探索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为建成法治政府夯实基础。
第四,司法改革不断深化,在推进司法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司法职业制度和人权司法保障制度、防止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维护司法权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举措。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上述总结,谈谈你对我国法治建设成就的认识。
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融入日常生活,人们在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忍受着个人信息泄露所造成的困扰。在我国数字化转型加速、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个人信息处理逐渐成为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新的驱动力,公众对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有着急切期待。2021年以来,国家网信办对351款手机App因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通报批评,25款App因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下架。随着个人上网痕迹、位置轨迹、消费偏好等活动数据被获取,人脸、指纹、声纹等生物特征信息被广泛应用,个人信息保护成为信息时代大数据应用的一道必答题。
为个人信息保护筑牢“防火墙”,这部新鲜出炉的法律共八章七十四条,其中明确不得过度收集信息,不得进行“大数据杀熟”,对公共场所图像采集等设备的安装,对个人图像、身份识别信息的使用作出规制等内容,都明确指向了个人信息被泄露、个人权益被侵犯的痛点。
结合材料,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知识,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是如何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基于民法内容体系非常庞大和我国的国情,全国人大常委会明确了“两步走”的民法典编纂工作计划。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18年8月,民法典分则编纂工作全面展开;2019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民为邦本,法系根基。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全国人大常委会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民法典立法适应发展、与时俱进,直面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痛点难点问题,积极回应社会热点诉求、满足新时代人民法治需求、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
民法典是权利的宣言,更是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和依靠。民法典的编纂以“保护民事主体权利”作为主线,把对人身权、人格权的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到规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到规制霸座行为;从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到具体条文要求赡养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民法典草案用一个个法条映照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在“民”与“法”之间彰显为民情怀。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民法典的编纂遵循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哪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