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山河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联考试...

更新时间:2023-06-27 浏览次数:2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二下·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何谓文艺评论的“初心”?这要从文艺评论的功能、价值和职责中去找寻。

    作为人们对于文艺作品的认识、鉴赏、评判,文艺评论尽管总是后于文艺创作的,然而,时间先后无关地位高下,文艺评论绝非文艺创作的附庸与点缀,而是具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一个优秀的文艺评论家,首先要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坚持正确方向导向,本着良知与公心,对广大文艺家和读者、观众负责。反过来说,文艺评论也不应凌驾于文艺创作之上指手画脚,颐指气使,而应与文艺创作展开平等、真诚的对话。评论家和文艺家之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用磨刀石和钢刀来描绘批评家和诗人的关系。他说,诗歌仿佛一把刀,只有经过批评的不断磨砺,才能变得锋利。评论家和文艺家应该既是朋友又是对手,在思想和审美的较量中,在不间断的挑战和应战中,相互砥砺,彼此成就。

    健全文艺评论标准,要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发挥文艺评论特有的“批评精神”,着眼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从宏观层面而言,文艺评论具有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具有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的社会效应。从微观层面讲,文艺评论应对具体的文艺创作作出评判,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好处说好,不足处说不足,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

    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而人民鉴赏水平、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的提高,有赖于评论家们专业性的工作。文艺评论家是一群特殊的读者与观众,是连接文艺创作和普通读者、观众的桥梁,他们以文艺评论引导读者、观众,并对读者、观众的最终评判施加积极有效的影响。

    文艺评论的初心和使命正在于,严肃客观评价作品,坚持从作品出发,提高文艺评论的专业性和说服力,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同时,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有效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摘编自饶翔《文艺评论应秉持初心,助力创作》)

    材料二:

    纵观近年来的文艺批评,成就当然不容否定,但问题同样不容轻视。重塑科学、健康、锋利的批评精神,是文艺批评建设的当务之急。

    今天的文艺批评家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局面。社会舆论和文艺创作潮流多变,取向各异,相关的话语环境和利益关系愈发复杂多样,批评话语附着的外部因素和引发的场外效应繁复。但这不意味着批评家可以迷失立场、放弃原则、随波逐流,失去起码的辨识能力和批评意识。批评家必须以探索真理、揭示问题、真诚批评为天职。虽然在市场经济、商业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利益观发生了很多变化,但这不意味着批评家可以把个人毁誉荣辱和一己私利放在首位,无视甚至离弃批评家的职业良知和底线。

    文艺创作是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文艺家和批评家都需要把持公心。无论批评还是表扬,出发点都是社会的文化价值和群众的文化利益,这个利益包括思想的、价值的、审美的。在这个前提下,文艺家和批评家完全应当坚持标准、坦诚相见、平和包容。一个好的文艺家,善于在接受批评中不断进步。而一个合格的批评家,必须对得起批评家的身份和责任,经得起品格和底线的考验,在褒贬甄别中体现对文艺、对社会和受众的担当。唯有如此,创作和批评才能共同进步。在文艺发展进程中,少不了探索与争鸣,创作和批评都需要不断地深化认识,提高水准。人民大众需要具有批评精神的文艺批评。搞理论装点、简单套用、用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甚至良莠不分、颠倒是非,这样的批评丧失了批评的精神和品格,令人失望。批评的精神是为文艺负责、为大众负责的精神,是批评家淬炼自我、与人民共进的精神。重塑批评精神,正确的文艺思想和方针才能真正成为主导,文艺批评才能重新找回失却的地位,文艺的成长才能蓬勃向上。

    要改进文艺评论的方式方法。改变学术圈内“自说自话”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使文艺批评更接地气,更富生气、更有人气,引导大众在选择文艺产品的过程中分清优劣、明晰善恶、辨别美丑。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积极作用,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发扬科学理性的精神,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赞誉优秀作品,批评鞭挞不良现象,实现创作、评论与审美的良性互动,促进文艺创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文艺评论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只有这样,文艺评论才能真正实现引导文艺创作、探索文艺规律、推介优秀作品,提高鉴赏水平的重要意义,“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中国文艺批评家才能大量涌现。

    (摘编自刘让兴《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批评该聚焦何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文艺评论不是文艺创作的附庸与点缀,也不应凌驾于文艺创作之上,二者彼此成就缺一不可。 B . 健全文艺评论标准,要把政治性、艺术性放在首位,着眼提高文艺作品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 C . 作为特殊的读者与观众,文艺评论家以文艺评论引导读者、观众,并对读者、观众施加影响。 D . 文艺评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引导文艺创作、探索文艺规律、推介优秀作品、提高文艺鉴赏水平。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艺创作总是先于文艺评论,因而人们对于文艺作品的认识、鉴赏、评判总是后知后觉的,但文艺批评家例外。 B . 作者引用贺拉斯关于批评家和诗人的比喻揭示了评论家和文艺家既是朋友又是对手,相互砥砺、彼此成就的关系。 C . 改进文艺评论的方式方法,改变“自说自话”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就能使文艺批评更接地气、更加富有生气。 D . 社会舆论和文艺创作潮流多变、取向各异、相关的利益关系复杂多样等是近年来文艺批评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有效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一观念的一项是(   )
      A . 评论家李健吾与好友巴金忠实于自己的艺术见解和良知,就“激流三部曲”展开持续半年、数个回合的论战,共同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 B . 现代作家张恨水学识丰富,吸收新文学素养,创作出雅俗共赏,集言情、武侠、历史等诸多文学类型的因素于一体,提倡抗战救国的文学作品。 C . 美籍华人学者、著名红学家周策纵先生广泛结交海内外红学界的朋友,与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结为忘年之交,引领《红楼梦》研究走向世界。 D . 面对市场,一些批评家坚持思想和艺术标准,在大量潮水般涌来的文艺作品中披沙拣金、去粗取精,将精品佳作淘选出来,推介给人民大众。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材料一号召文艺批评家“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材料二期待“‘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中国文艺批评家大量涌现”。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你对这两种“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理解。
  • 2. (2022高二下·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菱       荡

    废   名

    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过桥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一位姓张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度日,头发白得像银丝。一天,何仙姑下凡来,渡老汉升天,老汉道:“我不去,城里人如何下乡?乡下人如何进城?”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桥。修了桥洗一洗手,成洗手塔。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

    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走在坝上,望见白水的一角。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两个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畦菜园也在这里。

    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而是陈聋子的。大家都熟识这个聋子,喜欢他,打趣他,尤其是那般洗衣的女人——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竭了到菱荡来洗。菱荡的深,这才被她们搅动了。太阳落山以及天刚刚破晓的时候,坝上也听得见她们喉咙叫,甚至,衣篮太重了坐在坝脚下草地上“打一栈”的也与正在捶捣杵的相呼应。野花做了她们的蒲团,原来青青的草被她们踏成了路。

    陈聋子,平常略去了“陈”字,只称“聋子”。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轻易不见他说话,别人说话他偏肯听,大家都嫉妒他似的这样叫他。但这或者不始于陶家村,他到陶家村来似乎就没有带来别的名字了。二老爹的菜园是他种,园里出的菜也要他挑上街去卖,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老爹手上数。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如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子给她。不过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笑是笑的。菱荡圩的萝卜吃在口里实在甜。

    菱荡满菱角的时候,菱荡里不时有一个小划子,坐划子菱叶上打回旋的常是陈聋子。聋子总是这样的去摘菱角。

    有一回聋子送一篮菱角到石家井去——石家井是城里有名的巷子,石姓所居,两边院墙夹成一条深巷,石铺的道,小孩子走这里过,故意踏得响,逗回声。聋子走到石家大门,站住了,抬了头望院子里的石榴,仿佛这样望得出人来。两条狗朝外一奔,跳到他的肩膀上叫。一条是黑的,一条白的,聋子分不开眼睛,尽站在一块石上转,两手紧握篮子,一直到狗叫出了石家的小姑娘,替他喝住狗。石家姑娘见了一篮红菱角,笑道:“是我家买的吗?”聋子被狗吓呆住了的模样,一言没有发,但他对着小姑娘牙齿都笑出来了。小姑娘引他进来,一会儿又送他出门。他连走路也不响。

    以后逢着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聋子就咕噜一句:“你看街上的小姑娘是多么好!”

    他的话总是这样的说。

    一日,太阳已下西山,青天罩着菱荡圩照样地绿,不同的颜色,坝上庙的白墙,坝下聋子人一个,他刚刚从家里上菜园来,挑了水桶,挟了锄头。他要挑水浇一浇园里的青椒。他一听——菱荡洗衣的有好几个。

    走回了原处,扁担横在水桶上,他坐在扁担上,拿出烟杆来吃。

    衔了烟偏了头,听——

    是张大嫂,张大嫂讲了一句好笑的话,聋子也笑。

    烟杆系上腰,扁担挑上肩。

    “今天真热!”张大嫂的破喉咙。

    “来了人看怎么办?”

    “把人热死了怎么办?”

    “哎呀——”

    “我道是谁——聋子”

    聋子眼睛望了水,笑着自语——

    “聋子!”

    1927年10月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家村翠竹绿水,小桥石塔,环境优美恬淡,张老汉为他人考虑不想升天和何仙姑下凡修桥洗手成塔这一神话传说给菱荡这一水乡增加了传奇色彩。 B . “菱荡的深,这才被她们搅动了。”洗衣女人们的片刻喧闹,不仅搅动了菱荡的水,也搅动了菱荡惯常的深谧、寂静,给菱荡注入了活泼的生活气息。 C . 文中的 “道光十九年,剩了他们的菱荡没有成干土,但也快要见底了。网起来的大小鱼真不少,鲤鱼大的有二十斤”,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了菱荡的水之深。 D . 小说结尾张大嫂解褂兜风的情节,有朴实的生活气息,有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有淳厚朴实的农村社会民情、人性,这一切都印在我们脑海里,但反映出农民言行的粗陋和农村教化不足的问题。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菱荡所处的地理位置,表明菱荡与陶家村的密切关系, 又自然引出了后文的其人其事,使前后文脉连贯无隙。 B . 小说笔调舒缓自如,情节曲折有致,描绘了一幅中国南方水乡的世俗图,反映出旧时中国南方农民的生活状态、思想意识及人与人之间淳朴、融洽的关系。 C . 小说意境幽丽,承转自然,语言清纯恬美,状物摹人,细腻传神,景物与人物相互映衬,水乳交融,画面感极强,给读者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D . 小说最后三句简短精悍,却也意味深长,“我道是谁”说明张大婶仍有担心,“——聋子”说明张大婶放下心来。最后一声“聋子!”意味悠长地体现出了菱荡的自然世界与人心世界的和谐美好。
    3. (3) 文章用片段式的情节来刻画人物,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陈聋子的形象特点。
    4. (4) 周作人曾经把废名小说的风格用“平淡朴讷”四个字加以概括,“平淡朴讷”不仅指语言特点,也包含思想内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二下·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 , 臣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 . 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 . 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 . 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 “币”字下面是“巾”,是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这里的“币”就是礼物。 B . “请”在古文中有两种用法:一是请求某人做某事,二是请求对方允许说话人做某事。这里是第二种用法。 C . “私”,本义是私人拥有的“禾”。这里活用为“私人占有”。 D . “亡”字义复杂,有逃跑(追亡逐北)、失去(亡羊补牢)、灭亡(郑既知亡矣)等义。这里是逃跑的意思。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 . 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对秦国施有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C . 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D . 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他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②屈原行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5. (5) 屈原自叹“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请结合魏人张仪、齐人陈轸的遭遇分析屈原“穷困”的原因。
  • 4. (2022高二下·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其二)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②作者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带作客,此诗是他旅居湘鄂时所作。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诗和崔诗都是以孤雁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都是通过对雁孤苦无依的描写来象征诗人自己。 B . 杜诗首联“孤雁不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崔诗首联一个“行”字,一个“独”字,将孤雁的形象突出展现。 C . 杜诗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通过正衬手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崔诗“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则写出了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 D . 同样写离群之雁,杜诗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孤雁虽然孤单、困苦,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崔诗则将孤雁那种欲下未下的举动,迟疑畏惧的心理,写得细腻入微。
    2. (2) 同样描写离群之雁,两首诗在塑造孤雁这一形象上有什么不同?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孤雁之“孤”的?
  • 5. (2022高二下·浙江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离骚》中,屈原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因才能出众而招致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
    2. (2) 《过秦论》中,人们对陈涉起义热烈响应并且跟随的句子是:“。”
    3. (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使用了列锦的手法,请你写出《书愤》中运用此手法的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一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康德认为伦理学不是“幸福学”——德性和幸福不能等同。康德极力反对以人的快乐、幸福、功利等作为衡量与评价德性的标准与尺度,他认为快乐、幸福和道德是无涉的,人对幸福、快乐、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但道德不是根源于人的本性,    ①      。它的发出者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表达的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规范与命令。这种要求、规范和命令,就其性质讲,维护的不是个体的利益,     ②     。它不仅不必然地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相一致,     ③      。当社会总体利益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道德维护的通常是社会利益。康德伦理学关注的不是感性存在的个体的快乐与幸福,而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存在的需要。

    1. (1) 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开头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B . 鲁大海:“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曹禺《雷雨》) C . 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孙犁《荷花淀》) D .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 7. (2022高二下·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通过一个小小的手机软件,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衣食住行的很多问题,就连看病就医也不例外。时至今日,“互联网+医疗”早已不是一个新概念,“云看病”正在成为年轻人就医的新方式。

    1996年出生的小螺向记者分享了她第一次使用手机软件线上问诊的经历。那天晚上10点,小螺忽然止不住地咳嗽,没办法睡觉。她觉得必须看医生,但又觉得夜里去医院很麻烦,也不知道该挂什么号,于是打开某线上医疗小程序。在描述了自己的症状后,让系统向她推荐了几位医生。她选择了和一位回应速度比较高、评价也比较快的医生交流。医生经过图文问诊,诊断她是上呼吸道感染,建议她服用某种处方药。她按照医生的建议,在买药平台下了单,又经过医生在线问诊,拿到了电子处方,不到一小时,药便送到了家,止住了咳嗽。

    第二次“云看病”是在疫情封控期间,由于牙疼得___________,好几天都食不下咽,她又一次在线向医生求助。在使用了医生给她开具的消炎药和漱口水后,牙痛很快消失了,晚上的年会聚餐让她________。对症的诊断和治疗,让小螺对线上问诊的方式有了认可,每次看病买药只需几十元,虽然不能使用医保,但却省去了很多线下看病的麻烦,而且线上的医生也挺“靠谱”,确实能够缓解症状。

    疫情三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线上问诊的就医方式,1989年出生的璐璐对于“云看病”也是__________。因为皮肤出现湿疹,她在好大夫在线平台上挂了号,按照医生的推荐买了药膏,从而避免了去医院的麻烦。“疫情期间去医院总担心自己被感染,再加上也不是大病,觉得没必要去医院折腾。”璐璐对记者说。

    1. (1) 在文中的空横上填写合适语境的四字成语。
    2. (2) 给“云看病”下定义。(不超过50字)
    3. (3)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请辨别后修改。
四、作文(60分)
  • 8. (2022高二下·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据交警部门统计的相关数据,快递外卖骑手交通违法案件呈不断上升趋势。频繁的交通违法行为,既无法保证快递员自身生命安全,又危及行人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安全。有文章指出,外卖系统的算法催逼着外卖员疯狂地奔波在路上,疲于奔命,与死神赛跑。

    材料二:2022年11月30日,美国OpenAI发布了一款名为ChatGPT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论文等任务。

    材料三:真正危险的不是计算机开始像人那样去思考,而是人类开始像计算机一样思考。

    ——[美]费因曼

    诸如AI、大数据运用之类的新科技,使人工智能产业成为热点,科技创新成为热门话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发生了重大改变。请结合所给的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