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新高考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4月猜题卷

更新时间:2023-06-05 浏览次数:48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Ⅰ,本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4分。
  • 1. (2023·浙江模拟)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有学者认为“河姆 渡文化在中华文明中起到奠基作用”。下列关于河姆渡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②实证了中华先民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先驱

    ③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④制定了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2. (2023·浙江模拟) 下表为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一览表。据此可知秦朝(    )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负责望空宗族事务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主菅少数民旋事物

    大仆

    负责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

    奉常

    负责宗庙、礼仪和投化

    A . 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 .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C . 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 . 政治制度具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 3. (2023·浙江模拟) 卜宪群在《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中谈到: “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根据材料,下列不能体现的是(   )
    A . 魏晋时期佛教渐趋本土化 B . 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共存 C . 儒学未能关注到社会现实 D . 宗教能一定程度缓解人们的精神痛苦
  • 4. (2023·浙江模拟) 北宋时蹴鞠深受人们的喜爱。当时有人在东京开设了“蹴球茶坊”,甚至有人在自家小院开设蹴鞠场,“以娱游客”。这些现象的出现(    )
    A . 体现了体育运动的丰富多彩 B . 反映民众生活条件的改善 C . 表明了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 D . 说明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
  • 5. (2023·浙江模拟)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正式任命明瑞为“总管伊犁等处将军”,“操练营伍,广辟屯田”,延续西汉以来的屯垦戍边传统,又保留了维吾尔族的社会统治制度——伯克制度,并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据此可知,清朝对新疆的统治方略( )
    A . 开创了“因俗治边”政策 B . 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 C . 正式完成了对新疆的统一 D . 体现了华夷观念被打破
  • 6. (2023·浙江模拟) 魏源主持编撰的《海国图志》出版于1842年以后,在东亚地区流传甚广,其“师夷长技”的观点不仅催生出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还启发了日本“和魂洋才”与朝鲜“东道西器”思想的产生。这可用于说明(    )
    A . 东亚已经完全沦为殖民地社会 B . 《海国图志》启迪了东亚地区的近代化 C . 东亚新旧势力之间的妥协合流 D . 东亚对西方的学习已经深入文化层面
  • 7. (2023·浙江模拟) 某同学对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图中①②分别为(    )

    A . 湖北军政府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 B . 中国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 . 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 D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 8. (2023高二下·北流月考)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各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健康知识传播活动,如1941年11月,《解放日报》推出“卫生专栏”,此后共计发表相关文章217篇,内容包括传染病预防、妇幼卫生、战时救护、营养保健等。这类活动的开展有助于(    )
    A . 配合正面战场的军事行动 B . 改善根据地军民的生活水平 C . 抗击日军生化武器的进攻 D . 增强群众防疫抗疫的组织性
  • 9. (2023·浙江模拟) 1949—1958年,中国集中出版了一批介绍苏联科学技术知识的通俗科普图书,如《苏联大众科学丛书》《苏联大众无线电丛书》等,此外还有农业畜牧类、医药卫生类、少年儿童科普类读物等。这些书的出版(    )
    A . 推动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 . 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C . 宣传了计划经济体制优势 D . 提升了全体国人的科学素养
  • 10. (2023·浙江模拟) 下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示占比变化(    )

    A . 有利于民众失业问题的解决 B . 体现了城市产业结构的日益完善 C . 反映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 . 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 11. (2023·浙江模拟) 世界古代文化中有两部著名的史诗,一部被称为“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另一部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它们诞生的区域位于图中(   )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12. (2023·浙江模拟)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 . 重视历史资料收集 B . 地跨亚、非、欧三洲 C . 继承融合世界文化 D . 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 13. (2023·浙江模拟) 18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开国者们重视引入“旧大陆”的植物品种,以便重塑北美大陆的植物分布,最终达到改善美国农业经营模式,实现自给自足的目的。下列项中,属于其引入的植物有(    )
    A . 橄榄、大麦 B . 葡萄、南瓜 C . 水稻、玉米 D . 甘蔗、辣椒
  • 14. (2023·浙江模拟) 18世纪,西方思想家休谟是怀疑主义的代表,他质疑“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和必然性。休谟同时颂扬“现代商业社会模式”,认为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感官、情感和欲望获得了解放,并获得了正当的价值。休谟的这些认识(    )
    A . 冲击了人们的思想 B . 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C . 彼此之间矛盾冲突 D . 助长了西方的腐朽堕落
  • 15. (2023·浙江模拟) 经济革命开始于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它地区;政治革命从17世纪的英国开始,随后的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标志其更进一步的发展。然后,它在19世纪时影响了整个欧洲,最后在20世纪席卷了整个世界。材料意在说明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    )
    A . 并行发展 B . 前者决定后者 C . 交替发生 D . 后者引领前者
  • 16. (2023·浙江模拟) 直到1928年,苏联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畜力和手工方式进行,大约1/3的农户缺乏进行独立经营所必需的生产资料,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
    A . 农村生产关系亟待调整 B .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C . 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严重 D . 农业集体化运动缺乏认同
  • 17. (2023·浙江模拟) 在许多人看来,2001年“9.11”之后,美国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牛津大学的尼尔·弗格森提出,我们必须把“9.11”事件的重要性放在已有的历史趋势中,并进一步分析此后会出现的历史趋势。在下列选项中,与随后世界发展演变相符的有( )

    ①劳动力呈现出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    ②美国更热衷于对世界各国施加影响

    ③全球治理机制与国际协调得到完善    ④南北差距、贫富悬殊进一步严重化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二、选择题Ⅱ,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 18. (2023·浙江模拟) 金海陵王完颜亮扩建燕京城,并在1153年正式迁都于此,定名“中都大兴府”。他下令拆毁上京的旧宫殿、宗庙、诸大族宅第等,并“夷其址而耕种之”,将居于上京的宗室、贵族及其猛安谋克迁入内地,太祖、太宗的陵寝也一并迁至中都郊外。这一举揩(    )
    A . 使统治中心转到中原地区 B . 推动了女真各部走向统一 C . 破坏了黄河流域文化发展 D . 增强了金朝军队的战斗力
  • 19. (2023·浙江模拟) 1953年上半年,我国部分地区小麦遭受冻灾,粮食供应紧张;但国家为了鼓励农民种植棉花、麻类等工业所需的原料作物,又相对地减少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简称“统购统销”。“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背景是(    )

    ①“一五”计划开展,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③粮食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④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20. (2024高二下·富裕期末) 有学者认为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农耕世界向外扩展,把周边的游牧世界纳入其文明体系。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下列史实属于后一种方式的是(   )
    A . 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 B . 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 C . 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 D . 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建立王国
  • 21. 短暂的美西战争预示着新的力量在参与建立新的秩序。这一时期的剧烈变动,用法国政治家的话来说,“要保持为一个大国或变为——个大国,你就必须殖民”,或者用英国首相的话来说,殖民扩张是“一个国家活力的正常、必要、不可避免和明白无误的象征”。上述看法反映出(    )
    A . 美西战争引发欧洲局势的紧张动荡 B . 英法成为争夺殖民地的主要竞争者 C . 西方大国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D . 维也纳体系取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 22. (2023·浙江模拟) 学者吕思勉将中国古代社会划分为部落——封建——郡县三个时代,并指出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学者周谷城认为,古封建作为一种制度,是与奴隶制时代的历史发展相始终的;学者葛志毅提出周天子分封诸侯是国家形成的基本方式。据此可知(    )
    A .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 . 不同视角的研究有利于史学的发展 C . 史学研究不必拘泥于传统观点 D . 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的结论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1分。
  • 23. (2023·浙江模拟) 华工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他们曾对当地和中国作出重要的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康乾时期当时整个中国的人口都在迅速增加,康熙五十年(1711)全国共计人口7780余万,雍正八年(1730)增至8051万余口,至乾隆六十年(1795)则骤增至近3亿口,道光十五年(1835)更突破4亿大关。人口增加速度之快,土地供给出现严重不足,这一突出矛盾使农民走向贫困,原本徘徊在维持线上的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出洋谋生成为东南沿海百姓的重要出路。这些中国人在国外或经商,或从事农业、手工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赵昌《华工出国与近代中国历史场域的拓展》

    材料二:在诸多新因素的影响下,19世纪中叶后,华工出国出现了一个高潮。1807年和1838年,英国先后宣布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但是美洲各殖民地的劳动力供应却因此更加紧张了。美洲白人殖民者从东南亚热带种植园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契约华工是他们最理想的对象。所以不惜跑到遥远的东方,争相掠贩,用以接替得到解放的黑奴。1848年和1851年,美国和澳大利亚先后发现金矿,几十万华工被掠往新、旧“金山”。太平天国失败前后,闽、粤劳动人民在清统治者疯狂镇压下,大批逃往香港、澳门,出洋避祸。西方侵略者明目张胆在我国口岸竞相掳掠华工,正是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明显标志。

    ——摘编自陈瀚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

    材料三:如果我们把华工援战计划视为中国参战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其结果仍具有重要意义。在大战期间,如此众多的普通中国人与西方社会亲密接触,这在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当华工回国后,他们给国内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以及变革的理想。随着大战的结束,留欧华工纷纷返回国内,他们的眼界已经扩大了许多。其结果是,华工愿意在创建世界新秩序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方面做出他们的贡献。……著名的五四运动史研究专家周策纵指出,在“五四”时期,那些归国华工在欧洲的经历使他们在上海工会的组织化以及罢工活动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康乾时期出现的“突出矛盾”及其后果,并从赋税制度改革的角度,简析该时期这一“突出矛盾”产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中叶后“华工出国出现了一个高潮”的“新因素”,并概述华人为美国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大战”的名称,并简析“华工援战计划”对当时中国的“重要意义”。
  • 24. (2023·浙江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并将郡县制推行到了边疆地区,汉王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在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以及南部边疆地区设立了众多的郡县,诸如东北边疆设立了玄菟郡、辽东郡、辽西郡等。汉王朝在统一边疆地区的时候,有一些边疆民族脱离其民族主体而迁徙到了内地,为了管理这些民族,汉王朝设立了属国,置属国都尉管理,但其内部事务仍然由该内徙民族的酋长负责。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也采取过武力讨伐的政策,如自唐太宗时开始的对高句丽的讨伐即持续了数代,但从总体上讲唐王朝的边疆民族政策是以怀柔、招抚为主。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国门洞开,从此陷入“三千年未有之变局”。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西北方向,英俄插手甚至侵入对新疆、西藏;东南方向,美国、日本先后企图侵占台湾;西南方向,法国的侵略战火从越南蔓延到了中国本土。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中国陷入了严重的全方位的边疆危机,面临被瓜分的威胁。

    ——摘编自但兴悟《“大一统”中国的重新塑造:近代边疆危机与建省改制》

    材料三:“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一个根本性立场和经典话语,其内涵需结合中国社会的现实治理才能予以透切把握。长期以来,中国边疆治理相关议题,一直牵动着国人诸多难以言说的心绪,这种心绪既关乎历史,也直指当代的精神生活。

    ——摘编自青觉、吴鹏《人民至上: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的制度基础与实践逻辑》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汉唐时期的边疆政策。
    2.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古代比近代中国边疆碰到的新问题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时代我国边疆治理的认识。
  • 25. (2023·浙江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股份公司经常能确保从本国政府获得种种特权。因此,在16世纪期间的英格兰,与俄国、远东、美洲及其他地区进行贸易的公司都在它们各自的势力范围内被授予了皇家垄断专利权。相对于私人企业和合伙关系而言,股份公司有若干长处。股份公司使无数的个人积蓄可以通过可转让股份的方式征集起来以扶持海外的商业冒险。这意味着,欧洲人在世界偏远地区从事的各种商业活动有可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其规模将远远超过拥有从事长途贸易知识和技巧的人为冒险投入的资本规模。此外,公司合法的长久存在使其可能制订促进贸易的大规模长远计划。

    ——摘编自麦克尼尔《西方文明史纲》

    材料二:由于建造一家大型工厂并在那里进行生产所需费用低,再加上人们认识到把许多工人集中在一个厂房里工作效率要高的多,这就意味着较大的工厂越来越多地最终取代了较小的作坊。到1851年,棉花产品生产行业中受雇的工人中有五分之三是在中型或大型工厂中做工的。织布仍在家庭进行,直至发明了廉价、实用的动力织机后企业主才深信,把这一程序由家庭移到工厂能够省钱。手工织机织工或许是英国工业革命最明显的受害者。他们不愿改行到工厂谋生,意味着他们只能在收入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按其原有方式劳作一到1830年,每周只有区区6便士。1815年他们有25万人:到1850年,只剩下了4万人:到1860年,只有3万人。

    ——引自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三:企业的规模越大,要求的资本也就越多,于是股份公司这种早已出现的集资经营方式开始得到广泛的发展。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资本与生产迅速地集中了。生产的集中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资本主义企业的内部组织得很好,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但在企业的外部和企业之间,就缺乏这种组织性了。建立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把原有的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关系,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组织好生产,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垄断组织之垄断市场、垄断价格,势必降低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垄断组织的形成,意味着加强对于劳动人民的掠夺。

    ——引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下)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16世纪期间的英格兰”与远东地区进行贸易的公司名称,并简述股份公司的“种种特权”及“若干长处”。
    2. (2) 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6到19世纪的相关史实,以“资本主义企业制度”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