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②引入社会资本→增强企业实力→强化国企控制力→巩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③实施创新驱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竞争力
④深化简政放权→优化企业服务改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②“马踏飞燕”玩偶的价格变动决定着它的销量
③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能更好地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跳跃
④文创个性化消费需求对产业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决定作用
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②优先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增强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③规范并稳步推动房地产行业发展,夯实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
④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攻关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①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
②行使监督权要恪守实事求是底线
③自觉承担抵制和打击谣言的责任
④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行使言论自由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要求
③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
①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
②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共同利益
③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巩固中老国家联盟,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
④推动区域政治一体化,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各国人民
①扩大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改变人们文化交流的途径
②创新收集、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载体
③助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
④从根本上重新定义旅游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②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③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核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④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①人生价值的大小关键在于得到社会的认可
②价值观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③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④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材料一 一边吃不着,一边卖不掉。城市居民感叹菜价高,农村菜农苦于“菜贱伤了农”。受疫情影响,进入2022年3月以来,S省多地农产品出现“滞销”。如何让农产品“出得去”,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物美价廉的新鲜农产品,又不让菜农的含辛茹苦打了水漂,苏州大学方世南教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提出,有效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是当务之急,应多措并举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大力恢复“菜便于行达天下,货畅其流天地宽”的市场流通格局,切实解决农产品滞销和城市居民“菜篮子”太贵的问题。
材料二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正式发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意见明确,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2022年10月2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秋日朝阳洒在苍翠的松柏和满是金色叶子的银杏树上,在黄土地的苍茫辽阔间彰显出历史的厚重。
在党的七大会址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依次下车,稳步向党的七大会址走来。习近平总书记走在最前面,总书记动情地回忆说:“这里我来过多次,插队时每次到延安都要来看看,每次都受到精神上的洗礼。”“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用五谷杂粮滋养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支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延安和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永远铭记。”“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昔日,老一辈革命家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从延安走到了北京。今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北京来到延安。这是跨越历史的对话,也是面向未来的宣示。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你对划线语句的理解。
2022年是兰州新区成为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十周年。十年筚路蓝缕,十年沧桑巨变。兰州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加速推进西北地区产业发展集聚区、集成改革先行区、创新驱动引领区、生态治理示范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城乡统筹新标杆、共同富裕新典范。
十年来,兰州新区坚持“以产业带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提能级”始终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加速构建绿色化工、新材料、商贸物流3个千亿级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城市矿产3个五百亿级产业,数据信息、生物医药等5个百亿级产业,一批国家级高端产业正不断形成。新区发挥“先行先试”最大政策优势,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为支撑的创新体系,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 8% ,企业申请各类专利近千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31.4%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入选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成为全省“强科技”的重要承载区。
十年来,兰州新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打造宜居宜业人文新城。百花公园、临港花海、栖霞湖等景点已成为群众休闲的网红地标;已建成中小学校近百所、体育场所987个、文化场馆40个、文化广场32个、农家书屋36个,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阵地覆盖率不断提高;年均开展戏曲、歌舞、交响乐等多样惠民演出100 余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兰州太平鼓文化传承、长城烽火台保护等非遗资源保护、调查工作成效显著;文化产业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法人单位达300余家,文化旅游产值稳步提升,文化创作活力显著增强。十年如一日,兰州新区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这是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