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第一高级中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三...

更新时间:2023-05-08 浏览次数:86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2023·彝良模拟) 《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电影故事脍炙人口,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它们主要取材于(    )
    A . 北伐战争 B . 抗日战争 C . 解放战争 D . 抗美援朝
  • 2. (2023·彝良模拟) 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能验证这一说法的理论是(    )
    A . 量子论 B . 进化论 C . 经典力学 D . 相对论
  • 3. (2024高二下·泸县开学考) 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2018年对公务员法的修订以及配套法规逐步出台。这些表明我国(   )
    A . 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 B . 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得以提高 C . 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 D .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始推行
  • 4. (2023·彝良模拟) 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
    A . 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已被革除 B . 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C . 美国的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D . 英美苏中等大国间的合作仍在继续
  • 5. (2023·彝良模拟) 西周时期,周天子规定诸侯国必须贯彻分封中的强本弱末原则,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制,爵位谥号不得“违制”,要求诸侯必须定期朝聘天子。这些规定旨在(    )
    A . 推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融合 B . 加强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 .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 . 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权威
  • 6. (2023·彝良模拟) 1930年代的中国,各色各样的国货运动进展得如火如荼,1934--1937年四个国货年更是被冠以“妇女国货年”“学生国货年”“市民国货年”“公务员国货年”等不同主题。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 迫切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愿望 B . 民众爱国觉悟得到较大提高 C . 大力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 民族企业遭受经济危机冲击
  • 7. (2023·彝良模拟) 法国在大革命后政治长期动荡不安,而英国则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平稳过渡,并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当时与此相关的政治因素是(    )
    A . 政府内阁依存于人民的意志 B . 英国的政治文化有保守性 C . 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D . 英国有最大的海外市场
  • 8. (2023·彝良模拟) 如表为德意志和英国不同时期部分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统计。据此可知,儿童入学比率的增长(   )

    国家

    地区

    时间

    适龄儿童入学率

    德意志

    普鲁士

    1816年

    60%

    1848年

    82%

    英国

    英格兰和威尔士

    1881年

    56%

    1901年

    70%

    A . 实现了两国初等教育的普及 B . 提升了欧洲居民的文化素质 C . 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需求 D . 解决了科技人才的短缺问题
  • 9. (2023·彝良模拟)   1998年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说:“60年前,非共产主义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曾排着队去莫斯科探寻'计划'的秘密”。艾瑞克的观点主要是基于苏联模式(    )
    A . 确立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全面优势 B . 开辟了一条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 C . 击败了德、意法西斯势力的侵略 D . 在应对世界性挑战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 10. (2023·彝良模拟) 如图是1954年的一幅漫画。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 .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B . 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 . 经济建设出现急于求成情绪 D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良好开局
  • 11. (2023·彝良模拟)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由此推断国民党(  )
    A . 实行土地国有政策 B . 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C . 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D . 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 12. (2023·彝良模拟) 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辛亥最大的启示是妥协》中写道:“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下列有关各方的“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清政府:获得优待条件,其统治得以延续 B . 袁世凯:获得各方认可,成为第一任总统 C . 革命党:共和政体得以确立,民主政治实现 D . 立宪派:投机革命时获取的权益得以维护
  • 13. (2023·彝良模拟)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
    A . 日内瓦会议 B . 1955年的亚非万隆会议 C . 雅尔塔会议 D . 巴黎和会
  • 14. (2023·彝良模拟) 秦以前有宗法,秦废封建,宗法与之俱废,萧何定九章,乃变为户法。宗法以宗为单位,户法以户为单位。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
    A . 专制权力加强 B . 商品经济发展 C . 人口增长迅速 D . 儒学成为正统
  • 15. (2023·彝良模拟) 18世纪英国小说家哥尔德斯密斯,在他的诗歌《荒村》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这片土地正在遭遇厄运,它是来势凶猛的灾....财富在积累,人口在调零...这种现象( )
    A . 是专制统治的恶果 B . 导致了革命的爆发 C . 有利于工业的发展 D . 固化了社会的结构
  • 16. (2023·彝良模拟) 如图为14世纪欧洲某文学作品中的一段描述。这段描述反映出当时(   )

    A . 基督教内部派系矛盾的尖锐 B . 人文主义者对教会的讽刺 C . 经济发展对宗教信仰的冲击 D . 新教与罗马天主教的对立
  • 17. (2023·彝良模拟)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 .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 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 .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 .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 18. (2023·彝良模拟)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与此观点相符的我国外交原则是(    )
    A . “另起炉灶” B . “一边倒” C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不结盟
  • 19. (2023·彝良模拟)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报告中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我们则需要把二者(指: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一主张强调的是(    )
    A . 坚持洋为中用,发展人民文艺 B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 . 实现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D .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20. (2023·彝良模拟) 1846年,英国首相罗伯特·皮尔说:“在自由贸易这件事上,我们不用等待其他国家的对等妥协而无限期地一拖再拖。一旦我们宣告商业是自由的,那么一国接着一国,会竞相效法我们的榜样”。这一主张基于英国(    )
    A .   打击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 B . 以资本输出扩大市场 C . 受重商主义经济传统影响 D . 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二、材料分析题
  • 21. (2023·彝良模拟)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书中所记载的具有地区性的农业资料分析,其反映的地区范围主要在后魏统治下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中国古代农学名著,在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属于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结论。……生物母体生出的众多后代,为取生活的必需条件而斗争,众多的后代不会绝对相同,其中优秀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取胜了,其他的被淘汰了,这就是优胜劣汰。

    ——摘编自《物种起源》

    材料三: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1. (1) 材料一中所说的“农学名著”是什么?其历史地位如何?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达尔文创立的什么学说?这一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袁隆平充满自信的原因。
  • 22. (2023·彝良模拟) 以下摘录自《文汇报》2009年8月21日文《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1949年,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年人均原煤只有59公斤;年人均发电量只有7.9度;年人均原油只有0.2公斤;年人均布只有3.49米;年人均糖只有0.37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年人均油料只有4.7公斤;年人均水产品只有0.83公斤。

    1958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办好公共食堂》,“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一时间成为传遍大江南北的口号。然而公共食堂及其供给制,脱离当时中国国情,超越人的觉悟,实行不到两三个月,多数食堂已寅吃卯粮。

    1960年春,粮荒问题日见严重,为了能用有限的粮食做出更多的饭,这年1月,在西安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增量做饭法”先进经验交流会。如广西柳州地区大力推广的“双蒸法”:即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分装入罐,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增加40%以上。由于口粮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不少群众患了浮肿、肝炎等疾病。

    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斤;平均每人用于购买穿着的零售额为42元。城乡人民穿着的质量大有提高。1980年皮鞋零售量比1957年增长8倍。购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

    进入新千年,百姓的衣食住行更加突出个性化,信用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经历了非典、汶川地震的中国人,学会了坚强地直面灾难,追求美好生活。

    问:

    1. (1) 根据以上文字,概括说明建国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新中国60年民生”的转折点在何处?
    3. (3) 举例说明新中国60年在经济建设方面所走的弯路。
三、论述题
  • 23. (2023·彝良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20世纪环境污染事件(部分)

    年代

    事件

    1832—1886年

    伦敦因大量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多次大规模霍乱流行,仅1849年一次就死亡14000人

    1873—1892年

    伦敦先后发生三次由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夺去1800多人的生命

    19、20世纪之交

    美国工业中心芝加哥、匹兹堡、辛辛那提等城市多次发生严重的煤烟污染事件。德国工业区的河流大多变成了污水沟

    日本明治时期

    因开采铜矿排除的毒水、毒屑,酿成田园荒芜、几十万人流离失所的足尾事件

    1952年

    因煤和石油燃烧排放的污染物而造成的伦敦烟雾事件导致4000多人死亡,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400多人死亡,大量市民患病

    1968年

    因有毒化学物质造成食品污染的“米糠油事件”导致5000余人患病

    1979年3月

    美国宾州“三英里岛”核电厂发生放射性物质外泄事件,导致周围80公里范围内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20世纪80年代

    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莱茵河污染事故等,造成的污染范围和经济损失巨大

    ——据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等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