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市2023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05-09 浏览次数:79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 -项最符合题意。
  • 1. (2023·苏州一模) 近日深圳博物馆迎来了一批身份独特的“客人”三星堆博物馆 “出差”文物,这些具有鲜明古蜀文化特征的文物,让深圳市民既可以领略古蜀国祭祀文化的精华,又感受到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青铜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三星堆所代表的古蜀文化说明( )
    A . 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B .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 C .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体的特征 D . 古蜀文化代表中原文化
  • 2. (2023·苏州一模) 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土地平旷,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阳交通,鸡犬相闻。”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桃花源记》能反映出( )
    A . 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模式 B . 作者倾向于韩非的思想 C . 魏晋时期农业发展水平高 D . 魏晋时期社会和谐稳定
  • 3. (2023七下·江油月考) 某校历史小组要组织一次探究活动,探究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小组成员搜集了以下史料,不适合放入这一主题的是( )
    A . 《北魏帝王出御图》 B . 唐招提寺内鉴真像 C .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D . 清代达赖喇嘛金印
  • 4. (2023·苏州一模) 宋朝一些城市因商业活动而举足轻重。在市容上,这种商业化倾向表现为南方城市缺少空间秩序,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政府监管下围墙环绕的市场之内。经营商业和制造业的店铺作坊散布全市,并护展到城门之外的郊区。产生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两宋时期重农抑商观念的改变 C . 两宋时期皇权的不断衰弱 D .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 5. (2023·苏州一模)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们称赞儒家的理性哲学和人文精神、康熙的勤政好学、中国科举考试对人才的选拔。但是19世纪,欧洲对于中国的评价由赞美转变为轻视。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 八股取士的推行 B .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 . 军机处设立 D .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 6. (2023八上·惠阳月考) 有学者指出,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初胜利”。下列对这场战争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
    A . 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源是禁烟运动 B . 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 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 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武器的落后
  • 7. (2023·苏州模拟) 近代以来,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但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下列各项抵抗活动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三元里抗英斗争    ②黄海海战    ③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     ④左宗棠收复新疆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③ C . ①④②③ D . ④①②③
  • 8. (2023·苏州一模) 李超,广西人,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改,死有余辜”。但李超之死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北京教育界召开了李超的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淇等做了现场演说。李超之死引发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是( )
    A . 民国以后社会风气的改良 B .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 C . 北洋政府致力于男女平权 D . 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残酷迫害
  • 9. (2023·苏州一模) 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己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渝,窗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与材料最为契合的社会背景是( )
    A . 戊戌变法过程中废除八股 B . 洋务运动后大量派遣留学生 C . 出洋留学成为社会新风尚 D . 清末颁布渝令停止科举考试
  • 10. (2023·苏州模拟) 著名历史学家陈恭禄指出:“1897-1898年中,(列强)倡言瓜分,或租军港,或筑铁路,或划定势力范围,或巩固其地位。中国形势之危险,汲汲然不可以终日,共御外侮,遂成普遍之需要。“以下哪一史事是此背景下发生的(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兴中会的成立 D . 新文化运动
  • 11. (2024九下·惠阳模拟) 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土地政策也进行了适当调整,指出:现阶段土地政策是减轻封建剥削,而不是消灭封建剥削,因此实行减租减息后,又须实行交租交息,保障地主的地权、财权和人权,等等。中共做出上述调整的时期是( )
    A . 国民革命时期 B . 土地革命时期 C .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 12. (2023八下·高邮月考) 1956年新年伊始,社会主义高潮便在中国大地迅猛发展起来。1月5日北京市长彭真欣然宣布:“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了。”彭真市长基于怎样的史事判断北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了( )
    A .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 . “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 D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13. (2023·苏州一模) 下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对下图变化描述最合理的是(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 . 农产品产量出现大幅下降 C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 14. (2023八下·平远期末) 邓小平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主要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 . 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和平与发展的愿望 B . 能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一切关系 C . 被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接受和支持 D .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 15. (2023·苏州模拟) 据学者研究,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邸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下列属于成为古代雅典官员的前提条件的是( )
    A . 雅典公民、成年男性 B . 道德品质、演说能力 C . 丰厚财力、贵族血统 D . 军事才能、宗教信仰
  • 16. (2023·苏州一模) 1510年,葡萄牙人向美洲运送了第一船非洲奴隶。这种冒险非常成功,因为南北美洲,尤其是甘蔗种植园,迫切需要劳动力。奴隶市场几乎不受限制,其他几个国家也卷入了这一贸易。1549 年,巴西的种植园也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由此可以佐证( )
    A . 欧洲商业中心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B . 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建立直接商业联系 C . 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形成 D . 三角贸易开始逐渐改变了美洲经济发展的模式
  • 17. (2023·苏州一模) 论及17世纪末的英国,有学者认为,“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一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互换了位置”。这一“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A . 《大宪章》 B . 《权利法案》 C . 《人权宣言》 D . 《拿破仑法典》
  • 18. (2024九下·长寿期中) 从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在全球展开了扩张活动。下列史实与这一时期资本主义扩张直接相关的是( )

    ①鸦片战争    ②日本明治维新    ③俄国农奴制改革    ④中国辛亥革命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 19. (2023·苏州模拟) 建立社会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布尔什维克党曾企图通过制定政策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不得不采取的必要的妥协手段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 B . 新经济政策 C . 制定五年计划 D . 农业集体化
  • 20. (2023·苏州模拟) 凡尔赛体系的重心在欧洲,在这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强权和实力著称的英、法等战胜国,他们决定巴黎和会的一切重大问题,排斥了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将战败国踩在脚下。下列关于这一体系的描述最适合的是( )
    A . 该体系维护了世界和平 B . 该体系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 C . 战胜国主宰了这一体系 D . 该体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埋下祸根
  • 21. (2023·苏州模拟) 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的一年,中、美、英三国举行会议发表宣言:“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的一切岛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此次会议( )
    A . 发表了《开罗宣言》 B . 颁布了《联合国家宣言》 C . 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D . 是雅尔塔会议
  • 22. (2023·苏州模拟) 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生效,但倡导欧洲统一的人们所希望看到的,远不仅仅是一个共同市场或关税同盟。对他们而言,共同市场只不过是实现“欧罗巴合众国”梦想的序曲。其后,助力他们实现“梦想"的举措包括( )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②欧洲联盟的建立

    ③欧洲统一货币的正式启用
    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的签署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3. (2023·苏州模拟) 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和法国对埃及这一决定反应非常强烈,决定以军事手段维护两国的利益。10月29日,英法联合以色列向埃及发动进攻,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但在美国和苏联的压力下,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在11月6日宣布停火。上述材料反映了( )
    A . 战后殖民体系的逐渐崩溃 B . 美苏冷战局面不断升级 C . 战后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D . 美国维护世界霸主地位
  • 24. (2023·苏州模拟) 某国际组织的基本原则中提到:“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这表明该组织( )
    A . 反映了世界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 B . 是冷战政策的产物 C . 对两极格局结束起重要推动作用 D . 前身是关贸总协定
二、填空题:共3题,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 25. 文明传播既有和平方式也有野蛮手段,公元前4世纪东征具有侵略性质,但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两汉时期形成的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起到重大作用。
  • 26. (2023·苏州模拟) 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的道路;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农村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 27. (2023·苏州模拟) 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为了应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1933 年,美国总统上台宣布实施新政:出任德国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
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共3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
  • 28. (2023·苏州一模) 中国文化特点, 不是以其优秀的文明去启发同化四邻,乃在于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能,伴随着古代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渐形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封建制度具有戍守与管理的功能,为了凝聚这一封建网络,西周的君权与宗族制度,实如一体的两面,又有一套礼仪维持了封建体系的运作。这套礼仪是封建系统内共有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因为有上层的礼仪文化的下达,浸润于社会下层,使周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相伴而来各地地方性文化露头,并逐渐融入中原代表的华夏文化。主流文化的同质性和地方文化的异质性,长期并存,形成中国文化的复杂与多姿多彩。

    ——摘编自《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经过孝文帝的主动融合和后来的发展,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移民迁移到中原和洛阳,并最终融入了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鲜卑族也在一个新的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在吸收了鲜卑各族文化后,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民族交融波澜壮阔,南北文化相互碰撞。

    ——摘编自《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材料三:清王朝在西南、新疆和西藏等地区所实行的统治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社会制度上“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并且在政治上通过使用当地民族社会上层实行间接统治,例如在对回疆统治政策中所采取的“伯克”制度。通过清王朝的统治,更多的民族和地区直接进入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大家庭。

    ——摘编自《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1. (1) 据材料一,指出西周的“封建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华夏文化与地方文化相融合在战国时期形成一个文化高潮时期,被称作什么?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民族交融”所采取的举措及影响。
    3. (3) 据材料三,概括清王朝进行地方统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王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措施。

      综合上述材料,对于中华民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 29. (2023·苏州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38年,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说法。在《论持久战》中,有明确指出,必须“努力于建设新军和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并强调“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1954年9月,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

    材料三:1979年9月,叶剑英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 (1) 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 (2) 据材料二,为实现“现代化”目标,中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 (3) 指出材料三中中国“现代化”目标产生变化的原因,并简述其意义。
  • 30. (2023·清远一模) 反思资本主义扩张史,侵略与经营犹如两翼,如影随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场统一的运动……是西欧封建社会内部某种扩张性体制形成的产物。16世纪和17世纪初是西欧国家通过殖民征服和海外贸易,使自己向世界生产中心转化的过程。

    ——摘编自《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新论》

    材料二:“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是马克思在1853年以印度为例,对殖民地历史命运所作的精辟分析。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空前未有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不论是发展速度或规模。但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它面临着难以解决的矛盾。世界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的真实内容是什么呢?它的真实内容便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地区、国家的统治。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不外是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资本主义势力伸向全世界,可以说是“无远弗届”。

    ——摘编自《世界史》

    1. (1) 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资本主义使自己向世界生产中心转化的方式,并举例说明。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的原因和为此印度人民组织的反抗运动的名称。
    3. (3) 据材料三,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