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月...

更新时间:2023-05-08 浏览次数: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 1. (2023高二下·沂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 . 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 .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 .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 .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 . 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 .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 . “大河无水小河干” C .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 . “治大国若烹小鲜”
    4. (4) 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 (5)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2023高二下·沂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

    王奎山

    母亲一辈子都是为父亲活着的。

    父亲年轻的时候,在一个铁矿山上挖铁矿。母亲知道父亲爱吃炖豆腐,算着父亲要回来的时候,就提前打一块豆腐放着。等父亲一回来,就给他炖豆腐吃。母亲对我和姐姐说∶“你们日子长着哩。长大了,想吃哈没有?这会儿,先尽着你爹。”父亲自然舍不得一人独享,往往吃不到一半,就说∶“吃不下了,真吃不下了。”

    有一回队里分西瓜,家里分了两个。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们娘儿三个把那个小的分吃了,留下那个大的给爹。爹好长一段时间也没回来。家里没人的时候,我就把那大西瓜从床底下滚出来,拍拍,听听,闻闻。但也仅是如此而已。吃的念头是从来都没敢动过的。父亲终于回来了,母亲喜滋滋地把那个大西瓜抱出来放到桌子上,准备切给爹吃。谁知道一刀下去,一股臭水就流了出来。母亲一下子愣在那里。过了一刻,母亲似乎明白了什么,指着我骂;“都是这个兔王八孙!”说着,抓起一把笤帚就要打我。我早意识到事情不妙,一溜烟地跑了。连吃饭也没敢回去吃,还是姐姐把我找回去的。

    女儿出生以后,母亲来城里给我看孩子。那时候,父亲已经退休在家了。逢到只有我们娘儿两个的时候。母亲就该叹气了。母亲说∶“不知道你爹在家咋过的哩!”我说∶“他一个大老爷儿们,还饿着不成?”母亲说∶“他一辈子没进过厨房的门,连啥是锅滚了都不知道。”我说∶“没进过厨房的门,还不是你惯的么!”母亲知错地笑笑,不再说话。到了麦收或秋收的时候,母亲更是坐卧不宁的,母亲常在我面前唠叨∶“娃,我听见‘吃杯茶’叫了。”我说∶“吃杯茶’叫又咋着?”母亲说,“‘吃杯茶’一叫,就该收麦了。”隔天又说,“娃,我闻见麦子的香味儿。”我说∶“尽说梦话!在这城里,你会闻得见麦子的味儿?”母亲却说得真真切切∶“可不是哩么,今儿一大早我一起来,就闻见新麦子的味儿了,真香啊!”

    于是,只好放母亲回去几日。

    父亲去世以后,母亲迅速地苍老起来。不到一年的时间,头发就全白了。我怕母亲在乡下孤单,就写信让母亲来。母亲不来,说是在城里住不惯。后来,我亲自去接,母亲才答应来了。

    临走的时候,母亲领我到父亲的坟上烧纸。纸点着以后,母亲说∶“他爹,娃让我到城里住几日,你给我好好在家待着。”停了一下,母亲又特意拿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纸摊到地上,说,“你要是愿意随我去,也中。”然后就去看那空气中飘荡着的纸灰。一阵微风吹来,有一朵纸灰像一只黑蝴蝶一样在空气中飘来飘去的,最后,慢慢地落到了母亲摊在地上的那张纸上。母亲小心地把那纸灰包好揣到怀里,喜滋滋地说∶“你看看这老头子还怪会顺杆儿爬哩,我让他去,不过是虚虚,他倒当真了!”

    那年秋天,我回去帮母亲收花生。走到父亲坟前,母亲惊讶地叫了一声∶“咦吧——”我忙问∶“怎么了?”母亲说∶“你看你看,你爹在叫我哩。”我一看,爹的坟上裂开了一道一寸多宽、三足多长的口子,我笑笑,说∶“天干么?”母亲正色道∶“不是,肯定是你爹叫我哩。我这一阵总做梦,总梦见你爹,说是在那边也没人给他做饭,常常吃不饱……”

    果然,到那年腊月,母亲就不行了。

    临去之前,母亲从枕头下摸出一副绿玉手镯,对我说∶“娃,这副镯子我想戴走。”我说∶“你戴么。”说着,我就把那副镯子给母亲戴上了,母亲说∶“要说也不是啥值钱的东西,是你爹给我买的。”停了一下,母亲的脸上突然地涌起了一片酡红,母亲像个羞怯的少女一样地笑了。“那一年,你爹到熊寨去卖瓜,整整一挑子瓜,就换了这副镯子,你爹回来说是钱丢了,你爷爷把他好一顿骂。…。。…”

    我的眼泪就流出来。

    母亲说∶“那还是我当闺女的时候……”

    停了好大一会儿,也没听母亲再说什么。低头一看,母亲已经咽气了。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炖豆腐”不仅表现了母亲对父亲关心,父亲的谎言更能体现他对母亲和子女的爱,虽物资匮乏但一家人亲情浓烈,温馨如春。 B . “‘吃杯茶’叫了”“闻见麦子的香味儿”,文章第四段主要通过“我”与母亲的对话,坦诚直白地表达了母亲思念父亲,迫切回家的心情。 C . 母亲去世前,要求戴“玉手镯”,这玉手镯凝聚了父亲对母亲的情感,所以母亲至死也不忘戴上它。 D . 父亲去世后,母亲“不到一年的时间,头发就全白了”,父亲的去世会给母亲带来内心的巨大痛苦,加速了她的衰老。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在情节安排上较有匠心,如对母亲一些生前琐事的记述较详细,对玉镯来历的讲述却很简略,篇幅虽短,但表现力很强。 B . 小说写母亲为父亲上坟烧纸、包纸灰等情节,体现出作者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批判性思考,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C . 母亲在临终前说“那还是我当闺女的时候……”,语短情长,为父亲、母亲之间淳朴但甜美的爱情画上了句号。 D . 小说具有一种记叙性散文的倾向,情节上没有过于明显的起伏跌宕,同时语言也质朴无华,不事雕饰。
    3. (3) 小说选取哪些场景来塑造母亲形象。
    4. (4) “母亲一辈子都是为父亲活着的”在文中有何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二下·沂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以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恩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选自《古文辞类纂》,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B .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C .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D .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败刺史府门”与“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两句中的“败”含义不同。 B . “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与“吾家读书久不效”(《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 C . “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两句中的“区区”含义相同。 D . “独幸岁月之久”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最初,作者想把东轩当作宴乐之所,特意种上了杉、竹;后来,每天出入时看到东轩只能哑然自笑,笑中含有苦涩之意。 B . 之前作者难以理解颜回为何要受困于贫贱,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到了筠州后,才改变这一看法。 C . 士人未听闻大道之前,易沉迷名利、儿女之乐;等到修炼成为有德者,才能真正拥有看轻贫困、傲视权势的颜氏之乐。 D . 文章以建造东轩开头,以怀思东轩收尾,中间由自身不得安于东轩引出对颜回安于陋巷的议论,文脉贯通,思路严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②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5. (5) 苏辙觉得自己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4. (2023高二下·沂水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还家作

    归有光

    自从出门口,预言相见期。

    西风扬子渡,犹嫌归棹迟。

    于今对寒月,芭蕉露漓漓。

    一儿县城西,一女松江湄。

    心情两萦系,有如蛛网丝。

    【注释】①此诗是作者落第归家时所作。②漓漓:水滴下地的样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了功名,诗人外出远行,但心中不舍,出门前就与家人预先约定了回家日期。 B . 强劲的西风,使归船受到阻碍,诗人嫌它迟缓,急于回到家中的心情可见一斑。 C . 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一双儿女不尽的牵挂之情,就像蛛网丝一样,缠绕万端。 D . 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清新自然,无意雕饰,流露出作者的真实情愫,感人肺腑。
    2. (2) “芭蕉露漓漓”一句,尽显凄凉。试做简要赏析。
  • 5. (2023高二下·沂水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望海潮》中“ ”写街巷河桥的美丽;“ ”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2. (2) 《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
    3. (3) 《陈情表》中表现作者内外无亲的句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2023高二下·沂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和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        )。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和_________。古人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见创造汉字是一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体现。汉字是中国的根,中国人的根,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中国书法的根。而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历史上汉字在先,书法在后。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包括出土的大量简帛文字,主要是交流传播和文化积累的工具。虽然我们今天也把它们称为书法,但在当时它们并不叫书法。中华民族是伟大的,也是幸运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又孕育了王羲之、颜真卿这样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集序》《祭侄文稿》这样伟大的书法作品。书圣王羲之最伟大的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___________,在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

    即使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是因为他在继承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开拓了中国书法________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______的高度统一,完成了雄浑、宽博的新体楷书创作,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1.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B . 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 C .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D . 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它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博大精深    典范化    空前绝后    婉转 B . 千姿百态    典范化    空前绝后    含蓄 C . 博大精深    规范化    前所未有    含蓄 D . 千姿百态    规范化    前所未有    婉转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果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B . 虽然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但是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C . 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D . 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 7. (2023高二下·沂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水虽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小节气”,既不属于“四立”“二分”这些“大节气”,也不能与“中秋”等传统节日相提并论,____①____。“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水节气气温回暖,冰雪融化,雨水渐增。雨水与谷雨、小雪、大雪一样,____②____,体现了农业社会人们对气候的观察,对降水的渴盼。

    中国是农耕社会,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因此雨水节气对于农事非常重要。风调雨顺,春雨充足的气候,____③____,农谚有“雨水有雨庄稼好,大麦小麦粒粒饱”的说法。然而在很多时候,春雨来得并不及时,春旱现象时常发生。春旱对春耕、春种十分不利,“雨水不落,下秧无着”……不管在南方还是北方,春耕都需要雨水的滋润,因此人们在立春之后也会格外期盼雨水的到来。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引用了农谚,请根据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四、作文
  • 8. (2023高二下·沂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据了解,规定实施后,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数暴增。护理院的这 一规定也引来众多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这是用金钱买亲情,子女如因为钱而看望老人,会更伤老人的心。但也有网友赞同护理院的做法,认为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好办法。

    对此现象及引发的争议,你有怎样的看法或感悟?

    要求: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