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 屈原列传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课《屈...

更新时间:2023-05-23 浏览次数:79 类型:同步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 , 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初即位,谦让未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 , 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谊追伤之,因以自谕。其辞曰:“……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呜呼哀哉兮,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鸮翱翔……”

    (节选自《汉书·贾谊传》)

    文本二: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矣。信而见疑 ,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 ,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 , 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 (1) 对文中加点字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帝谦让未也      皇:通“遑”,有闲暇 B . 专欲权,纷乱诸事  擅:专长,精通 C . 谗人间之,可谓矣  穷:困窘,处境恶劣 D . 其文 , 其辞微      约:简洁,精炼
    2. (2) 下列各项,与例句的特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信而见疑

      A . 屈原,楚贤臣也 B . 莫我知也 C . 明道德之广崇 D . 故死而不容
    3. (3) 下列对文本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B .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C .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D .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4. (4)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帝,指汉文帝,是谥号。谥号是古代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在去世后获得的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B . 超迁,指越级、破格提拔。古人常用“迁”来表示官职调动,用“左迁”来表示被贬官,用“右迁”来表示官职获得升迁。 C . 《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多数是民间诗歌,常常描写男女爱情却不涉及淫荡之事,因此被评价为“好色而不淫”。 D . 物芳,文中指屈原的诗歌多次描写香草的芬芳,以此比喻品行高洁。古人常以物喻人,如于谦在《石灰吟》中借石灰自喻。
    5. (5)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贾谊与屈原都有出众的才华。贾谊年少时就得到吴公的青睐。屈原的《离骚》内容博大精深,兼有《国风》《小雅》之长。 B . 贾谊与屈原都渴望实现抱负。贾谊希望为汉朝更新旧制,振兴礼乐。屈原为国内君王昏聩、朝政混乱的状况而忧心如焚。 C . 贾谊与屈原都失去君主信任。贾谊因年少缺乏经验、导致政事混乱而被贬谪。屈原虽忠心耿耿,也因小人离间而遭流放。 D . 贾谊在湘水作赋来祭奠屈原。他十分理解、同情屈原的不幸遭遇,认为屈原是因为生不逢时、世道黑暗才无奈投江自尽。
    6. (6) 把文本一和文本二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②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 2. 阅读《屈原列传》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1. (1) 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 . 新沐者必弹冠           新沐:刚洗过头 B .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从容:镇定自若的样子 C .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 D . 同死生,轻去就          去就:去朝廷任职
    2. (2)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 .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C .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D .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 (3) 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B .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C .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D .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4. (4) 下列文化常识的选项正确的一项(   )
      A .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四书”之一。 B .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为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所作。 C . “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屈原遭贬后任此职。 D . 列传是中国编年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司马迁《史记》索隐:“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5. (5) 下列对节选文段的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
      A . 选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 . 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 . 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 . 选段的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6. (6) 把节选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 3. 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2.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擅长 B . 屈平草稿未定       属:撰写、写作 C . 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D . 空以身草野         膏:肥料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 . 作者认为,楚怀王很想任用忠诚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只是他不能分辨忠奸善恶,才导致自己国破家亡,身死异乡的下场。 C . 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 . 屈原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②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 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 , 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谱毁之。王乃疏屈原。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以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已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屈原于江南。

    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汩渊,自沉而死。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 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 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王逸《离骚经序》)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B . 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C . 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D . 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令尹,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多由楚国贵族担任。 B . 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名义上需服从王室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等。 C . 同列,古代官员入朝,需按年龄的大小,职位、官阶的高低依次排列,同列即指同一班列,地位相同。 D . 迁,古代官职调动常用语,一般指升官,也可指贬官、降职。文中的意思是“流放”。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离骚经序》依照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对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进行详细的阐释,评价了《离骚》的比兴手法,并将其与屈原现实中的不幸遭遇联系在一起。 B . 王逸推尊《离骚》为“经”,强调了《离骚》的“道径”功用,用以表明:屈原虽被放逐仍守“正道”,还希望国君能觉醒并回到“正道”上来。 C . 《屈原贾生列传》结尾“太史公曰”一段属于篇后论赞,议论性很强,抒情色彩较弱,但也寄寓着作者对屈原极其复杂的情感——有仰慕,有赞颂,也有悲悯和哀叹。 D . 楚怀王因不知忠臣之分,最后落得军队遭遇挫败,国土沦丧,自己也客死秦国的下场,这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屈原在楚国国运兴衰中的重要价值。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②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忱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恍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 , 下道齐桓。中述、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B .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C .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D .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 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B . 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C . 帝喾(kù库):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 D . 汤:周朝的开国君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差不多,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 . 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C . 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而生出怨恨。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表现在《离骚》中: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 . 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6.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列传》(节选)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 ,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苏武传》(节选)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屈平既

      ②一篇之中三志焉

      ③人君愚智贤不肖

      ④然亡国破家相随

      ⑤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

      ⑥单于使卫律召武受

      ⑦而收张胜

      ⑧马畜

      ⑨空以身草野

      ⑩复举剑

    2.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 . 被发行吟泽畔 B . 畔主背亲 C . 头县北阙 D .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3. (3) 下列句子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
      A . 兵挫地削 B . 外欺于张仪 C . 何以汝为见 D . 而自令见放为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②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5. (5) 茅坤评价《屈原列传》“以议论行叙事体”,即采用在叙事中插入议论的写法,请结合语段(一)予以分析。
    6. (6) 语段(二)画浪线部分苏武对卫律的斥责很有逻辑,请加以分析。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 , 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谱毁之。王乃疏屈原。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以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已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屈原于江南。

    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王逸《离骚经序》)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B . 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C . 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D . 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令尹,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多由楚国贵族担任。 B . 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名义上需服从王室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等。 C . 同列,古代官员入朝,需按职位、官阶高低依次排列,同列即指同一班列,地位相同。 D . 迁,古代官职调动常用语,一般指升官,也可指贬官、降职。文中的意思是“降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怀王因不知忠臣之分,最后落得军队遭遇挫败,国土沦丧,自己也客死秦国的下场,这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屈原在楚国国运兴衰中的重要价值。 B . 《屈原贾生列传》结尾“太史公曰”一段属于篇后论赞,议论性很强,抒情色彩较弱,但也寄寓着作者对屈原极其复杂的情感—―有仰慕,有赞颂,也有悲悯和哀叹。 C . 《离骚经序》依照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对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进行详细的阐释,评价了《离骚》的比兴手法,并将其与屈原现实中的不幸遭遇联系在一起。 D . 王逸推尊《离骚》为“经”,强调了《离骚》的“道径”功用,用以表明:屈原虽被放逐仍守“正道”,还希望国君能觉醒并回到“正道”上来。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②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5. (5) 选文(一)是历史人物传记,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

    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及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 , 或连日继夜。每行巡狩 , 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B . 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C . 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D . 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2. (2)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九流:古代对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个学术流派的总称。 B . 图谶:“谶”是一种神秘预言,是神预示人间吉凶祸福的启示和隐语,常附有图,故又称为“图谶”。 C . 禁中:也作“禁内”,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宫中禁卫森严,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禁中”。 D . 巡狩:指中国古代皇帝去各诸侯国巡游打猎的活动,在这篇文章中指的是肃宗皇帝外出游玩打猎。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班固早慧博学,为人谦和。他少年时便显露才华,随着年龄增长,学识日益广博,却不拘泥词句,性情宽容,和儒生们关系和谐。 B . 班固继承父志,因书获罪。他在父亲去世后潜心研究历史,想要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却被人举报遭遇了牢狱之灾。 C . 班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出征匈奴时窦宪派班固迎接北单于使臣,恰逢匈奴内乱,班固无功而返,后因窦宪败亡而受牵连免官。 D . 班固恃宠而骄,终受其害。他因文章受到肃宗皇帝宠爱,和大将军窦宪关系密切,因骄横跋扈而树敌过多,最终去官遇害。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

      ②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5. (5) 班固因续前史而被抓入狱,为什么得以释放?简要概括。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围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单于          让:让行 B .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除:殿阶 C .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         害:嫉妒 D . 每一令出,平其功             伐:自夸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天/为之未有 B . 不仁,如乐何/惶恐饮药 C . 举贤自佐/赐钱二百万 D . 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践华为城,河为池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B .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C .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D .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4. (4)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面对李陵的动之以情,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B . 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C . 李陵以老朋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威逼利诱,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D . 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5. (5) 下列句子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是(   )

      ①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③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 . ①④⑤ B . ②③⑥ C . ②③④ D . ①④⑥
    6. (6) 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取材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取材于《汉书·李广苏建传》)

    1. (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举世混浊我独清/掘野鼠去草实食之 B . 不凝滞物/为降虏蛮夷 C . 人又谁能以身察察/匈奴祸,从我始矣 D . 作《怀沙》之赋/幽武置大窖中
    2. (2)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一)中的“圣人”和韩愈《师说》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的“圣人”,都具有兼济天下的美德。 B . “怀瑾握瑜”中的“瑾”和“瑜”本义指美玉,象征着高洁的品质,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C . 卫律在威逼苏武失败后改为利诱,称他为“苏君”,以示亲近,而苏武却直呼卫律为“汝”,表达对其叛主背亲的蔑视。 D . 选文(一)中屈原殉国明志,选文(二)中苏武忍辱牧羊,他们选择不同,但忠贞报国、矢志不渝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3. (3) 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11. 阅读史传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1. (1) 解释下列实词含义。

      ①楚人既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②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

      ③惠等哭,归营。

      ④空以身草野。

    2. (2) 对文段(一)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 . 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 . 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 . 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3. (3) 结合文段(二)中卫律步步劝降苏武的过程,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
    4. (4) 翻译句子。

      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②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5. (5) 茅坤评价《屈原列传》“以议论行叙事体”,范晔评《汉书》“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试结合相应文段,对以上任一评价加以赏析。
    6. (6)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7.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镇定)/厚币委事楚(质:同“贽”,见面礼) B .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皭然而不滓者也(泥:染黑) C . 新沐者必弹冠(新沐:刚洗完澡)/乃令张仪去秦(详:同“佯”,假装) D .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治国:治理国家)/靡不毕(见:看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