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二诊模拟考试...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57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3高三下·成都模拟) 论述类文本阅读

    科幻文学的深远意义在于对人类未来的想象与阐释。科幻小说《三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让我们看到在美食、戏曲、熊猫等传统方式之外,中华文化传播的史多可能。科幻让中国故事呈现更丰富多元的面貌,也让世界上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当代中国,了解当代中国人对于科技与未来的想象。在推动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进程中,我们需要脚踏实地提升科幻文学的创作水平,扩大作者队伍,开拓题材与风格,寻找与中国情感、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相连接的中国科幻故事。

    进一步提升作品的科学维度。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性转型期,从依靠人口红利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驱动的传统经济模式,向依靠科技创新与制度优势驱动的新型现代化社会升级。国家大力发展航天科技、量子物理、人工智能、5G通信、生物基因、区块链等面向未来的尖端技术。这些技术为民众所认知、理解、接受,将为国家实现顺利转型建立文化基础。科幻创作者应该主动接触、学习、吸收最新的科技发现与成果,提升自己的科学素莽,并转化为创作素材。通过官方或民间机构组织的科技企业采风活动、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等,深入第一线交流探访,让科技与科幻真正做到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创作出真正反映时代科学理念与精神的优秀作品。

    进一步拓展作品的美学维度。科幻作品要走向大众,走出国门,就要求创作者了解不同受众群体、不同媒介形态、不同文化背景的审美特征,有技巧、有策略、有创新地融合不同的艺术形式与表达方式,使科幻真正为大众所喜爱。在这一维度上,已经有颇多成功案例可以借鉴。近年来,国漫、国潮方兴未艾,将传统文化与二次元、时尚产业、衍生品市场融合,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将科幻类型叙事与中国传统文化、情感范式、价值观念、美学标准进行有机嫁接、融合,并创造出具有影响力的作品,是我们这一代创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进一步深挖作品的人文维度。正如电影《流浪地球》向我们展示的,一场想象性的全球生态危机,让我们所熟悉的世界秩序被全面颠覆,它所形塑的审美经验是陌生化的,却不是与现实完全无涉,观影引发的大众对于当下环境、人伦、科技与价值观的反思与警示,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其他形式的科普宣传。这就是科幻的价值与意义。

    很多科幻作品表达了对生态危机、技术滥用、生命伦理的严肃思考。科幻既是对科学的仰望,也是对科学的警惕,这种敬畏交加的二元性,构成了科幻的内在矛盾和独特思维。人们越依赖科学、越相信科学,同时也就对科学越抱有敬畏和疑虑,越需要超越科学的视野,需要人文的关怀。但这种超越和关怀又无法脱离科学而存在,依然必须与科学共生共存。这正是科幻能够走向大众的人文根基。

    今天,科幻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学范畴,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思维范式。普及中国前沿科技成果,在教育领域推进创新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整个社会的创造力,这些举措都可以通过科幻小说、动漫、影视等全媒介形态的优秀内容创作来实现。

    科幻文化产业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扶持,也需要尊重客观规律与科学方法。让我们抱持耐心,期待中国科幻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迎来更加蓬勃发展的时代。

    (陈楸帆《科幻创新离不开文学哺育》)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幻小说《三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说明科幻文学也可以成为和熊猫等一样的传播中华文化的方式。 B . 科幻创作者应该主动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把科技发现和成果转化为创作素材,深入第一线交流探访,让科技与科幻完美融合。 C . 很多科幻作品表达了对生态危机、技术滥用、生命伦理的严肃思考,这种思考既是对科学的仰望,也是对科学的警惕。 D . 科幻文学的深远意义在于对人类未来的想象与阐释,今天,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学范畴,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维度横向展开,探讨了推动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途径和方法。 B . 文章第三段以国漫、国潮为例,论证创作出优秀的科幻作品是这一代创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C . 文章第四段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证明了科幻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过其他形式的科普宣传。 D . 文章既有理论的分析,也有事实的证明,还能联系社会现实,针砭时弊,逻辑严密,令人 信服。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推动中国科幻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寻找与中华文化相关的科幻素材,讲中国的故事,说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B . 我国要实现向新型现代化社会顺利转型,决定性因素是民众认知、理解、接受尖端技术,建立相应的文化基础。 C . 科幻作品的水平可从科学、美学、人文维度来提升,可见要创作出优秀的科幻作品是离不开文学的哺育的。 D . 中国科幻如果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在全社会关注与扶持下,假以时日,终将迎来更加蓬勃发展的时代。
  • 2. (2023高三下·成都模拟) 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不全)

    材料一: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之快、辐射范围之,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推动着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超过190万座的5G基站,星罗棋布。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汇集着数百万家数字化工厂,联网设备总数超过7000万台套。数字经济催生的产业新生态给经济运行效率带来很大的变化,从2013年到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6.8%,快于国内生产总值6.6%的年均增速,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率变革。

    这十年,数字化浪潮还重塑了社会分工。十年间,我国对199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两次修订。在最新公示的职业分类大类中,首次出现了数字职业标识,数量高达90多个,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商务数据分析师、农业数字化技术员……从这些新职业名称可以看出,如今数字职业从业者已分布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覆盖了一、二、三产业。

    十年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如今,从城市到农村,从社会到个人,从线上到线下,中国掀起的数字化浪潮,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摘编自《解码十年·中国掀起数字化浪潮》)

    材料二:

    信息平台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载体,也提升了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打造信息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业务协同、畅通政策传递和信息反馈通道,另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下沉提供便利。

    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催生出大量连续性原始数据,涉及乡村空间地貌、农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关系等。将这些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提纯、分析应用,不仅能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重要支撑,也能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此如,有的地方方面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农村延伸,在农业生产、服务、监管上实现新突破;有的地方运用“移动议事厅”等平台,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发展讨论,提高了村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摘编自陈川、刘渊《为乡村振兴赋能,微字乡村建设展现广阔前景》)

    材料三:

    数字乡村治理是信息技术在乡村空间中不断应用、嵌入与融合的过程、虽然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存在多重耦合基础,并在经济、生态、文化、民生等重点领域有着应用空间,但这一行进过程还面临诸多的挑战、误区及潜在风险,精准定位这些阻力因素,有助于数字乡村治理的持续推进。

    “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开发”是数字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两者分别是数字乡村的“硬件底座”和“软件基础”。目前来看,在硬件上,存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的挑战。不少研究明确提出,当前我国数字多效治理面临的最突出挑战是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薄弱,而向农业生产的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4G和5G网络、北斗导航、遥感卫星等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应用都远落后于现实需求。在软件上,面临系统平台互斥与数据孤岛的梳战。实践中,数字乡村建设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始终存在条块平台分割、系统独自运行的矛盾,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难以形成有效耦合。因此,数字乡村治理要想真正实现,一定要以“数据包容”为理念,注重共性平台的打造,通过县域数字一体化平台的推进,纵向上形成“中央一省一市一县一乡”各层级基础数据资源的互联贯通,横向上注重各部门条口的数字协同与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应避免园数字平台条块分割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平台的重复建设,从而消除数据资源的横向排除与信息孤岛。

    (摘编自中国农村研究网《数字乡村治理何以可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2013年到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6.8%,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了两倍。 B . 随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而产生的关于乡村的数字资源,可以直接应用于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等问题的解决中。 C . 数字技术在应用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与乡村现实情境难以形成有效的耦合,因此,必须要以“数据包容”为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数字乡村治理。 D . 数字乡村建设有着广泛应用空间,但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面临着较大挑战,各层级基础数据资源难以实现互联贯通。
    3. (3) 请根据材料,谈谈新形势下“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 3. (2023高三下·成都模拟) 文学类文本阅读

    秋声一片

    林清玄

    ①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②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的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③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几疑是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

    ④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地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到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来说,要是知道人是从市场知道秋天的,恐怕也要笑吧。

    ⑤古人是怎么样知道秋天的呢?

    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声声慢》,题名就是“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⑥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季节的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

    ⑦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上,而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的来临了。

    ⑧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地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有一次我在纽约,窗外正飘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气很强,我们在朋友家只穿着单衣,朋友从冰箱拿出冰淇淋来招待我们,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的大雪竟自呆了,怀念着“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那样冬天的生活。那时,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⑨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风吹拂的快意了。因为温室栽培,我们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们就不能亲自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们四季都有杜鹃可赏,也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

    ⑩传说唐朝的武则天,因为嫌牡丹开花太迟,曾下令将牡丹用火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为惊慌,连忙连夜开花以娱武后的欢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读到这则传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叹;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来烤着各种花的精灵吗?使牡丹在室外还下着大雪的冬天开花,到底能让人有什么样的乐趣呢?我不明白。

    ⑪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

    ⑫这种心情,恐怕是我们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吧!

    (摘编自林清玄《气清景明,繁花盛开-林清玄散文精选》)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第一句就抛出话题,指出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不了解季节的生活现象,同时兼有作者自己的看法,可谓是文章的“文眼”。 B . 文中画横线句子将季节拟人化,用“探”“蹑着足”形象地写出现代生活中季节鲜明的特点正逐渐淡化,表达了作者的惋惜。 C . 作者在文中插叙了一段武则天强令牡丹开花的传说,借以感慨人类对自然季节特征强加改变的做法竟然自古就有,令人惊叹。 D . 结尾的感叹,作者拓宽了文章的想象空间,而对“下一代的孩子”的探问,更能引发读者对未来的思考,有助于深化主题。
    2. (2) 文章除了蒋捷的词中描写了“秋声”,其他部分鲜有涉及“秋声”,但作者为什么要以“秋声一片”为题?请谈谈你的理解。
    3. (3) 有人评价,林清玄的散文一向“清而不玄”。请结合文本简析该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3高三下·成都模拟) 文言文阅读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年十余,丁外艰 , 每号泣,行人为之流涕。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解褐辅国功曹。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惮焉,唯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吏,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元兴初,诏曰:“夫孝行笃于闺门,清节厉乎风霜,实立人之所难,而君子之美致也。夫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革奢务啬,南域改观,朕有嘉焉。”及卢循寇南海,隐之率将士,固守弥时,长子旷之战没。隐之携家累出,欲奔还都,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馀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寻拜度支尚书、太常,以竹篷为屏风,坐无毡席。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馀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优诏许之,授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赐钱十万、米三百斛。九年,卒,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B .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C .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D .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丁外艰,指遭逢父亲的丧事,又称丁外忧;丁内艰则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B .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做官。与“释褐”“解巾”等意思相近。 C . “班亲族”的“班”,是分发的意思,与“班师回朝”中的“班”意思不同。 D . “率厉将士”的“厉”,是鼓励的意思,与“再接再厉”中的“厉”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隐之侍奉母亲极尽孝道,母亲去世后悲哀伤身超过常礼。韩康伯之母深为感动,告诫儿子应当重用像吴隐之这样的人才。 B . 吴隐之赴岭南途中,饮贪泉,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为广州刺史期间,他以身作则,岭南官场的风气也随之转变。 C . 吴隐之在卢循侵犯南海时被捉,经刘裕交涉才得以返还。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 . 吴隐之调任为中领军,更加清苦节约。每月的俸禄,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周济亲族,妻子儿女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唯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吏,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②夫孝行笃于闺门,清节厉乎风霜,实立人之所难,而君子之美致也。

  • 5. (2023高三下·成都模拟) 古代诗歌阅读

    贺新郎

    刘过

    老去相如倦。向文君说似,而今怎生消遣。衣袂京尘曾染处,空有香红尚软。料彼此、魂销肠断。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声颤。灯晕冷,记初见。

    楼低不放珠帘卷。晚妆残、翠钿狼藉,泪痕凝面。人道愁来须殢酒,无奈愁深酒浅。但寄兴、焦琴纨扇。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云万叠,寸心远。

    【注】①光宗绍熙三年,刘过三十九岁去宁波参加乡试未中,邂逅年老商女,写此词相赠。②殢:沉溺。③焦琴:焦尾琴。《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为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其尾犹焦。”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去”三句,词人以相如、文君之典写自己与商女的穷途邂逅,暗含了对当前悲凉情景的慨叹与自嘲。 B . 词中既有对往昔帝京倚红偎翠生活的回忆,也有对眼前秋风秋雨梧桐实景的描写,虚实结合,两相对比。 C . 过片紧承词意,用“珠帘”“晚妆”“翠钿”等细节写了“初见”时的情态,写出商女雅致的生活情趣。 D . 词的歇拍两句,情景融会,借万叠云山一吐词人心中的积郁,于苦痛凄咽中翻出奋发前行的激昂之音。
    2. (2) 有人认为“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两句虽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但又翻出新意。你对此如何理解?
  • 6. (2023高三下·成都模拟)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寄托忧思情怀或宽阔的胸襟、乐观的精神,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其余的还有很多,如“”。
    2. (2) 《庄子·逍遥游》中认为,小物有小物的凭借,大物有大物的凭借。比如“”,就只能拿芥草作舟;而蜩与学鸠不理解,所以用一句“”对大鹏的行为质疑。
    3. (3) 人才被埋没有多种原因,才能不得外现,只能落得个像《马说》中所说“”的可悲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3高三下·成都模拟) 语言文字运用I

    当前,太多的人无暇翻开一本书仔细阅读,反而是终日沉迷于手机,热衷于在网上刷微信朋友圈,习惯于在搞笑诱人的短视频里        。大学校园里,地铁车厢里,家中卧室内,总见屏幕蓝光,总有低头一族。如今,这样的图景已是           

    手机、网络,俨然成为了一堵墙,一堵横亘在文化阅读与人群之间的高墙。墙的一边,文化出版业日趋发达,各种出版物内容丰富,图书装帧越来越精美,而电子书、VR新技术的助推更是令出版业           。而在墙的另一边,越来越多的人慢慢沦为手机的奴隶。他们也知道打开一本书去阅读的意义,但真要见之于行动时,书本大抵又敌不过手机。

    有道是,“墙,推倒了便是桥”。以网络的技术支撑与渠道优势,不该是阻碍阅读的墙,而应成为推动读者的一座宽阔通达的桥。如果说,在一些人那里,阅读趋于迷失,网络信息技术成了摆布人类的“暴君”,那么,需要反省的只能是被摆布者自己。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 原意。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第二处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已两千年了。 B . 不要放弃对“已知”的好奇,新的发现往往就在这之中。 C . 我有个邻居,今年已经十二岁了,人们都叫他“没头脑”。 D . 落后的闽宁镇变成“金沙滩”,这都是扶贫干部们的功劳。
  • 8. (2023高三下·成都模拟) 语言文字运用II

    拧开一瓶可乐,听着那一声“咝——”响,仰头一通痛快地“吨吨吨”之后,无论什么烦恼都忘掉——这大概就是一些人最快乐的体验。

    可乐汽水带来的快乐确实是无可比拟的。   。糖分摄入可以使人体的多巴胺、血清素等快乐激素的浓度迅速提升,会让大脑觉得爽,可谓真正的快乐源泉。但糖分摄入同时会快速拉升胰岛素,导致血糖下降,血清素等激素的浓度也随之降低,所以快乐水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     ,人们就会更想继续喝下去,这也正是快乐水让人欲罢不能的原因。其次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所产生的酸味可以被舌头感觉到,二氧化碳本身也可以刺激舌头上的化学感受器,另外,小气泡的爆裂又是一种物理刺激。这些刺激混合在一起,就是让舌头酸麻刺激的“杀口劲”。对于可乐爱好者来说,二氧化碳带来的爽快感是可乐的灵魂,否则可乐就是平淡无奇的糖水。

    可乐是否快乐,   。塑料瓶可乐快乐值不足,主要是因为塑料瓶里的二氧化碳会溜掉。玻璃瓶由于有一个瓶盖,还是有漏气的可能。金属罐由于是一体的,漏气会减少很多,而且金属有更好的冰凉体验,因此很多人都觉得金属罐可乐才是快乐水的“本水”。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以上说明文语段语言生动形象,请从用词角度在文段中选择两个例子进行分析。
四、写作(60分)
  • 9. (2023高三下·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所学校因早餐火了。

    据《浙江日报》报道,浙江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推出了限时半价早餐活动。不论是包子馒头瘦肉粥,还是面条馄饨蛋炒饭,只要在早上7点前点餐,都是半价。活动第二天早上6点多,食堂早餐档口就已经排起了长龙。自从开展福利活动之后,7点前堂食的学生比往常翻了几番。

    有人说:“叫醒我们的不仅是梦想,还有热气腾腾的半价早餐!”

    也有人说:“起来吃个早饭回去正好可以睡个回笼觉。”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