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5-04 浏览次数:43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24分)
  • 1. 下列词语书写和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kān)     怅(wǎng)     掇(cuàn)      销声逆迹 B . 射(fú) 火(lín)   然(qiāng)    人情事故 C . 旋(wò)      眼(kuàng)   默(jiān) 草长鹰飞 D . (ǎi) 猎(shǒu)      倔(jiàng)      大彻大悟
  • 2. 下列加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慷慨激昂的演讲一结束,听众就爆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掌声和欢呼声。 B . 经过八年持续奋斗,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成就。 C . 面对鲜花和掌声,他谦虚地说:“我除了会打羽毛球,别无长物。” D . 央视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鲜为人知 , 在此节目中,沉浸式的舞台表演形式深受广大观众朋友青睐。
  •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计划,它远不是搞一两次活动就能解决的。 B . 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 C . 初三(1)班在本月下旬前后有一场重要班会,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地准备。 D . 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更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
  • 4.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热烈粗犷、表扬鼓励”是并列短语,“更加坚强、完全相信”是偏正短语,“学生发言、人们唱歌”是主谓短语。 B .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的主干是:战斗执行命令。 C . “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学会了如何戴口罩?如何洗手?如何正确使用公筷……”(句中“?”应改“,”) D . 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加线词“凌乱”“强壮”都是形容词)
  • 5. 小刚要参加区朗诵比赛,每天晚上都练习得很晚。一天,邻居张伯伯对他说:“小刚,你学习真刻苦,每天我们都睡了,你还在大声念书。”小刚说:“伯伯过奖了,我还差得很远,还需要继续努力!”

    ①张伯伯的话言外之意是:

    ②小刚理解张伯伯话的意思是:

    ③如果你是小刚,应怎样回答:

  • 6. 读下图。按要求作答。

    1. (1) 用一句话简评画面呈现的美感。
    2. (2) 任选一个角度,简要概括图示内容。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 7. 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①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影响巨大,人们对它评价有差异。多数学者赞同唐宋科举在历史上起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明清科举制度。很多人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考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八股文也仅为科考内容之一,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考研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且明清两代科举要考三场,头场考八股文,第二场考论、判、诏等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无法考上。

    ②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朝,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内容丰富,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作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科考了解民情、征询对策。策试考查应试者德、识、木学及对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③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中世纪大学和东亚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上来,注重自然科学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工业文明,而当时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时代,科考内容基本上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④科举制度大概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需将其还原到当时历史环境中去,才不会脱离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吗?古代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非没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因循守旧。但反复比较后还是选择科举制,这也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学者批评科举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其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批判八股取士,很少人否定科举制本身。朱嘉批评重举业而轻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否定科举制本身。《儒林外史》《聊斋志异》是吴敬梓、蒲松龄久困科场、屡试屡败后转而撰写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范进中举》等还长期作中学教材,主导对科举制的看法。但,你找得到从“韩柳”到“苏辛”,再到文天祥、林则徐等科举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吗?科举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 B . 很多人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只是,在明清时期,八股文科举考试中一直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 C . 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到《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D . 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2. (2) 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B . 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 C . 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 . 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B . 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 . 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 D .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最近,《龙岭迷窟》《我是余欢水》等几部口碑上佳的电视剧、网络剧闪耀大小屏幕,好不热闹。它们的共同点是皆由“网文”改编而成。事实上,得益于“网文”巨大的体量和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网络文学(下称“网文”)已成为近年来影视改编的重要创意来源。

    ②20余年高速发展,“网文”这一新兴的、极具创造力的文学样式,日益成为新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最新数据显示,“网文”用户量已达4.55亿,网民使用率达53.2%,“网文”创作者达1755万,累计作品2442万部。“网文”全新生产机制的出现,让许多人心中的文学种子生根发芽,写作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成为人人可试的具体实践。受益于读者、作者的深层互动,“网文”题材类型更丰富,内容更多元化,已经形成都市、玄幻等20余个大类型、200多种小分类,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③尤其是近几年,“网文”显示出强韧的发展力。一方面,现实题材创作成为主流风向标。这既得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倡导,市场和读者的期待,也是“网文”自身发展与变革的必然要求。更多网络作家走向现实题材的广阔天地,以新时代生活经验激发类型写作活力,创作出一批现实题材“爆款”,“网文”总体艺术水准明显提升、思想内涵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网文”的类型写作不断进化。一批作家在既有类型传统基础上持续精耕细作,创作风格日臻成熟,向着精品化方向努力。此外,更多90、95后新锐作家脱颖而出,为“网文”新增体育、科幻等题材类型,也以其轻松幽默的文风为“网文”注入活力。新生创作力量源源不断,将不断夯实“网文”创作的根基,使“网文”生命力旺盛而持久。

    ④凭借内容优势和市场容量,“网文”已成为文化产业重要引擎。“网文”与影视、游戏、有声读物等领域联动,形成文化全产业链,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网文”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中国“网文”海外“圈粉”无数,中国网文“出海热”成为全球性文化现象。短短几年,中国“网文”海外传播方式从内容到模式、从区域到全球、从输出到联动不断升级,在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推进文明互鉴等方面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

    ⑤当前,“网文”精品率尚低与“网文”阅读、产业发展等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依然突出。总体上,“网文”良莠不齐、泥沙俱下问题还很突出,在质量、品位、价值观和导向等方面有很大改进空间,平庸之作较多,历史虚无主义、伦理道德、凶杀暴力、过度色情描写等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出现历史观、民族观、边疆观、史学观错误。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家长迫切要求加强“网文”管理,改变“网文”生态。

    ⑥新时代新使命,中国“网文”处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重要关口。“网文”当在提高质量上持续发力,着力凸显价值引领,把更多正能量、高质量且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奉献给读者。为此,各方当共同推动形成有助于“网文”健康繁荣发展的环境。主管部门当规范管理与扶持引导并举,切实加强版权保护,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地作协当积极倡导正确创作导向,推动实施精品工程,开展“网文”评论引导,加快人才培养。“网文”企业当加强行业自律,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引领创作生产,坚决抵制侵权盗版和低俗内容。网络作家当铭记文学创作价值与使命,提升作品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以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的精品力作回应时代关切和读者期许。

    1. (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紧紧围绕网络文学展开论述。 B . 第②段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论述网络文学体量的巨大和其内容生产能力的强大。 C . 第③段比较了“一批作家”与“新锐作家”在网络文学类型写作中的不同题材与风格。 D . 最后两段先分析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然后为新时代网络文学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批作家在网络文学的类型写作上不断进化。他们精耕细作,创作风格更加成熟,不断向精品化方向努力。 B . 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受到广泛关注,已在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形象展示等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C . 目前,网络文学体量巨大,但精品率低,还需在质量、品位、价值观等方面加以改善,优化网络文学生态。 D . 主管部门只要依法规范管理,采取政策扶持等有效措施,就能推动形成有助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环境。
    3.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着《龙岭迷窟》《我是余欢水》等电视剧的热播,网络文学成了近年影视改编的富矿和重要创意来源。 B . 现实题材创作成为网络文学主流风向标,既有国家和社会的倡导、市场和读者的期待,也有其自身发展变革的要求。 C . 丰富的网络文学题材类型,显著的内容多元化,让读者和作者在互动中受益,满足了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D . 网络企业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铭记文学创作价值,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9. 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问题。

    驮水的日子

    温亚军

    ①连队所在的山离盖孜河有8公里,全连吃用水都要由驴去河边驮。新买来的驴和负责驮水的下士上了,在接了无数鞭子后才勉强驮回两半桶水。连长决定让上等兵去接驮水工作。

    ②第一天早上,上等兵牵出驴,往驴背上搁装水挑子。驴极不情愿,一把摔了挑子。上等兵不急,也不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他和驴都折腾出满身汗,可硬叫驴没有再往下挑子的脾气了。

    ③8公里在新疆不算什么,可上等兵赶着驴,走了近两个小时。路上,驴故意磨蹭,上等兵不急不恼,任它使性子。到河边,上等兵往挑子上的桶里装满水后,驴又闹腾开了,几次把挑子摔下来,弄了上等兵一身水。上等兵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放上去。直到下午,上等兵才牵着驴驮两半桶水回到山上。倒水后,上等兵又牵着驴去驮水。折腾到天快亮,驮了四趟,才让驴下。

    ④第二天,刚吹起床哨,上等兵就把驴牵出去驮水。这天虽然也驮到半夜,可桶里的水基本是满的。一连几天,如果不驮够四趟,就不让驴休息,但他没有抽过驴一鞭子。

    ⑤慢慢地,驴没了那份暴烈。上等兵感觉到驴接纳了他,便对驴更加亲切友好。驴读懂了那份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声,又在吼叫的回声里敲出鼓点一样的蹄音欢快地走着。上等兵知心地拍了拍驴背,把缰绳往它脖子上一盘,不再牵它,只跟在一边。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驴全身黑色,他就给驴起名“黑家伙”。驴不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员,是他的战友。

    ⑥渐渐地,“黑家伙”熟悉了水要驮回哪里,它总主动走到那里。一天,上等兵在路上耽搁了,“黑家伙”没接到停下的命令,径自走出好远。待上等兵追到山上,“黑家伙”已经把两桶水分别驮到一班和二班门口,正站着等他喂草料呢。上等兵冲到“黑家伙”跟前,“黑家伙”以为自己做错了事,扑闪着大眼睛,等着一个不高兴的表情。上等兵没有骂它,却伸手抚它背,表扬它,“黑家伙”兴奋地冲天叫了几声。

    ⑦那次后,上等兵决定让“黑家伙”独自驮水回连。在河边装上水,他叫“黑家伙”自己回去,“黑家伙”就自己上山了。“黑家伙”第一次独自上路,上等兵不放心,悄悄跟在后面,他发现“黑家伙”稳健的身影,竟是群山中惟一的动点。这动点,一下子使四周沉寂的山峰山谷多了些让人感动的东西。过一个多小时,“黑家伙”驮着空挑子回到河边。上等兵高兴极了,扑上去亲了它一口,把在河边割的青草奖赏给它。“黑家伙”吃着,不停地甩着尾巴,表示高兴。

    ⑧上等兵买回一个铃铛拴到“黑家伙”脖子上。铃铛声清脆悦耳,陪伴着“黑家伙”行走在寂静的山道上。“黑家伙”喜欢这铃铛声,离上等兵越来越近,步子也越来越快,铃铛声也越加响亮,远远地传到盖孜河边。

    ⑨为打发时间,上等兵带上课本在河边复习,他一直做着考军校的梦。累了,就在草地上散步。他想到考上军校会和“黑家伙”分开,心里一阵难受,就拼命给“黑家伙”割青草,想把“黑家伙”一个冬天甚至几个冬天要吃的草都预备好。

    ⑩一年后,上等兵考取了军校。走那天,上等兵叫“黑家伙”驮着自己行李下山,再最后一次给“黑家伙”背上的挑子里装上水,看着它往山上走去。等他恋恋不舍地背着行李要走时,突然熟悉的铃声由远及近急促而来。他转身向山路望去,“黑家伙”正以他平时不曾见的速度飞奔而来,纷乱的铃铛声大片大片地摔落在地。他不由一颤,眼睛模糊了,他发现,奔跑着的“黑家伙”是这凝固的群山中惟一的动点。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铃铛声,一人一驴行走在山路上,清脆的铃铛声打破了山道的寂静,展现出空灵悠远、若隐若现、意境优美的画面。 B . 小说写到驴对下士的反抗、不合作,与后文上等兵独特的驯驴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上等兵不急不躁、耐心平和的性格特点。 C . 标题“驮水的日子”意味深长,既指上等兵与驴相处的美好时光,也是与战友成边的岁月,寄寓了他对这一段军旅生活的深深眷恋。 D . 小说讲述了上等兵与驮水的驴之间情感变化的故事,叙事自然平实,情感真挚动人,表现了当代军人的人性美以及人与动物的和谐美。
    2. (2) 小说中两次写上等兵发现“黑家伙”是“群山中惟一的动点”,两次的情形不同,上等兵的心情也不一样。请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 (3) 小说中驮水的驴名叫“黑家伙”,上等兵却没有具体名字,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28分)
  • 10. 读古诗,完成问题。

    送别

    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泰,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送别》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 . 《送社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C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 . 《送别》作者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2. (2) 下列对诗词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送别》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B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 . 《送别》末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 11. 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2)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 (1) 下列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走投无路的境地) B . 小子之(记住) C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感叹惋惜) D . 为不去也(为什么)
    2. (2) 下列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 苛政猛虎也           相与步中庭 B . 有妇人哭于墓者哀        两狼之并驱如故 C . 何为不也        乃记之而 D . 使子路问       心乐
    3. (3)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 12. 根据提示,完成古诗文名句填空。
    1. (1) 八月湖水平,
    2. (2) 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3. (3) ,在河之洲。,君子好逑。
    4. (4) 《子衿》中通过夸张修辞,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或抒发感慨)的句子是:
四、读名著,完成22-23题。(6分)
  • 13. 下列对《经典常谈》的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 . 《经典常谈》是朱佩弦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要了解这本书最好的方法是浏览目录。 B .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仓颉造的。东汉时期的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C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赋、比、兴六个部分,合称“六义”。 D .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 14. 下列对《经典常谈》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按照“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的原则撰写了一部名著。 B . 《经典常谈》体现了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的精神,而且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C . 《经典常谈》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本精彩的小说集。 D .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阅读《经典常谈》就适合采用这种阅读方式,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
五、书面表达。
  • 15. 作文。

    韩非子说:“车匠造好车子,就希望别人富贵;棺材匠做好棺材,就希望别人早死。并不是车匠仁慈而棺材匠狠毒。别人不富贵,车子就卖不掉;别人不死,棺材就没人买。”你认同韩非子的话?一个人的自身利益和他内心的善恶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结合个人经历、感受、体验、思考等进行写作。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得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