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台州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二模...

更新时间:2023-05-30 浏览次数:51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应增加“玉石时代”,这是中国历史特有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首领“惟玉为葬”“以玉为礼”,各不同区域文明中都有大量玉器出土,较为复杂的玉器组合只出现于大型石棺墓内。由此可见,"玉石时代”中华文明的特征是(    )
    A . 从事渔猎采集,过着原始群居迁徙生活 B . 阶级分化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 . 地域分布广泛,奠定多元一体政治格局 D . 崇尚敬天保民,逐渐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 2. 《史记·南越列传》记载:“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南越太后)数劝王及群臣求内属。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于是天子(汉武帝)许之……”。次年南越叛乱,汉武帝出兵平叛,并在此设置九郡。对该图文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②实施“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

    ③保障了西南丝绸之路的畅通    ④西汉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3. 下图为儒学发展示意图,与a、b、c、d四处儒学发展状况对应的是(    )

    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②抨击封建专制并倡导经世致用

    ③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④学派开始创立并形成思想核心

    A . a-④、b-②、c-③、d-① B . a-④、b-③、c-②、d-① C . a-④、b-③、c-①、d-② D . a-①、b-②、c-③、d-④
  • 4.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材料所反映的赋税制度(    )
    A . 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 抑制了民间的土地兼并现象 C . 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的萌发 D . 缩小了民众之间的贫富差距
  • 5. 著名经济史专家林文助根据主要流通商品的变化,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秦汉“盐铁时代”、唐宋“茶盐时代”、明清“粮棉时代”几个不同的阶段。这一演变趋势本质上反映了(    )
    A . 雄厚商业资本不断聚集 B . 商品流通数量逐渐增多 C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 . 全国性商贸网络的形成
  • 6. 《神州日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大型日报,下图为民国初期该报刊登的漫画《倒行逆施》(注:图中文字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国民群起而攻之"),该漫画(    )

    A . 反映了革命党人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 . 描述了当时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情形 C . 体现了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名存实亡 D . 表达了国人捍卫民主共和政体的决心
  • 7. 有学者评论中国近代某战争,"面临着亡国灭种还是继绝兴灭的抉择,近代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民族凝聚力取代离心力成为主流的局面。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民族凝聚力空前强大”。下列史实符合上述评论的是(    )

    ①洛川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②1935年12月北平学生进行了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

    ③中共在东北、华北等地设置了行政区和军政委员会

    ④海外华侨陈嘉庚等人捐款捐物,数万华侨青年回国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8. 下图是1988—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图,材料中曲线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

    A . 思想解放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启步 B . 三线建设推动现代化建设迅速开展 C . 改革开放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 . 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成
  • 9. 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被狗咬过后的治疗方法,“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该方法与近代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大体相近。据此可知(    )
    A . 《肘后备急方》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B . 古代中医注重借鉴并且采纳西医的治疗方法 C . 中医在防疫治病方面具有一定迷信色彩 D . 中西医在部分诊疗原理和做法上具有一致性
  • 10. 同样通过战争,被征服的波斯等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希腊文化,但罗马诗人贺拉斯却说:"被征服的希腊人征服了野蛮的征服者,把艺术带给了粗鄙的拉丁姆"。以下关于“粗鄙的拉丁姆”说法正确的是(    )
    A . 建筑以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B . 史学著作开创了叙事体撰史体裁 C . 法律保护所有居民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 . 继承了希腊古典时代的政治制度
  • 11. 有学者写到:"事实上,人们一旦学会书写并需要支配叮当响的金属货币的时候,他们就用文书、票据、承诺等来代替后者。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中国早在就九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 信贷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B . 世界主要文明区域早已使用信贷 C . 信贷便利了交换成为财富象征 D . 商业工具改变了生活方式及观念
  • 12. 光荣革命"其间不乏武装行为和暴力现象,'兵不血刃'的说法虽不准确,但避免了大量的流血和牺牲……把王位同时献给威廉和玛丽,已经违背了严格的长子继承制,打乱了王位继承顺序,并建立了一种奇特的一国二君体制。”这说明光荣革命(    )
    A . 解决了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关系 B . 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C . 具有革命性和保守性的双重性 D . 使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 13. 有历史学家指出:“科学革命胜过自基督教兴起以来的一切事物,使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均降为一系列事件中的一个事件……作为现代世界和现代思想的起源如此赫然地耸现。"对"科学革命"最具时代特征的解读是(    )
    A . 揭开欧洲现代历史的序幕 B . 引发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 . 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D . 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
  • 14.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对下列图片信息的解读有误的是(    )

    A . 图1体现了印度教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 B . 图2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C . 图3代表了美洲文明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D . 图4体现了埃及文化对希腊文明的借鉴
  • 15.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的俄国只有调节商业、恢复流通,“才能着手解决极其迫切的经济需要问题",只有通过商业领域的发展,"才能保证大工业有恢复的可能"。该时期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    )
    A . 以调整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为重心 B . 找到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C . 将经济独立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 D . 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 16. 瑞典现代福利国家制度的设计者之一鲁道夫·迈德纳曾说:"我不认为瑞典模式已经完全过时,即使福利国家制度已经被部分地破坏,但它仍是有活力的。中产阶级随时准备交更多的税以改善整个国家的生活条件。"由此可知"福利国家"(    )
    A . 始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B . 国家制度已被部分破坏 C . 是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D . 缓和了收入分配不平等
  • 17. 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次会议通过了某一公约,下图为该公约相关标志。中间的方形代表人类的创造物,外围圆圈代表自然.两者密切关联。该公约(    )

    ①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②正式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③强调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

    ④本现了二战以后国际法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8. 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与中原政权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模式一下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双方始终隔绝 B . 模式二下内地的治理方式趋向与边疆一体化 C . 模式二下游牧民族往往被农耕文明完全同化 D . 模式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 19.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历史结论
    A “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有利于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B “平分土地利益极多,办法简单,群众拥护……同意即由土地会议通过土地法大纲,作为向各解放区政府的建议” 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C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D 无偿没收“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平均分配一切土地” 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A . A B . B C . C D . D
  • 20. “马尼拉大帆船”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主要航行于太平洋范围内的货运帆船。观察下面“马尼拉大帆船航线”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主要运销商品来自①处 B . 运载产品到②处换白银 C . 帆船因③国城市而得名 D . ④处大量人口流入中国
  • 21. 下表所示为英、法、美、德四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相对份额(单位:%)。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国家/年代 1880年 1900年 1913年 1928年 1938年
    22.9 18.5 13.6 9.9 10.7
    14.7 23.6 32.0 39.3 31.4
    8.5 13.2 14.8 11.6 12.7
    7.8 6.8 6.1 6.0 4.4
    A . ①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 B . ②国人在19世纪80年代发明了汽车 C . 华工成为③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的主要劳动力 D . ④国在19世纪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 22. 19世纪末,有商人将农民翻地时偶然发现的一些有字甲骨贩卖至京城,金石学家推测其发现地为文献记载上的殷墟,从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组织了30多次发掘,成为20世纪学术史和考古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事件。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在博物苑的基础上开建遗址博物馆。结合所学,对该材料认知正确的是(    )

    ①金石学家发现了甲骨来源于殷墟   
    ②殷墟文物经历了零星发现到有序发掘

    ③“二重证据法”有助于考古新发现   
    ④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特有载体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3题18分,第24题17分,第25题16分,共51分)
  • 23. 长期以来,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人类从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从事农耕和畜牧后,人类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存储它。

    ——摘编自吴于、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据统计,我国目前现有农作物中,至少有二三百种是来自国外。宋代以前传入我国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多为果品和蔬菜,少有粮食作物。明清时期,美洲作物及粮食作物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这些美洲作物能够传入中国也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或是由葡萄牙及西班牙航海者发现美洲大陆后首先将美洲作物带回欧洲后,以欧洲为跳板传入中国,或是传入中国周边地区后再传入中国。概括而言,中国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农作物传播持续了4000余年。

    ——摘编自崔思明《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三:

    2 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

    ……

    4 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

    5 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年11月16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试举两例史实说明材料一中"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这一观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至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的来源地、品种和途径的变化,并指出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人类为应对粮食安全问题须采取的对策。
  • 24.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孝文帝继承(冯)太后遗志,模仿汉朝礼仪,做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东郊、亲耕籍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在考课诏中规定:“二千石官吏考在上上的,试充四品将军,赐乘黄马一匹;考在中上的,委任五品将军;考在上下的赐给衣服一套。"同年冬天,设太乐官,议定雅乐;命中书监高闾与乐官讨论古乐,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太和十六年一月,颁布五品诏;四月,颁布新律令,废除了北魏初年残酷的辗刑(车裂)、腰斩,把夷五族、夷三族等酷刑加以降等,夷五族降止同祖,夷三族降止一门,门诛降止本身。

    ——摘编自白至德《大分裂·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

    材料二:从1933到1940年,罗斯福进行了美国史无前例的政府主导改革项目,把联邦政府的角色转变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进行规划、支出、干预,甚至尝试公有制。经济复兴计划对金融市场、农业和工业重点领域展开整治。此外,国家复兴管理局和公共事业振兴署兴办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和日用品生产,采购过剩农产品,并以工代赈,刺激消费和生产。政府还在所有制方面进行改革,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河谷管理局是对新型所有制的大胆尝试,该机构成为实施区域计划经济和商业管理的重要机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摘编自王晓东《罗斯福新政————场自由派主导的保守改革》

    材料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从民族交融的角度概括其改革的效果。
    2. (2) 根据材料二,从资本主义发展角度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和影响。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为解决“改革开放中的矛盾”而提出的深化改

      革总目标。联系以上三则材料,从改革成效角度概括古今中外进行改革的有益启示。

  • 25.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像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在中华儿女开发和建设美好家园的长期奋斗中,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抵御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形成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大一统”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推崇中央政府权威、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四分五裂、地方各自为政、价值观虚无混乱。尽管一些历史时期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不论分裂的时间有多长、分裂的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历史一再证明,只要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

    ——朱诚如《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

    材料三: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

    一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

    二是“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

    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进行管理,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治理。

    四是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局面的主要制度。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践效果。
    2. (2) 参考材料二、三,自选一个特点为角度,运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相关史实,围绕“大一统与国家治理”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