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十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3-05-31 浏览次数:2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2023高二下·广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来人工智能(AI)续写经典小说,情节曲折却又颇有创意,在一些文化社区和视频网站引发热议。一时间,人类作家能否保住饭碗再次成为讨论话题。

    这种担忧并非文学创作领域所独有。在新闻业中,新闻算法程序或所谓的新闻写作机器人早已实现广泛应用。这些程序除了能撰写和发布新闻资讯外,还能基于用户的新闻信息消费行为特征,对后续新闻主题进行智能化筛选和推送,让新闻信息分发更加准确有效。自动新闻写作软件“叙事科学”(Narrative Science)的开发者甚至认为,未来此类人工智能软件还将逐渐转移到“新闻产业链的上端”——解释性新闻。同样,在剧本写作、电影剪辑、音乐创作、艺术设计等超越纯粹重复劳动,以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为存在基础的领域,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也越来越深。所有这一切,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成为文化生产的主角?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在不少方面确实比人类要高效得多,但若仅据此就得出人类必将被其取代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无论人工智能多么接近人脑,其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始终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而这绝不只是量的差别,更是质的差别。人工智能获得和人一样的自我意识,成为和人平起平坐的意识主体,甚至反过来控制人类,这样的场景基本上只存在于科幻电影的虚构剧情中。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以及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完成诗歌创作或小说续写,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的“思考”过程就等同于人类的思维过程,更不意味着人工智能算法机制生产出来的诗歌或新闻等文本产品,与人类生产出来的类似作品具有同等的创造性或文化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技术始终无法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也就无法出现具有心灵和主体观念的机器。它无法像人类那样具有自我意识,从而可以制造出复杂的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

    尽管人工智能算法能对特定的结构化信息进行识别,甚至随着技术的进步,它可以对情绪、情感以及态度等相对复杂和模糊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定位,但人工智能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自身并不会产生相应的复杂情绪和情感反应。它始终不会产生“自我”概念,对“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进行解释,从而赋予自身的存在一种意义和价值。而人类意识的独特之处则在于,人类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做的意义为何,而且对自身行为的意义进行阐释,将其与复杂的情感和社会语境相结合,从而产生无穷的意义阐释的可能性,并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对此前的意义体系进行修正,从而产生特定的观念谱系和文化史。而这些都是只能对信息的符号形式特征进行学习和分析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程序无法做到的。

    与人类相比,人工智能即便在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具备分析情绪或软性事实,并识别不规则或异常数据信息的能力,依然无法理解人类表达中的细微之处,也无法形成价值判断和道德使命感。而正是这些无法被量化的意义内涵,影响到人类进行文化创作时独特的表现方式,同时也凸显了人类文化实践丰富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摘编自黄典林《AI续写名著成爆款,我们该为此忧虑吗》,有删改)

    材料二:

    AI续写最近火了。AI续写的故事情节让网友们直呼匪夷所思、脑洞大开。AI续写故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写不了的,如蒲松龄的故事《狼》被AI赋予了不一样的现实意义,改变了画风。故事中的屠户最终还是被狼吃掉,而这两只狼到处兴风作浪,官府出动了三百官兵围剿,却被狼击败,全军覆没。直到后来猎人在森林里发现,这两只狼已经寿终正寝,人们才彻底放下心来。看完故事有网友认为,这篇续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原作多了几分悬疑惑。

    其实,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创作能力”。前几年一度流行的“AI写诗”,便曾赚足舆论的目光。

    AI写作能够代替人类创作吗?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鹏有自己的看法:经典作品一定是做到连贯性的情感呈现。当文学阅读已经变成文化消费,在文化消费普及的情况之下,人工智能写作有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但是不能超越人类。因为作为经典,“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真正的经典需要深度挖掘人性,并在不同的情节中展示其细微变化。

    主持人侯贞认为,未来AI写作大有可能会取代网络“写手”,但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创作必然还是出自人类之手。这就好比服装加工流水线上的操作员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而手工创作工匠却不会被机器超越一样。

    (选自“新浪网”《新闻评谈》,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以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为存在基础的领域,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意味着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 B . 人工智能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它和人脑之间的差别是无法逾越的,这不是量的差别,而是质的差别。 C . 人工智能写作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前提是文学阅读变成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得以普及。 D . 网络“写手”会有可能被AI写作取代,因为网络“写手”创作不出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作品。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的独特意识是那些只能对信息的符号形式特征进行学习和分析的AI无法拥有的。 B . 人工智能始终不会产生“自我”概念,因而无法赋予自身的存在一种意义和价值。 C . 虽然无法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但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及语言生成技术来创作。 D . 主持人侯贞以手工创作工匠来比喻AI写作,从而论证人工智能无法超越和取代人类。
    3. (3) 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 微软机器人小冰创作了大量诗歌,由人挑选出其中139首诗汇编出版为诗集。 B . AI可以在几秒内完成文章续写,并提供多个版本,在不同风格之间任意切换。 C . AI在对网文进行大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通过符号学习,完成文句的联想组合。 D . 网络写手直接复制AI创作机器人生成的作品,并发表在网络小说网站上售卖。
    4. (4) 在讨论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创造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5. (5) 根据材料阐述的观点,结合蒲松龄的原作,分析AI续写的故事《狼》的局限性。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2023高二下·广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海明威

    乞力马扎罗山,常年积雪,在它的西高峰旁,发现了一具风干冻僵的豹子骨架。这头豹子到峰顶寻找什么?没人知道。

    午后,一棵金合欢树宽大的树荫里,挂着一张帆布床,一个男人躺在床上。他望向刺眼的平原,三只秃鹫令人厌恶地蹲在那里。

    “或许飞机到我死都不会来。”

    “我不明白你的腿怎么会这样。”女人说。

    “腿刚擦破的时候,我忘了在伤口上涂碘酒。到后来情况严重了,可能是因为石炭酸溶液,麻痹了微血管,生成坏疽。”他看着她说,“我累了。

    现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了喀拉卡奇的一个火车站。他背着包站在那里,看着辛普朗东方快车的头灯刺破夜色。那场撤退之后,他正要离开色雷斯。这是他留着以后去写的一个场景。

    在施伦茨,圣诞节那天,你从酒馆里望出去,白雪明晃晃的,在那儿,他们那次伟大的滑雪,从山上一下子滑下来,风驰电掣一般,他一直记着这情形。

    那一年,在高尔塔尔,圣诞节的大雪也整整下了一周。他们住在伐木人的屋子里,一个逃兵,站在雪地里,双腿淌着血。他们给逃兵穿上羊毛袜子,把追上来的宪兵截住闲聊,一直等大雪盖住逃兵的脚印。

    但是,关于这些事,他从没写过一行字,也没有写过那个冷冽的圣诞节,巴克尔飞过防线,在奥地利军官四处逃散之际,用机枪向他们扫射。

    夕阳西下,一片阴影横跨平原,那几只大鸟不在地上等了,它们都沉甸甸地栖息在一棵树上。

    “夫人打猎去了,”男仆说,“先生想要什么?”

    他来到她身边的时候,他早已完蛋了——但这不是她的过错。在内心,你说过,你要写写那些人,写写这个国家,由一个明白自己笔下写的是什么的人来写这个国家。但是他却每天都不写一个字,他将自己的才能弃之不用,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信仰,嗜酒成性,好吃懒做,贪恋安逸舒适,成了他所鄙视的那种人。

    他听到山那边传来一声枪响。

    非洲,这是他度过生命中最美好时光的地方,所以,他现在来到这里,想一切从头再来。他原想,这样可以重新训练他的写作能力,可以将心灵上的脂肪消除掉。

    现在他看到她走过来,穿过那片空地朝营地走来。

    “我打了一只野公羊,可以为你煮一锅美味的肉汤了,你感觉怎么样?”

    “好多了。”

    “那可太好了!你知道,我觉得你或许会好的。我走的时候你正熟睡呢。飞机明天就来。”

    夜幕已降临,仆人们在生火,火光映出的影子在帐篷上跳跃。就在这时,他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散发着邪恶气息的空虚。

    “我想写东西。”他望着她那动人的微笑,“你会听写吗?”

    战后,我们在德国黑森林租了一条小溪钓鳟鱼,小溪边长着一溜桦树,小溪清澈而湍急,在桦树根边冲出了一个个小潭。

    但巴黎那个护墙广场,你无法口授了。那里,卖花人在大街上给他们的花染色,颜料洒满路面:老头儿和女人们总是用甜酒和劣质白兰地将自己灌醉;小孩子们在寒风中鼻涕直流;饭馆里充斥着汗臭、贫穷和醉酒的气味。那时,哈里与街坊邻居很熟,他们是巴黎公社社员的后裔,就在这样的贫困中,就在这个地方,他开始了写作生涯。

    “不再喝点儿肉汤吗?”女人问他。

    “我想喝威士忌苏打。”

    他从未写过巴黎。从未写过他喜爱的那个巴黎。可是他从来没有写过的其他东西呢?他记得,也是很久以前的那天晚上,投弹官威廉逊钻过铁丝网爬回阵地的时候,被一个德国兵扔来的手榴弹击中。威廉逊厉声尖叫,乞求大家把他打死。打死我,哈里!看在上帝的分上,打死我!

    他感到死神又一次降临了,他可以闻到它的鼻息,它趴在他的身上,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可是当仆人抬起帆布床的时候,他胸口的重压突然消失了。

    现在已是清晨,他听见了飞机声。两个男仆跑出来用汽油点起了火,平地的两端冒起了两股浓烟。飞机绕了两圈,平稳着陆。迎面朝他走来的是老康普顿。

    “我们得马上把你抬进飞机,”他说,“不过我想我恐怕要在阿鲁沙停一下加点油。我们最好马上出发。”

    他们飞过了第一批山丘,大羚羊正往山上跑去。他们飞过森林,穿越一座座尖峰和深谷。

    飞机并不朝阿鲁沙方向飞,而是转向左方。很明显,他揣想他们的燃料是够用的。往下,他看到了一片曙光下粉红色的云翻滚着掠过大地,极目远眺,他看到,好像整个宇宙那样宽广无垠,在阳光中显得那么高大宏伟,而且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那就是乞力马扎罗山的山巅。他明白,那儿就是他现在要飞去的地方。

    人听到深夜里的鬣狗发出一种奇怪的哭声,她拿起手电,照照另一张帆布床。她看到他的那条腿耷拉在帆布床边上。

    “哈里,”她提高了嗓子,“哈里!哈里!”

    没有回答,她也听不到他的呼吸声。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的哈里想要改变过去那种贪恋安逸舒适的生活态度,重新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消除掉“心灵上的脂肪”,因此与妻子来到非洲生活。 B . 小说中关于“那场撤退”和高尔塔尔圣诞节帮助逃兵等战争场景的回忆,与下文“在内心,你说过,你要写写那些人”“我想写东西”相关联。 C . 小说中“或许飞机到我死都不会来”体现了哈里的担忧和对生的渴望;但小说结尾飞机飞向乞力马扎罗山巅看到的高大宏伟的景象意味深长。 D . 小说中哈里在弥留之际被抬上了飞机,但是伴随着死亡的来临,哈里最终失去了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机会,这一情节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采用虚实两条线索行文,实线是哈里生命终结前的时间进程,虚线是哈里感染坏疽后回顾自己人生经历的意识流动,体现哈里的由生到死。 B . 小说第三人称突转为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变化,缩短了叙述者、读者与人物的距离,便于人物抒发内心情感,也让读者身临其境。 C . 小说通过哈里在半昏半醒间的浮想增加了现实之外的人物的存在感,借助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在现实和死亡之间架起了桥梁。 D . 小说标题有两处象征。“乞力马扎罗山”象征着主人公哈里不朽的精神追求;“雪”象征着哈里本真的理想和灵魂的净化。
    3. (3) 请简要分析哈里的人物形象。
    4. (4) 小说开篇写到,在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西高峰旁发现了一头被风干冻僵的豹子,山顶并没有猎物,没有人知道它跑到最高处的目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只豹子的象征意义。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3高二下·广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 , 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B . 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C . 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D . 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檄”,即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文中指征调兵力。 B . “兵部”掌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的官署,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C . “归省”,指从外地回到家乡探亲,古时指当官的人或是有成就的人回归故里。 D . “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守仁为人正直,敢于进言。他反对刘瑾滥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人,向皇帝上奏章请求营救,触怒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B . 王守仁善于用兵,足智多谋。在宁王军队偷袭攻下九江、南康,迫近安庆时,他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三十五天就平定了宁王叛乱。 C . 王守仁性格温厚,文武双全。张忠、许泰两人轻视他是文人,故意逼迫他射箭,他三次射中靶心,让张忠、许泰对他心生敬佩。 D . 王守仁从事教育,他的教育以“推广扩充心灵内在的良知”为主要内容,向他求学的人都听从他的,于是世上就有了“阳明学”。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

      ②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③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五石之瓠》)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2023高二下·广东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成封州

    陆游

    绿发临边固已奇,不应憔悴客京师。

    极知自有封侯骨 , 但要无忘耕垄时。

    意气覆毡书捷布,风流横槊赋新诗。

    平生每恨相从少,满眼关山又语离。

    【注释】①封侯骨,典出《汉书》。翟方进年十二三,失父孤学,给事太守府为小史,数为掾史所詈辱。汝南蔡父认为其有封侯的骨相,后来翟方进曾为相。②耕垄,指“躬耕陇亩”,语出《诸葛亮传》。③覆毡,比喻才思敏捷,典出《北史·陈元康传》。④横槊,即“横槊赋诗”,语出苏轼《前赤壁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首句写朋友青春年少到边疆(封州)任职,固然已经算是惊奇之举,寓含赞扬之意。 B . 第二句话锋一转,表面写朋友不应面容憔悴客居京师,实则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之情。 C . 颔联写诗人深知自己有封侯骨相,但不会忘记“躬耕陇亩”,借典故表达自己的志向。 D . 尾联感慨平生与朋友在一起的时光不多,短短相聚,就知道要分开了,只好匆匆话别。
    2. (2) 颈联“意气覆毡书捷布,风流横槊赋新诗”是这首诗的诗胆(即核心思想)所在,请简要赏析。
五、情景默写
  • 5. (2023高二下·广东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鹿”喜居山林,生性温顺,文人常借以寄托山林之思,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2. (2) “巷”常出现在古诗词中,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写“”,以表现田园生活;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描绘了刘裕曾经生活的地方。
    3. (3) “盈盈”一词往往包含美好的含义,今人喜欢用来取名,古人也常在诗文中用到这个词语,如“”。
六、简答题组
  • 6. (2023高二下·广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1996年远赴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传授菌草技术之艰难,林占熺____。那时该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刀耕火种阶段。他们看到了这里迫切期盼脱贫的村民和发展菌草业_____的土壤气候条件,于是_____,利用遍地可见的咖啡壳和野草做菌草原料进行栽培,让这里的人们一步步摆脱了贫困,盖起了梦寐以求的新房。

    “巴布亚新几内亚样本”是菌草项目对外援助的缩影,逐步推广至南非、卢旺达、斐济……国际援助项目接二连三,林占熺带着中国菌草团队,①以草的顽强坚韧在世间一块块贫瘠的土壤上扎根;②像高速的风一样,传播于大洋与大洲之间;③让繁茂的菌,成为不同肤色人们的食用之源。

    谁会怀疑中国方案呢? 莱索托的妇女作证,她们为菌草创作了民歌:“有人说, 她是野草;她,是食物,也是药物;她,是希望之物……”菌草在奔跑,如期而至,轻风拂面,罩着世界每一个溃烂的伤口。林占熺和菌草团队每到异国他乡,都和当地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他因为“点草成金”而成了国际英雄,被联合国授予“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称号。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仿照画横线句①,改写第②、③句。要求:与句①结构相同;不改变原意,可适当改变个别词语。

      ①以草的顽强坚韧在世间一块块贫瘠的土壤上扎根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七、选择 简答
  • 7. (2023高二下·广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好、利用好、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皮影戏又名“皮人戏”,在腾冲已有六七百年历史。

    腾冲皮影戏以牛皮为原材料进行制作,开始雕刻前,需要先进行浆皮、压皮、晾晒、打磨等环节,让牛皮变得坚韧透亮,再将画好的画稿附着在皮子上,用小刀雕刻成形后上色。“《封神演义》里的神兽谁也没见过,但刘永周可以根据书里的描述,将它们画出来,并制作成的皮影。”腾冲市文化馆馆长段应宗说。除了皮影做得好,刘永周的演技也。他对台词 , 登台的第一场戏《水浒传之三打祝家庄》,面对上千观众,近4个小时的戏,刘永周未出现任何纰漏。他唱腔高亢嘹亮,表演《杨家将》里的杨六郎哭灵,刘永周一出“悲腔”唱哭了台下观众。

    据统计,腾冲皮影戏的剧目约有三四百出,尤以三国、封神、水浒、西游等连台本戏居多。有着“土电影”之称的皮影戏,曾是农村百姓不可多得的休闲娱乐方式。在一声声唱腔里,皮影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根植进他们心中。

    1. (1) 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个别国家和集团的“家法”和“帮规”不能取代联合国宪章,联合国会员国应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B . 现实证明,长期过度的自由主义治理使不少西方国家丧失了在危机中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胆识与能力,正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 C . 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D . 数据显示,在打造中国新的“电竞之都”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开展六年之后,绍兴已经为位于上虞区的e游小镇招徕大约1.1万名专业人才。
    2. (2) 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直接写修改后的正确句子。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八、材料作文
  • 8. (2023高二下·开平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进”者向前,“退”者向后,“达”者通达、豁达。“进”“退”“达”这三字包含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深蕴为人处世之道,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