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更新时间:2023-05-10 浏览次数:82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三上·山东月考)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在新时代,建构怎样的知识体系并体现出其自主性,议题重大、内容丰富。在加快构建中国在新时代,建构怎样的知识体系并体现出其自主性,议题重大、内容丰富。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以赓续中华文明、走中国式知识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坚守中华文明的人本内核、革新其体系表达和传播方式,更好地以新知识结构和知识范式构建的方式,来建构中国人的“意义世界”,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新际遇和新挑战下的新发展、新表达和新证成。毫无疑问,这样的历程,将是以精神自觉的高度和深度,以方法论的自觉和价值观的深化来重整中华文明,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在文化方面的伟大复兴。

    知识是人们对于自身和身外世界的确定性、规律性、程式化认知和探索。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念、思维、行为和方式、方法的主客观塑造物。知识体系则是以模块化、系统化和高度理性化的学科、学术和话语等形态呈现出来的精神产品集。作为一个文明全部知识的总和,知识体系的核心部分是知识的基本构成、思想内核和知识方法。而我们要讨论的“中国知识体系”,是指以中国场域为基本范围,以中华民族的思维活动、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实践为基本内容,以建构中华文明的价值目标、丰富内涵、深刻思想、内在机理、制度载体和行为模式等为基本内容的知识体系。

    (摘编自黄建洪《“中国之理”:建构新时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材料二: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需要从具体的学科角度厘清基本概念,因此,命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就凸显了出来。

    与命题关联最为密切的是范畴。谈命题问题为什么要谈范畴?因为命题与范畴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很多范畴研究的成果是与命题重合在一起的。郁沅《心物感应与情景交融》谈到两个命题,其中包含了心和物、情和景这两对范畴,“心物感应”和“情景交融”这两个命题是由范畴“生长”出来的。成复旺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有为数众多的美学命题,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大象无形”“知人论世”“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气韵非师”“胸有成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所举这些,都是典型的命题而非范畴。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一是如前所述,命题中包含着范畴或由范畴扩展而来;二是当时的美学研究以范畴为主要范式,却将很多命题也视为范畴了。韩林德所著中国美学研究著作《境生象外》,就以“华夏美学的主要范畴、命题和论说”为首章,并指出:“在中国古典美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美学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在探索审美和艺术活动的一般规律时,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系列范畴和命题,如道、气、象、神、妙、逸、意、和、味、赋比兴、意象、意境、境界、神思、妙悟、一画、法度、美与善、礼和乐、文与质、有与无、虚与实、形与神、情与景、言与意、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立象尽意、得意忘象、涤除玄鉴、澄怀味象,传神写照、迁想妙得,气韵生动,等等。这些范畴和命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彼此形成一种关系结构,共同建构起中国古典美学的宏大理论体系。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古典美学史,也就是上述一系列范畴、命题的形成、发展和转化的历史。”从这里可以看出,韩林德对范畴与命题有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在《文艺争鸣》上发表的《“命题”的意义一浅说中国文学艺术理论的某些“命题”》一文中提出:“中西文化的表述方式或常有不同,而这些特殊的表现形式往往包含在‘命题’表述之中,从中西文化命题表现的不同,或可有益于我们对两种文化的某些特点有所了解。”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这部“龙学”名著,多是从命题研究入手的。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关于魏晋南北朝美学部分,都是以命题如“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写照”“澄怀味象”“气韵生动”为节目的。成复旺《神与物游:中国传统审美之路》一书,也是关于美学命题的个案研究的名著。吴建民专著《中国古代文论命题研究》,从本体的意义上对古代文论的命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由此可知,范畴是命题的基础,是构成命题的基本要素,命题则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的思想表述。所谓“命题”,通常指具有判断性的短语或短句。范畴则往往是一个单词或复合词,如感兴、意象、味、中和、法度、本色、逸等。从语言学的意义上讲,命题不同于一个单词或并列性的复合词,而是一个有意义的短语,在这个短语内部,已经有了相对复杂的语法关系。命题可以更为明确地表达主体的美学观念,成为美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标志性元素。很多命题可以代表某位思想家、文艺家的美学观念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张晶《命题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的建构性价值》)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建构新时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整合,更是立足于中华文明,推陈出新,发展出来一种新的知识体系。 B . 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念、思维、方式和方法等的主客观塑造物,特别是人文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C . 知识体系是一个文明全部知识的总和,由知识、思想和知识方法等方面构成。不同文化的知识体系表达方式常会有所不同。 D . 中国学者对范畴和命题的研究立足于中国场域,体现出中华美学特有的价值目标、丰富内涵和内在机理等内容。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目前,建构新时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偏重人文学科,其隐含的背景是相关研究整体上落后于时代。 B . 中国学者最初并不能分辨范畴和命题,直到韩林德才对二者加以区别,可见前面的学者都对此缺少研究。 C . 成复旺对范畴和命题都有专题研究著作,其著作都能帮助读者辨析这两个基本概念,给美学研究提供参考。 D . 中国传统美学擅长提炼出比较抽象的概念,又能将它们加以对比,组合成彼此依赖、符合辩证法的认知体系。
    3. (3) 下列选项中,属于“范畴”的一项是(    )
      A . 笔断气连和龙飞凤舞 B .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C . 实事求是和无中生有 D . 情随事迁和物我两忘
    4. (4) 中国诗论中有“卒章显志”的说法,请结合材料二中有关“命题”的阐释谈谈你的理解。
    5. (5)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美学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
  • 2. (2022高三上·昆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地洞

    卡夫卡

        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满不错。离洞口约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我经常梦见野兽用鼻子在地洞口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挖一次洞口就行了。但那是不可能的事。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

        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地洞的最里层,与此同时,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我在自己的地洞,自有谙熟所有途径和方向的长处,盗贼会很容易地成为我的牺牲品和美餐。但我正在变老,有许多同类比我更强,而且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

        我的地洞除了大道以外,还有几条很狭窄的、但相当安全的小道。它们使我与外界保持联系,向我提供自由呼吸的空气。这些路本来是鼹鼠筑成的,我因势利导,把它们引进了我的地洞里,我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嗅得很远,使我得到保护。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经由这些途径来到我跟前,成了我的食物。

        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蹑着脚走好几个钟头,有时听到个把小动物的声音,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声,它告诉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缮了;除此以外便是寂静。洞内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个圆形的小广场,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着身子,一边休息,一边使自己暖和暖和。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危险,唤起我的警觉,使我常常有规律地从酣睡中惊醒。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我还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

        我利用地洞来贮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内抓获而目前还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猎获的全部,我统统把它们堆放在这里。场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满。于是我把东西一件一件铺了开来,在其间漫步,同时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地洞的复杂性确实也向我提供了采用多种防御办法的可能性。后来,我觉得将存粮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广场来分批贮藏,似乎更为周到些。于是我决定约每隔两个广场设一个预备储粮站,或者每隔三个设一正储粮站,每隔一个设一副储粮站,如此等等。再则,为了迷惑敌人,我划出几条道路不堆贮藏品。

        不久,我跑离洞口,在洞口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来守望着我的家门,这一回,我在外面一连几天几夜。在守护期间,我没有看见任何人在靠近入口的地方搜寻过,这对己对敌都是一种幸运,因为要不然,我会为了我的地洞不顺一切地朝他的喉咙扑过去。诚然,也出现过一些兽类,我不敢接近它们,只要远远预感到它们在,我便立即警觉,拔腿就跑。

        有时甚至产生这样幼稚的想法:压根儿就不回地洞,而就在这里的洞口附近住下,专门观察洞口以打发日子。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那我就可以放心地下地洞去了。但是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只能孑然一身。

        后来,我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洞穴。我和地洞这样相依为命,不管我遇到多大恐惧,我都能泰然自若地留在这里,无须设法说服自己,打消一切顾虑,把入口打开。我只要清闲地等着就完全够了。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我们永远分开。

    (选自《卡夫卡荒诞小说》,有删改)

    文本二:

        20世纪后半期、空间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核心的概念。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空间叙事研究得到迅速发展。自古希腊时期,西方对空间的研究已涉及“虚空”“处所”和“广延”这三个概念。文学叙事中的空间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物质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物体,也包括作为物质存在的人本身。心理空间是一个内部的、主观的空间,是人的知觉、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染色、过滤、变形、编辑后所建构的空间,也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与结构化。

    (《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以<地洞>为例》)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满不错。”一句,表明地洞已经做好,是“我”完美的栖居场所、无需加工。 B . 小说多次提到“我”想象对敌人攻击的场面,虽然“我”的动作残忍,但足以体现“我”捍卫地洞的决心。 C . 小说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小动物拟化为具象的人,并以第一人称“我”的自叙自白,增强了可读性。 D . 小说没有清楚地交代故事的发展脉络,而是淡化了故事情节,这样的处理可能会带来情节发展的不确定性。
    2. (2) 下列与文本一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的“洞内世界”“洞外世界”和《变形记》中的“虫的世界”“人的世界”一样,都属于叙事空间。 B . 有形的“地洞”和“我”内心无形的“地洞”,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形和无形的“套子”有异曲同工之处。 C . 地洞象征每个人都可能在劫难逃的某个“困境”,地洞的象征义跟钱钟书《围城》里“围城”的象征义相同 D . 整篇小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相似,超越了人类生活的表象,传达出人类对“安宁”生活的追求。
    3. (3) 请概括并分析文本一中“我”对己对人的心态。
    4. (4) 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的卡夫卡善于在叙事上下功夫,请结合文本二,分析空间叙事在文本一中的体现。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3高三下·湛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譬之若袍与鼓。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也。能使士得千里者,其惟贤者也。

    静郭君善剂貌辨,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门人弗说。孟尝君窃以谏静郭君,静郭君大怒曰:“苟可以傔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朝暮进食。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静郭君曰:“王之不说婴也甚,公往,必得死焉。”剂貌辨曰:“固非求生也。”请必行,静郭君不能止。剂貌辨行,至于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剂貌辨见,宣王曰:“子,静郭君之所听爱也?”剂貌辨答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静郭君曰:‘太子之不仁,过颐涿视 , 若是者倍反。不若革太子,更立卫姬婴儿校师。’静郭君泫而曰:‘不可,吾不忍为也。’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也。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辩又曰:‘必听之。’静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予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也。”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静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少来静郭君乎?”剂貌辨答曰:“敬诺。”静郭君来,宣王自迎静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静郭君至,因请相之。静郭君辞,不得已而受。十日,谢病强辞,三日而听。当是时也,静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非之弗为阻。此剂貌辨之所以外生乐、趋患难故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士》)

    【注】①静郭君:姓田名婴,战国时齐国大臣,受封于薛地。②过颐涿视:耳后见腮,目光斜视。③昭阳:楚国国相。

    1. (1) 下列对文中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B .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C .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D .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无辞为也”与“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相同。 B . “不若革太子”与“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两句中的“革”字含义不同。 C . 先王,有两个义项,一指前代君王,二指上古的贤圣之君。在文中意思是前者。 D . 庙,旧时供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房屋。如《伶官传序》中“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尝君针对静郭君对剂貌辨的态度进行劝谏,但静郭君不仅没有听从,反而对剂貌辨更好了:让他住进上等客舍,让自己的儿子侍奉他。 B . 剂貌辨想让静郭君继续发挥才能以使齐国更强大,所以冒着被杀的危险进入国都去朝见齐宣王,劝其重新任用静郭君,他的劝谏取得了成功。 C . 剂貌辨游说齐宣王的时候,讲述了两件事:一是静郭君不听劝谏,没有立卫姬之子为太子;二是拒绝了昭阳的请求,不肯与之互换土地。 D . 齐宣王最终改变了对静郭君的态度,迎接静郭君回到都城,还任命他为相,但静郭君做相之后不久就借口有病辞去,宣王三天后才答应。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郭君善剂貌辨,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门人弗说。

      ②静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

    5. (5) 以“千里马”为核心词,分析“静郭君善剂貌辨”的事例可以支持哪些论点。
四、诗歌鉴赏
  • 4. (2023高三下·海南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似画图”三字看似平淡无奇,却是对湖上春光所作的整体概括。 B . 湖上风景如画,作者却因不忍离别而心绪烦乱,故写群峰用以“乱”字。 C . 诗人写景远近有序,善用比喻,衬染分明,生动地描绘出西湖的旖旎风光。 D . 诗歌尾联一改之前绘形绘色的笔触,直抒胸臆写出西湖春色的动人力量。
    2. (2) 本诗与《钱塘湖春行》均为白居易的咏西湖春景的佳作,请结合诗句分析这两首诗情感的不同之处。
五、默写
  • 5. (2022高三上·安阳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暗含了类似的人们常常忘却历史、忘却革命鲜血之意。
    2. (2) 李华利用假期进行了一次“重走三国路”的旅行,当他行至赤壁旧址,看到此处山水环绕,一片苍翠,不由得引用了苏轼《赤壁赋》中“”两句来形容此景。
    3. (3)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来描写山中秋冬之景。
六、综合题
  • 6. (2023·湖州模拟) 语言文字运用I

    烟雨蒙蒙,溪水淙淙,江南女子从远处缓缓走来,翩翩舞姿流淌在一座琴键般的碇步桥上 , 让人仿佛置身江南,回味悠长。舞《桥》将江南风光体现得       。其中,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演员们的齐舞。当姑娘们坐在桥上,身体上下律动,双脚左右交替点地,这样的动作整齐划一,美得扣人心弦,也让《碇步桥》火爆“出圈”。

    说到中国人的江南印象,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六朝以来的文学。谢灵运、陶弘景的山水描写,《世说新语》里的风流人物,构成了江南印象的底色。《世说新语》写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如此江南盛景,也令唐代大诗人李白        , 留下传世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实,通过文艺作品呈现一个地方的风情文化而取得成功的例子        张爱玲小说中的沪上风情,汪曾祺笔下的雨季昆明。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里的京风京韵、《可可托海牧羊人》里的大美新疆,电影《爱乐之城》里的魅力洛杉矶、《罗马假日》里的美丽罗马……文艺作品中的诗与远方,总是让人向往。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指出划横线句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及其构成。
    3. (3)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列举了多个例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2022高三上·开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珊瑚礁,是地球上最古老、最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虽然其覆盖面积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却为近30%的海洋物种提供了栖息环境。渔业、油气资源、潜水旅游等经济活动也与之息息相关。近20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污染、过度采挖等,_______。为了保护珊瑚、恢复海洋生态,我国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在海底种珊瑚,重建海洋天堂。

    种珊瑚也被喻为海底“植树造林”。不论在陆地还是海洋,“造林”对调节气候变化、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具有重要意义。珊瑚种植技术主要包括无性繁育、有性繁殖、人工礁技术等,与陆地上的植树造林类似的是,都需要先培育“幼苗”,再移植到种植区,所以难度很大,但_______。一方面,海洋环境复杂,为实际作业带来不少困难;另一方面,不同海域受环境影响的因素、人为干扰程度以及现有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不尽相同,这就需要科研团队在种珊瑚的时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海底“植树造林”,_______。海南海域有大片珊瑚礁分布,是海底“植树造林”大省,科研团队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完善修复技术。例如,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团队通过船舶“边走边种”的珊瑚苗种“飞播法”、将不锈钢珊瑚苗床运用在珊瑚苗的种植上等方式,提高了种植效率。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飞播法”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对于许多人常常“将老师比作蜡烛”,钟南山认为这话只对了一半。 B . 书画同源的造型观使大写意在“形似”的层面摆脱了具象刻画的束缚。 C . 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捧成了“传世经典"。 D . “川藏第一隧”——二郎山隧道,将我们通行天堑二郎山的时间缩短 了。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七、写作题
  • 8. (2023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记录着中华文化,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及生活习俗,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含蓄委婉的民族性格。

    材料二:汉字构成的汉语不同于西方的字母文字,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有很强的组词能力,因而汉字具有极高的使用效率,二千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就可以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因此,汉字比字母文字具有更高的信息密度。

    材料三: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书法这种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透过汉字的发展,我们可以欣赏甲骨文的野性,篆书的方圆,草书的潇洒,行书的流畅,楷书的端庄,这些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思考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