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

更新时间:2023-06-19 浏览次数:42 类型:期中考试
一、 积累与运用(满分22分)
  • 1. (2023八下·双台子期中) 请将下面的文字抄写在方格中,要求正确、规范、工整。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 2. (2023八下·双台子期中) 下列词语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辈(háng)  水(fú)  旋(wò)   销声迹(nì) B . 子(méi)   震(hàn)   暗(huì)   风雪途(zài) C . 绊(jī)   然(mò)  杂(rǒng)    人情故(shì) D . (dì)   束(fù)  奋(kàng)    然而止(jiá)
  • 3. (2023八下·双台子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成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其内容          , 丰富多彩。        是对历史的广泛采撷,还是对语言的高度概括,都让人             。 穿过风云变幻的岁月,我们与美好的文字     感悟其中的生活智慧,思索其中的人生哲理,我们在赞叹它多姿多彩的同时,也领悟到人生的千姿百态。

    A .   包罗万象   不仅     眼花缭乱    不期而至    B .   包罗万象   无论     叹为观止   不期而遇 C .   轻描淡写   不仅      叹为观止   不期而至    D .   轻描淡写  无论      眼花缭乱   不期而遇
  • 4. (2023八下·双台子期中) 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 , 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条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粗短的烟囱里,冒着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 , 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萦绕在整个村子的上空,笼罩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又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 , 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揭示着村庄的活力。

    A . “薄雾轻笼”“轻烟渐淡”是主谓短语,“细腻烟雾”是偏正短语。 B . “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中“山沟沟的最深处”是句子的宾语。 C . “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中“炊烟”“名片”是名词,“最”是副词,“一张”是数量词。 D . 句子“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揭示着村庄的活力。”其中“揭示”一词换作“彰显”更合适。
  • 5. (2023八下·双台子期中)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床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作品。小说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B . 《回延安》是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现代诗,诗人通过对重返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描述,热情地倾诉了对延安的感激和眷恋之情。 C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颂”是祭祀乐歌。 D .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 6. (2023八下·双台子期中)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A是最后一个。他坐在地上,眼前的一切,把他完全弄糊涂了。……这些人都放走了。但是,多林尼克,多林尼克……他说是夜里上街被捕的……A终于懂了。

    “喂,你是怎么到这儿来的?”

    上校马上就听到了回答:“我从马鞍子上割了一块皮子做鞋掌。”

    “什么马鞍子?”上校没有听明白。

    “我家住了两个哥萨克,我从一个旧马鞍子上割了一块皮子钉鞋掌,就因为这个,他们把我送到这儿来了。”A怀着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又补充了一句:“我要是知道他们不让…”

    上校轻蔑地看着他。“这个警备司令尽搞些什么名堂,真是活见鬼,抓来这么一帮犯人!”他转身对着门口,喊道:“你可以回家了。告诉你爸爸,叫他好好收拾你一顿。行了,快走你的吧!”

    A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都要从胸膛里跳出来了。他从地上抓起多林尼克的外套,朝门口冲去。他穿过警卫室,从刚刚走出来的切尔尼亚克身后悄悄溜到院子里,然后从栅栏门出去,跑到大街上。

    1. (1) 选段中的人物A是。在A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的精神、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2. (2)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A被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后来出狱后他又去了哪里?
  • 7. (2023八下·双台子期中) 古诗文填空。
    1. (1)  ,悠悠我心。(《诗经 郑风》)
    2. (2) 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 (3)  ,在河之洲。(《诗经 关雎》)
    4. (4) 海内存知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 (5) ,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6. (6) 《小石潭记》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句子是:            ,           。
二、 古诗文阅读(满分13分)
  • 8. (2023八下·双台子期中)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甲】蒹 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乙】风 雨

    《诗经·郑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 ①喈喈(jiē):鸡叫的声音。   ②夷:同“怡”,喜悦。③胶胶:鸡叫声。④瘳 (chōu) :病愈。

    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蒹葭》诗中“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三句皆出现“宛”字,给人以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写出了伊人的飘忽难寻。 B . 《风雨》诗中“云胡不夷”“云胡不瘳”“云胡不喜”以反问句式,三章叠咏,强化感情,表现了女主人公见到心爱之人的喜悦、欢欣之情。 C . 《蒹葭》诗中“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表现了主人公对追寻道路艰难曲折的抱怨和不满。 D . 《蒹葭》《风雨》两诗均采用起兴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吟咏之对象。《蒹葭》渲染出寂寥凄冷的氛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风雨》渲染了凄风苦雨、萧瑟悲凉的氛围,烘托出女主人公没见到心爱之人时愁苦凄凉的心情。
  • 9. (2023八下·双台子期中) 文言文阅读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 , 如蜗鼠缭绕 , 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 , 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 , 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④魔戛:摩擦。⑤明:天明。

    1. (1) 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停数日,辞              新城之北三十里 B . 如四五里,闻鸡声        不知有汉 C . 曲折依崖壁栏楯          不足外人道也 D . 还家数日                出,得其船
    2. (2)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有僧布袍蹑履来迎。

    3. (3)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段两处)

      一 峰 高 绝 有 蹊 介 然 仅 可 步

    4. (4) 甲文刘子骥“欣然规往”与乙文作者“往往想见其事”的原因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 现代文阅读(35分)
  • 10. (2023八下·双台子期中)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叫语素文字。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语素独立运用时是词,不独立运用时是构词成分。汉语的语素和汉字,多数是一对一的关系。汉语语素不管是实语素还是虚语素,是成词语素还是非成词语素,是单义语素还是多义语素,是单音节语素还是复音节语素,汉字都能准确地记录,不会发生含糊不明的现象。如“我刚买了二斤葡萄”这个句子有7个语素,7个词:“我|刚|买|了|二|斤|葡萄。”其中“刚”“了”是虚语素,其余是实语素。这7个语素都是成词语素。“刚”是多义语素,其余是单义语素。“葡萄”是复音节语素,因为单独的“葡”和“萄”没有意义,不是语素,其他的是单音节语素。从句法上说,这是个主谓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汉语里的实词和虚词都能用汉字记录下来,汉语的各种句子都能够按照词语的顺序完整记录下来。因此,汉字是记录汉语最适用的文字。汉字还能够通古今、超方言,这使得中华的文明延续几千年而从未中断过。所以,汉字自古以来就是联系中华民族的纽带。

     (选自苏培成《汉字是记录汉语最适用的文字》,有删改)

    【材料二】在草木葱茏的古代,竹与木几乎是最容易得到的材料。因而在纸张发明以前,简书便是最流行的书写方式。汉简是写在竹简、木简上的文字。蒋勋在《汉字书法之美》中写道:"把竹子剖开,一片一片的竹子用刀刮去上面的青皮,在火上烤一烤,烤出汗汁,用毛直接在上面书写。写错了,用刀削去上面薄薄一层,下面的竹简还是可以用。”烤竹子时,里面的水分渗出,好像竹子在出汗,所以叫“汗青”。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以“汗青比喻史册,“汗青”一词便与这一工序有关。竹子原本是青色的,烤干后青色消失,这道工序被称为“杀青”。

    (选自祝勇《汉字书写之美》,有删改)

    【材料三】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遍应用,人们对汉字书写的意识愈加淡薄,对汉字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致使最为传统的汉字书写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汉字书写面临“荒漠化”情况。全民书写水平严重下滑、提笔忘字、对母语漠视,以及对电子产品过分依赖等诸多现象,已成为当今社会日益凸显的问题。呼吁全民热爱传统文化、热爱汉字书写,是关系到中华文明延续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头等大事。

    书写汉字,可使我们的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得到加强,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如在公园里,有很多老人就将地书的书写过程当成一种锻炼身体的手段。练字本身还是一种创造美、欣赏美的过程。汉字笔画的舒展、结构的方正,以及写字者本身对书写的体悟等,都是能够体现灵感的方面。正因如此,汉字书法才会成为一种世界上独有的艺术形式。另外,训练书写能力,能够使我们更加心平气和,改变毛毛躁躁、粗枝大叶的性格,从而陶冶情操,怡情养性。

    1. (1) 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 语素有单音节语素和复音节语素之分,如“葡”是单音节语素,“葡萄”是复音节语素。 B . 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汉字能准确地记录各种语素,且不会发生含糊不明的现象。 C . 在纸张发明以前,简书曾是古代最流行的书写方式。它大致分四步可以完成,即剖开竹子、刮去青皮、烤出汗汁、书写汉字。 D .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遍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汉字书写的“荒漠化”。
    2. (2) 请结合材料,说说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地区提倡中学生训练书写能力。
  • 11. (2023八下·双台子期中)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江城的光

    李御

    ①列车载着一千多名工人,穿山越岭,向鄂西南的一个工地进发。车至乌龙泉火车站,已是夜晚。火车停下来,我随大伙儿走下车厢,在站台透气。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我看到了站台前方的一片灯光。那片灯光再往前,就是武汉市区光的海洋。从豆灯如萤的山村,一下走进这光的世界,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②一位巡道大叔路过,好奇地问道:“小伙子,看什么哩?”

    ③“看光!远处的光。”

    ④大叔乐了,说:“我天天晚上在站台里,也没觉得这光有啥值得看的。”

    ⑤我激动地告诉他:“我们那个山村,只有煤油灯,还得省着用。这里不一样,这光,一眼看不到边。”

    ⑥大叔听了,没有再笑,反而很热情地对我说:“那你多看看吧。”

    ⑦这好多年前发生的一幕,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后来,被这片光吸引,我考入了武汉的一所大学,开始与这座我为之动心的城市朝夕相处。

    ⑧晚上从图书馆出来,我总会在喻家山下的校园内漫步徜徉,看路边的树木,盛开的花草。还有那一盏盏路灯,路灯所发出的柔和温馨的光。这一切都让我驻足。周末的晚上,我有时也会去学校旁边的街市,静观那些居民区的万家灯火。

    ⑨在校时,因囊中羞涩,很少上街品尝武汉小吃。记得有一回,给一家报纸投稿,得了十多元稿费,我便邀约室友去大东门小吃街。那次我们品尝了不下十种小吃,热干面自不待言,春卷、豆皮、欢喜坨、锅贴,我们都尝了尝。那份难得的口福,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天晚上,从大东门小吃街回学校,我们踏着一地月光,唱着当时流行的歌曲,心满意足,其乐融融。

    ⑩这座城市,处处与光有关。

    ⑪大学毕业后,我在这座城市定居,接触最多的是这座城市里的人。

    ⑫前些年,我因脚烫伤,在家休息。准备做晚饭时,发现液化气瓶没气了。那时还没用上管道天然气,无奈之下,我给认识不久的出租车司机熊师傅的寻呼机发了一条信息。没想到,一刻钟后,熊师傅就扛着煤气罐“吭哧吭哧”上了楼。

    ⑬我赶忙道谢,请熊师傅喝茶。“喝什么茶哟,我还要跑生意!”熊师傅粗声大气。

    ⑭我把换气的钱、的士费、搬上六楼的辛苦费一起递给熊师傅。换气的钱他收了,其它一概拒收。还是那副粗门大嗓:“你这个人好啰嗦,一点小事,我还收钱?”

    ⑮熊师傅麻利地帮我换上气罐,然后扛上空气罐下楼。临走时,丢下一句话,依然气高声大:“你脚没好之前,莫到处晃,有事打招呼。”

    ⑯粗门大嗓的背后,是一份豪气与仗义。这也是我对武汉人的印象。

    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这座城市彰显了英雄本色。太多的英雄群体与个体,太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每时每刻都在涌现。当我从媒体上了解到这些人物与故事时,我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我知道,武汉人就是这样——敢打善拼,是英雄的人民。

    ⑱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小区的普通保安,名叫黄和义,快六十岁了。疫情防控期间,他组织买菜、送菜,给老人送药,有求必应。大年初一,一家业主发现楼上漏水,而楼上的住户在国外。那位住户向黄和义求助,告知黄和义钥匙放在二十公里以外的亲戚家。许多交通工具停摆,黄和义四处打电话求人,终于取回了钥匙,开门修好了漏水管道,为楼下住户救了急。大年初二,小区一位老人发高烧、咳嗽不止。黄和义知道后,热心帮忙联系急救车将老人送院治疗。黄和义三个多月没有回家,吃住都在小区保安室。

    ⑲后来,我见到他,对他说:“老黄,你真不容易呀!”

    ⑳黄和义笑了笑说:“也没啥,大事来了,大家一起扛!”

    ㉑从来到这座城市求学,再在这座城市安家、立业、定居,一晃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相处,我越发感到,无论是熊师傅,还是黄和义,他们就像是这座城市的一点点微光。虽然微小,但汇聚在一起,就让这座城市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变得更加光彩夺目。

    ㉒难忘这江城之光。而我自己,也想成为这座城市里温暖的一点微光。

    (《人民日报》)

    1. (1) 概括选文与“江城的光”有关的另外两件事。

      ①车至乌龙泉火车站,我看到了站台前方的一片灯光,就是武汉市区光的海洋;

      ④疫情期间,黄和义帮助居民解决各种问题。

    2. (2)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⑧段的画线句。
    3. (3) 选文⑮段运用了哪两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题目“江城的光”有什么含义?
    5. (5) 选文22段的作用是什么?
  • 12. (2023八下·双台子期中)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橡胶树给地球装上了轮子

    我们都有这样的一个体会,上体育课的时候会换上球鞋,因为球鞋底耐磨、有弹力、防滑,不仅能提高咱们的体育成绩,还能保护我们的膝盖。那汽车有没有鞋子呢?答案是有的,汽车的四个轮子就相当于汽车的脚,轮胎就相当于汽车的鞋。更有趣的是,汽车的鞋和咱们穿的球鞋是一个材料做成的,它是什么材料呢?橡胶。

    那么,神奇的橡胶从哪里来的呢?天然橡胶来自于自然。自然界里面,含有橡胶的植物多达2000种,但是真正具有采集价值的并不多,目前已经从500种植物里面提取出来橡胶。这里面有我们熟悉的蒲公英,不知道大家尝试过没有,把蒲公英的杆掐断以后,里面会分泌一些白色的液体,用手摸一摸,感觉黏糊糊,这就是橡胶。还有一种高达的乔木,杜仲树,有人熟悉它是因为药用植物,除此之外,它的种子、树叶、树皮里都可以提胶。但是上面提到的植物胶产量比较低,真正能满足世界工业98%乳源的植物另有其物,什么植物呢?这就是咱们今天要重点介绍的三叶橡胶树。

    三叶橡胶树又叫巴西橡胶树,或简称橡胶树,大戟科橡胶树属植物。与其他含胶植物相比,橡胶树具有两大优势:一是树木高大,含胶量多;二是寿命长,一棵树可以持续不断的为人类提供橡胶长达三、四十年。橡胶树原产巴西亚马孙河流域,那么这个生活在密林深处的橡胶树是如何让世界知道的呢?

    回到1000多年前,橡胶树默默地生长在南美洲亚马逊的密林深处,树皮被割破以后,白色的乳胶会一滴一滴的往下淌,就像眼泪一样。所以,在古印第安语中它被称作“会哭的树”。古印第安人已经学会用一些原始的办法提胶并制作一些产品,比如说玩的弹力球,有弹性的瓶子,甚至把它涂在衣服上或脚上能起到防水的作用。

    那么西方人是怎样认识天然橡胶的呢?这得归功于一个人:哥伦布,大家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也是他把当地印第安人玩的这个橡胶球带回了欧洲。让西方人知道了橡胶这种材料。后来,美国的发明家固特异开发出了橡胶硫化技术,彻底克服了橡胶制品冷天变硬,热天变软的顽疾。这个技术大大拓展了橡胶的运用范围。

    邓禄普大家都比较熟悉,橡胶业的巨头,邓禄普轮胎、邓禄普床垫都非常出名。邓禄普是原来是英国的兽医,他的儿子非常喜欢骑自行车,但早期的轮胎一直都是实心的,骑起来非常不舒服,儿子经常喊屁股痛,甚至摔伤。心疼儿子的邓禄普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把空气打进轮胎,使之膨胀后更有弹性呢?于是1888年,世界上第一个空心轮胎诞生了。很快,橡胶轮胎受到人们的喜欢,不到6年的时间,也就是1895年,世界上第一辆使用充气轮胎的汽车问世。从此,从巴西雨林里开始的橡胶工业登上了世界舞台,开始转动世界。

    现在,随着人们对橡胶认识的深入,橡胶技术也日臻完善,不论是天然橡胶还是人工合成橡胶,都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没有一种原材料像橡胶这样,囊括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居日用品到体育娱乐制品,从医疗领域到军事工业,都随处可见橡胶制品的影子。可以说,橡胶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世界。

    1. (1) 选文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2) 选文第2段加点词语“目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3. (3) 选文第3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选文中说,“没有一种原材料像橡胶这样,囊括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居日用品到体育娱乐制品,从医疗领域到军事工业,都随处可见橡胶制品的影子。”请你列举橡胶具有哪些特点,能使之应用如此广泛?
    5. (5) 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 从我们熟悉的蒲公英和杜仲树中都能提取天然橡胶。 B . 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并将三叶橡胶树带回了欧洲。 C . 发明家固特异开发出橡胶硫化技术,用于制造汽车轮胎。 D . 古代印第安人最早学会提胶,并能制作各种橡胶产品。
四、作文 (满分50分)
  • 13. (2023八下·双台子期中) 以下两个题目,任选其一,完成作文。

    (一)风起之时,生机涌动。顺风而舞,固然很美,逆风而行,更见力量。抗疫前线,平凡英雄挺身而出、负重前行,书写感人故事;运动赛场,青年健儿奋力拼搏、挑战极限,获得骄人佳绩;科研阵地,科技先锋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突破技术壁垒……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逆风时刻,懂得在逆境中奋力突围、迎难而上,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的美。

    请以“逆风也很美”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站在青春的门口。你有怎样的思考,你有怎样的展望?勤奋,合作,实干,创造……你将用怎样的行动来描绘青春的画卷。

    请以“我用绘青春”为题作文

    要求:①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篇,若选(二),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不少于600字。

          ③感情真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部分的材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