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什么叫典?
②因为语言太复杂了。
③话虽如此,但是要每本字典、词典做到处处符合规范,实在是不容易的事。
④就是国家制定规范和标准也难以面面俱到。
⑤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规范、标准的意思。
⑥古人说,“典”者法也,范也,常也。
⑦字典、词典之所以为“典”,是因为它们能为社会提供规范字词写法、解释和用法等。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②朗诵这一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 )
A.舒缓 B.欢快 C.激昂 D.深沉
活动中,【甲】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还写了读书心得。阅读,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思想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面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乙】我们要主动向同学、老师、家长等身边的人不耻下问。最后,祝大家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②【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应将“”改为“”。
示例:每一缕晨曦
都是喷薄而出的希望
金有余道:“贤东,我扶着他,你且去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灌他一灌。”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着立了起来。A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在贡院前一个茶棚子里坐下,劝他吃了一碗茶,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
上面语段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语段中的A指的是,小说通过描绘士林的“群丑图”,展示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
这也是一切
舒 婷
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暴风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
都只燃烧自己
而不把别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
都仅指示黑夜
而不报告曙光;
不是一切歌声
都掠过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不是一切星星
都仅指示黑夜
而不报告曙光;
不是一切歌声
都掠过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一切的现在都孕育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而且为它斗争,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有改动)
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黑夜/而不报告曙光。
奏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 , 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岳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故乡的雷雨声
[美]鲍勃·莫尔德
①对于密西西比州的布兰登这地方来说,五月份就热成这样是不正常的。A.南边的地平线上,雷雨云很快聚成崇山峻岭似的云团,空气中一丝风也没有,潮气很重,手掌心似乎可以搓出水来,一杯咖啡的功夫,天色已经暗下来,闪电狂舞着划过地平线,雷声隆隆,遥远而低沉,不久大雨扑面而来,把我们从屋外赶进室内,恰逢电话铃响了。B.妻子帕特拿起话筒,在这阴郁的天气里,她的脸上露出绝无仅有的欣喜。
②打来电话的是我们的儿子戴维,军用直升机飞行员。三个月前他自立谋生了,被派往朝鲜,执行任务一年,驻扎在非军事区附近。
③戴维故意说得很高兴,反而使我们更清楚地感觉到了他的真实心境。二次大战期间,我作为一名士兵,把漫长的时间打发在南太平洋的一个孤岛上,实在知道严重的思乡病有什么样的症状。
④渐渐,交谈像良药一样提高了我们的情绪,接着,电话机旁的窗外响起了一声霹雳。
⑤“什么声音?”戴维问,“炸弹吗?”
⑥“没什么,打雷。”帕特说,“这里都下了一个星期的雨了。”
⑦沉默。
⑧“戴维,”我问,“你走了吗?”
⑨“我在想妈妈说的话——‘没什么,打雷’,你们知道我现在最想念的是什么吗?是故乡的雷声。我们这里刮风下雨下雪,可从来不打雷。”
⑩“爸,记得我小时候吗?”他接着说。“我们俩是怎样躺在地板上聆听雷鸣的?为了让我不害怕,你是怎样谈笑风生的?”
⑪“记得。”我说,努力克制自己,不让喉咙发哽。
⑫“现在能和你一起听一听雷声就好了。”他轻轻地说。
⑬刚刚打完电话,我就拿上我的磁带录音机、高尔夫大伞和一把木椅。“我去给儿子录下一些雷声。”我对帕特说。
⑭“鲍勃,邻居们会说你疯了。”
⑮“戴维不会。”我说,走了出去。
⑯电光闪闪划过天空,如同焰火大表演,我坐在暴雨中的大伞下,录下了半小时的密西西比最好的雷声,孤独的士兵永远也听不厌。第二天,我把磁带邮寄给戴维,简书:“特别礼物。”
⑰三个星期后戴维又打电话来,这一次他已经心平气和。“爸,”他说,“你肯定想象不到我昨天晚上都干了些什么。我邀请朋友到我房间举行一次雷声晚会,听录音的时候,大家的反应都一样。开始是寂静,随后是一阵悲哀叹息,以为是令人厌烦的战争之声。可当大家知道这是故乡的声音时,心情立即好转,我们如释重负,晚会变得非常愉快,真不知该怎么说,这磁带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他还说,“现在我安心了。谢谢你,爸!这礼物不落俗套,乡音解乡愁啊。”
⑱帕特和我也获得一种特别的回报,戴维在朝鲜的余下来的八个月里,我们发现自己竟在渴望着暴雨。再也不把它们当作倒霉的天气而感到压抑愁闷了,我们开始对暴风雨另眼看待。每一阵隆隆的雷声,都缩短了我们与远离家门的儿子之间的距离。
⑲哪怕雷声响在明尼苏达,如今戴维当战斗机教练员的地方,它仍然是天赐神授。雷声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在世界的什么地方,我们总是心心相连的一家。
②试分析画线的B句在文中的作用。
贾湖骨笛
华一君
①说到笛子,你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样的诗句,隐隐约约觉得,“笛子”“二胡”这类乐器都是从“胡人”那里来的吧?
②可能许多人也抱有这样的想法。可是,20世纪80年代出土的“贾湖骨笛”给这种猜想画上了句号。它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两千年,被称为世界笛子的鼻祖,也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把中国七声音阶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也让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大大向前延伸。
③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约1.5千米处,有一泓静谧的水域,名为贾湖。湖边有一个村庄,叫作贾湖村,村民世代傍水而居,平静度日,繁衍生息。这里地处黄河中下游,正是中原腹地,华夏文明世代不息,在此繁衍。
④1984年至2001年,考古队经过前后几轮发掘,出土了一大批古文物,包括三十多支截取仙鹤尺骨制成的骨笛。除去半成品和残破者外,真正比较完整的骨笛有六支:一支五孔、一支六孔、三支七孔、一支八孔。这些远古的遗物因为是在舞阳县贾湖村被发现的,人们便按照习惯将它们命名为“贾湖骨笛”。
⑤【A】在这批骨笛中,最著名的一支是1987年在贾湖村裴李岗遗址墓葬中出土的7孔骨笛,它全长22.7厘米,通体呈土黄色,晶莹如玉。现在,人们说的贾湖骨笛通常是单指这一支笛子。
⑥骨笛,顧名思义是用骨头做成的。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和动物的骨头全是中空的,尤其是手臂和腿的中空情况更明显。但是,并非所有中空的长骨都可以做笛子,太厚的骨骼就算做成笛子,可能也吹不响。解剖学上把人体前臂内侧(贴近小手指一侧)的一根长骨称作尺骨,鸟类的翅膀上也有这样的尺骨。相比人和其他动物,鸟类的尺骨比较薄,容易磨制、钻孔,做成的笛子也更容易吹奏曲调。
⑦据考证发现,贾湖骨笛全是用丹顶鹤的尺骨做成。【B】丹顶鹤骨骼外坚内空,强度是人类骨骼的七倍。将其尺骨两头截去,磨制、钻孔,就可以做成骨笛了。这样的骨笛小巧精致,经久耐用,动物骨骼会随着使用年代增加,不断摩擦,变得光滑玉润,历久弥新。
⑧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中,有一支已经断成三节,但其主人在断口两边相对的地方钻小孔,用线连接固定起来,足见主人对它的珍爱。还有一支二孔骨笛,笛长二十多厘米,呈棕黄色,两端刻有菱形花纹,细如发丝。如此精美的骨笛,究竟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至今还无法确知。
⑨贾湖骨笛的出土,彻底改变了中国音乐历史起源的文献记载和传说观点。《吕氏春秋》对中国古乐起源有论述,大致说三皇五帝命人制作乐器,制定乐律,所以后人通常认为中国古乐起源于三皇五帝时代。贾湖骨笛的出现,将中国古乐的起源一下往前推了数千年,它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
⑩虽然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发现了比贾湖骨笛更原始、更古老的骨笛,但是它们制作简单,只能算骨哨,与贾湖骨笛完全不是一个档次。贾湖骨笛是一个系列,前后出土的三十多支骨笛,属于不同年代,很好地揭示了贾湖骨笛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
⑪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萧兴华使用贾湖骨笛吹出了河北民歌《小白菜》,证明贾湖骨笛是出土后依然可以使用的乐器。另外,经测试发现,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民歌,甚至可以吹奏少数民族和国外的歌曲。贾湖骨笛的学术价值已经远远超出它的地域范围,在整个世界音乐史起源的物证中,贾湖骨笛无论在科学实证、年代可靠性方面,还是在音乐艺术成就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
⑫如今,关于贾湖骨笛的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古物》等著名学术期刊上都有发表,贾湖骨笛已被铭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
【A】
【B】
——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一团火焰熄了,另一团火焰燃起。
——罗曼·罗兰《名人传》
经典名著中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话语,总能激发读者思维的火花。以上两句话,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