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黄冈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考试...

更新时间:2024-07-29 浏览次数:3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二上·黄冈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发展一直伴随世界的目光。近年来,西方社会在从经济、科技、军事等角度看待中国的同时,也试图求解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尤其是思想和文化特质之意义。 

     有人看到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认为中国是善意、和平的大国。有人说中国“国强必霸”,甚至会与西方社会走向“文明冲突”。 

     中国的“世界观”究竟为何? 

     解答这一命题,必须回溯传统,将其置于民族精神和文明血脉之中进行“基因测序”。 

     与西方现代国家“以个体利益为重”不同,中国人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出自《礼记·礼运》的“大同”,代表了儒家修己安人、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和对公正、民本、和谐天下秩序的向往。“天下大同”虽源于古代、源自中国,却面向未来、面朝世界,成为植入中国人骨髓的“根性记忆”。 

     这一“根性记忆”写在历史上。在同域外各民族交往中,中国不仅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丝路长歌,也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景。历经兴衰变迁,中国始终秉持协和万邦理念,倡行“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虽然历史上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国家之一,但从未殖民和侵略他国。 

     这一“根性记忆”也在映射现实。儒家以和平、公正、文明手段解决争端的理念,融入了新中国的“世界观”。中国交往国际朋友,以合作共赢为思想起点,以和平发展为路径选择,以多元共存为价值追求。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中国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差异,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将“天下大同”理想内化于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努力。 

     从“大同”的角度出发理解世界,让中国既能看到自身长处,又能尊重包容差异,以和平、和睦、和谐方式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于“不同”中求“共同”的路径选择,印证了很多西方汉学家所指出的,中国本质上是一个“文明国家”。 

     今天,一些欧美人士把文化跟国家制度挂钩,划出阵营界限强调“文明冲突”,尤其是藉新冠肺炎疫情挑动中西矛盾、霸权主义、民粹主义沉渣泛起。“天下大同”的智慧,正可以为推进全球治理、促进公平正义、调和利益诉求提供新思维与新参照。 

     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生来就是“他者”。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会与世界各民族一道,通过传承发展大同理想,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为人类创未来,为世界谋大同。 

     (摘自记者张蔚然《文明根性系列评论之四:为何“天下大同”决定了中国的“世界观”?》) 

     材料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将同各国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前进道路上,只要我们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就一定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国就能够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携手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摘自《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年来,西方社会普遍关注中国的发展,认为中国会“国强必霸”,甚至与西方社会走向“文明冲突”。 B . 历经兴衰变迁,中国始终秉持协和万邦的理念,追求“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 C . 中国与“以个体利益为重”的西方现代国家不同,不仅要让中国人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 D . “天下大同”源于中国古代,成为植入中国人骨髓的“根性记忆”,也自然融入了新中国的“世界观”。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尊重包容差异,以多元共存为价值追求,于“不同”中求“共同”来寻求合作。 B . 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历史上“天下大同”理想的现实映射和直接传承。 C . 所有形态的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都有其存在的意义,都有交流互鉴的意义。 D . 中国“永远不称霸”的承诺与中国历史上反对“以力服人”的主张本质上是一致的。
    3. (3) 下列材料中,不符合“天下大同”这一理念的一项是(   ) 
      A .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发表了三次演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历史时刻,面对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B . 联合国副秘书长、法布里齐奥·霍斯柴尔德说:“当前一些人怀疑联合国存在的意义,但调研发现,人们对联合国的期望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地位。” C . 比利时前首相、世界领袖联盟成员伊夫·莱特姆认为,中国越来越强大,中国发展与全球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其崛起的过程是一个努力追求合作共赢、让世界各国共享机遇的过程。 D .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世界领袖联盟成员达尼洛·图尔克认为,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供融资支持,这种支持没有附加条件,有助于推动世界实现繁荣稳定。
    4. (4) 说中国“国强必霸”用心险恶,请结合材料一内容,列出几点理由来驳斥这种论调。 
    5. (5)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请你结合材料二内容,对此作简要概括。 
  • 2. (2022高二上·黄冈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紫禁城的鲥鱼汤 

     蒙福森 

     ①康熙三十一年春日,树木葳蕤,草长莺飞,春意盎然。一大早,江宁渔民刘老六和儿子在大江上捕鱼。 

     ②这是一个寻常的日子,依旧是斜风细雨,江水苍茫,远山如黛。大江两岸的屋舍、田野、丘陵、树木都笼罩在雨霭之中,烟岚缥缈,若隐若现,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刘老六父子箬笠蓑衣,在白浪滔天的大江中撑一叶渔舟,撒网捕鱼。 

     ③第一网,一无所获。 

     ④第二网,捞到一些小鱼小虾、几根水草。 

     ⑤接着,第三网、第四网……第十五网,渔网刚拖离水面,突然间,刘老六心跳加速,手脚颤抖。——渔网中,一条罕见珍稀的鲥鱼在挣扎着。 

     ⑥“鲥鱼!鲥鱼!鲥鱼!”刘老六连声惊叫,手脚无措,几乎跌坐在船舷上。 

     ⑦这确实是一条鲥鱼,一条价值不菲的鲥鱼!算起来,江宁的渔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捕捞到鲥鱼了。 

     ⑧渔船随即撑回岸边。“鲥鱼——鲥鱼——”刘老六向长年守候在江边等候鲥鱼的几名官差大声喊叫,“捕到了一条大鲥鱼!” 

     ⑨不一会儿,官府的大批人马携带着冰块策马奔驰而来。岸边,围了许多看热闹的人。刘老六父子小心翼翼地捞起这条有两斤多重的鲥鱼,交到官差的手中。 

     ⑩鲥鱼娇贵,离水很快就会死掉。官差们把鲥鱼放入一个放满冰块的盒中,盒子外再淋上一层猪油,以防止冰块过快融化。随后,数匹快马立刻如离弦之箭,沿官道快马加鞭,一路驰奔京城。 

     ⑪刘老六随后到官府,领到了一笔丰厚的奖赏——十五两银子。这笔银子,相当于刘老六打鱼一年的收入。 

     ⑫几个官差,背插令旗,一个马背上绑着放鲥鱼的盒子,两个护卫,一前一后,最前面还有一个官差手举令旗,一路不断大呼:“八百里加急,闲杂人等立刻避让!” 

     ⑬他们出了江宁城,一路狂奔,不想,路边有几个孩子在玩耍,突然见到几匹快马飞奔而来,吓呆了,不知避让。几匹快马迎头踩踏过去,其中一个六七岁的男孩被一匹快马撞倒,另一匹马踩中他的头部,顿时,头破血流,不省人事。 

     ⑭官差们仅犹豫一下,随即,快马加鞭,飞驰而过。 

     ⑮从江宁到京城,有三千多里路,沿途官府接到快报,早已准备了大批快马,等候从江宁送鱼上京的官差。每一处驿站,都煮好蛋汤,等官差们一到,端上来,匆忙喝上几口。每一处驿站,换一次马,换马不换人。每两处驿站,换一次人。如此日夜不停,向京城疾驰。晚上,沿路官府点起火把,为他们夜奔照明,一路火光映照,不耽误片刻。马蹄声急,尘土飞扬,泥水飞溅。嘚嘚嘚,嘚嘚,马蹄声在寂静的深夜里显得特别清晰。 

     ⑯三日后,鲥鱼送到了京城。御膳房总管吩咐:“立刻交给御厨张和烹制。”张和打开盒子,一看,一闻,点点头:“好。”鲥鱼虽死,有冰块保鲜,依然像刚从江里捕捞到一样。张和跟御厨们说过,鲥鱼之味,世间罕有,贵在鲜美、滑嫩,无腥,无泥味,肉如凝珠,其色如玉,非寻常鱼可比,极其珍贵。古诗有云:“青杏黄梅朱阁上,鲥鱼苦笋玉盘中……”总之,鲥鱼之味,人间至味也。 

     ⑰张和刮鱼鳞,除内脏,洗净,冷水泡浸,去杂味;剔去鱼骨和鱼刺,切鱼片,此时需万分小心,一丝不苟,容不得有一根鱼刺存在,否则,有杀身之祸;放入陈皮、花椒、香草、姜片、蒜瓣、八角、香油等多种作料腌制;加上鸿兴楼送来的鲜豆腐,切块,再放入白果、红枣、草果、笋丝等一起下砂锅,文火炖熬,豆腐和鲥鱼水乳交融。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出锅后,撒上少许葱花,一道色、香、味、鲜俱佳的鲥鱼豆腐汤做好了。正好。到了皇上用膳的时候,侍膳太监轻轻地揭开锅盖,一股浓香立刻飘散开来,洇入鼻翼,沁人心脾。 

     ⑱这次,张和烹制的是鲥鱼豆腐汤。如果红烧鲥鱼,又是另一种做法。据说,张和有十多种烹制鲥鱼之法。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味道,各有特色,皇上百吃不厌,喜欢着呢。可惜,鲥鱼只产于南方浙江、福建等地,珍稀昂贵,少之又少,很难捕到。朝廷定鲥鱼为皇宫贡品,南方各地捕捞到的鲥鱼,不论大小,一律送入京城。 

     ⑲张和烹制鲥鱼水平之高,他人望尘莫及。京城里久负盛名的八大楼、八大居、八大春等大酒楼的名厨,烹制鲥鱼的水平远远比不上张和;甚至,皇宫中所有的御厨,跟张和比,都差了一大截儿。 

     ⑳张和自小在江宁乡下长大,祖上出过御厨,家学渊源,传到张和时,他聪明勤学,饱读诗书,悟性甚高,厨艺比祖上更胜一筹。 

     ㉑张和的父母妻儿留在江宁,耕田种地。他有一子一女,儿子今年七岁了,聪明伶俐。做鲥鱼汤的那晚,张和做了一个梦,梦见儿子哭着向他跑来。张和跟御膳房总管请假两个月,他已经有一年多没回家了。 

     ㉒从京城回江宁,到枣庄古禾时,有两条路,一条大路,一条小路。张和在岔路口,和从江宁老家日夜兼程赶去京城报信的堂弟擦肩而过,差一点儿就碰到了。 

     ㉓堂弟去京城,有一个悲痛欲绝的消息要告诉张和:十几天前,张和的儿子被送鲥鱼上京的官差的快马踏破头颅,不治身亡。 

     (《百花园)》2021年第1期)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康熙三十一年春日”表面上是交代刘老六父子捕鱼的时间,实际上也点出了整个故事的时代背景。 B . 刘老六捕到鲥鱼的激动惊喜、官府人马闻讯策马而来、人群围观的热闹等都突出了鲥鱼的“罕见珍稀”。 C . 张和的厨艺高超,本应过着幸福的生活,却因皇上爱吃的一碗鲥鱼汤而痛失爱子,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D . 做鲥鱼汤的那晚,张和做了一个梦,梦中儿子哭声悲惨,张和就预感到要出事,急匆匆请假赶回江宁。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看似有些地方写得过于琐碎,如捕鱼的过程、运送的过程、烹饪的过程等,其实这些笔墨并非可有可无,都是为凸显主题服务的。 B . 小说在叙事模式上以顺序为主,以倒叙、插叙、补叙为辅,这样叙事逻辑严密、张弛有度,读来令人趣味横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C . 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张和是描写重点。他聪明勤学,饱读诗书,悟性甚高,厨艺精湛,但他也不过是靠劳动吃饭的社会底层“小人物”。 D . 小说写到张和儿子“被送鲥鱼上京的官差的快马踏破头颅,不治身亡”时戛然而止,这样结尾强化了小人物无从掌控自己命运的悲剧意味。
    3. (3) 请简析分析小说以“紫禁城的鲥鱼汤”为题的好处。 
    4. (4) 本篇小说获得“第二十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大奖,艺术成就较高。请结合文本,从表现手法角度作简要鉴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二上·黄冈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 , 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意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B .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 .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D .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嗣,有继承、继承人、子孙、后代等多个意义。第一个加点“嗣”指儿子,第二个“嗣”指继承。 B . 卒,死。《礼记》中有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 . 伯,兄弟排行中的“老大”,也用“孟”。古代以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文中的“伯”含义与此相同。 D .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解说《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作“春秋三传”。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国大夫孟釐子临终时曾要求儿子拜孔子为师。因为孔子是圣人的后代,而圣人的后代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他认为孔子就是这样的人。 B .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在鲁国做过几任官吏之后,他就离开鲁国。但他在别的几个诸侯国那里也屡屡受挫,于是又回到鲁国。 C . 孔子虚心好学,善于深研领悟。他曾向师襄子学习鼓琴,并不像常人那样只学曲子和演奏技能,他还领悟出了曲子传达的思想和作曲者的“为人”。 D . 孔子认为,人生不能过于淡泊,死后应该留名,于是他选择著书立说来扬名后世。《春秋》这部史书就是他苦心经营的经典著作,因文辞简约而千古留名。
    4. (4) 请将课本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 

       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5. (5) 根据节选内容谈谈孔子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学习,请简要概括。 
  • 4. (2022高二上·黄冈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林逋 

     底处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释】①端上人:名端的和尚。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用作和尚的尊称。②枰(pínɡ):棋盘。此处以棋盘方格喻架田。葑(fèng)上田:葑,菰根,即茭白根。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铺上泥土及水生植物而浮于水上的农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诗人凭栏远望的地点在低山寺端上人房;房间位于孤山塔后的一座阁里,在此座寺阁的西边。诗人凭阑纵目时,思绪飞得很远、很远。 B . 颔联和颈联描写了寺、田、鸟、烟四轴风景画面,在诗人放眼一“望”中一幅幅依次展开,展现的正是高僧置身其间的那个幽深清寂的环境。 C . 诗人身处佛地,心如止水。所写景物色彩明艳,远近相依,动静结合,意境空寂,与这位上人断绝尘想、潇洒物外的恬静心境、闲逸情致正相吻合。 D . 末联直抒倾慕心情,诗人道:我迟迟逗留着,不舍得归去。因为,它与我的庐舍相近,还想象等那雪花纷扬时,正来此地观赏那银装素裹的世界。
    2. (2) 清人王渔洋在《池北偶谈》中评论这首诗说颔联“写景最工”,谈谈你的理解。 
  • 5. (2022高二上·黄冈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李白《将进酒》中以三国时的曹植欢饮为例劝友人尽情饮酒的诗句是“”。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耀眼闪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梳妆镜子的语句是“”。 
    3. (3) “雨”,可浪漫唯美,也可冷落凄清,古人写诗常借雨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二上·黄冈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昆剧《曹雪芹》“忆红楼”这一幕中,总导演吴蓓运用了“戏中戏”的戏剧手法,让宝黛钗等经典形象与曹雪芹同台亮相,也将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倾注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出来。这一次,舞台上的贾宝玉已经不仅仅是戏中人,更是曹雪芹的精神投射,作者与其笔下人物的情感勾连在这一幕中体现得____。 

     曹雪芹曾编写过一本《废艺斋集稿》,里面详细记载了扎风筝、篆刻、印染等八种手艺,目的是为了帮助身边那些贫困的百姓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能。昆剧《曹雪芹》将其这一段人生经历也搬上了舞台,既体现出他的____之心,也向观众进一步揭示了《红楼梦》缔造者的精神世界。正是因为曹雪芹选择了“与山人同呼吸共命运”的生活方式,才使得他的作品饱含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之心。 

     在肢体语言上,昆剧《曹雪芹》打破了戏曲固有的程式性身段,大胆借鉴了民族舞、古典舞的抒情元素,来塑造人物的精神世界。在音乐上融入了交响乐的元素,增强了音乐的厚重感,更好地渲染出情感张力。再加上唯美而写意的舞美灯光,整台演出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其实,昆曲本就是____的艺术,但《曹雪芹》里的歌舞又有所不同,除了演唱曲牌,念白更多的是大量吟诵,而剧中的舞蹈不仅仅体现形体美,更具有语言性,能够将人物心理和情感表达得更加到位。 

     《曹雪芹》由国家一级演员袁国良领衔,青年演员马靖、翁佳慧、朱冰贞、张欢等联袂主演。为了适应该剧跨界融合的创新表达需要,这些戏曲演员们勇于突破,尝试以更加丰富的表演手段为昆曲增色。无论是序曲中空灵浪漫的独舞,还是尾声处化作漫天红叶的群舞,都让观众欣赏了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也使该剧成为一部生活情趣浓郁、人文思想深刻、人物形象饱满的艺术作品。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下来。 
    3. (3) 从“一人带火一条街”的大唐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姐,到全国各地“争抢”的甜野男孩丁真,再到策马雪原、直播带货助力扶贫的“最美县长”贺娇龙,近几年来很多旅游景点开始在新媒体营销上下功夫。假如某旅游圣地按《红楼梦》所写的规模修建了大观园,并打算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中的一个形象为标准,打造一个“网红”来促进营销。你选谁呢?请说明理由。 
  • 7. (2022高二上·黄冈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____: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主要影响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儿童青少年。而环境因素主要是高强度的近距离用眼,这是造成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的主要原因。当今社会,家长对电子设备的管控不足,____,往往一看就很长时间,这促使了近视的发生发展。 

     近视“可防、可控、可矫正,但不可治愈”。有两点要强调。____?答案是“不可以”。近视之后,眼轴会变长,这个改变是不可逆的。二是近视可以“被治愈”吗?答案也是“不可以”。目前的医学治疗手段,只能通过光学矫正(配戴眼镜等)让孩子获得良好的视力,但却不能改变眼球已经发生的结构变化。因此,家长一定要树立“预防为先”的理念,定期带孩子检查眼睛。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B . 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C . 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D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 (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上·永吉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农场主的苹果树品种特别好,而他周边的苹果树品种却很差。每年春天,这位农场主都会把优质的苹果种苗分给周围的人。大家都挺纳闷,如果大家的果树都变好了,他的果子不就卖不出好价钱了吗?农场主却说:“恰好相反,如果我的周围都是劣等果树,那么那些果树的花粉还是会通过蜜蜂传播到我的果园来。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让我农场周边长满优质果树呢?”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虽然每个个体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但很多时候人与人的利益是彼此关联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唯有相互合作,共同促进,才能促进集体的提升,最终也让每一个个体从中获益。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寓意、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