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37 类型:月考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1. (2023高二下·泸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教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是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 .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C . 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D . 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 . 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 . 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D . 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B . 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C . 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 . 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 . 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 . 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 . 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 . 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过论。 C . 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 . 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3. (3) 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15分)
  • 3. (2023高二下·泸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讷讷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

    “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遛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段文字以孙少安目睹双水村小学的破旧而捐款重建双水村小学为线索,重点描写孙少安的心理变化,语言朴实动人,富有感染力。 B . 作者通过对孙玉厚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他朴实木讷、胆小怕事又有些迷信的形象特点。 C . 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妹们读过书的学校。 D . 双水村村民对建庙与建校出现了三种观点同时并存的现象,是我国农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小说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的面貌。
    2. (2) 小说节选部分中,孙少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3. (3) 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35分)
  • 4. (2023高二下·泸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勾践曰:“诺。”乃令大夫文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吴王许之。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勠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 , 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勠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于是自谓陶朱公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B . 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C . 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D . 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膝行,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即跪地用膝盖支撑身体前进,表示恭敬或屈服。 B . 下执事,是指供执事使令的人,文中指的是吴王夫差,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员。 C . 中国,指华夏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的中原地区,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D . 布衣,本是古时百姓所穿的麻布衣服,多用来指代百姓,如《出师表》中“臣本布衣”。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蠡足智多谋,忠心辅佐勾践。他反对勾践先发制人来攻打吴国,在越国遭遇了会稽大败后,他又出谋划策,劝勾践向吴国求和以求保全性命。 B . 范蠡苦身戮力,成就越王霸业。他与勾践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尝胆自省,谋划二十多年,终于消灭了吴国,成就了越王的霸业,他也被尊为上将军。 C . 范蠡不慕权势,懂得急流勇退。兴越灭吴之后,盛名之下的范蠡向勾践请辞;被任命齐国相国时,他认为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又归还了相印。 D . 范蠡生财有道,不忘施善乡梓。他在齐国经商积累了千金财产,却能仗义疏财,把自己的家产送给了知音好友、同乡邻里,尽显且仁且义的一面。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②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于是自谓陶朱公。

  • 5. (2023高二下·泸县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

    范仲淹

    西湖载客恣游从 , 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

    【注】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 . 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建了一半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 . 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D . 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并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的内涵。
    2. (2) “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似乎有“乐”无“忧”,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 6. (2023高二下·泸县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
    2. (2) 《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3. (3)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五、语言表达(20)
  • 7. (2023高二下·泸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印章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绚丽多彩和中华文化的        ,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中国印章文字首选篆文,故称为篆刻印章,早期多用铜、金、玉等为印材,后以石质为主。石质印材的使用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刻印的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较快,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        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道劲凝练、厚实、稳健的气象。中国印章运用铁刀精雕细刻时,既创造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也直接体现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

    古往今来的中国印章设计者、制作者,常将自己的审美注入创作之中。历代众多文学家、书画家对印章        , 许多印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警世恒言或诗词佳句作为印章内容。欣赏此类印章,人们往往在        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陶。

    1. (1) 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 (3) 下图是“厚德载物”的印章作品,请结合上则材料简要说明其艺术特点。

  • 8. (2023高二下·泸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语里“滑雪”一词,就来自挪威语,本意是“劈开的木头”。因此人们推测,________。滑雪板最初是为了北欧人在冬天穿越湿地沼泽而发明的。无独有偶,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也发明了用树枝扎成的大雪鞋,用于雪上行走。________,是因为:在北欧大陆,雪更多呈现为小圆颗粒,积雪更紧凑、更硬,更适合滑行。________,人更容易陷进去。

    2014年,在挪威海拔1000米的一处偏远山区,冰层融化露出了1300年前的滑雪板!新发现的滑雪板保存完好,它跟现代滑雪板一样,有固脚装置,还有修理过的痕迹;力学特性类似于今天的滑雪板,很皮实,这样才能经得住长途跋涉。挪威人在19世纪率先制造出了现代用的弧形滑雪板,人的体重会使这种更轻更薄的中间鼓起的硬木滑雪板被压平而与雪产生更大的接触面积

    总之,滑雪板的重要制造与创新,大都归功于挪威人。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六、写作题(60分)
  • 9. (2023高二下·泸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五四青年节时,莫言给大家讲述了他爷爷和大风的故事。一次,莫言与爷爷外出割草。推车回程时,天象大变,狂风骤起。风那么大,大到莫言必须抓住野草,才勉强不被吹走,而爷爷顽强地与大风对抗。风扯烂了他的小褂,拋散了车上的草料,却未能让爷爷后退半步。他像雕塑一样站在那里,一直等到大风过去,才缓缓地直起了腰身。“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但是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钉在大坝上一样。”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与抢夺他的战利品的鲨鱼们搏斗,他一一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圣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上述材料能给处于奋斗中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