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1. (2023高二下·高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年多来,面对美方不断升级中美经贸摩擦,中国政府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与人民根本利益。当前,舆论战已成为贸易战的一部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尤为重要。

        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性。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中国共产党近百年之奋斗史,书写了中华民族奋进途中的艰辛与血泪。可以说,中华民族奋进的历史进程,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形成,积聚与升华的历史进程。历经岁月洗礼,爱国主义精神深深镌刻在华夏文明的血脉中,铸刻在每位华夏儿女的心灵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

        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极强的传承力与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描述在抗击侵略中的中国人民:“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进发出来。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爱国主义精神在国家遭受危机时能够引领思想、集聚力量,凝聚人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号召力。我们面对美国霸凌主义不会屈服与退缩,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出强大而深远的传承力与感染力。

        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坚韧性,顽强性与理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面临无数风险与考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为中华民族在多灾多难中磨炼而出的斗争之坚韧、拼搏之顽强与奋争之理性,是支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中华民族在爱国主义精神引领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美国一些政客所谓美国施舍的,而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引领下,用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汗水与出类拔萃的智慧干出来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美方发起贸易战不会阻断中国发展之路,任何恫吓和威胁伎俩只会激发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勇气、砥砺奋进的士气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硬气。

        中国人民在中美贸易战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并不是民粹主义,而是一种天然质朴的情感。面对美方不断升级对华经贸摩擦,素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怀的中国人民在言论和行动上同国家的立场和行动高度一致,这是再朴素自然不过的情感,再正常不过的态度,再合理不过的行为。给这样淳朴的爱国主义插上民粹主义的标签,显然是错误的。

        中国人民在中美贸易战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理性开放、成熟求是的心态。在美方不断升级对华经贸摩擦的情况下,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坚定支持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维护民族尊严之表现。同时;面对美方打压,中国政府和人民特别强调要“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并没有出现情绪化、排外性的行为。将这种理性成熟的爱国主义视为民族主义,显然是混淆是非的奇谈怪论。

        毫无疑问,面对汹涌而来的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我们更需弘扬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反对情绪宣泄式的非理智“爱国”行为,防止各种形式的民粹主义行为和极端民族主义行为,维护中国的道义形象,彰显中国的坚韧力量,传播中国的积极主张,努力赢得国际社会对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反对贸易霸凌主义的支持。

        中美经贸摩擦不仅是贸易之战,更是一场持久的综合角力。我们需认清贸易战的实质,坚持以爱国主义为引领,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定力、自力更生的能力与爱国奋斗的动力,做好全方位应战。

    (摘编自张彦《岂能把爱国情怀视为民粹主义》)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美贸易摩擦已升级为舆论战,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尤为重要。 B . 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性,极强的传承力、感染力,以及坚韧性,顽强性和理性。 C . 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之奋斗史中不断形成,积聚与升华而成的。 D . 面对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中国政府和人民最重要的是“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不仅说明了爱国主义“是什么”,也回答了“怎么做”的问题。 B . 文章主体部分破立结合,重点阐释了爱国主义的鲜明特征,并批驳了两种错误观点。 C . 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是为了论述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厚历史性及其现实意义。 D . 文章最后强调要弘扬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认清中美贸易战实质,准备全方位应战。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从来就是支撑中华民族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精神脊梁。 B . 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是靠侥幸的机遇、他人的施舍,而是靠爱国主义精神引领下的奋斗。 C . 美方发起贸易战,进行恫吓威胁,不会给中国发展带来困难和影响,只会更加激发中国人民的勇气、士气与硬气。 D . 不能把质朴,理性的爱国主义视为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同时应防止各种形式的民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行为。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2分)
  • 2. (2023高二下·高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中国古人问天的智慧:读懂“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

    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历史溯源》)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侯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民间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每一句含有六个节气,其中第三句“秋处露秋寒霜降”指的节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B .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后来能够逐步被全国各地采用,被多民族共享,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C . 三千多年前的殷朝时期,我国古人的甲骨文就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这表明,当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D . 虽然当前“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人们在日常养生保健方面更重视季节的更替和物候、气候的变化情况。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被外国人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因为它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B . 从殷朝时期的甲骨文的“四方风”,到从清朝《时宪历》开始并沿用至今的“定气法”止,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二十四节气”一步步得到完善。 C .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已经出现了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的名称,而这八个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D .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来的,它在指导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
    3. (3)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15分)
  • 3. (2023高二下·高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失败的黄色药包

    萧红

    开拔的队伍在南山道转弯时,孩子在母亲怀中向父亲送别。行过大树道,人们滑过河边。他们的衣装和步伐看起来不像一个队伍,但衣服下藏着猛壮的心。这些心把他们带走,他们的心铜一般凝结着出发了。最末一刻大山坡还未曾遮没最后的一个人,一个被抱在妈妈怀中的小孩呼叫“爹爹”,孩子的呼叫什么也没得到,他的父亲连手臂也没摇动一下,孩子发出的声响好像撞到了岩石。

    女人们一进家屋,屋子好像空了;房屋好像修造在天空中,素白的阳光洒在窗上,却不带来一点意义。她们不需要男人回来,只需要好消息。

    消息来时,是五天过后,老赵三赤着他显露筋骨的脚奔向李二婶子,告诉她:“听说青山他们被打散啦!”显然赵三是手足无措的,他的胡子也震惊起来,似乎忙着要从他的嘴巴跳下。

    “真的有人回来了吗?”李二婶子的喉咙变做细长的管道,使声音出来做出多角形。

    “真的,平儿回来啦!”赵三说。

    严重的夜,从天上走下。日本兵围剿打鱼村、白旗屯和三家子……

    平儿正在家休息。外面传来狗叫,听到日本人说话,平儿越墙逃走;他将自己埋进一片蒿草中,蛤蟆在脚间跳。

    “非拿住这小子不可,怕是他们和义勇军接连!”

    在蒿草中平儿听清这是谁们在说:“走狗们!”

    麻婆子被杀,罗圈腿被杀,死了两个人,村中安息两天。第三天又是要死人的日子。日本兵满村窜走,平儿到金枝家棚顶去过夜。金枝说:“不行呀!棚顶方才也来小鬼子翻过。”

    平儿于是在田间跑着,枪弹不住向他放射,平儿的眼睛不会转弯,他听有人在近处叫:“拿活的,拿活的……”

    他错觉一样地听到了一切,遇见一扇门推进去,一个老头在烧饭。平儿快流眼泪了:“老伯伯,救命,把我藏起来吧!快救命吧!”

    老头子说:“什么事?”

    “日本子捉我。”

    平儿鼻子流血,好像他说到日本子才流血。他向全屋四面张望,就像连一条缝也没寻到似的,他转身要跑,老人捉住他。出了后门,盛粪的长形的笼子在门旁,掀起粪笼,老人说:“你就爬进去,轻轻喘气。”

    老人用粥饭涂上纸条把后门封起来,他到锅边吃饭。粪笼下的平儿听见来人和老人讲话,接着他便听到有人在弄门闩,门就要开了,自己就要被捉了!他想要从笼子跳出来,但,很快那些人,那些魔鬼去了!

    平儿从安全的粪笼出来,满脸粪屑,白脸染着红血条,鼻子仍然流血,他的样子已经很惨。

    李青山这次逃回村来,他不同于别人一样带回衰丧的样子,他在王婆家说:“革命军所好的是他不混乱干事,他们有纪律,这回我算相信,红胡子算完蛋,自己纷争,乱撞胡撞。”

    这次听众很少,人们不相信李青山。村人天生容易失望,每个人都容易失望。每个人都觉得完了!只有老赵三,他说:“那么再组织起来去当革命军吧!”

    正这时北村一个老婆婆疯了似的哭着跑来和李青山拼命。她捧住头,像捧住一块石头般地投向墙壁,嘴中发出短句:“李青山……仇人……我的儿子让你领走去丧命。”

    人们拉开她,她用力挣扎,比一条疯牛更有力。

    “就这样不行,你把我给小日本子送去吧!我要死……到应死的时候了!”

    她就这样不住地捉她的头发,慢慢她倒下来,她换不上气来,轻轻拍着王婆的膝盖:“老姐姐,你也许知道我的心,十九岁守寡,守了几十年,守这个儿子……我那些挨饿的日子呀!我跟孩子到山坡去割茅草,大雨来了,雨从山坡把娘儿两个拍滚下来,我的头,在我想是碎了,谁知道?还没死……早死早完事。”

    她的眼泪一阵湿热湿透王婆的膝盖,她开始轻轻哭:“你说我还守什么?……我死了吧!”

    果然死了,房梁上吊死的。

    死亡率在村中又在开始快速升高,但是人们不怎样觉察,患着传染病一般地全乡村又在昏迷中挣扎。

    “爱国军”从三家子经过,张着黄色的旗,旗上有红字“爱国军”。人们有的跟着去了!他们不知道怎样爱国,爱国又有什么用处,只是他们没有饭吃啊!

    李青山不去,他说那也是胡子编成的。

    老赵三为着“爱国军”和儿子吵架:“我看你是应该去,在家若是传出风声去,定会有人捉拿你。跟去混混,到最末就是杀死一个日本鬼子也上算,也出出气。年青气壮,出一口气也是好的。”

    老赵三一点见识也没有,他这样盲动地说话使儿子很不佩服,平儿同爹爹讲话总是把眼睛绕着圈子斜视一下,或是不调协地抖一两下肩头,这样对待他,他非常不愿意接受,有时老赵三自己想:“老赵三怎不是个小赵三呢!”

    (节选自《生死场》,有删改)

    [注]①老赵三:王婆的丈夫、平儿的父亲。②红胡子:也叫胡子,土匪。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描写了抗日队伍出发的场面,“南山道”“大树道”“大山坡”等地点既表明行军进程,也表现了村民的决心和勇气。 B . 小说中叙述抗日队伍被打散后,平儿回来遭受日本人围剿逃命,因为描写细腻、感情真挚,使得这个情节十分的真实可信。 C . 金枝和正烧饭的老头二人可能不懂革命军的含义,但在对待被日本人搜捕的平儿的态度上,体现了朴素的乡情和阶级情感。 D . 小说对李青山的交代很少,但从相关叙述中可以推测他组织了村民去抗日,虽然受到乡亲的误解,但一直坚持抗日的思想。
    2. (2) 小说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老赵三抗日的积极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3) 鲁迅在评价《生死场》时说,这篇小说刻画“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请结合作品说说小说表现了北方人民哪些方面的“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
四、文言文阅读(34分)
  • 4. (2023高二下·高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昔先王之泽,至庄子之时竭矣,天下之俗,谲诈大作,质朴并散,虽世之学士大夫,未有知贵己贱物之道者也。于是弃绝乎礼义之绪,夺攘乎利害之际,趋利而不以为辱,殒身而不以为怨,渐渍陷溺,以至乎不可救己。庄子病之,思其说以矫天下之弊而归之于正也。其心过虑,以为仁义礼乐皆不足以正之,故同是非,齐彼我,一利害,而以足乎心为得,此其所以矫天下之弊者也。既其说矫弊矣,又惧来世之遂实吾说而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也,于是又伤其心于卒篇以自解。故其篇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由此而观之,庄子岂不知圣人者哉?又曰:“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皆有所长,时有所用。”用是以明圣人之道其全在彼而不在此,而亦自列其书于宋钘、慎到、墨翟、老聃之徒,俱为不该不遍一曲之士,盖欲明吾言有为而作,非大道之全云耳。然则庄子岂非有意于天下之弊而存圣人之道乎?然而庄子之言不得不为邪说者,盖其矫之过矣。夫矫枉者,欲其直也,矫之过则归于枉矣。

    后之读庄子者,善其为书之心,非其为书之说,则可谓善读矣,此亦庄子之所愿于后世之读其书者也。今之读者,挟庄以谩吾儒曰:“庄子之道大哉,非儒之所能及知也。”不知求其意,而以异于儒者为贵,悲夫!

    (节选自王安石《庄周论》)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穷发:不毛之地。 B . 故夫知一官效:效力,尽为。 C . 渐渍陷溺渐渍:沾染。 D . 然而庄子之言不得不为邪说者比:比较。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彼其世未数数然也州司临门,急星火 B . 且举世誉之不加劝幽于粪土之中不辞者 C . 盖欲明吾言有为而作及其所既倦 D . 其说矫弊矣而彭祖乃今久特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重言”是假借往圣先贤、先辈宿学之口来替自己说话以增强文章可信度的写法。“汤之问棘也是已”一段可理解为通过“重言”以加重论说的分量。 B . 在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后,庄子阐明正面主张,惟有“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无所待”的绝对自由境界。 C . 王安石认为,庄子把自己的书列于宋钘、慎到、墨翟、老聃诸派之一,是为了说明诸子各家的学说,都有各自的长处,会有适用的时机。 D . 对于庄子思想,王安石的看法是认同与批评共存的辩证视角,主张学庄子思想之本意而不拘泥于庄子的具体观点。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②夫矫枉者,欲其直也,矫之过则归于枉矣。

  • 5. (2023高二下·高县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别刘谞

    王昌龄

    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一尊广陵酒,十载衡阳心。

    倚伏不可料,悲欢岂易寻。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

    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①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②。

    注:①京国:国都,指朝廷。②骎骎:马急速奔跑的样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一、二句点明了诗人送别朋友的天气、地点以及离别时的凄清氛围。 B . 诗的三、四句紧承前句,先写喝酒送别,再回忆起十年前在衡阳的聚散。 C . 本诗先写饯别,再生发联想发出感叹,最后具体描绘了别后的伤感画面。 D . 此诗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讲究语言的精炼,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蕴无穷。
    2. (2) 本诗的情感十分丰富,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 (1) 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自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2. (2)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绘行人登攀蜀道时步履艰难、神情惶恐的句子是:
    3. (3) 姜夔在《扬州慢》中,巧用对比的手法含蓄地写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
五、语言表达(20)
  • 7. (2023高二下·高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宋王朝鉴于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在立国之初就定下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一方面这种国策加强了君权,另一方面加大了士大夫的主体意识,以国家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议论政治。”,这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宋王朝十分重视文治教化,宋代诗人的总体学术水平达到了      的程度。唐代杜甫自称“”时不无自矜之意,因为那在唐朝是较少见的现象。然而到了宋代,博览群书已是      之事。

    对宋诗影响最大的时代特征无疑是宋王朝始终面临严重边患的局势。宋帝国内部虽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但农民负担沉重,朝廷的财政也常常      。宋代面临着沉重的内忧外患,有识之士对这种形势      。深沉的忧患意识使宋代诗人很少用诗歌来歌颂国家的富强和朝廷的盛德,也使他们在表达个人抱负时比较拘谨、收敛。像李白高唱“”的颂扬国势,杜甫自许“”的豪情壮志,在宋诗中是找不到的。后人读宋诗时,难以发现唐诗的那种天马行空、气冲斗牛的昂扬气概,这与宋人心头沉重的忧患意识不无关系。

    1. (1) 请在文中横线序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引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读书破万卷/国容何赫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B . 读书破万卷/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国容何赫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C . 国容何赫然/读书破万卷/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D . 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读书破万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国容何赫然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

  • 8. (2023高二下·高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学问是精神的食粮,它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肚皮装得饱饱的,是一件乐事,心灵装得饱饱的,是一件更大的乐事。(   ),精深的造诣,他会发现万事万物各有一个妙理在内,他会发现自己的心涵蕴万象,澄明通达,时时有寄托,时时在生展,这种人的生活决不会干枯,他也决不会做出卑污下贱的事。宋儒教人体会颜子所乐何在,我们现在的人不但不能了解这种体会的重要,而且把它看成道学家的迂腐。这在民族文化上是一个极严重的病象,必须趁早设法医治。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学问上如果一个人有浓厚的兴趣 B . 在学问上一个人如果有浓厚的兴趣 C . 一个人在学问上如果有浓厚的兴趣 D . 一个人对学问如果产生浓厚的兴趣
    2. (2) 文中画线语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 9. (2023高二下·高县月考) 写作

    近日,被称作最硬核直播课堂的“天宫课堂”进行天空授课。这是继2013年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后,进行的第二次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首秀”。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化身“太空教师”,现场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这堂仰望星空的精彩科普课,吸引了社会的热切关注,各大媒体纷纷发表评论。

    人民网评论:太空课堂,播下的是种子,点燃的是梦想。

    央视网评论:“太空课堂”最大的亮点,无疑是80后的航天员王亚平。这一课,她成为所有孩子们的偶像。

    南方日报评论:太空授课让寻梦脚步更加坚定……探索任重道远,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

    ……

    针对“天宫课堂”引起的相关热议,学校团委准备开展一次“太空课堂与我”的交流活动,请你结合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