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

更新时间:2023-04-29 浏览次数: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 1. (2023八下·曲阜月考)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xǐng )    子(mí)    绊(jī)    静(tián) B . 绔(wán)    蕴(zāo)    辈(háng)    闭(sāi) C . 量(fèn)    杂(rǒng)    掇(cuān)    步(duó) D . 奋(kàng)    静(mù)    然(mù)    旋(wò)
  • 2. (2023八下·赵县月考) 根据提示填空。
    1. (1)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2) 微君之故,?(《式微》)
    3. (3) ,悠悠我思。(《子衿》)
    4. (4) ,不可知其源。(柳宗元《小石潭记》)
    5. (5)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典故的诗句是:
  • 3. (2023八下·赵县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说:“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说的是有着魏晋风度的人物和幽深精微,令人叹为观止的晚唐诗歌。 B . 近日,在女足世界杯第三天的比赛中,美国队与泰国队的比赛以13:0的比分戛然而止。 C . 语文考试考差了,小雨知道是因为自己没有复习好,关键是该做整理的时候不做,寄希望于老师画重点,她这时候大彻大悟还不算晚。 D . 作为班长,小真劳动的时候总是能够很好地协调分工,让每个人都能发挥特长,大家都说小真起到了马前卒的作用。
  • 4. (2023八下·赵县月考) 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安塞腰鼓》,班里开展“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 (1) [语言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鼓”的成语。
    2. (2) [材料探究]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根据内容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儿”的原因。

      资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原有迎神驱邪之意。逐渐成为习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

    3. (3) (文化探源]神州大地,古往今来,“鼓”的用场确是很宽泛,中国的鼓文化源远流长。

      ①我国最早的鼓,是进人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鼓成为精神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②请你简要谈谈鼓在古代和现代有哪些用场。

二、阅读(50分)
  • 5. (2023八下·赵县月考) 诗歌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1) 下列诗歌与本诗体裁相同的是( )
      A . 《次北固山下》 B . 《龟虽寿》 C . 《庭中有奇树》 D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 (2) “少府”指,“儿女”指,“歧路”指
    3. (3) 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颂的送别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 6. (2023八下·赵县月考) 古文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水益涩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小溪,益出山左,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 , 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释]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 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 (1)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答之

      具:

      ②遂小溪

      缘:

      溪水

      涉:

    2. (2)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4. (4) [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5. (5) 根据语段[甲][乙]两文的内容,简要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 7. (2023八下·赵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市声拾趣

    张恨水

    ①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

    ②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虽然这里面有部分是极简单的,如“羊头肉”“肥卤鸡”之类。可是他们能在声调上,助字句之不足。至于字句多的,那一份优美,就举不胜举,有的简直是一首歌谣,例如夏天卖冰酪的,他在胡同的绿槐荫下,歇着红木漆的担子,手扶了扁担,吆唤着道:“冰琪林,雪花酪,桂花糖,搁的多,又甜又凉又解渴。”这就让人听着感到趣味了。又像秋冬卖大花生的,他喊着:“落花生,香来个脆啦,芝麻酱的味儿啦。”这就含有一种幽默感了。

    ③也许是我们有点主观,我们在北平住久了的人,总觉得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如现在是冬天,我们就说冬季了,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特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里很少行人,有两三个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于是有辆平头车子,推着一个木火桶,上面烤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白薯,歇在胡同中间。小贩穿了件老羊毛背心儿,腰上来了条板带,两手插在背心里,喷着两条如云的白气,站在车把里叫道:“A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当你早上在大门外一站,感到又冷又饿的时候,你就会因这种引诱,要买他几大枚白薯吃。

    ④在北平住家稍久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卖硬面饽饽的人极为可怜,因为他总是在深夜里出来的。当那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时候,屋子外的寒气,像尖刀那般割人。这位小贩,却在胡同遥远的深处,发出那漫长的声音:“硬面……饽饽哟……“我们在暖温的屋子里,听了这声音,觉得既凄凉,又惨厉,像深夜钟声那样动人,你不能不对穷苦者给予一个充分的同情。

    ⑤其实,市声的大部分,都是给人一种喜悦的,不然,它也就不能吸引人了。例如:炎夏日子,卖甜瓜的,他这样一串的吆唤着:“B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青脆甜瓜啦!”在碧槐高处一蝉吟的当儿,这吆唤是够刺激人的。因此,市声刺激,北平人是有着趣味的存在,小孩子就喜欢学,甚至借此凑出许多趣话。例如卖馄饨的,他吆喝着第一句是“馄饨开锅”。声音洪亮,极像大花脸喝倒板,于是他们就用纯土音编了一篇戏词来唱;“馄饨开锅……自己称面自己和,自己剁馅自己包,虾米香菜又白饶。吆唤了半天,一个子儿没卖着,没留神丢了我两把勺。”因此,也可以想到北平人对于小贩吆唤声的趣味之浓了。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 的感知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的市声就是指街头小贩的吆唤声。 B . 大部分市声都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否则它就不吸引人了。 C . 作者描述了小孩子喜欢学小贩的吆唤声,是为了批评孩子们不懂生活情趣。 D . 作者能融入北平的普通市民生活,并从中感受到不同的趣味。
    2. (2) 第③段中“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句场景描写有何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 (3) 好的语言能在实际运用中引发心理共鸣,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吆唤声,作为一个口头广告语,也有这样的效果。结合语境,分析下面语句在实际运用中的表现力。(任选一句)

      A.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

      B.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青脆甜瓜啦!

    4. (4) 作者笔下的大部分市声,都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为什么又在第④段描述了“既凄凉,又惨厉”的卖硬面饽饽的吆唤声?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8. (2023八下·赵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赶年集

    厉彦林

    ①“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唱儿歌,赶年集,迎新年,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②我故乡在沂蒙山区东部,山多岭多,交通不便。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我们公社驻地逢五、逢十是集。一入腊月,地里没活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丰收的喜悦挂在乡亲们脸上,见了面格外客气、嘘长问短。年底时,崎岖的山路上人群熙来攘往,馒头、油条、猪肉、粉条等大包小包的年货在涌动。小孩子跟在大人的后面,蹦蹦跳跳地赶集、串亲成。

    ③春年快到了,不管贫富都要赶年集置办年货。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到最后一个年集.上。在穷乡僻壤,赶年集,是孩子们迎新年的头等大事,多数孩子兜无分文,就是看热闹。腊月三十最后一个年集,头天夜里又下了一-场雪,我和伙伴们还是执意相约赶年集。临行前,母亲给我套了件又厚又沉的大棉袄,父亲从兜里掏出两张五角的新钱,顺手给了我一张,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这时在一旁微笑着的母亲,狠狠瞪了瞪父亲一眼,父亲心领神会,又把手里那五角钱塞给了我,然后拍拍我的头说:“去吧,看放鞭炮,隔远点哦。”

    ④跑出村口,只见赶集的人很多。雪后的山路被手推车、自行车和脚印踏成一条黑色弯曲的长丝带,清晰而漫长。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牲畜的叫声、车轮声、笑声、歌声此起彼伏,相映成趣。只记得公社供销社商店的外街用红漆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红字,工整厚重,格外显眼。集市,就在公社居地村西侧宽阔的河滩上。河里结了冰,地上是薄薄的雪,摊位沿道路两侧展开,依次摆满小树林,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⑤时近中午,年集达到了高潮。河滩上用竹席临时撑起的棚屋,一个挨一个,大勺小勺叮当响,各色小吃应有尽有,香味扑鼻。

    ⑥赶年集有规矩:女孩买花,男孩恋炮,婆婆买鞋,老头购帽。割肉、买菜、买鞭炮,再购对联和年画。男孩子只关心鞭炮和牛肉锅、烧饼摊。女孩子只关心红绒花、红头绳和花布。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过年自己什么新东西也不添。下午快散集的时候,我找到绒花摊。红绒花是一种纯手工制品,花蕊、花瓣、花叶活灵活现,粗大的麦草捆上插满密密麻麻的绒花,在风中颤动,疲倦地招引着客户。

    ⑦“大爷,我买六朵绒花,三根红头绳!”我底气十足地说。

    ⑧“不还价,两毛!”卖花的大爷顺手帮我插在一截高粱秸上,像是开满绒花的树枝。

    ⑨望着远处手拿风车纸花的女孩,心中盘算着如何把绒花分给妹妹和操劳忙碌的母亲。这新年礼物虽小,但很珍贵,饱含温暖的年味和对亲人美好的祝福。等望见老家屋顶的那缕炊烟,才想起没吃午饭、肚子咕咕地叫了。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用力搓搓我被冻红的耳朵和手,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⑩年集是一幅凝聚着热闹繁荣与美好憧憬的乡俗年画,又是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缩影。

    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仿佛回到少年时代,身穿新棉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

    1. (1) 选文通过对“赶年集”的回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 (2) 品味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

    3. (3) 选文第④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 (4)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母亲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5. (5) 选文结尾写道:“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诚然,以往年过年是赶年集、放鞭炮、舞狮舞龙……如今新的过年方式已成为主流,网上购物、电话拜年、抢红包……传统的年味在慢慢淡去,有人说这是时代的进步,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三、名著阅读。(5分)
  • 9. (2023八下·赵县月考)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东汉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有删改)

    1. (1) 根据原著内容和选文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民众的愿望是文字简化的源动力,是内因,秦始皇颁布“书同文”的法令亦属内因。 B . 《说文解字》保存了部分籀文的形体,它对于我们辨识更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也是大有帮助的。 C . 如果我们想要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或者要探究某些汉字的起源,《说文解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D . 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概括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这是汉字的主要字体,此外还有草书和行书两种辅助字体。
    2. (2) 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说文解字》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材料概括。
四、写作题(50 分)
  • 10. (2023八下·赵县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从小到大,许多传统习俗伴随着我们成长。如端午节佩戴香包、,中秋吃月饼、春节不能扫地倒垃圾,如祭祀时求平安符、焚香烧纸,如不能分“梨”送“钟”、搬家要挑吉日等等。你也许感受到它所传递的情感,也许发现它值得保存的内涵,也许察觉到它不合时宜的地方……

    请就个人生活见闻,以“传统习俗”为话题,写下你的故事经验或想法。

    要求: ⑴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

    ⑵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