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陆丰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05-19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程伟元与高鹗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楚明白。后四十回曹雪芹原稿是程伟元多年从藏书家以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后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乃重金购之。原稿多处残缺,因邀高鹗修补,乃成全书。张问陶与高鹗乡试同年,他赠高鹗的诗《赠高兰墅鹗同年》有“艳情人自说红楼”句,其注:“《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胡适拿住这项证据,断定后四十回是高鹗“补写”的。

    胡适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乃高鹗续作的评断,由几代红学家如俞平伯、周汝昌等发扬光大,变成了红学界的主流论调。后四十回的情节、人物、主题、文字风格等通通受到严厉批评。小说家张爱玲甚至以“《红楼梦》未完”为人生三大恨之一。

    不同意胡适等人对后四十回看法的,也大有人在。林语堂认为后四十回不可能是高鹗续作,高鹗只是参与了后四十回的修补工作。事实上,胡适虽然断定《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伪托补作,但他并未否定后四十回悲剧结局的艺术成就:“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

    世界上伟大的经典小说似乎还找不出一部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作者合著而成的。高鹗现存诗文有一定的水准,但并未显露像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那样惊世的才华。

    高鹗并未留下白话文作品,不知他小说中白话文驾驭能力如何。高鹗的身世与曹雪芹大不同,《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旧日繁华的追念,尤其是后半部写贾府之衰,作者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似乎很难想象高鹗写出如此真挚动人的个人情感来。何况前八十回已撒下天罗地网,千头万绪,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那些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接榫,前后贯彻。人物语调一致,就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前八十回贾母与后四十回的贾母说话口气,绝对是同一人物。《红楼梦》第五回把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结局,以及贾府兴衰早已用诗谜判词点明了,后四十回大致也遵从这些预言。至于有些批评认为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文字风格有差异,这也很正常,因为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文字应当华丽,后四十回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所需。其实自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抄检大观园后,晴雯谴谗屈死,芳官等被逐,大观园骤然倾颓,小说的基调已经开始转向暗淡凄凉,所以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语调风格并非一刀两断,而是渐渐转换的。

    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如黛玉之死、宝玉出家,这两场关键情节,写得哀婉缠绵、辽阔苍茫,如图两根梁柱把整本书像一座高楼牢牢撑住,使得小说的结局,释放出巨大的悲剧力量。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写得再好,也只是替后四十回贾府之衰所作的铺垫。

    (摘编自白先勇《正本清源说红楼》)

    材料二:

    关于高鹗是“作伪”或是“修补”的大问题,范宁先生跋语中有一段如下:

    通过这个抄本,我们大体可以解决后四十回的续写作者问题。自从有人根据张问陶《船山诗草》中的赠高鹗诗“艳情人自说红楼”的自注说:“《红楼梦》八十回后皆兰墅所补。”认定续作者高鹗,并说程伟元刻本序言,是故弄玄虚,研究《红楼梦》的人,便大都接受这个说法。但是近年来许多新的材料发现,研究者对高鹗续书日渐怀疑起来,转而相信程、高本人的话了。这个抄本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材料,我们看到后四十回也和前八十回一样,原先就有底稿。高鹗在这个底稿上面,做了一些文字的加工。这底稿的写作时间,应在乾隆甲辰(1784)以前。因为庚辰(1760)钞本的二十二回末页,有畸笏叟乾隆丁亥(1767)夏间的一条批说:“此回未成而芹逝矣。”仍保留着残阙的形式,但到甲辰梦觉主人序钞本时,就给补写完整了。可见这补写的人,对宝钗后期生活是清楚的。这就是说,后四十回所写宝钗生活的文字,这位补写的人见到过。或者后四十回竟是出于他一人的手笔,也很可能。因此,张问陶所说的“补”,只是修补而已。

    这正与我的解释“补”字相符。这证明高鹗的冤枉,至少他不是“写”,而是“补”。他未尝作伪,而有底本作依据,前八十回及后四十回一样。我很怀疑,此稿虽称为“高鹗手定本”,但是详看所添补,确为于红楼本事极熟悉的人。那么讲,所谓添补又非出高鹗手。我倾于相信,很可能是雪芹自己的手笔。况且稿本卷前题“己卯秋月堇堇重订”。己卯是庚辰前一年。“堇”,字典解为“土芹”,生于水者为芹,生于土者为堇。这个假定,关系太大了,看笔迹与我们所知或是雪芹手迹的“空空道人”四字相似,又高鹗所题仅说“阅过”而已。

    (摘编自林语堂《说高鹗手定的<红楼梦>稿》)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 张问陶在赠给高鹗诗注中的“补”字成为了人们对《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是不是高鹗的争论源头。 B . 关于高鹗是对《红楼梦》续作还是修补的问题,红学界历来争论不休,但是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证据。 C . 《红楼梦》第五回中的诗谜判词在后四十回大致得到验证,这是判定该书前后作者一致的无可争辩的依据。 D . 林语堂倾向于高鹗手定本上的添补有可能出自曹雪芹本人之手,因为添补者对红楼本事极为熟悉。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程伟元、高鹗从藏书家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又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这是苦心求索的必然。 B . 张爱玲以《红楼梦》未完为人生三大恨之一,表明她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文学成就极为不满。 C . 《红楼梦》后四十回延续了前八十回的悲剧性,这一艺术实践赢得包括胡适在内的众多评论者佩服。 D . 材料二中林语堂引用范宁先生跋语中关于“补”的阐释,为后文自己的见解和假定提供有力的参考。
    3. (3)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高鹗不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 黛玉死而其志渐决。然尚屡失于宝钗,几败于五儿,屡蹶屡振,而终获最后之胜利。读者观自九十八回以至百二十回之事实,其解脱之行程,精进之历史,明了精切何如哉!(陈寅恪) B . 但是以全书结构看,这书万万不是出于两人。作者写第一回的时候,全书结构,已了然在胸;不是随随便便,一回一回的写下去的,所以才有这样精密的结构。(陈独秀) C . 没有后四十回我们便无法估价这本小说的伟大,那么,对后四十回进行批评攻击并且仅仅根据前八十回来褒奖作者,我认为这是文学批评中一种不诚实的做法。(夏志清) D . 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惟结末又稍振。(鲁迅)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还是高鹗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对这个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II

    一只马蜂(节选)

    丁西林

    吉先生   (念信)“这次母亲在京,一切都好。唯有两件事不大称心。……”

    吉老太太   我有什么事不称心?

    吉先生   (不答,继续读信)“第一,她这次来京的目的,本想劝她的儿子,赶紧讨个媳妇,她可早点抱个孙儿。方头大耳,既肥且皙。嗳!不想来京两月,绝少成绩,媳妇,毫无音信,孙子,渺无消息;第二……这几日来,口中不言,心中闷闷。”

    吉老太太   (稍有不快之意)我有这些闲工夫来同你们生气!你们的事,我老早就对你们讲过,由你们自己去,我一概不管。你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那么你到底要怎样的一个人,你就愿意?

    吉先生   (耸肩)要是找老婆如同找数学的未知数一样,能够立出个代数方程式来,那倒容易办了。

    吉老太太   你总是不把它当一件正经事看。

    吉先生   不把它当一件正经事看!因为我把它看得太正经了,所以到今天还没有结婚。要是我把它当配眼镜样,那么你的孙子,已经进了中学。

    吉老太太   (觉得对他没有办法)倒一杯茶给我。(吉先生倒了杯茶送给吉老太太,自己亦倒了一杯,慢慢饮之吉老太太沉思半晌)你知道不知道,你的表兄已经同我说了几次,要我替他做媒?

    吉先生   怎么不知道?

    吉老太太   你知道他要说的是谁?

    吉先生   余小姐,是不是?你问过了她没有?

    吉老太太   (很慢地回答)没有。

    吉先生   为什么不问她?

    吉老太太   为什么不问?我想今天问她。(略停)好不好?(语时视吉先生)

    吉先生   很好,看护妇配医生,互助的原则,合作的精神,结婚时最好的演说资料。(吉老太太微微地叹了一口气)……

    余小姐   我去看看老太太去。(起立欲走)

    吉先生   (起立阻之)不要走,不要走,我还有一件要紧的事,没有对你说。请坐。(两人复坐)我不在这里的时候,老太太同你讲了很多的话,是不是?

    余小姐   是的。

    吉先生   她说到我不想结婚的话没有?

    余小姐   说了很多。

    吉先生   你知道,我不想结婚。

    余小姐   为什么不想结婚?

    吉先生   因为一个人最宝贵的是美神经,一个人一结了婚他的美神经就迟钝了。

    余小姐   这样说,还是不结婚的好。

    吉先生   是的,你可以不可以陪我?

    余小姐   陪你做什么?

    吉先生   陪我不结婚?(走至余小姐前,伸出两手)陪我不要结婚!

    余小姐   (为他两目的诚意与爱所动)可以。(以手与之)

    吉先生   给我一个证据。

    余小姐   你要什么证据?

    吉先生   你让我抱一抱。(释其手,作欲抱状)

    余小姐   (走开)等你再生病的时候。

    吉先生   还像上次那样?说我发烧到39度?

    余小姐   (娇嗔)对,还让你不停地住院。

    吉先生   不过我的母亲告诉我,说你已经答应了做她的侄媳妇,那怎么办?

    余小姐   (得意)那没有什么,我的父母不愿意我嫁给医生!

    吉先生   对,我知道,我们是天生的说谎一对!(趁其不防双手抱之)

    余小姐   (失声大喊)喔!(老太太由右门,仆人由左门,同时惊慌入。吉先生已释手)

    吉老太太   什么事,什么事?(余小姐以一手掩面,面红不知所言)

    吉先生   (走至余小姐前,将余小姐手取下,视其面)什么地方?刺了你没有?

    吉老太太   什么事?怎么一回事?

    余小姐   (呼了一口深气)喔,一只马蜂!(以目谢吉先生)

    (有删改)

    【注释】这篇独幕剧取材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是觉醒的新青年为争取婚姻的自主而与守旧势力对抗的一幕喜剧。开头的“信”是吉先生替母亲吉老太太写的家信,信中的“她”指吉老太太。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儿子吉先生读的信的内容看,吉老太太非常关心儿子吉先生的婚姻大事,但吉先生对此并不积极。 B . 吉先生在信里借助“媳妇,毫无音信,孙子,渺无消息”等略显俏皮的话语,表现出母亲盼望儿子早日成家的急切心情。 C . 受吉先生表兄的委托,吉老太太打算把余小姐介绍给吉先生当医生的表兄,并且认为此番喜事十拿九稳。 D . 吉老太太嘴上说“我一概不管”,但实际上却对儿子的婚事十分着急,真与假的矛盾和谐统一于她的性格之中。
    2. (2) 下列对材料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 . 选文一开头就是吉先生在念信,由信的内容引出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引出了母子之间的矛盾,即儿子的婚姻大事。 B . 舞台说明对刻画人物有一定作用,如“得意”是对余小姐神情的说明,表明她对自己受到吉老太太看重而开心。 C . 选文语言轻松、俏皮,饶有风趣,人物之间的对话虽较为生活化,但笔触细腻,能很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 D . 选文虽仅有三个主要人物,情节单调,戏剧冲突也不够,但构思精巧而严密,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
    3. (3) 请简要分析剧本最后画线处的台词的作用。
    4. (4) 剧本在刻画吉先生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各题。

    【甲】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部编版教材《鸿门宴》)

    【乙】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 , 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 (1) 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B .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C .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D .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2. (2) 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 B .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 . 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一般指鼻涕,而“泗”指眼泪。 D . 赵高,指秦朝著名的宦官,“指鹿为马”这一成语与他有关。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责备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 . 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室,德泽惠及子孙表示惊异,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C . 刘邦因患病躺在宫中,不见群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的故事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 . 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这一情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 4.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薛诗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表现诗人非常珍惜白海棠,也很珍重自我。 B . 薛诗颔联使用倒装写法,即“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写出了白海棠的生长环境和气质。 C . 林诗首联既交待白海棠生长的环境,又着重写看花人的风姿,从正面描写了白海棠的冰清玉洁。 D . 林诗颔联写白海棠花色如梨蕊,韵如梅花,“偷来”“借得”巧用拟人手法,新颖别致,颇显诗人慧心。
    2. (2) 两首诗皆以花自比,请选择任一首诗,概括诗人形象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求对自己治国能力中的不足态度是“”,这里也看出他的谦逊。
    2. (2) 孔子回答了为什么“哂由(子路)”,也表达了自己治国主张的两句话是“”。
    3. (3)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
    4. (4) 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而且难以诉诸言语的句子是“”。
    5. (5) 杜甫《登岳阳楼》颔联“ , ”,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千古传诵。
    6. (6) 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就是用这个典故表达亡国之恨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 6.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鲁迅认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把女人不当人。《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女人是附属品;《西游记》中女子无非是些点缀;而《水浒传》中女人或淫荡如潘金莲或粗暴如母夜叉孙二娘。唯有《红楼梦》让我们真正看到女人的精彩,领略什么叫作“水做的骨肉”。豪迈如史湘云,(①);稳重如薛宝钗,(②);敏感如林黛玉,(③);而薄命如香菱,跟着黛玉学诗,竟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令人悲欣交织;即使风趣诙谐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势利狠毒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红楼梦》与其他的作品相比绝对是出类拔萃的。这部不朽的文学巨作,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80回。我们在拜读时要认真研究,多方探讨,还要多读读红学家的言论,多看看其中对诗词歌赋的解读,多想一想才能明白其中的主旨,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抛弃,囫囵吞枣是要不得的。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 B . 即使精明强干如王熙凤,她的势利狠毒、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 C . 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 D . 王熙凤势利狠毒,即使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①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③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B . 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②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③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C . 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②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D . ①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3. (3) 《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试比较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①     。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②    ;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③    。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 .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 .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D .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生时代是一个人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有时间,有书香,有朝气,有梦想。今日的莘莘学子也终将成为明日家庭的脊梁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中坚力量。对此,某高中生有一天自问道:“我的学生时代该如何度过?”苦思冥想之后,他(她)竟然从自家房子里找到了所有的答案!

    ①屋顶:要高瞻远瞩。②空调:要保持冷静。③时钟:要珍惜光阴。④日历:要与时俱进。⑤钱包:要居安思危。⑥镜子:要自我反省。⑦台灯:要照亮别人。⑧墙壁:要善于思过。⑨大床:要敢于梦想。⑩窗户:要拓宽视野。⑪地板:要脚踏实地。⑫楼梯:要步步为营。⑬马桶:要懂得放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其中两点或三点为基础写一篇演讲稿,拟在学校的国旗下面向全校师生演讲。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