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4-24 浏览次数: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二下·定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使儒学与新时代同行。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历史根基、当代价值、国际视野、人类高度的原则,做好儒学当代使命的阐释。把握儒家“和而不同”“与时俱进”“经世致用”的精髓,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的交流互鉴,探究以儒学“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理论与制度创新”等为内容的使命践行路径及保障体系。

    儒学为现代社会发展难题的解决提供智慧。以“尊仁”“崇德”“尚和”为特征的儒家学说,蕴含着化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的中国智慧,儒学的“尚和”思想对培养人的群体意识,纠偏现代社会个人主义倾向等方面具有借鉴价值。儒家关于人与万物之间和谐共处的处世智慧为应对现代社会出现的个人至上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儒学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儒家注重“德”“行”统一,以“行”释“德”,立足实践阐释道德价值的行为表达。儒家伦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心理、道德性格、道德品质。儒家的“德行伦理”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有机联结,其本质是将个人与国家、伦理与政治相联系。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汲取儒家“德行伦理”的思想精髓与道德精华,并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发展。

    儒学有益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为儒家的基本精神,修己内圣为儒家修身之道,外王安人则是儒家为政之道,由此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智慧,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乃至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借鉴与启迪。

    儒学蕴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视野。儒家坚持以“仁”为基点的“天下”观,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滋养。儒家“仁者爱人”等思想,成为“世界大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文化基因。儒家“天下为公”“和为贵”等理念,以及和谐要高于冲突,国家要优先于个人等思想,体现了儒家的家国情怀,对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历史上世界许多国家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当代很多国家也把儒家文明精神融入自身国家发展中。儒学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新时代的儒学理应担当起新的历史使命,借鉴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不断丰富完善学术体系,彰显自身优势和作用,让传统儒家思想走出国门,为解决世界其他地区的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美好的明天作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陈晓霞《儒学的当代使命》)

    材料二:

    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是一种“人学”,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的学问。儒学有丰富的思想,在许多方面能给人以智慧和启迪。

    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格。儒家讲究修身做人之道。修身的目的,在于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儒家要求君子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志向,具有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倡导善待他人,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儒家所提倡的“礼”不只是外在礼仪形式,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核“仁”。“仁”是从人的本性发展出来的,是一种关心人、爱护人、体恤人的感情和态度。“礼”是按照“仁”的精神制定的一系列社会制度、规范和道德原则。这种以“仁”为魂、以“礼”为体、以“和”为用的社会伦理学说,包含着善待他人的仁爱精神、尊重秩序的守礼原则、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

    主张以德治国,强调民为邦本。《大学》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主张以修身为本,由内圣而外王,最终实现以德治国。在儒家看来,正人先要正己;君子“修己”,近可以“安人”,远可以“安百姓”,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政治家。许多儒家学者都先后提出民贵君轻、民本君末等君臣关系理论,虽然目的大都是为了“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但客观上对于改善人民的生存状况、发展社会生产也有积极作用。

    提倡尊师重教,注重学行统一。历史上许多著名儒家学者也是教育家,儒家“六艺”之教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强调“德教为先”,首先教学生如何做人,并且要求学行一致、知行统一。历代儒家学者总结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在现代教育的综合创新中,应重视吸收这些传统教育思想的合理内容。

    儒学是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一些方面已经不适应今天社会的需要。但儒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认识宇宙、社会、人生的许多成果,经过科学辨析和选择,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很多内容可以成为当今时代的文化资源。

    (摘编自方克立《儒学给人智慧》)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渐发展成儒家思想。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儒学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与新时代同行,就能顺应历史潮流。 B . “尊仁”“崇德”“尚和”是儒家学说的特征,有助于纠偏现代社会个人主义倾向,应对现代社会出现的个人至上主义等问题。 C . 新时代的儒学担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在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时,并不排斥西方先进文化思想,而是勇于学习和借鉴。 D . 儒家的社会伦理学说以“仁”为魂、以“礼”为体、以“和”为用,其中“礼”不只是外在礼仪形式,更重要的是其内核“仁”。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学助力解决现代社会发展难题,能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于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蕴含特定的国际视野。 B . 儒家的基本精神“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中,前一句是讲儒家修身之道,后一句讲儒家为政之道,共同展现了治国理政的智慧。 C . 儒家认为,“修己”是成为一个好的政治家、最终实现以德治国的前提条件。儒家的一些君臣关系理论客观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D . 儒家学者总结出的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在现代教育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儒家注重“德礼兼治”并举,即以道德品质培养为重点,且注重精神自律,做到德礼兼治。 B .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与人相处要善于推己及人、成己成人、达己达人。 C . 《论语·泰伯》中有句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认为民为“下愚”,“不可使知”。 D . 儒家“民本”观中蕴含“人民为大”的治理理念,《尚书》中提出“民惟邦本”的思想。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分析。
    5. (5) 《荀子》中说:“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请结合材料,谈谈这句话给予当代的启示。
  • 2. (2023高二下·定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科尔马地方法官的幻觉

    都    德

    科尔马地方法院的小个子法官多林格在威廉皇帝面前宣誓之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他更幸福。那时,他戴着法官戴的无边高帽,挺着大肚子走进审判庭,嘴唇红润,三层下巴舒服地叠在又薄又软的勋章绶带上。“噢!我又该美美地打个盹儿了。”他在坐下时似乎在对自己这么说。看上去很好玩:他伸出胖乎乎的双腿,深深坐进他的大圈椅里,圈椅上圆圆的皮坐垫坐上去又凉快又软。他当了三十年的审判官,之所以还能脸色明净,全仗着这又凉快又柔软的皮坐垫。

    不走运的多林格!

    正是这块皮坐垫毁了他。他坐在那上面感觉那么舒适,他的位置设在这个鼠皮缎坐垫上是那么合适,弄得他宁可变成普鲁士人也不愿离开那里。威廉皇帝对他说:“继续坐下去吧,多林格先生!”于是,多林格便继续坐下去。如今,他已是科尔马法院的推事,代表在柏林的陛下进行果断的审判。

    在他周围,一切如常,永远是那同样毫无色彩、单调乏味的审判。在投靠普鲁士时,科尔马法院并没有丢份:皇帝的半身像依然悬挂在法院最靠里的地方……然而,那又何妨!多林格仍然感到很不自在。他在自己的圈椅里蜷缩起来,他狂怒地深深陷进圈椅里,全都枉费心机,他在那里再也享受不到往日打盹儿的好滋味。每当他偶尔在审判时间睡了过去,那也是做做噩梦而已。

    多林格梦见自己在一座高高的山上,那山与奥奈克山或阿尔萨斯圆顶山有几分相似……他孤单单一个人,穿着法官袍坐在大圈椅里,这里高得无边无际,不见一切。一轮巨大的红日从莱茵河对岸黑森林的冷杉树后面冉冉升起。随着太阳升起,在下边,在坦恩和明斯特的河谷,从阿尔萨斯这头到那头,响起一片混乱的隆隆声,有脚步声,有车俩行进声,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近,多林格感到揪心!紧接着,这位科尔马的法官看见一队行色忧伤、没完没了的队伍沿着长长的在山腰延伸的弯路朝他走来,阿尔萨斯的全体居民都相约在孚日山脉的这个关隘,准备庄严流亡。

    走在登山前列的是些长长的四头牛拉的四轮运货大车,这类带栅栏的大车在收获季节都载满了麦捆,如今则装着家具、衣物、劳动工具往前走。大车群后面紧跟着默不作声的人群,身份不同,年龄各异。所有的人都在公路上自豪地鱼贯前行,公路边上则坐着科尔马的法官。在走过他面前时,人们把脸转到一边,带着愤怒和憎恶的表情……

    啊!倒霉的多林格!他很想藏起来,逃跑掉,但不可能。他的安乐椅稳稳地嵌在了高山上,他那块圆圆的皮坐垫则嵌在安乐椅里,他自己也嵌在了皮坐垫里。于是,他明白了,他在那里有如绑在了犯人的示众柱上,人们把示众柱放得越高,他的耻辱就可以从越远的地方被看见……撤退队伍继续走着,此刻到来的是科尔马法庭,为首的是庭长。多林格羞愧难当,试图藏起自己的面孔,但他的双手已经瘫痪;他想设法闭上眼睛,他的眼皮却僵直不动。他应该自己能看见,也能被人看见。他最好别漏掉他的同事路过时扔给他的每一个蔑视的目光……

    绑在耻辱柱上的法官,这本来就十分恐怖!然而,更恐怖的是,他的所有亲人都在人群里走着,但是没有一个亲人显出认识他的样子。他的妻子、他的几个孩子走过他面前时都埋下了头。他们好像也非常羞愧!直到他最宠爱的小米歇尔,从他身边永远消失时,竟然不屑看他一眼。只有他过去的老庭长在他面前停了一会儿,悄声对他说:“跟我们一起走吧,多林格。别待在那里,我的朋友……”

    然而多林格无法起身。他焦躁不安,他呼喊,队伍仍然络绎不绝,足足走了几个钟头。整个阿尔萨斯都出走了,只有科尔马的法官留在那上面,钉在耻辱柱上,他坐在那里,终生不得免职……

    突然,情景骤变。出现了紫杉、黑色十字架、一排排坟茔和送葬的人群。

    那是科尔马的墓地,那是举行盛大葬礼的日子。城里所有教堂的钟都敲响了。原来是多林格推事刚刚去世。荣誉无法完成的一切,都由死亡承担下来了。死亡将那位终生不得免职的法官从他的皮垫上拆卸下来,将这个坚持坐堂的人从头到脚平放在地上……

    在梦里想象自己死了而且只有自己哭自己,再没有比这更可怕的感觉。多林格参加自己的葬礼,满心哀伤。而比看见自己死亡更让他感到绝望的是,在这一大群围着他忙乎的人当中竟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一个亲人,但他能感受到他们面部的鄙视的笑。没有一个科尔马人,尽是些普鲁士人!

    忽然,人群恭敬地散开了。一个穿一身白色军装英姿飒爽的铠甲骑兵朝这边走来,在他的大氅里面藏着一个东西,看上去像是永垂不朽的大花圈。

    周围的人们说道:“那是俾斯麦! ……俾斯麦来了! ……”

    而科尔马的法官却伤心地想:“大驾光临,鄙人不胜荣幸,伯爵先生,然而,如在下的小米歇尔来到这里……”

    一片笑声阻止他说完自己的话,那是疯狂的笑、可耻的笑、野蛮的笑、难以控制的笑。

    ……俾斯麦先生适才慎重摆放在他坟前的,正是他的坐垫,他的皮坐垫,坐垫周围的鼠皮缎上写着这样的铭文:

    沉痛悼念

    审判官之荣光

    多林格法官

    从墓地这头到那头,所有的人都在笑,所有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直到墓室最深处,到处回荡着这种粗鄙的普鲁士式的欢笑声。墓室里的死者却因羞愧而哭泣着,他被一种永恒的嘲弄彻底压垮了。

    (有删改)

    【注】①科尔马,法国东北部阿尔萨斯的一个小镇,也是上莱茵省首府。②威廉皇帝,普鲁士王国国王,后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③俾斯麦,普鲁士政治家,人称“铁血宰相”。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多林格是科尔马地方法院的一名法官,在普鲁士军队占领科尔马之前,他已经当了三十年的审判官,心情十分舒畅。 B . 普鲁士军队占领科尔马以后,多林格接受了威廉皇帝的委任,继续留任,担任科尔马法院的推事,照常进行审判。 C . 虽然工作照常进行,但是多林格的内心并不好受,有时陷入狂怒中,即使打盹,也找不到往日的滋味,甚至做噩梦。 D . 多林格背叛了祖国,投靠了普鲁士人。他死后有许多普鲁士人为他送葬,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也亲自为他送葬。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代表在柏林的陛下进行果断的审判”,含蓄地表明作为法官的多林格其实是傀儡。 B . “他在自己的圈椅里蜷缩起来”,这一细节描写很生动,表明多林格尚有羞愧之心。 C . 小说描写队伍撤退时既有场面描写,也有身份交代,写出了多林格可悲的结局。 D . 小说描写了流亡人群中多林格的同事和亲人对他的态度,大家都用蔑视的目光看他。
    3. (3) “皮坐垫”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 (4) 小说的结尾部分反复写到“笑”,“笑”的内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 3. (2023高二下·定远月考) 文言文阅读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 , 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B .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C .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D .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族,一种说法是父族、兄族、子族的合称。夷三族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之一。 B . 髡钳,古时的刑罚,髡是剃去头发,钳是用铁圈束颈。这里指扮作一个犯罪的囚徒。 C . 郎中,本文中指帝王的侍从人员,俸禄只有三百石,级别虽然不高,但相当荣宠。 D . 上客,这里指非常重要的客人或者地位很高的人;门客中地位最高的也称作上客。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季布颇具才能,深得滕公好评。季布曾经率领军队多次使刘邦处于窘境。后来刘邦召见他,授予他官职,可以看出刘邦对季布的器重。 B . 季布身处危难,得到众人保护。朱家给他穿上粗布衣服,用一辆运货的大车把他送到周氏那里。周氏把他买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 C . 季布四处躲避,惨况堪比伍子胥。不同的是,伍子胥对迫害他的楚国报仇雪恨;季布则成为刘邦的手下,曹丘生让人写了推荐信才能见到他。 D . 季布名闻天下,曹丘生出力不少。经过曹丘生的不断宣扬,楚人中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即得到季布应诺的一句话,比得到黄金百斤还要可贵。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②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5. (5) 刘邦为什么会赦免原本是仇人的季布?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 4. (2023高二下·定远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西北有高楼

    《古诗十九首》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这四句诗重在写出歌者地位的不凡。 B .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两句中,“清商”写出乐曲特点——音调清越;“徘徊”写出歌者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C .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中的“知音”指懂得乐曲中意趣的人,引申为了解对方内心抱负的人。 D . 这首诗歌所吟咏的是高楼上的弦歌,那激越悲哀动人的乐曲之声,引起了一个楼外人对歌者的同情和对知音稀少的感慨。
    2. (2)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张庚在《古诗十九首解》中评价这四句诗“但‘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你如何理解?
  • 5. (2023高二下·定远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柳永在《望海潮》中用“”两句描写了茂密如云的树木、浪涛汹涌的海潮。
    2. (2) 《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的情形的诗句是”。
    3. (3) 姜夔在《扬州慢》中用“”两句,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 6. (2023高二下·定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1. (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 .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 . 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D . 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2. (2)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 (2023高二下·定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各大购物平台搜索“发热内衣”,琳琅满目的商品进入眼球。在各大商家的宣传语中,发热内衣能发热是因为在原本的衣服材质中加入了高科技的特殊材质,这些材质能让衣服自己发热,从而达到保暖的功效。看似逻辑严谨的宣传语,其实是架不住推敲的。

    学过能量守恒定律的人都知道,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       , 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从这个角度看,       , 发热内衣根本不能凭空产生热能。国家棉纺织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负责人也表示,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真正用于衣物的自发热材料。严格来说,发热内衣根本不存在,商家的宣传实属偷换概念。

    既然没有能凭空发热的材料,那么发热内衣是怎样发热的呢?答案是      。我们知道,人的皮肤也是会呼吸的,当皮肤呼出的水蒸气遇到衣服的纤维面料时,纤维中的亲水基团会把水分子紧紧抱住,水分子的动能就会减低并转化为热能。所以,自发热内衣的热量来源其实是你身体呼出的水分。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个肯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
  • 8. (2023高二下·定远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日前,网上流传着一份对某些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总结:大一,不会翘课,偶尔迟到,上课玩手机,会有点儿愧疚,觉得自己做错了;大二,经常性迟到,并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迟到嘛,太正常了”;大三,基本不去上课,甚至连床都懒得下,就是在床上,玩手机,玩网游。

    然而,每到大学毕业季,一些寺庙里就多了许多临时“抱佛脚”的年轻人:“赐我一份offer吧!”“求保我‘过关斩将’,拿下这份工作”……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学校准备让你作为学生代表,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作国旗下讲话。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