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三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5-09 浏览次数:3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本题包括1-7题,共25分)
  • 1. (2023九下·包头月考)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 (jìng)         语(lán)         滋暗长(qián)              连成文(chuò) B . 弱(chán)              测(yì)           聒不舍(qiǎng)    仙露琼(jiāng) C . (jù)            憬(chōng)   如坐针(zhān)             铢两悉(chèn) D . 蔽(yìn)          然(fú)           风姿约(chuò)             锋芒毕(lù)
  • 2. (2023九下·包头月考)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暄嚣   祭祀   次第   春寒料峭 B . 选聘   帐篷   枯躁   妄自菲薄 C . 震撼   谬论   抉择   三顾茅庐 D . 旁骛   徘徊   糟蹋   陟罚藏否
  • 3. (2023九下·包头月考) 下列句子下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让其他国家替它承担经济危机带来的后果,这种做法无异于李代桃僵 B . 为争夺5G市场,全球各大通讯公司前仆后继 , 加紧布局。 C . 我国数字经济活力迸溅 , 快速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添强劲动力。 D . 他们自搬家分离以后,多年未见,今日再聚,两人怀古伤今 , 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 4. (2023九上·龙江月考)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电视剧《山海情》刻画了许多为脱贫而努力工作的年轻人形象,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剧中的村支书就是一位农校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年轻人参与扶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扶贫,其实更是一次知识与文化的“洗礼”。

    ①让新的理想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需求信息像潮水一般涌进贫困地区

    ②打开了阻碍城市与乡村流动性最关键的“闸门”

    ③更多的还是他们的年轻、朝气与锐气

    ④他们给贫困地区带来的除了一些硬性的政策支持之外

    A . ②①④③ B . ②①③④ C . ①②④③ D . ①②③④
  • 5. (2023九下·包头月考)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 B .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着重叙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C . “是日更定矣”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D . 史铁生、海伦凯勒都是残疾人作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分别是出自两位作家笔下的优秀散文。
  • 6. (2023九下·包头月考)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请你结合《藤野先生》的相关内容,补充下面对联。

    上联:讲故事,送图书,颂阿长仁慈善良;

    下联:

  • 7. (2023九下·包头月考) 默写。(请用正楷书写)
    1. (1) 淫慢则不能励精,。(诸葛亮《诫子书》)
    2. (2)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3. (3)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4. (4) ,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5. (5) 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6. (6)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7. (7)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典故怀念故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的句子是:
    8. (8) 《木兰诗》中运用对偶描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生活的句子是:
二、阅读(包括8-23题,共45分)
  • 8. (2023九下·包头月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君子之心事,天青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菜根谭》

    【材料二】

    (范仲淹)修学时最为贫窦①,与刘某同在长白山僧舍,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斎②十数茎醋汁半盂,少入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彭乘《墨客挥犀》卷三

    【材料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注释】①贫瘿(jù):贫乏,贫穷。②断童:腌菜或酱菜。

    1.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日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                       ②斯人

    2.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 (3) 简述材料三中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4. (4) 试分析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君子怎样的优秀品质?
  • 9. (2023九下·包头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一棵不开花的苹果树

    崔修建

    ①那是一棵十分特别的苹果树,栽种在菜园子里五年多了,它还从来没有开过一朵花,我多么希望在即将来临的这个春天,它能开出一些粉红的花朵。

    ②这棵苹果树,原本生长在村西的草甸子里,孤零零的,站在那些肆意疯长的茅草中间,流露着莫名的忧伤。看到形单影只的它,父亲便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它很像村里无儿无女的老薛头。于是,父亲决定将它移植到屋前的菜园子里,成为那些蔬菜瓜果的邻居。

    ③被施了农家肥,浇足了水,喷撒了杀虫药,再加上父亲不时地修剪,懂得感恩的苹果树快速地成长起来,不到两年的工夫,便宛然出落成一个秀气的大姑娘,肌肤光鲜,仪态端庄,还有着楚楚动人的气质。

    ④“这么好的一棵苹果树,明年一定会结出香甜的苹果。”我抚摸着它粗壮的枝干,开始憧憬起来。

    ⑤它却始终没有开花,只是一年又一年地粗壮着枝干,一年又一年地茂密着叶子,在四季轮回里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仿佛从未听到过有关开花的召唤。

    ⑥那天,母亲要杀掉家里的一只老母鸡,招待远方来的亲戚。这只老母鸡上了年纪,现在几乎不下蛋了,尽管它原来是一个下蛋能手,但如今落到被淘汰的结局,似乎是注定的,我也爱莫能助。

    ⑦那一棵始终不肯开花的苹果树,根须却一直在泥土里与豆角、茄子争抢养分,浓密的树荫还遮挡了不少辣椒该享受的阳光,我对它越来越失望了,建议砍掉它算了,就像母亲淘汰那只不再下蛋的母鸡一样,不必再犹豫了。

    ⑧父亲却执意留下它,理由是再等等,或许它现在还不想开花,还想无拘无束地疯长两年,等某一天它突然想开花了,没准儿就会开出令人惊讶的花呢。

    ⑨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但没有找到苹果树不肯开花的确切原因。也许真的像父亲所言,它只是迷恋于生长,迷恋于做一棵春天发芽、秋天落叶的苹果树,至于是否开花,或者何时开花,它并不关心。再说了,谁规定了一棵苹果树就一定要开花结果?难道它不能按着自己的心愿活一回吗?别的苹果树喜欢开花就尽管开花好了,它只想尽情舒展自己的绿叶,为何要被责怪呢?

    ⑩突然间,我对这棵执意不肯开花的苹果树敬佩起来:不管是命运注定了它无法开花,还是它自主选择了不开花,它都始终从容地赶着自己的路,倾听春风,笑对秋风,安然若素地迎接着四季的风霜雨雪,除了没有开出人们熟悉的花朵,没能结出人们想象的苹果,别的什么也不缺少啊,即便是有些遗憾,也无妨啊。谁的生命中没有一些遗憾呢?何况这棵苹果树活出了独特的自己,没有走进那种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

    ⑪如是一想,我便释然了,不再期盼着苹果树开花,反而觉得不开花的它更可爱,活得有想法,有个性,淡定而洒脱。或许父亲和母亲也是这么想的,不然,他们早就听从邻居们的劝告,将它当作生火的柴烧了。

    ⑫多年以后的一个秋天,我和朋友一起去锦州游玩,到路边的一个果园买刚上市的苹果。那一树树红通通的苹果,令人口舌生津。蓦然,我想起那棵一直不开花的苹果树,便请教那位热情的果农,问他是否也遇见过不开花的苹果树,他说当然碰到过,碰到了,就砍掉,倒出位置给开花的苹果树……

    ⑬我能够理解果农如此干脆利索的选择。在我家菜园子里的那棵苹果树,是幸运的,我虽然曾期待过它开花,但很少抱怨它的不开花,还渐渐地理解了它,一点点地欣赏它了。

    ⑭与一位教哲学的老教授聊天时,我又提到了那棵不曾开花的苹果树,老教授感慨:那真是一棵有性格的苹果树,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成就,就那么不疾不徐地活一回,自由自在,根本不理会别人异样的眼光,只是坦然地活自己,这样的一生也是富足的。

    ⑮时光流转,我见过种类繁多的开花的树,唯有那一株没有开花的苹果树,在我的心上深深地扎下了根,季季枝繁叶茂,在我出神的凝望与遐思中,那棵神奇的苹果树竟开出一朵朵绚丽无比的意念之花,引我朝着生命的深处,一步步地执着走去。

    1. (1) 文章围绕“一棵不开花的苹果树”叙事抒情,对苹果树不同的评价使作者的情感不断发生变化,请你梳理文中对这棵苹果树的不同评价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对苹果树的评价

      作者的情感

      这么好的一棵苹果树

      失望

      这是一棵迷恋于春天发芽、秋天落叶的苹果树

      释然

    2. (2) 对于不开花的苹果树,其他果农会果断将它们砍掉,文章中的这一家里人却一直种着。结合文本,说说家人没有砍掉树,可能有哪些原因?
    3. (3) 这篇散文文笔晓畅优美,请赏析文章第③段划线句。

      懂得感恩的苹果树快速地成长起来,不到两年的工夫,便宛然出落成一个秀气的大姑娘,肌肤光鲜,仪态端庄,还有着楚楚动人的气质。

    4. (4) 在作者眼中,苹果树不开花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并阅读下面的链接

      材料,与本文的⑩~⑮自然段比较,说说这两篇文章中,作者分别从“花”得到了哪些生命启示?

      【链接材料】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节选自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紫藤萝瀑布》)

  • 10. (2023九下·包头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在生生不息的物质循环中,细菌以特有的新陈代谢形式,实现了化简单为神奇的目的,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帮助。

    ②5年前,一种来自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中的黑霉菌,被纽约耶希瓦大学阿罗图·卡萨德瓦利和同事列为研究对象。现在,他们发现这种黑霉菌除能分解面包、木头、石块等许多物质外,还能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将辐射能转化为可供动植物吸收的有机物。尤其是外界辐射越强时,黑霉菌的新陈代谢越快,繁衍越好。在辐射强度高出正常值500倍的切尔诺贝利反应堆内,黑霉菌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卡萨德瓦利测试黑霉菌分子在辐射前后的电子自旋时,揭示放射性辐射改变了黑霉菌的分子结构,使黑霉菌在新陈代谢中,具有分解木头石块,转化离子射线,将辐射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本领。黑霉菌将放射能转化为生物能等功能,备受航天科学家的关注。因为人在太空,无时不在高能粒子、宇宙射线密集轰击下,黑霉菌可以将充斥在周围环境中的强辐射,转化为所需要的电能、生物能,从而使宇宙探索工作,走上开源节流之路。

    ③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布鲁斯·洛根和同事日前也宣布,他们电击以醋酸废水溶液为食的细菌时,发现这些细菌具有神奇功能:快速分解醋酸,释放电子和质子,最终产生了高达0.3伏特的电压。这标志着在电解水时加入这些细菌,不仅使制取氧和氢的效率大大提高,还将节约9/10的电能。因为细菌承担了大部分工作,将有机物质分解成亚原子微粒,而电的作用,仅是将亚原子微粒聚合成氢气,从液体中冒出来。研究证实,这些神奇的细菌,几乎能将任何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转化为零排放的氢燃料,从而变废为宝,生产出价格低廉、清洁环保的氢燃料,以替代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的汽油燃料。

    ④甲烷是能使全球变暖的重要的温室气体,而地球上的甲烷,多由产甲烷细菌制造。产甲烷细菌广泛存在于海底、沼泽地和动物消化系统中,数量以海底为最。产甲烷细菌以从海底火山口中冒出的二氧化碳、氮和氢为生,代谢物是甲烷。据初步测算,海底微生物制造的甲烷,比煤、天然气和石油的总储量还高得多。所以,科学家称它们是有望取代石油的新能源。不过,这些气体如果不受控制地释放,大气中的甲烷将以3亿吨/年的数量骤增,那将和大气中全部笼罩着二氧化碳一样恐怖。好在科学家又在土壤、耕地、海底泥火山口发现大量吞噬甲烷的细菌。深海底微生物制造的甲烷,会形成气泡上升到较浅海域,供生息在那里的食甲烷细菌消耗。而且,海底制造甲烷细菌的数量和海水中的食甲烷细菌的数量大体相当。不过,这触发了一些科学家的灵感,他们提出多多培育食甲烷的细菌,让它们在新陈代谢中消耗大量甲烷,以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温室效应,给地球降温的目的。

    ⑤通过这些神奇细菌的研究、发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会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成为人类解决棘手问题的好帮手。

    1. (1) 全文依次介绍了细菌给人类带来的哪三个方面的帮助?
    2. (2) 第③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可否删除?为什么?

      研究证实,这些神奇的细菌,几乎能将任何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转化为零排放的氢燃料,从而变废为宝,生产出价格低廉、清洁环保的氢燃料,以替代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的汽油燃料。

    3. (3) 根据第④段内容,概括产甲烷细菌的特点,并说说作者介绍它的目的。
    4. (4) 第④段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11. (2023九下·包头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 (1) 本文提出背书对写作有三种好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2) 简要分析文章第④自然段的论证过程。
    3. (3) 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分析。
三、写作(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 12. (2023九下·包头月考) 小作文

    离开,有时是无奈,有时是理性抉择的结果,但最终都会带来成长。请从下列名著中选取一部,结合相关情节和你的理解,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备选名著:《简·爱》   《西游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朝花夕拾》

  • 13. (2023九下·包头月考) 大作文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成功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已竭尽全力。

    材料二:人生中有些事情你不竭尽全力去完成,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出色。

    材料三: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叙事,可抒情,可说理,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

    ②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