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延安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3高一下·延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了乡土社会的特征,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变迁原理,是一本引导我们观察社会、研究人事、学习表达的重要学术著作。

    这本书有一个论题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村落。乡土中国是以村落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作者在第一章《乡土本色》中就指出其三个特色,即土地属性、人空关系固定、熟悉社会,这三个特征决定了乡土社会的其他属性。

    《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实际上不是谈文字的问题,而是分析“熟悉社会”的基本内涵:前者谈人与空间的关系,村落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无空间阻隔,无需文字;后者谈人与时间关系,人具有记忆能力,凭此可以口口相传,直接准确,也无需文字。

    接下来,作者从三个角度来阐释乡土社会的基本内容。

    角度一: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主要包括《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等四个章节。据我知见,这四个章节的层次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差序格局》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探讨人与人的关系的,在这个“圈子”里,个人是圆心,以此为起点向外辐射状展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这个圈子是单向性发展关系的结果,这样的社会极为复杂,因为每个人都有若干圈子,如何来协调统筹这些圈子,那就是东方与西方最大的不同之处:我们拥有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统领,这就是《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的内容。这一章节,是与差序格局的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但从论述角度来看,与上下章节稍嫌不够协调。《家族》是从村落的团体组织角度分析人与人的关系,而《男女有别》则是对这一团体的的特征作出剖析。

    角度二:维护社会关系的原理。主要包括《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四个章节。通过前面的分析,在我看来,如果把《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放到这一部分似乎更合适,因为这一部分主要是从维护乡土社会这一视角展开研究的。

    《礼治秩序》一章先总体上论述维护乡土社会安定的基本工具就是“礼”,具有仪式感的“礼”让乡土社会从人的内在精神上接受约束,接受这个约束的前提是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的需要。《无讼》则从礼与法的对比中透视乡土社会传统礼法的特殊性。《无为政治》从“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的实施条件出发,提出乡土社会不具备“横暴权力”所需要的经济要求,也不具备“同意权力”所需要社会分工前提,于是,乡土社会沦为“无为而治”的状态最后的《长老统治》则指出维护乡土社会的主要因素是教化,这一部分则清晰地剖析了乡土社会得以稳定存在的原因。

    角度三:乡土社会变迁的本质分析。乡土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作者从《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三个层面剖析了乡土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血缘与地缘》,指出依靠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乡土社会在慢慢地向适应商业化社会需要的地缘关系转变;《名与实的分离》,则指出维护乡土社会稳定的长老统治因不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而被加以“注释”,而这个“注释”让长老统治徒有其名而不具其实。最后从人的欲望与生存在从相洽“印合”状态将慢慢走向自觉的“需要”的规划的社会形态中去,乡土社会依靠欲望去生活的状态也要慢慢离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本书也是基本按照阐释核心概念、梳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特征、探讨维护社会关系的方法、指出乡土社会的变迁因素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展开的,逻辑结构非常严密。整本书阅读,首先应该把这个整体框架理清楚,胸有整本书才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阅读意识,通达全书的脉络才能从任何一个章节入手皆可自然圆通。

    (摘编自孙晋诺《<乡土中国>的逻辑框架》)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一本学术著作,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为了解乡土社会的特征提供了重要参考。 B . 虽然《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分析的内容基本一致,但是选取的角度不同。 C . 孙晋诺从研究视角出发,认为《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与上下章的衔接不够协调。 D . 《礼治秩序》认为“礼”让人在接受精神上的约束后,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的需要。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B . 文章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每个人都是他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C . 文章多次征引《乡土中国》里的一些概念,通过对其进行解释,推进论述。 D . 文章对费孝通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分析,二者相互结合。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晋诺阐释《乡土中国》的逻辑框架,既立足于原文,又体现出了学术批判的精神。 B . 对于如何协调统筹自己的“圈子”,东方因为有道德观念的统领,从而效果优于西方。 C . 《乡土中国》从理论的角度去研究乡土社会,本文作者对该书的整体结构表示认可。 D . 在整本书阅读的背景下,孙晋诺认为只有理清书本结构,才能拥有良好的阅读意识。
  • 2. (2023高一下·延安月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做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炼,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

    在动物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成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身上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在谈到学习时说: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合称“学问思辨”,“笃行之”叫作“身体力行”,加到一起,就是学以致用,就是博学笃志,志笃力行。对于“博学而笃志”,程子分析说:“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学问不通达、见识不广博,就缺乏明确志向的树立;志向不确立、价值观不明朗,就缺乏真正有力度的实行。

    有时候人们在价值冲击中会东倒西歪人云亦云、在社会染缸中会左摇右晃随波逐流,就是因为所学不真、所问不清、所思不深、所辨不明,所以才所行不笃、所为不定,一受波动就迷乱、一受蛊惑就昏聩。而“学问思辨”透彻明晰的人,“身体力行”才会笃定有力,才会坚定成熟,才会持之以恒。

    “学问思辨”,是长期的功夫。纵使是古代的帝王,坐拥四海、号令天下,也深知学海无涯,因而十分看重经筵日讲制度,也就是请学士为皇帝讲学授课,或研读经史,或论辩政事。在明代,“日讲”是每日一小讲,“经筵”是每旬(十天)一大讲。而到了康熙年间,康熙帝纵在征讨三番、战事不断的忧患期间,也依然坚持着每日进讲的课程学习。正如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好学才能明智。

    “身体力行”,这就是孔子接下来又说的“力行近乎仁”,能把正确的理论、智慧的学问切实落到实处、用于实践,并且无论社会洪流如何起伏、人心思想如何动荡,都坚定不移地去推行、去践行正道,去授惠于人,这才是有仁有义的做法,这才是博学笃行的完整。

    有些人只顾闭门读书或者学而不通,只把学问用在了第一个阶段而没能躬行实践、没能笃定坚守、没能行之以忠,那么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了,而“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是“笃行之”的意义。

    (摘编自《习近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光明网)

    材料三

    在“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我国开展了一次史无前例的、超大规模的教育实践——全线·全员·居家在线学习。这一实践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形式的远程教育,它的三个特点每个都蕴含着巨大挑战。“全线”指所有的教学流程、管理流程、教研体系都在线上完成,涉及这些关键管理要素重构;“全员”指每位教师和学生都要以在线方式开展教与学,涉及网络带宽、长期使用电脑或电子产品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问题;“居家”指学生在各自家中完成学业,对于一直通过他律开展学习的孩子而言,涉及自主与自律能力的挑战。

    居家在线学习,因为少了在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在线教学实践,通过使用前沿技术带来了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打破了诸多思维定式,孕育了未来教育的诸多创新可能。

    (摘编自《居家在线学习启迪未来教育创新》,《中国教育报》)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不受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 B . 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是一样的,都是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C . 人和时间的接触是很复杂的,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D . 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
    2. (2) 下列对三则材料内容的概括,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阐述了学习的原理。作者认为学习的原理是模仿和反复地做,而人类的学习又有别于动物,可以在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 B . 材料二阐述了学习的步骤。作者认为学习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过程,即博学、笃志、力行。 C . 材料三阐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作者重点阐述了“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全线·全员·居家在线学习的伟大教育实践。 D . 三则材料有密切联系,第一则分析运行机制,第二则重在阐述方法,第三则着眼发展趋势,对重新认识学习有重要意义。
    3. (3) 现代社会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是什么?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 3. (2023高一下·延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听那冷雨(节选)

    余光中

    ①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②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③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濛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的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④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⑤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至于雨敲在鳞鳞千辫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⑥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一夜盲奏,千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

    ⑦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⑧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选自《听听那冷雨》,2019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注释】作者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散文《听听那冷雨》。1992年,他回大陆访问。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纵的历史和纵横交错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意象密集、描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意境。 B . 文章先后四次重复了“听听那冷雨”这句话,但毫无拖沓、累赘之嫌,它犹如缠绵的雨丝,婉转凄清,浸润了文章的字里行间。 C . 文章描绘出了一幅丰富多彩、奇妙无比的雨景。在作者笔下,雨虽缺少触觉感,却能看得见其形,听得到其声,闻得到其味。 D .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2. (2) 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 (3) 结合文章探究“冷雨”的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3高一下·延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四命为监察御史 , 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又充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迁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转侍御史、武部员外郎。杨国忠怒其不附己,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状牙蘖,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实。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 。

    方朝廷草昧不暇给,而真卿绳治如平日。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帝还奏,慰答曰:“朕子每出,谆谆教戒,故不敢失。崇嗣老而蹇,卿姑容之。”百官肃然。

    李希烈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 , 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子预、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 B . 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 C . 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 D . 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
    2. (2)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监察御史:古代官名,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隋文帝开皇二年始设,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 B . 出:在文中指任命官职。除、拜、授等也有任命官职之意。 C . 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如:僭越、僭妄、僭伪(封建王朝称割据对立的王朝)。 D . 再拜:指拜了两次,是最高礼节。也就是先跪下,磕头三次,然后起身,整理着装,接着再跪下,磕头三次,起身。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才叫再拜。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颜真卿办案细心,关心百姓。在担任河东交兵使期间,在五原冤案久而不决的情况下,他到任后立马公正判决,被当地百姓称赞。 B . 颜真卿胆大心细,高瞻远瞩。当他预料安禄山定会叛乱后,假托修补城墙疏通护城河之名,一面挑选丁壮,增加人手,一面充实府库,准备物资。 C . 颜真卿刚正守礼,敢于弹劾。广平王在宫门前不敢乘马,急步走出宫外设置的木栅樘桓后方才骑上。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于广平王上马,颜真卿上奏弹劾他。 D . 颜真卿忠贞不渝,视死如归。李希烈威逼他屈节,颜真卿宁愿赴火自焚也不改其忠贞的志节。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

      ②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

  • 5. (2023高一下·延安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 (1) 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新年都未有芳华”,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B . 第二句中的“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的情绪。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C . 对第三、四句可以这样理解:春天的时节已到,但是春花不开,白雪还在庭树间飞扬。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对春雪飞花充满了惆怅、遗憾。 D . 第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2. (2) 请赏析“二月初惊见草芽”中的“惊”字的妙处。
  • 6. (2023高一下·延安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同时也表达出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2. (2) 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3. (3) 韩愈《师说》中的“”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观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3高一下·延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能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能否步入千年墓穴 一 探究竟?能否与未曾展出的国宝亲密接触?……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①_______________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这些 往日因 时空限制而②_______________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 “ 博物馆+高科技 ” 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 “ 活 ” 在了今人面前,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 “ 去不了 ” 的地方,看那些本来 “ 看不到的事物”。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 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③______________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④_______________。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现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 . 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 B . 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 C . 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 D . 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
  • 8. (2023高一下·延安月考) 改错题

    学校邀请到当代著名作家莫言与学生座谈,文学社成员向同学们介绍作家时说的这段话,有五处不当之处,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得体,语体风格一致。

    莫言,男,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系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第一个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创作的乡土作品充斥着“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在海内外小有名气。

  • 9. (2023高一下·延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语段,仿照画线部分内容,续写相关联的语句

    藏与露是密切关联的两种处世态度和方式。 藏,就是隐藏、躲藏,藏在心中,藏在草野,藏在闹市;藏龙卧虎.藏的是才俊:韬光养晦,藏的是锋芒。所谓“大道无形”,善藏者智。

四、写作(60分)
  • 10. (2023高一下·延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评改试卷时,常常会听到任教数理化等科目的老师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审题不会‘咬文嚼字’怎么会做题?”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流砥柱钟南山院士近日与大家分享学习体会:“学好语文最关键,学好语文才能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和总结。”

    最近,由武汉发布的32张抗疫感恩海报获得了无数点赞。“下个烟花三月,一同登楼望春风”“八闽来助,江城有福”……32处美景,配上32句各具特色的美言,让人觉得美好又充满希望。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美方诋毁中方的抗疫努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此话为孟子所言,意为做事不成功,就要从自身找原因。大批网友纷纷赞其“驳得好”的同时也感慨:“不学一点国学知识,中国话你都听不懂!”

    学生小陈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小陈的同学,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语文学习有何感想?请你写一篇驳论文来反驳小陈。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