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3-04-25 浏览次数:1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2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编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蕙风词话》卷一)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 (1) 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首选阅读对象,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作品阅读价值。 B . 唐宋诗词所包含的“志”与“情”是其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对读者产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前提。 C . 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从读者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角度而言,更值得我们与之展开对话。 D . 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故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进而传递给读者。
    2.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莫砺锋对所引用的清人叶燮、沈德潜的相关表述是持认同态度的,这是材料一立论的基础,也是后文分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 B . 莫砺锋举李、杜、苏、辛四例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唐诗宋词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与价值判断对现代人而言是有重大意义的。 C . 虽然有人认为陆机“诗缘情”的说法与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纲领是矛盾的,但在莫砺锋看来,孔颖达的说法更具说服力。 D . 读者在阅读唐宋词的过程中会代入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过度解读。
    3. (3)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所引清人叶燮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 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B . 刘勰《文心雕龙》:“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C . 刘熙载《艺概》“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茕。”“英雄出语多本色,辛弃疾词,于是可尚。” D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其不同之处。
    5. (5) 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6分)
  • 2. (2021高二上·临朐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 . 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 . 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 . 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战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 . 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 . 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 . 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3. (3)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 (4)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安、史之乱,数年间,天下户口什亡八九,州县多为籓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中国多故,戎狄每岁犯边,所在宿重兵,仰给县官,所费不赀 , 皆倚办于晏。晏初为转运使,独领陕东诸道,陕西皆度支领之,末年兼领,未几而罢。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常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至于句检簿书、出纳钱谷,事虽至细,必委之士类;吏惟书符牒 , 不得轻出一言。”常言:“士陷赃贿,则沦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廉,终无显荣,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然惟晏能行之,它人效者终莫能逮。其属官虽居数千里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起居语言,无敢欺绐。当时权贵,或以亲故属之者,晏亦应之,使俸给多少,迁次缓速,皆如其志,然无得亲职事。其场院要剧之官,必尽一时之选。故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者,多晏之故吏也。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 , 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及于丰处卖之。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如干蠲④免,某月须如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不待其困弊、流亡、饿殍,然后赈之也。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晏始为转运使,时天下见户不过二百万,其季年乃三百馀万;在晏所统则增,非晏所统则不增也。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 , 季年乃千馀万缗。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赀,通“资”。这里指计量,估计。②晏指刘晏,中唐名臣。③籴:买入,与粜意思相反。④蠲,指蠲免、减免。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B . 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C . 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D . 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 B . 度支,古官署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下有度支郎中,总管会计事务。 C . 符牒,符移关牒等公文的统称。可分为官符和度牒,是官府给僧道的证明文件。 D . 万缗,本义为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后引申为计量单位,这里用来形容赋税之多。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的一项是(   )
      A . 刘晏最初担任转运使时,只主管陕东各道,陕西各道全由度支主管。但是到了后期,刘晏兼管度支,但不久便被罢官。 B . 刘晏担任转运使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户口繁衍起来;而且属于刘晏统辖的户口增加;不是其统辖的,户口就不增加。 C . 刘晏精力充沛,机智过人,因战事所驻扎的重兵需要县官供给给养,所消耗的费用多得不可估量,全靠刘晏独自办理。 D . 刘晏是个勤勉力行,治理有方的人,只要事务清闲就一定要在当天决断完毕,后来讲论财利的官员没有能比得上他的。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②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如干蠲免,某月须如干救助。

    5. (5) 刘晏才华出众、治理有方,请简要分析他对待百姓的治国方法。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8分)
  • 4.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此处代指苏州,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 (1) 下列对于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缕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B . 苏词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虚写,描绘了内心的思念之情,下片实写,写夜里梦到的景象。 C . 贺词开头即以“同来何事不同归”的探问起首,从内心深处发问,伤感之情表达得沉痛悲切。 D . 贺词结尾处追忆他们过去的共同生活,短短两句话,却饱含深厚的思念之情,极为动人。
    2. (2) 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对妻子的美好形象各采用了什么不同的写法,表现了各自怎样的情感。
五、默写(共12分)
  • 5. 默写
    1. (1) 在大同社会,人们各取所需,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礼运(节选)》中“,不必藏于己”两句描绘了这一现象。
    2. (2) 在《春江花月夜》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开遍鲜花的树林闪烁着雪珠般的光芒的句子是:
    3. (3) 诗人张若虚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孤单之情油然而生,因此,他的《春江花月夜》描写到的月亮给人的感觉也是孤单的,“ ”这一句就是最好的证明。
    4. (4)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中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用“”和“”两句写出了仙人的穿着与出行的阵仗,令人叹为观止。
    5. (5) 《鲁周公世家》中,周公告诫伯禽:“然我一沐三捉发,,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提醒他礼贤下士,要有诚意,不可倨傲怠慢。
六、选择 简答(共14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驱车去了位于酒泉的胡杨林景区。汽车奔驰过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那种土色映入眼帘,让人倍感困乏不已。进入景区,步行一段路之后,倏而一个转弯,       , 一丛树枝纷披、树叶沙沙作响的胡杨树出现在眼前。它们一排排,一丛丛,一洼洼,四散分布在各处的沙丘或者旱地里。这些野生迹象明显的胡杨树,拯救了这片荒芜的土地。粗粝的树干像被狂风        过一般,皮开肉绽。树枝随心所欲地伸向四周,呈现着别样的姿态

    它是年轻奔放的胡杨。它无法与塔克拉玛干沙漠胡杨的千年雕琢之神奇相       , 也无法和额济纳奇胡杨的健硕遒劲之壮美相比拟,然俊秀如它,粗粝如它;热烈如它,沧桑如它;豪放如它,内敛如它。无论是扎根沙漠瀚海,还是景区沙丘,都是那么精神饱满。在这个金色的秋天,它便是       的大家,毫不吝啬,在沙漠戈壁深处,描绘出一幅别样清新的画卷,令人震撼和陶醉。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峰回路转    肢解    匹敌    挥洒自如 B . 柳暗花明    肢解    媲美    挥毫泼墨 C . 峰回路转    分解    媲美    挥洒自如 D . 柳暗花明    分解    匹敌    挥毫泼墨
    2. (2) 下列选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
      A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C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1高二下·涟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而且还要通过体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和健康不能完全等同,体育不代表一定能得到健康,但是,          。所以,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体育至关重要。

    对高中学生而言,          , 可以不断地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单一的体育活动难以满足促进学生身体正常、更好发育的需求。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选编了相当数量的基本体操和基本活动。

    高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不能否定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文化的渴求,对新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探索意识,比初中学生强烈得多。因此,要注意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第一段用被字句,第二段用把字句,第三段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2个字。
七、作文(共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鲁迅先生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中写到: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材料二: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连日来,“时代楷模”张桂梅的先进事迹经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