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2...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49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 1. (2023九下·黔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朝地里走去□泥土湿漉漉地沾满了鞋。孩子们在前面飞跑,雪还是那样大,衣服和头发都guà( )满了雪花,到处白茫茫的一片□他们摇晃着路边一棵棵的树,雪花便不再是雪花的样子,像动的面粉,从树顶倾泻而下。惊叫声和欢呼声不绝于耳 , 他们争着晃动树干成为攻击者,缓不济急挤到树下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听到了,他们还说雪花从领口处溜了进去,原来□帽子已经不知道掉在了哪片雪里。母亲招hū( )我带他们回家,怕孩子们着凉,我丝毫不想阻他们,怕打乱他们的欢呼声。想着这场雪也会在某一天成为他们口中的“老话”,对于幼时,总是要留一些欢的,以此来为他们的晚bèi( )下饭□

    (节选自《下雪了》,有删改)

    1. (1) 材料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 树(bó) B . 动(shāi) C . (yè) D . (yù)
    2. (2) 根据材料中的拼音写汉字。

      guà满                            招hū                      晚bèi

    3. (3) 材料中画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湿漉漉 B . 倾泻而下 C . 不绝于耳 D . 缓不济急
    4. (4) 材料中四个□处的标点符号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 , ! ? B . 。 ; 。 。 C . , 。 ——。 D . , 。 ——!
    5. (5) 材料中作者使用了比喻来生动形象地描写下雪的场景,请展开想象,写一句话或几句话,同样地用比喻来描写下雪,句式不限,示例仅供参考。

      示例:雪花便不再是雪花的样子,像筛动的面粉,从树顶倾泻而下。

  • 2. (2023九下·黔江月考) 阅读材料,按要求答题。

    要是你看我的信,总觉得有教训意味,仿佛父亲老做牧师似的;或者我的一套言论,你从小听得太熟,耳朵起了茧;那么希望你从感情出发,体会我的苦心;同时更要想到:只要是真理,是真切的教训,不管出之于父母或朋友之口,出之于熟人生人,都得接受。别因为是听腻了的,无动于衷,当作耳边风!你别忘了: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国独一无二,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很少。哪个人教育一个年轻的艺术学生,除了艺术以外,再加上这么多的道德的?我完全信任你,我多少年来播的种子,必有一日在你身上开花结果——我指的是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1. (1) 选段出自哪本名著?从中你看到家长对儿子的最大期望是什么?
    2. (2) 你读完选段,面对父母的叮嘱和唠叨会有什么感悟呢?
  • 3. (2023九下·黔江月考) 综合性学习

    某中学正举行“颂党恩庆百年华诞,书盛世抒爱国情怀”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1) 活动一:下图是比赛活动中的作品,作品是“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中的哪种类型?(温馨提示:隶书,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略微宽扁,沉稳庄重;楷书,横平竖直,方方正正,挺拔雄秀,可作楷模;行书,行云流水,舒展有型,疏密得体,工整清晰;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洒脱奔放,汪洋恣肆。)

      我认为作品是:

    2. (2) 活动二:你也想参加这次书法比赛,下列三组诗歌,不符合这次活动主题的是第组。

      第一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二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三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 (3) 活动三:艾青113周年诞辰之际,为缅怀诗人,你所在学校准备开展主题为“艾青,我为你骄傲”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主办者设计了“推荐诗歌”的宣传形式,请你为《我爱这土地》写几句推荐语。(不少于40字)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 4. (2023九下·黔江月考)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借景抒情是诗文常用的手法。《白杨礼赞》以树赞人,“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①,与②,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庭中有奇树》开头写叶绿花盛,“③,④”,这本是春日佳景,却引起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春望》的“⑤,⑥”两句,描写长安城乱草丛生,能感受到诗人杜甫忧国伤时的感情。晏殊在《浣溪沙》写道“⑦,⑧”,这两句既有对繁华易尽的感伤,亦有对旧识重来的欣喜。而欧阳修在《采桑子》的“⑨,⑩”,则让读者感受到了西湖水平澄碧之美。

  • 5. (2023九下·黔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便船                             屋俨然 B . 所志                          便扶 C . 病终                             向所志 D . 不足外人道也               武陵人捕鱼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 . 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 .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 . 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4. (4) 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链接材料】

      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 6. (2023九下·黔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漫长的告别,亦是相聚

    ①两年前的中秋节,她的老父亲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主治医生跟家属交代各种注意事项时,她只见医生的嘴在翕动,却完全没听明白医生在说什么,内心只有一个念头在轰响:我的父亲,多才多艺,永远是家中顶梁柱的父亲,居然要倒下了,这是多么荒诞的事情啊!

    ②父亲是一所大专院校中文系的副教授,退休后回到乡间生活。他用了十多年时光,将老宅改造成花园中的房子。他会好几种乐器;他的书法亦写得很好;他还有一手好厨艺……退休后,父亲还迷上了视频拍摄和剪辑,将自己的乡居生活拍摄成小视频,配上音乐、字幕,传给远方的儿女看。他一直是个无所不能的中年人的样子,所以,她虽然已经结婚生子、年届不惑,但只要回到娘家,就感觉自己依然是一个备受宠爱的少女。父亲的健硕与能干,让她误以为这种生活是永恒的。而今,命运突然在暗处发出裂帛之声。

    ③她和弟弟没有把病情的严重程度向父亲和盘托出,但父亲是何等聪明之人,她不相信能瞒得过他。表面上,父亲是豁达的:他依旧平静地带着小拖车,与母亲一早就出门买菜;他会写“秃头老于又回来了”之类的行草,裱好,张挂起来,来调侃自己的变化。但知父莫若女,她依旧会敏锐地捕捉到父亲的慌张:他的药快吃完了,新买的药刚用加急快递发货,他为此焦虑了一天;他记不起专家的名字了,满脸是迷路小孩的惶恐……他忽然而至的软弱与慌张让人揪心。

    ④那天,他看到女儿在微信朋友圈晒出往返老家的一百多张高铁票,就不安地问:“闺女,都是我拖累了你,将来,回想起这段生活,除了劳苦,你会觉得一无所得吗?”

    ⑤最后这句话提醒了她,她意识到,要令父亲感到安心,两代人都必须扬去那些临近告别时分的惊慌,软弱与忧郁。她必须为每周回家探望父亲的漫漫长途,寻找新的意义。因为父亲的病,她的先生推掉了去北京进修的机会,弟弟关掉了他的麻辣烫店,一家人整整齐齐地围绕在父亲身边。如果仅仅是为了陪伴父亲度过最后的时光,只剩下面对病魔的无奈与感伤,那么,家人的探望越是频繁,家人的爱越是深厚,家人对他越是有求必应,父亲心中累积的负疚感恐怕越是沉重。

    ⑥她必须想办法,让父亲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从而平静安然地接受这些为了告别的相聚。

    ⑦她想出的办法,是与父亲一同重读《唐诗三百首》。她的理由是,作为理工科博士,她如今文学方面的记忆已经被消磨得差不多了,她想补补课。父亲听闻自己还有这等余热可以发挥,欣然应允。他特意请人在庭院中搭了一座竹木小亭子,并在亭子里安设茶几一张,软凳三两只。天气好的时候,就与女儿在里面喝茶、品诗。

    ⑧父亲通晓音律,有时,他还为唐诗《春江花月夜》配上曲调,吟唱出来。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开阔,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喜悦;从“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怅惘,到“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深情……他吟唱时,她在一旁弹拨古琴。一曲毕,二人久久不言,沉浸在春江月夜的场景中,完全忘记了尘世中的种种无奈与苦痛……一年前的初秋开始,每个周末,她都会回家上一堂这样的“诗词课”。她私下里期待,父女俩的课可以上得久一点,再久一点。上完唐诗,还有宋词;上完宋词,还有元曲。

    ⑨父亲偏爱沉郁顿挫、悲凉慷慨的杜诗。一谈起杜诗来,他就忽然恢复了当年在讲台上的精神头,踱步来去,敲打案几,为杜甫的意气风发而目光炯炯,为杜甫的失意困苦而黯然神伤。他忘了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忘了一针自费药的价钱,忘了化疗时那翻江倒海的难受劲儿。他豁达地说:“女儿,我竟然有机会重讲杜诗,我要感谢你,不知道为什么,讲起诗歌来,好像生老病死都不那么可怕了。老爸虽然没有老杜的才气,没有给你留下一首好诗,可将来,你会记起这个月夜,记得多少年前老爸是怎么跟你说杜甫的诗的,那一天你会忽然记起我来,我们就好像重逢了。”

    ⑩终于,父亲不再为他的病如此拖累儿孙而满心歉疚了,他接受了她的说法:“现在的人忙于生计,都聚少离多。但是老爸,你这一病,让我们明白,人间最珍贵的是什么。”既然短的是相聚,长的是分离,子女与父母之间,可以交心的相聚就更难得,所以应该对这种相聚心怀感恩。

    ⑾又一个秋天到了,桂花香了,剃了光头的父亲还活着。在父亲的“吟诗亭”里,父女二人围绕古诗的漫谈还在继续。她意识到,亲情像桂花一样,近嗅香味浅淡,若你在月夜下远远行来,它却像风中的蜜糖一样丝丝流淌,这种幸福,是告别也泯灭不了的。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事件。
    2. (2) 选文第①段划线句子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和心理?
    3. (3) 选文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4. (4) 选文第⑨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 (5) 请赏析结尾段划线句子。
  • 7. (2023九下·黔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

    材料一: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各地出台一系列放宽地摊管理的政策,“地摊经济”悄然火了起来,其背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增加了工作岗位。受疫情影响,不少人没法外出务工,而在家门口摆个地摊,也能养活自己。据报道,自3月15日,成都市明确允许临时占道经营摆摊设点以来,两个月时间增加了10万就业岗位。

    其次,增加了收入。受疫情影响,不少人都感到“钱紧”,这个时候更要动起来!在郑州,白领们放下面子,把私家车后备箱变成了“摇钱树”,一些摊主每天营业额达到千元以上。

    最后,激活了城市经济。地摊经济为商业机会创造场景,带动了一个城市的消费活力。城市路边的地摊,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地摊售卖的物品多数比超市便宜,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人 们的生活成本。

    (摘编自《地摊经济究竟有多火?》)

    材料二: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近7天“摆摊技巧”相关内容搜索热度同比暴涨 655%,达到10年来最高值。

    材料三:放宽地摊管理,搞活路边经济,宜作长久之计,而不是应对疫情、促进就业、恢复经济的权宜之计。

    有3094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67.9%的受访网友支持放宽流动摊贩管理;有57.1%的受访网友表示,流动摊贩让城市生活更加便利,更有温度;实际消费方面,近七成受访者表示会光顾摊贩。由此可以看到,流动摊贩颇受市民欢迎,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不宜“管死”。要明确商户摊贩的外摆范围,划出合理的“可占区”“地摊区”;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附近住宅、交通情况,开放部分街道为摊贩提供经营场地;严格管住食品安全底线问题,严防假冒伪劣、食物中毒等现象的出现;摊贩自觉做好卫生安全工作,禁止占用盲道……应当说,具体规范措施不难找,关键是有没有长期思维,如果仅仅作为权宜之计,一阵风过后还是“严管”,一切照旧,难免会引来诟病。需要指出的是,地摊并非就代表脏乱差,上述调查显示,超四成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居住地附近有摊贩,其中25%的受访者表示,摊贩虽多,但井然有序。这个比例还不算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要在这个“井然有序”上把文章做好,相信地摊经济、路边经济会受到更大的欢迎,也会引来更高层次的从业者。

    既然是一项受老百姓欢迎的经济形态,相关部门不如借机发力,甚至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规划地摊经济,重新定位,提高层次,让城市在有序管理的前提下,展现街头文化、路边经济接地气的温情一面,激发更多的经济动力和活力。

    (摘编自《松绑地摊经济不妨加以长远考虑》)

    1. (1) 根据材料一说说“地摊经济”悄然火起来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三,找出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错误的一项()
      A . 白领们把私家车后备箱变成了“摇钱树”,一些摊主每天营业额达到千元以上,路边经济引来了更高层次的从业者。 B . 热度最高的搜索内容为“年轻人适合摆什么地摊”,表明很多年轻人没有工作,所以对这种“新经济”积极参与。 C . 受访网友中支持放宽对流动摊贩的管理和自己也会光顾地摊的占比均超过七成。 D . 作者认为相关部门对于地摊经济的管理要立足长远、扬长避短、因地施策,让其“井然有序”。
    3. (3) 根据材料二,你能得到哪些有价值的结论?
    4. (4) 根据材料三,请你说说要想让地摊经济长期存在,必须要解决好哪些问题
四、写作(55分)
  • 8. (2023九下·黔江月考)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

    1)“山”可以指实实在在的自然界的大山,也可以指名利、欲望、矛盾、亲情;可以是骄傲自满、妄自菲薄的性格缺陷,也可以是保守的思想观念等等。“翻过”意味着解决了问题。“记叙性文章”表明写作时要以记叙为主,议论、抒情等其他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写好本文的关键是解决如何“翻过”那座“山”。

    请以“翻过那座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说,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对父母的尊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我们常常犯下重大失误,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和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

    请你围绕“精神”这个词,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