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江南十校联考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3-05-22 浏览次数:54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2023高一下·营山月考) 从河南二里头和时间稍后的四川三星堆遗址中,考古发现两地有一些共同特征的器物,都有陶盉(酒器)、龙形牙璋(礼器)、镶嵌绿松石铜牌、海贝等。但三星堆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面具和神树等,显示其特殊的祭祀行为。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夏人礼仪在古蜀文明中传承 B . 古蜀文明兼收并蓄、个性鲜明 C . 两地的区外贸易都相当发达 D . 两地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
  • 2. 从先秦到秦汉,“疆”字的含义发生了重大变化,据下表可知(   )

    出处

    记载

    《甲骨文字典•疆》

    “弓”表示武器、尺具,“土”为大地,“畺”表示领地边界

    《左传•成公十三年》

    晋厉公遣人指责秦“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

    《史记•秦始皇本纪》

    “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外攘四夷,以安边境”

    《汉书•王吉传》等

    “禹迹九州”“汉疆九州”“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A . 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 B . 大一统边疆治理思想逐渐形成 C . 夷夏之别观念逐渐淡薄 D . 因俗而治治理机制的渐趋成熟
  • 3. 唐朝旅游业发达促进了旅游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既有以济世安邦为目的的宦游,又有以化羽登仙为目的的仙游,更有以结得善缘为目的的释游,还有“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阙(朝廷)之下”的隐游。这反映了(   )
    A . 阶层流动性增强 B . 户籍管理松弛 C . 三教并行的影响 D . 魏晋遗风盛行
  • 4. 宋代沿袭唐代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代以降至明清,言官多结党营私,谏官制度逐渐演化为皇帝御下之工具,始而谏院独立,继而科道合一,六科独立置署而后干脆并归都察院。这一过程( )
    A . 提升了监督稽查效率 B . 避免了国家决策失误 C . 扩大了司法职权范围 D . 适应了皇权强化需要
  • 5. 我国是世界上施肥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到明清时期肥料种类已达100多种,江南地区输入的商品中出现了用作肥料的豆饼,江南内部也出现了频繁的粪肥买卖活动。这表明当时(   )
    A . 江南地区农家肥出现了商品化的趋势 B . 集约化种植对肥料需求增多 C . 江南地区在全国农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D . 长途贩运促进统一市场形成
  • 6.  1871年6月,美国驻华公使镂斐迪率军与朝方交涉的时候,朝鲜王廷致中国礼部咨文,声明:朝鲜“凡在人臣,义无外交”,并恳请中国特降明旨,开谕美国使臣,以为破惑释虑,各安无事”。这说明(   )
    A . 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B . 朝鲜希冀用中朝宗藩关系抵御西方侵扰 C . 美国试图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 D . 朝鲜的内政外交受制于中国
  • 7.  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苏区发行不同面值的纸币、银币和铜币,即“苏币”。纸币上印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政权归苏维埃,土地归农民”等文字。折价收兑国民党区域银行货币,私人钱庄、商铺土杂钞一律取缔。苏币发行旨在(   )
    A . 宣传土地革命思想 B . 巩固苏维埃红色政权 C . 打击地主商人封建剥削 D . 推动国内货币统一
  • 8. 如图是1956年5月创作的《歌唱祖国的春天》。该画工笔重彩,描绘的是上海近郊农民农闲时聚在一起,听一位老妈妈放声歌唱。该作品(   )

    A . 体现了传统中国画写意传神的特点 B . 反映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 . 表现了艺术家歌颂时代的热情 D . 表达了对农民劳动精神的赞美
  • 9. 有学者认为在古代农业文明中,两河流域的文明不像古埃及采用绝对的神权政治,不像古印度顽固地保留着种姓制度,也不像古中国宗法制长期流行。西亚的地理环境造就商业的流行,商业契约普遍,由此产生了君主制政体下的法制型政治方式。这说明(   )
    A . 血缘等级制度是农业文明的共性 B . 地理环境决定了西亚的政治体制 C . 商业发展对西亚文明的影响突出 D . 大河文明与商业文明有较大差异
  • 10. 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   )
    A . 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 B . 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 . 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 D . 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 11.  1884年柏林会议总议定书第三十五条:本议定书各缔约国承认,在各缔约国所占之非洲大陆沿岸地区的领土上,有责任确保建立一个足以保护他们既得权利的政权。并可在必要时,根据规定的条件,保证贸易自由和过境自由。该条款(   )
    A . 明确规定列强对非洲的有效占领原则 B . 划分了列强占领非洲的势力范围 C . 旨在建立保护列强在非利益的傀儡政权 D . 解决了列强殖民非洲的矛盾冲突
  • 12. 下表是美国加拿大——欧盟关于肉牛使用生长激素的贸易争端案例。如表反映了(   )

    20世纪70年代

    欧洲理事会禁止美国、加拿大过量激素牛肉进口

    20世纪90年代

    美、加向WTO起诉,欧盟因未能证明激素牛肉有害而败诉

    21世纪初期

    欧盟诉美、加持续对欧制裁,WTO调查裁定美加败诉

    2012年

    美、加解除对欧制裁,欧盟增加不含激素牛肉进口,争端解决

    A . 世贸组织肩负维护市场公平的使命 B . 欧盟设置人为贸易壁垒 C . 美国加拿大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问题 D . 世界市场出现逆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史也是一部抗灾斗争史。从先秦至明清,逐渐建立了赈贷、平粜、蠲减、贫分、移民等体系完备的救灾赈济的荒政制度。范仲淹任杭州知州时,遇杭州大旱,吴中大饥,饿殍枕路。范仲淹实施了荒政三策:一是发放粮食并鼓励民众存粮,增高米价至180钱,四方商人争相进米,粮价回落至斗120钱。二是大兴土木,“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兴造寺庙、粮仓、吏舍,日役千夫。”三是竞渡宴游。“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范仲淹“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摘编自邓拓《中国救荒史》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1876-1878年,华北、西北等省持续三年大面积干旱,这场被称为“丁戊奇荒”的特大灾荒和其后流行的瘟疫,造成上千万人口的死亡。清政府财政困难,主要靠民间赈济,江南士绅自发到华北赈灾,赈灾的重点对象是儿童。外国教会也积极赈灾。洋务派地方大员参与赈济的整个过程。在军务、洋务和赈务发生复杂交织的情况下,洋务派“求强”“求富”活动出现顿挫。洋务派出现了主张农工商各部门相弥相补、发展近代工商业和近代农业以减灾备荒的思潮,并主张建立官、商、民多种力量相结合的救灾备荒体系。

    ——谢高潮《晚清洋务派恢复社会经济的荒政主张与活动》

    材料三: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提出了著名的历史研究三时段理论。布罗代尔有关历史的三时段理论,即人类历史发展分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对应着历史的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体时间。地理环境是决定历史演进的根本要素,因为地理环境因素,变化极其缓慢;制度、法律、习惯等社会演变相对缓慢;普通人个体是历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王伟《布罗代尔史学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范仲淹荒政三策的创新之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丁戊奇荒”对近代中国荒政的影响。
    3. (3)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布罗代尔三时段理论。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朵洁白的棉花,串联起横跨数百年的世界近现代史。棉花产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历程,其中,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关系不断变化。公元11世纪之前,世界上只有南亚、东非及美洲中部生产棉花,此时棉花产业发展非常缓慢。15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的推进,一个由欧洲人主导的,将亚洲、非洲、美洲紧密联系起来的贸易体系逐渐形成了。18世纪蒸汽机的出现,带来棉纺织技术革命,到了1860年,整个欧洲,特别是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19世纪末,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棉花资本主义”的扩张,帮助殖民主义掠夺了全球南方的资源和劳动力,但它也激发了全球南方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并开启了新兴国家积极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特别是印度、中国等国,当地的资本家更是将棉花视为民族主义振兴的象征。当棉花在亚洲再度兴起之时,欧洲的棉花产业开始走向衰落。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围绕材料,就材料整体或某一方面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实现对外文化战略目标的一种外交手段。新中国成立至今,文化外交成果丰硕,形成了完整的战略布局。但在国际上中国文化外交仍然存在很大挑战。

    时间

    主张

    成就

    挑战

    新中国成立时期

    反对霸权、支持第三世界、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相互吸收

    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展开文化交流与合作

    美苏冷战

    霸权主义

    文革时期

    文化外交曾一度停顿

    乒乓外交

    /

    改革开放时期

    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

    与123个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

    与160多个国家文化往来,

    与数千个世界文化组织保持联系

    “文明冲突论”

    “历史终结论”

    “中国威胁论”

    “中国崩溃论”

    新时代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冬奥会、《流浪地球》

    中国式现代化

    关闭孔子学院

    限制留学生

    “阴间滤镜”

    “双重标准”

    ——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传承与创新》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应对文化外交挑战的举措。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