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②实施“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
③保障了西南丝绸之路的畅通 ④西汉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
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②抨击封建专制并倡导经世致用
③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④学派开始创立并形成思想核心
①洛川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②1935年12月北平学生进行了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
③中共在东北、华北等地设置了行政区和军政委员会
④海外华侨陈嘉庚等人捐款捐物,数万华侨青年回国
①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②正式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③强调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
④本现了二战以后国际法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史实 | 历史结论 | |
A | “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 有利于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
B | “平分土地利益极多,办法简单,群众拥护……同意即由土地会议通过土地法大纲,作为向各解放区政府的建议” | 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
C |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
D | 无偿没收“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平均分配一切土地” | 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国家/年代 | 1880年 | 1900年 | 1913年 | 1928年 | 1938年 |
① | 22.9 | 18.5 | 13.6 | 9.9 | 10.7 |
② | 14.7 | 23.6 | 32.0 | 39.3 | 31.4 |
③ | 8.5 | 13.2 | 14.8 | 11.6 | 12.7 |
④ | 7.8 | 6.8 | 6.1 | 6.0 | 4.4 |
①金石学家发现了甲骨来源于殷墟
②殷墟文物经历了零星发现到有序发掘
③“二重证据法”有助于考古新发现
④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特有载体
材料一: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人类从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从事农耕和畜牧后,人类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存储它。
——摘编自吴于、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据统计,我国目前现有农作物中,至少有二三百种是来自国外。宋代以前传入我国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多为果品和蔬菜,少有粮食作物。明清时期,美洲作物及粮食作物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这些美洲作物能够传入中国也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或是由葡萄牙及西班牙航海者发现美洲大陆后首先将美洲作物带回欧洲后,以欧洲为跳板传入中国,或是传入中国周边地区后再传入中国。概括而言,中国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农作物传播持续了4000余年。
——摘编自崔思明《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三:
2 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
……
4 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
5 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年11月16日)
材料一:孝文帝继承(冯)太后遗志,模仿汉朝礼仪,做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东郊、亲耕籍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在考课诏中规定:“二千石官吏考在上上的,试充四品将军,赐乘黄马一匹;考在中上的,委任五品将军;考在上下的赐给衣服一套。"同年冬天,设太乐官,议定雅乐;命中书监高闾与乐官讨论古乐,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太和十六年一月,颁布五品诏;四月,颁布新律令,废除了北魏初年残酷的辗刑(车裂)、腰斩,把夷五族、夷三族等酷刑加以降等,夷五族降止同祖,夷三族降止一门,门诛降止本身。
——摘编自白至德《大分裂·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
材料二:从1933到1940年,罗斯福进行了美国史无前例的政府主导改革项目,把联邦政府的角色转变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进行规划、支出、干预,甚至尝试公有制。经济复兴计划对金融市场、农业和工业重点领域展开整治。此外,国家复兴管理局和公共事业振兴署兴办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和日用品生产,采购过剩农产品,并以工代赈,刺激消费和生产。政府还在所有制方面进行改革,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河谷管理局是对新型所有制的大胆尝试,该机构成为实施区域计划经济和商业管理的重要机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摘编自王晓东《罗斯福新政————场自由派主导的保守改革》
材料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革总目标。联系以上三则材料,从改革成效角度概括古今中外进行改革的有益启示。
材料一: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像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在中华儿女开发和建设美好家园的长期奋斗中,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抵御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形成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大一统”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推崇中央政府权威、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四分五裂、地方各自为政、价值观虚无混乱。尽管一些历史时期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不论分裂的时间有多长、分裂的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历史一再证明,只要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
——朱诚如《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
材料三: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
一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
二是“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
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进行管理,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治理。
四是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