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 墨西哥刻有象形文字的门楣
埃及神庙中的象形文字 中国出土的刻有甲骨文的牛骨
史实 |
结论 |
|
A |
《汉谟拉比法典》详细规定了臣民义务及违反法律后的具体惩罚 |
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法律思想 |
B |
中古西欧基督教会拥有大量庄园与广袤土地,还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
维护和强化了世俗王权的统治 |
C |
15 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编撰《高丽史》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 |
朝鲜史学受到中国的影响 |
D |
拜占庭与俄罗斯皆信奉东正教 |
拜占庭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 |
材料一:公元前 334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以后立即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战争。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都被囊括在他的帝国之下。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无疑加深了东西方之间彼此的了解,为新的希腊化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材料二:在公元 634 年到公元 750 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阿拉伯的地域扩张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进入了繁荣时期。阿拉伯本来就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摘编自纳忠《阿拉伯通史》,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等
材料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等。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二:“在旧世界,没有哪个大规律的人类群体比中国人更快地接纳了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可以在土质糟糕到令人惊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快速生长,其成熟时间比大麦、小麦和粟都短。甘薯则能在连玉米都不能生长的地方种植,它甚至不需要太多阳光。16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小冰期的两个高峰,福建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饥荒。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展示了甘薯,并受命进行实验性种植,结果“秋收大获,远近食裕,荒不为害”。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甘薯种植国,产量超过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
——摘编自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
材料一:公元前2千纪,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诞生了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化。迈锡尼诸王国崩溃之后,出现了分裂和地方势力割据的局面,力量相持不下的地方贵族再无力重建王权,导致了权力逐渐分散及贵族群体依靠相互的关系网络维持其地位、主导社会秩序的情形。同时,贵族之间的相互争斗又致使他们把社会普通成员纳入进来,在必要的时候就解决争执或作出决策征询他们的意见,使之成为对某种权力的制约。公元前8~前6世纪。在色雷斯等外部势力的殖民活动推动下,希腊小国寡民式的奴隶制城邦发展起来。
——摘编自黄洋《迈锡尼文明、“黑暗时代”与希腊城邦的兴起》
材料二:10~11 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城中的市民在谋求人身自由、特别法庭、城市治安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在自治。的城市中,市民借助市政机构,在封建法权特许下,行使权利与维持城市秩序,发展以商业与手工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商品市场经济的萌发推动了商法的完善和商法体系的形成,进而助推了区域经济向跨区域经济的延伸,也为通向现代市场经济之路做了铺垫。
——摘编自贾永勇《论亨利·皮朗的中世纪城市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