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东阳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6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不选、多选、选错,均不给分。)
  • 1. (2023八上·东阳期末) 关于我国的地理位置,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位于寒带 B . 全部位于低纬度地区 C . 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D . 位于北半球,西半球
  • 2. (2023八上·东阳期末) 以下因素中,会对人口分布造成显著影响的是(    )

    ①经济条件

    ②民族因素

    ③气候因素

    ④地形因素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3. (2023八上·东阳期末) 下列诗句或谚语中,与地势有关的是(    )
    A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 .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D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4. (2023八上·东阳期末) 某年12月23日,有股冷空气给金华地区带来大风降温天气。这股冷空气来自(    )
    A . 太平洋和印度洋 B . 东海和南海 C . 西伯利亚和蒙古 D . 青藏高原
  • 5. (2023八上·东阳期末) 读下图,回答问题。

    1. (1) 下列各省份简称的由来,与其历史名称有关的是(    )

      ①山西省

      ②山东省

      ③河南省

      ④浙江省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2. (2) 某科考队沿A河游历,他们描述的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    )
      A . 上游“充满活力”——悬河危情 B . 中游“一碗水、半碗沙”——水土流失 C . 上中游的分界点陕西壶口——雄伟壮观 D . 黄河下游“地上河”——水能丰富
  • 6. (2023八上·东阳期末) 传统民居反映地理环境特征。读中国传统民居邮票图,回答问题。

    1. (1) 以上邮票中传统民居所在典型分布地区的地表形态为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是(    )
      A . B . C . D .
    2. (2) 邮票甲中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是为了适应当地(    )
      A . 多山地形 B . 湿热气候 C . 干热气候 D . 较高地势
  • 7. (2023八上·东阳期末) 下列有关城市的名片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上海——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早在200多年前,就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称誉。

    ②拉萨——西藏自治区首府,位于西藏的东南部,是世界上海拔较高的城市之一,有“日光城”之称。

    ③北京——我国的首都,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是一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胡同、四合院见证了北京人丰富多彩的生活。

    ④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是新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地处天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自古就有“开天辟地之门户”的称谓。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8. 为创建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某校鼓励学生收集校园内告示牌、宣传栏中出现的错别字。学生们采用的调查方法最有可能是(    )
    A . 问卷调查法 B . 实地调查法 C . 访问调查法 D . 文献调查法
  • 9. (2023八上·东阳期末) 2021年,我国开始实施-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这主要是基于(    )

    ①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总数开始减少

    ②我国的人口素质仍然偏低

    ③我国人口总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④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10. 2021年12月,国家文物局确认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为汉文帝刘恒的霸陵。从史书记载的“凤凰嘴”到考古发掘的“江村大墓”,汉文帝霸陵的重新确认对我们学习历史的启示有(    )

    ①学习历史要依靠多种珍贵的历史资料

    ②史书记载不可靠,学习历史不用它

    ③第一手资料比第二手资料更为可靠

    ④考古发掘最可靠,学习历史只用它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1. (2023八上·东阳期末)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要求我们必须(    )

    ①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③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位

    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2. (2023八上·东阳期末) 有学者评价,“五四运动使中国走上了永不回头的、光明的启蒙之路”。关于五四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B . 反对满清政府软弱无能的外交 C . 爱国学生始终是运动的主力军 D . 结束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政体
  • 13. (2023八上·东阳期末)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华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国侵略,一面开始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下列对这期间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有(    )
    A . 鸦片战争的爆发是虎门销烟的导火线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发生 C .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公车上书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掀起了洋务运动
  • 14. (2023八上·东阳期末) 《辛丑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这一规定标志着清政府(    )
    A . 加强了对老百姓财富的搜刮 B . 丧失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 C . 削弱了中国军队整体的实力 D . 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5. (2023八上·东阳期末)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废除了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称呼,这说明(   )
    A . 中国的社会习俗得到完全改善 B . 民国政府只注重形式上的东西 C . 民主平等思想得到传播 D . 传统习惯完全被打破
  • 16. (2023八上·东阳期末) 1921年胡适的诗歌《希望》:“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因其平易、通俗而广为传唱。这诗与新文化运动内容有直接联系的是(    )
    A .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B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 . 提倡民主与科学 D . 提倡个性解放
  • 17. (2023八上·东阳期末)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以下对此处“新”的正确理解有(    )

    ①新的领导政党——中国共产党

    ②新的指导思想一一马克思主义

    ③新的阶级基础一一资产阶级

    ④新的革命对象一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8. (2023八上·东阳期末)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列强认为保护大清的统治有利于维护自己的利益,于是他们出售先进的来福枪给清军,甚至直接派兵参战。这些雇佣军战斗力强悍,让太平军吃了不少苦头。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 . 爆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 . 沉重打击了英法列强的嚣张气焰 C . 仍没有摆脱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 . 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 19. (2023八上·东阳期末) 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造成①③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造成③⑥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2. (2) a区域比②区域夏季平均气温相差较大,这是因为
    3. (3) 观察图中放大区域,P地所在的地形区是高原。M为(填山脉名称),写出它与淮河构成的地理分界线的名称。请举一例说明该分界线两侧的区域差异。
  • 20. (2023八上·东阳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读图,写出新疆的油田主要分布的两大地形单元。从M点到N点作地形剖面图,甲、己、丙中正确的是
    2. (2) 河流①的丰水期在夏季,请说明理由。
    3. (3) 概述国家实施西气东输工程对新疆的意义。
  • 21. (2023八上·东阳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辽河三角洲示意图

    材料二:芦苇是一种喜温喜湿的植物,多择水而生,土壤深厚处的芦苇产量更高、质量更高。芦苇是造纸工业中不可多得的原材料,芦苇的叶、花、茎等均可入药。辽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自然保护区,但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一些污染行业的整改,造纸业有所萎缩,使芦苇的价格走低,辽河三角洲出现了大面积砍伐芦苇、开垦湿地的现象。

    1. (1) 据图描述辽河三角洲的经纬度位置。
    2. (2) 阅读材料一,分析辽河三角洲芦苇广布的自然条件。
    3. (3) 联系材料二,为该地区科学利用芦苇资源提两条建议。
  • 22. (2023八上·东阳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写出材料一中的事件A和B,表述A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
    2. (2) 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事件①反映的史实及其影响。
    3. (3) 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认为列强侵华产生的影响。
  • 23. (2023八上·东阳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摘编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二:(1911年的这场革命)在政治上付出的沉重代价,最终以文化的巨大进步获得了某种补偿。1912--1919 年初的中国知识界的价值重建运动,可以视为象征。

    ——摘编自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

    1. (1) 请结合梁启超的反思,将思维导图填写完整。

    2. (2) 写出材料二中的“价值重建运动”的性质,并谈谈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3.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