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6-30 浏览次数:2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一下·微山月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天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天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天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天。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 . “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 . 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 . “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 . 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 . “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 . 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上天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 . “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 .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 .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2. (2022高一下·微山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秋风桐槐说项羽

    梁衡

    这里属于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本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座古朴的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这项羽故里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

    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特别的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

    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它体型庞大,巍然如山,又寿命极长。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但不管南枝、北枝都绿叶如云,浓荫泼地。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不知几经战火,文物留存极少,而他的故里却一直没有被人忘记。清康熙四十年,时任县令在原地竖了一块碑,上书“项王故里”四个大字,从此这里就香火不绝,直到现在有了这个旅游城。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锦衣夜行……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来条,项羽一人就占到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呀,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这一份文化贡献。

    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辄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活埋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却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说罢拔剑自刎。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他与刘邦长期争斗,看到生灵涂炭,就说百姓何罪?请与刘邦单独决斗。狡猾的刘邦当然不干。这也看出他纯朴天真的一面。

    项羽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填了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好歌词,感天动地、流传千古。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他身上的这些矛盾、冲突、故事,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因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民间说唱的好话题。连国粹京剧都专为他设了一个脸谱。直到现在,他的故里又出现了这个旅游城,城门、大殿、雕像、车马、演出、射箭、投壶、立体电影、仿古一条街。

    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百姓自觉地封他为神,这就像商人把关羽奉为财神,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

    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后人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而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骓马的背上,作扬鞭驰骋状。

    这个旅游城的设计是以游乐为主,所以强调互动,游人可以上去乘车骑马,可以与雕像拥抱照相,可以出入项羽的卧房、大帐。但是有两个地方不能去,那就是青桐树下和古槐树旁。两棵树周都围了齐腰的栏杆,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再嬉闹的游人到了树下也立即肃穆而立,礼敬有加。他们轻手轻脚,给围栏系上一条条红色的绸带,表达对项王的敬仰并为自己祈福。于是这两个红色的围栏便成了园子里最显眼的、在绿地上与楼阁殿宇间飘动着的方舟。秋风乍起,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

    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我以为要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如《史记》;一种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第三种就是古树。因为世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地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它可以超出人十倍、二十倍地存活,它的年轮在默默地帮人类记录历史。

    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项羽故里被设计成以游乐为主的旅游城,但作者并没有否定这种商业化的做法。 B . 第八段末对姑娘和小男孩的描写,暗示项羽故里对他们仅具有游乐价值。 C . 第九段“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 D . 文中的青桐和古槐就像历经沧桑的老者,用年轮无声地叙述着历史,用挺拔的身姿迎接美好的未来。
    2. (2) 下列对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实写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四种景物,与题目和开头呼应。 B . 点出青桐古槐与项羽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结构完整。 C . 揭示了游人把这两棵古树当作项羽的象征加以礼敬,和作者评价“成为项羽故里的一脉魂”的原因。 D . 卒章显志,作者凭借凭吊这两棵古树表达了对项羽的欣赏和敬仰之情。
    3. (3) 本文题为“秋风桐槐说项羽”,作者借桐槐塑造出项羽怎样的英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对项羽曾有“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项羽的死是高贵的”“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等评价,对此评价你是否认同,结合文本与《鸿门宴》,谈谈你的看法。请分点评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一下·微山月考) 文言文阅读

    仲由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 , 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B .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C .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D .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冠礼后,另取一个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以表其德。 B . 具臣,指有相当才能的臣属,古代臣子类属含义相近的还有“能臣”“干臣”。 C . 大夫,西周之后先秦诸侯国时期位于卿之下、士之上,后以之为一般官职之称。 D .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又名《太史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路性格粗野,刚直好勇。他曾经欺侮孔子,后来却被孔子的伟大人格感化,并拜孔子为师,跟其周游列国。 B . 子路自尊自信,不慕虚荣。孔子认为子路即使穿着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会感到羞愧。 C . 子路精于政事,能力出众。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子路来管理其军政事务。 D . 子路遵守礼仪,至死不渝。卫国政乱中,子路舍身取义,挺身而出,临死之前仍不忘整理帽缨,最终玉碎当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5. (5) 孔子之前曾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后闻听卫国政变,断言“嗟乎,由死矣!”子路果真死掉。你认为孔子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 4. (2022高一下·微山月考) 古代诗歌鉴赏

    鲁港

    柯茂谦

    十年回首付沾襟,断甲沉沙齿齿深。可惜使船如使马,不闻声鼓但声金。

    人歌鬼哭都堪泪,木落江空正独吟。遗老萧条渐无语,酒旗飐飐出芦林。

    【注】①鲁港:地名。1275年,南宋主力与元军在鲁港交战,宋军主帅贾似道听闻前线溃败,未见元军便鸣金收兵,仓皇逃跑。鲁港之败,宋军主力覆没,加速了南宋王朝的灭亡。②柯茂谦:南宋遗民。

    1.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怀古诗,十年后诗人作为前朝遗民凭吊鲁港,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回首让人热泪盈眶,泣下沾襟。 B . 颔联,没有听到击鼓进军的号角,只听到鸣金收兵的锣声,生动地描绘了宋军毫无斗志,狼狈溃败的惨状。 C . “木落江空”是凄凉的深秋景色,也是作者阴冷的内心世界的反映。“独吟”表现出诗人的孤寂之感。 D . 尾联诗人直抒胸臆,前朝遗民苟活无语,只好躲入芦苇荡中的村酒店里借酒浇愁,以此表达对贾似道误国的强烈谴责。
    2. (2) 这首诗虚实结合手法突出,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2022高一下·微山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孟子认为,只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那么天下就很容易治理了。
    2. (2)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
    3. (3)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一下·微山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中国的四大名绣早已名扬海内外,精致、雅洁、诗情画意。苗绣则不然,它把神秘的气息,朴拙的造型甚至有些萌萌的幽默,一下子发展了我们的审美视野。

    苗绣的身份很特殊。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明传承不能通过书写来完成,因此,这份责任只能落在口传文化和各种形象记载上。苗绣    , 承担起这份重要的使命,着一根小小绣花针的绣娘们就是重要的传承人。苗绣,它既是苗家山乡村寨的女人们几乎天天要做的女红,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实用品,又是重要的艺术品。绣娘们的一双巧手既绣出了苗家人平凡的世俗生活,也绣出了苗家人对生命的热爱,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对未来的渴望,苗绣把苗族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展示得绮丽多姿,五光十色。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包括对神话、对宇宙天体的解读,林林总总,      。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显然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      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2022高一下·微山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提到动画修复,人们的刻板印象是修复师对胶片进行清洗、扫描、调色,随着深度学习和AI算法的兴起,  

    “传统的人工修复多是去掉胶片上的脏,点、划痕、抖动等,它只是让画面更干净,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处理方式。      , 填充画面缺少的细节,为动画修复提供了更多可能,比如运用超分辨率和智能插帧算法,完成视频从低清到高清的转换并生成中间帧内容。此外,以往人工处理耗时较长的一些修复过程,AI算法结合强大的算力可以加速数万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

    尽管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      。影像胶片修复可以通过AI算法消除和矫正胶片上的划痕、噪波、霉斑等,实现增强视频画质的效果,但动画的修复并不是一味提升画质就可以了,修复过程需要有专业的艺术指导和人工辅助,才能尽量保留原影片的艺术风格和美感,防止AI“误伤”艺术效果。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9个字。
    2. (2) 根据上文,概括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动画修复的原因。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进行概括,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一下·微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很看重每一个十年的人生意义,逢“十”都有特定的叫法,如十岁叫幼学,二十岁叫弱冠,三十岁叫而立,四十岁不惑,五十岁叫知天命……最重要的年华是在哪个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的确,十年能让一个人厚积薄发而一举成功,也能让一个人从单纯幼稚变得成熟懂事,亦能让一个平庸的人依然平庸,甚至能让一个奋斗的人堕落成消极厌世。抓住十年,往往定格人生。国家亦此。

    请选择一个“人生的十年”(或“国家的十年”),谈谈你的体会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