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顶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第四次月考...

更新时间:2023-05-10 浏览次数:2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 (2023高二下·七台河期末)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三皇五帝”说法不一,其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周礼》《史记》等古代史书均有记载。这一古史系统(    )
    A . 证实了三皇五帝确有其人 B . 象征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出现 C . 说明君权神授观念源远流长 D . 反映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
  • 2. (2023高三下·天津市月考) 荀子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指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这反映了二者(   )
    A . 和谐共处的理念 B . 以民为本的观念 C . 实施仁政的诉求 D . 天人合一的思想
  • 3. (2023高三下·天津市月考) 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表。它反映了唐代(   )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 .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B .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 .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 .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 4. (2023高三下·天津市月考) 如表反映了(   )

    清代前期主要财政岁入一览表单位:万两(银)

    年代

    总额

    地丁银

    %

    盐课

    %

    关税

    %

    杂赋

    %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3424

    2823

    82.4

    388

    11.3

    122

    3.6

    91

    2.7

    1724年(雍正二年)

    3649

    3028

    83.0

    387

    10.6

    135

    3.7

    99

    2.7

    1753年(乾隆十八年)

    4266

    2964

    69.5

    701

    16.4

    459

    108

    142

    3.3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4254

    2991

    70.3

    574

    13.5

    540

    12.7

    149

    3.5

    A . 繁荣背后潜藏危机 B . 近代前夜发展停滞 C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 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 5. (2023高三下·天津市月考) 光绪皇帝在《明定国是诏》中说:“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以下对材料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 . 表现了反对维新变法的政治倾向 B . 说明了维新变法一定程度的局限 C . 强调了西学对时弊的纠偏与补正 D . 反映了清廷权力结构的不断变动
  • 6. (2024高一下·阳山月考) 《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 .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 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 . 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 . 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 7. (2023高三下·天津市月考) 1917-1921年《每周评论》与《新青年》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如下。据此可得出的推论是(    )

    A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不断走向深入 B . 共产党人多方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C . 报刊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 D . 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界的强大思潮
  • 8. (2023高三下·天津市月考)  1950年,刘少奇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农及一部分雇农耕种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在此,刘少奇意在强调(   )
    A . 农民解放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是当务之急 C . 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人民贫穷的根源 D . 土地改革对巩固人民政权的意义
  • 9. (2023高三下·天津市月考) 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刊登了一则“天津牙膏主要产品介绍”,这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条消费品报纸广告。广告的出现(    )
    A . 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 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C . 体现出新媒体推动思想解放 D . 有利于变革企业的经营模式
  • 10. (2023高三下·天津市月考) 在表面上看,今天的英国政治和中世纪的没有什么两样,仍然有国王、贵族和议会,某些古老的仪式依然存在,它没有美国和法国那样的“国庆”或“解放日”。这主要表明了英国(    )
    A . 现代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滞后性 B . 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 C . 民主政治具有不彻底性 D . 近代政治发展的渐进性
  • 11. (2023高二上·钦南月考)  1964年初,美国发现中法接近后开始出手阻挠。一方面指出“法国的这一决定与美国的利益有直接冲突”,另一方面也力挺蒋介石坚守巴黎,不要主动宣布与法国断交。这表明(   )
    A . 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强化 B . 法国谋求独立自主的外交 C . 以美国为首西方阵营趋于瓦解 D . 美国力求阻止中国的统一
  • 12. (2023高三下·天津市月考) 下列两幅示意图分别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局势,以下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 . 大国结盟对世界和平造成威胁 B . 帝国主义为了自身的利益既勾结又斗争 C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 . 大国结盟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13. (2023高三下·天津市月考) 如表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非洲国家坦桑尼亚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主题统计(部分)表,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64年前的主题

    1964年后的主题

    ①英联邦与热带非洲

    ②现代欧洲与英国和热带非洲

    ③英帝国与英联邦

    ①非洲历史——从公元前1800年前到现在

    ②东非之外的非洲历史——从公元前1800年到现在

    A . 二战后英国对殖民的反思 B .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C . 民族独立意识的形成 D . 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
  • 14. (2023高三下·天津市月考) 光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马可·波罗游记》是否真实,历来存有争议。对下表双方不同观点的辨析,符合历史研究方法的是(   )

    甲方观点

    乙方观点

    元代中文文献中没有对马可·波罗的记载

    来华外国人不可能都被记载,即使记载,也可能遗失

    《马可·波罗游记》存在错载史实以及漏载中国特有的长城、茶叶、汉字等事物

    书中关于中国的多数记载已得到印证,未记载特有事物,可以合理解释

    《马可·波罗游记》稿本众多且内容不一致

    稿本有差异但不影响主体内容

    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可能是依据某种波斯的导游手册,编造出游记

    迄今为止没有发现有这种导游手册

    A . 历史研究要勇于怀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B . 学术观点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搁置争议 C . 根据《马可·波罗游记》错载或漏载某些元代特有事物,可否定其真实性 D . 判断《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应从总体上看其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证的资料
  • 15. (2023高三下·天津市月考) 某学者写道:战后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无法全部装在冷战这个盒子里的”。冷战分割了世界,不过冷战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部分,与之并存的还有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冷战无疑对这些问题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冷战。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
    A . 冷战是时代的中心,而非时代本身 B . 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决定了冷战的态势 C . 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影响深远 D . 冷战分割了世界,影响了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
二、材料分析题(55分)
  • 16. (2023高三下·天津市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中国古代农业史上,发生过两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粮食生产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粮食格局,还对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延续至今。第一次粮食革命发生在宋代,标志性事件是来自于越南的“占城稻’被引入中国,首先在我国东南沿海等地开始种植,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各地的水稻种植区;第二次发生在明末清初,在“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美洲等地的一些特有物种传播到中国,其中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番薯为主,它们能在较恶劣的条件下生长,不占用平原耕地又被称为“高产旱地作物”,改变了我国此前以稻、麦、粟等为主的粮食结构,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粮食系统。

    ——摘编自刘宇杰《告别饥荒---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农业是中国的社会基础,凡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就有家族的迁入,就有人口繁衍,就有文明的滋生和发展。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庞大的人口,二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保留有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村镇,本身就是文明承载和发展的体系,这是中国文明延续的社会基础。

    1. (1) 分别指出上述史料的类型,并运用这些史料说明中国古人是如何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粮食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 17. (2023高三下·天津市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交往古已有之。在汉代,非洲已在中国与罗马的贸易中发挥中转站的作用,埃及商人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购买中国货品,再经由亚历山大里亚、迈奥霍穆等港口将其运往罗马。唐代《贞元十道录》记载了自广州出发、经波斯湾到达非洲的航程,中国同北非、东非等地已实现直接通航。宋代,每年自非洲进口的“象犀珠宝香药之类”商品数额高达“五十三万有余”,大大超过前代体量。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曾亲身到访非洲,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也于14世纪到访广州、泉州、杭州等地,中非人民对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明代郑和船队四次抵达东非海岸,将古代中非交往推向高峰,双方频繁互访,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永乐年间还恢复了三省市舶司,以便非洲诸国使节来华时“与中国贸易”。今天在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出土的大量中国陶瓷、钱币,年代由唐至明,成为中非友好往来的见证。

    ——摘编自张铁生《中非交通史初探》

    材料二: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自强。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明确了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以及不附加政治条件等基本准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基调。在农业领域,中国派遣农业技术人员赴非建设经营农场,帮助解决非洲粮食紧缺问题。在工业领域,中国援建的项目针对非洲当地需要,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工期短、投资收回快。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长期对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无私支持非洲基建事业。此外,中国还通过派遣教师、医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各领域技术能力,中国员工与当地工人同工同酬,“对等上班”,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认可与支持。

    ——摘编自宋微《中国对非援助70年——理念与实践创新》

    材料三: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援助以追求发展效益为主,兼顾政治、安全等其他 效益。中国与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关系。中非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的步伐大大加快,提高了非洲国家的生产能力。中非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在影视制作、出境旅游、人才交流、学术研讨等领域加深合作,助力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据谷靖《转型背景下的中非关系:新形势、新挑战、新合作》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非交往的发展趋势。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非援助的背景和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
  • 18. (2023·南京模拟) 马克思曾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00年以前

    世界基本上处于闭塞状态,新旧大陆更是相互隔绝的。

    1500—1800年

    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因传染病丧生,传染病造成原住民的人口大量减少和原有社会的解体。

    19世纪中期

    英国钢铁产量与棉布产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产量的总和。

    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体。

    20世纪初

    世界工业生产增加了近2倍。

    欧美工业国家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

    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展开激烈的斗争,最后导致一战爆发。

    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全球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以上。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