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实验初中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3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
  • 1. (2023九下·奎文月考)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情(yí)      惆(zhàng)      信手来(niān) B . (jiè)       真(zhì)         味同蜡(jué) C . (chòu)     寂(liáo)         如此类(zhū) D . (xié)       合(qì)          目不忍(dū)
  • 2. (2023九下·奎文月考)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诘难  笼统  吹毛求疵  轻描淡写 B . 藻饰  附丽  全神惯注  开卷有益 C . 滞碍  谚语  狂妄自大  高谈阔论 D . 渲染  苟安  铢两悉称  心旷神怡
  • 3. (2023九下·奎文月考)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 B . 阅读要能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下得了苦功,而不能浮光掠影 , 不求甚解。 C . 徜徉在清新雅致的香山上,只觉得心旷神怡 , 几天来的焦躁被一扫而光。 D . 考试前小明因为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胸有成竹地进了考场。
  • 4. (2023九下·奎文月考)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回头来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这些动物,它们苟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 B . 著名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优美,听不见的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C .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D . 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
  • 5. (2023九下·奎文月考)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完全取决于他有理想抱负,受到良好教育和自身的刻苦努力。(两面对一面,后半句可改为“取决于他是否有理想抱负,是否受到良好教育”) B . 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腾讯公司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9”活动分为发布、启动和票选三个阶段。(语序不当,“发布”和“票选”位置互换) C . 本期“文翁大讲堂”的听众,除成都教师外,还有资阳、攀枝花等外地教师也参与其中。(句式杂糅,应删除“也参与其中”) D . 经过长期的准备和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与理念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氛围不可谓不浓厚,但我们强化“城市卫生即文明”仍不能放松。(成分残缺,在“‘城市卫生即文明’”后加“的意识”)
  • 6. (2023九下·奎文月考)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 B .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 C . 阶梯教室里好像是班主任在开会。 D . 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
  • 7. (2023九下·奎文月考) 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②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

    ③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④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⑤这种能力部分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⑥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

    A . ④①②⑤③⑥ B . ②⑥④⑤③①     C . ⑥④②⑤③① D . ②⑤③⑥④①
  • 8. (2023九下·奎文月考) 下列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 为了欢迎来访的兄弟省教师代表参观团,学校挂出了欢迎标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B . 毕业了,张小明在王丽丽的毕业留言本上写下一则赠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 . 小芳过生日,小燕送给她一个布娃娃,说:“这是我惠赠给你的,愿它天天伴着你,让你开心快乐。” D . 李华将写好的作品送给出版社的季老师审读,并附了一句话:“尊敬的季老师,寄上拙作,请您斧正!”
  • 9. (2023九下·奎文月考)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无言之美》中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 B . 《驱遣我们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C . 《不求甚解》一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D . 《谈读书》一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排比说理、对比说理等多种论证方法。
二、默写(共1题;共6分)
  • 10. (2023九下·奎文月考) 名句默写。
    1. (1)               , 风雨湿征衣。(文天祥《南安军》)
    2. (2) 三年羁旅客,             。(夏完淳《别云间》)
    3. (3)                   , 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 (4)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纳兰性德《浣溪沙》)
    5. (5)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词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的句子是:

                              

三、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 11. (2023九下·奎文月考) 口语交际。

        某校九年级(3)班计划于12月28日下午2点在班级举行一次以“逆境是否有利于成长”为主题的辩论会。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的题目。

    1. (1)  请你代表全班同学邀请语文老师张翔来做评委。
    2. (2) 请你为正方和反方补上各自的理由。

      正方观点:逆境有利于成长

      理由:       

      反方观点:逆境不利于成长

      理由:       

四、名著导读(共1题;共9分)
  • 12. (2023九下·奎文月考)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我爱桑非尔德;——我爱它,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富、愉快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的一个时期。我没有受到践踏。我没有被弄得僵化。我没有被排斥在同光明、活力、崇高的一切交往之外。我曾经面对面地同我所尊敬的人,同我所恩爱的人——同一个独特、活跃、宽广的心灵交谈过。我已经认识了你,现在感到自己非从你这儿被永远拉走不可,真叫我害怕和痛苦。我看到非走不可这个必要性,就像看到非死不可这个必要性一样。”

    “真的,我得走!”我有点恼火了,反驳说,“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1. (1) 这部作品名称是什么?“我”和“你”分别是作品中的哪两个人物?
    2. (2) 你是怎样理解“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这句话?
    3. (3) 联系整部作品,总结归纳除了“我”受到践踏,被孤立的童年和读书生涯外的两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并分别对“我”性格的影响。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6分)
  • 13. (2023九下·奎文月考)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前四句,通过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四种意象,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景图。 B . “山映斜阳”四句由山映斜阳、水天相接、芳草萋萋,到“斜阳外”,由近及远,联想丰富。 C .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毫无例外,作者夜夜都有好梦相伴。 D . 词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阔远之境、跌丽之景、深挚之情和谐统一。
    2. (2)  “黯乡魂,追旅思”两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8分)
  • 14. (2023九下·奎文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 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 , 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轼从旁观(偷偷地) B . 则能诵其词(通晓) C . 则已私之矣(认识) D . 读之至流(眼泪)
    2. (2) 下列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鲁人石守道作/念拥覆    (《送东阳马生序》) B . 童子何用知/呼尔而与    (《鱼我所欲也》) C . 既葬,墓碑出/云归岩穴瞑  (《醉翁亭记》) D . 日/年九十        (《愚公移山》)
    3.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总角”“加冠”“豆蔻”三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 . 范仲淹,谥号“文正”,所以《范文正公文集》是用范仲淹的谥号来命名的。 C . 乡校指设在乡里的学校。除了教育学生,它也是乡人聚集的文化场所。 D . 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
    4. (4) 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限2处)

      问 先 生 以 所 颂 十 一 人 者 何 人 也

    5. (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6. (6) 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8分)
  • 15. (2023九下·奎文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破完万卷自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现在很少有人手上拿着书本。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心收拾到明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的是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酬应,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是不去读书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废时不去利用,实在未免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即在饭馆菜馆中也是一样。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去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解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提高,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爱管了。

    (选自季羡林主编《百年美文》,有删改)

    1. (1)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2. (2) 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

      一是                           

      二是                       

      三是                       

    3. (3) 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4. (4) 第⑤段中划线词语“织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 16. (2023九下·奎文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描花的日子

        ①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让人高兴的事儿。春天花多鸟多蝴蝶多,特别是满海滩的洋槐花,密得像小山。夏天去海里游泳,进河逮鱼。秋天各种果子都熟了,园艺场里看果子的人和我们结了仇,是最有意思的日子。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

        ②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

        ③母亲和外祖母要描花了。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这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他让她们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平时这些事他是不做的,比如喂鸡等。他招呼我带上镐头和铁锹去屋后,费力地刨开冻土,挖出一些黑乎乎的木炭——这是春夏准备好的,只为了这个冬天。

        ④父亲点好炭盆,又将一张白木桌搬到暖烘烘的炕上。猫在角落里睡了香甜的一觉,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思考。外面天寒地冻,屋里这么暖和。这本身就是让人高兴、幸福的事。

        ⑤母亲和外祖母准备做她们最愿做的事:描花。她们从柜子里找出几张雪白的宣纸,又将五颜六色的墨搬出来。我和父亲站在一边,插不上手。过了一会儿,母亲让我研墨。这墨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气。

        ⑥外祖母把纸铺在木桌上,纸下还垫了一块旧毯子。她先在上面描出一截弯曲的、粗糙的树枝,然后就笑吟吟地看着母亲。母亲蘸了红颜色的墨,在枯枝上画出一朵朵梅花。父亲说:“好。”

        ⑦母亲鼓励父亲画画看,父亲就画出了黑色的、长长的叶子,像韭菜或马兰草的叶片。外祖母过来端详了一会儿,说:“不像,不过起手这样也算不错了。”她接过父亲的笔,只几下就画出了一蓬叶子,又在中间用淡墨添上几簇花苞——我也看出来了,是兰草。我真佩服外祖母。

        ⑧我也想画,不过不画草和花,那太难了。我画猫。猫脸并不难画,圆脸,两只耳朵,两撇胡子。可是我和父亲一样笨,也画得不像。父亲说:“这可能是女人干的活儿。”

        ⑨整整一天,母亲和外祖母都在画。她们除了画梅花和兰草,还画了竹子。父亲一边看一边评论,把他认为最好的挑出来。他说:“这是你外祖父在世时教她们的,他不喜欢她俩出门,就说在屋里画画吧。可惜如今太忙了……我每年都备下最好的柳木炭。”

        ⑩猫一直没有挪窝,它思考了一会儿,便站起来研究这些画了。它在每一张画前都看了看,打了个哈欠。可惜它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踩到了红颜色的墨上,然后又踩到了纸上。父亲赶紧把它抱开,但已经晚了,纸上还是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爪印。父亲心疼那张纸,不停地叹气。

        ⑪外祖母看了一会儿红色爪印,突然拿起笔,在一旁画起了树枝。母亲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上几朵,一大幅梅花竟然成了!我高兴极了,我和父亲都没想到这一点:有着五瓣的红色猫爪印本来就像梅花嘛!

        ⑫就这样,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1. (1) 纵观全文,第①段内容似乎和下文“描花”这件事关系不大。你认为第①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2. (2) 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这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

      ②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 , 他让她们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

    3. (3) 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外祖母的形象。
    4. (4) 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
    5. (5)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幸福的认识。

      材料一:生活是由一件件的琐碎之事连缀而成的,这根线上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纽扣。

      材料二:据调查,在表示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人群中,72%的人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上网、玩手机上。

八、写作题(共1题;共60分)
  • 17. (2023九下·奎文月考) 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三种令我充满感激的记忆:一个装满书籍的家,一个在外省乡村度过的童年,一位可以倾诉衷肠的导师。

    ——选自英国著名诗人奥登《染匠之手》

        亲爱的同学,毕业在即,回眸往事,令你充满感激的记忆又是什么呢?请用你的生花妙笔,书写出来吧。

    请以“令我充满感激的记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文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有德的人自有伙伴,有德的家庭会有芳邻,有德的国家必有友邦……

        凡有德者,都不会孤单,一定有亲近的朋友。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