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① | 证明变质 | 取少量固体,加水溶解,滴加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
② | 确定成分 | 取少量固体,加入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
③ | 测定纯度 | 取8g样品与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1.97g固体 |
④ | 除去杂质 | 取固体,加水溶解,滴加氯化钙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
①图 1 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 1 可知,氯化钠是一种由(离子、分子或原子)构成的物质。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有密切关系。
A.最外层电子数 B.内层电子数 C.电子层数
②图 2 是 NaOH 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示意图,请从微观粒子角度用语言描述该反应的实质为。
量 a+b(填“<”、“>”或“=”)。
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探究Ⅰ】在 50mL 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 50mL 一定浓度的盐酸,并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到溶液的温度 ,由此现象小李同学得出两者能发生反应的结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小张同学发现此结论不够严谨,设计了下列 3 个对比实验:
①50mL 一定浓度的盐酸与 50mL 蒸馏水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②50mL 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 50mL 蒸馏水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③50mL 一定浓度的盐酸与 50mL 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得 3 个实验,溶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⑴由图可知,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时均放热,但它们稀释时温度的变化量远小于两溶液混合时温度的变化量,由此可以得出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Ⅱ】
⑵在 50mL 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 2﹣3 滴酚酞试液,再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并用玻璃棒搅拌,溶液颜色由红色刚好变为无色时,可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⑶取一定量反应后的无色溶液加热蒸发,在蒸发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溶液由无色又变成红色。同学们对红色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酚酞除外)进行再探究。
查阅资料:酚酞在 pH<8.2 的溶液中呈无色,在 8.2<pH<14 的溶液中呈红色。
作出猜想:猜想一:NaCl;猜想二:NaCl、NaOH;猜想三:NaCl、NaOH 和 Na2CO3。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
实验验证:取样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
|
猜想二正确 |
原因分析:反应后无色溶液中仍存在少量 NaOH,加热蒸发, ,pH 升高,溶液的颜色变红。
总结反思:向某碱性溶液中滴加 2~3 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后溶液的颜色(填“一定”或“不一定”)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