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宝山区2023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5-29 浏览次数:62 类型:中考模拟
一、古诗文(36分)
    1. (1) 月下飞天镜,。(李白《渡荆门送别》)
    2. (2)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3. (3) ,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
    4. (4) 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时,小明被抗日军民不畏生死、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所感动,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过零丁洋》中“”这两句诗。
  • 2. (2023·宝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 , 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选自《郁离子》,有删改)

    【注释】①斫:欧断。②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③太常:祭祀礼乐的官署。④国工:这里指乐师,与下文“乐官”相同。⑤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

    1. (1) 【甲】文选自《》一书,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同一出处的作品还有《》。
    2. (2) 解释下列加点词。

      其家穿井            使国工视之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

    4. (4) 【甲】文中,面对“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消息,宋君的做法是“”;【乙】文中,面对“献琴被拒”的结果,工之侨的做法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 (5) 下列对两则寓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传播范围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B . 【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C . 【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使用方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D . 【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处理手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6. (6) 两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不同。

      ①【甲】文启示:

      ②【乙】文启示:

二、现代文(34分)
  • 3. (2023·宝山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大地有形

    ——人类是怎么认识地球的

    ①世世代代生活于地球上的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要晚于对星空的认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处地球之上,我们无法观察到它的全貌,更感受不到它的运动。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无比艰辛的历程。

    ②在几乎所有的古代文明中,都有关于创世纪的传说,也有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受限于人的视野和生活环境,早期的人们都认为大地是平面的。中国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埃及人认为地球像一个piāo fú在海洋上的盘子;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是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古希腊人认为大地的形状像一个凸起的大圆盘;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圆盾,由三条极大的鲸用背驼着,使它浮在大洋表面上;古印度人甚至认为地球是驮在大象背上的。这些认识不难理解,因为人们站在地面上,所看到的只是地球表面的一小部分,大约是以4.6 千米为半径的一块大地。

    ③不过,后来一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些乐于观察思考的古代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大地应该是个球体。比如,眺望海平面上行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船帆顶端,然后才能逐渐看到下面的部分。这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而是有一定弧度的。

    ④在中国,与之类似的有“浑天说”,这一思想可能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早期的“浑天说”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了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著名汉代科学家张衡在其所著的《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他认为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一个圆球,地球在里面,就像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分布在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着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⑤对于地球形状研究最全面、最深刻的古人,非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莫属,他从一系列现象中推断出地球是个球体。

    ⑥亚里士多德观察并分析了穿过赤道时的星座更替现象,宣布地球是个球体。他发现,“在埃及和塞浦路斯可以看到在北部地区看不到的星星”。只有在球面上观察星空,才会出现这种现象。亚里士多德还指出:“地球是一个不大的球体,因为如果情况相反,这种地区性的变换现象不会这么快出现。”

    ⑦亚里士多德还观察了月食,他发现月食总发生在满月这一天,月球上的阴影看起来是个比月球大得多的圆形。而这一天,地球恰巧处在太阳和月球之间的位置。当时这也是说明

    地球是球体的最好证据。

    ⑧当然,到了大航海时代之后,人们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大大扩大,地球是个球体的观念才真正深入人心。如今,人类已经能够对地球的形状进行精确测量,以致能发现地球形状的

    细微不规则之处。

    ⑨遗憾的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有人不相信地球是个球体,他们把自己直观感受作为判断依据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这告诫我们“眼见不一定为实”,有些经验也不一定靠得住。在认识这个世界真实面目的道路上,人类需要走的路还十分漫长。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 (1) 联系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

      piāo fú

    2. (2)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期

      对地球形状的认知

      产生的原因

      古代(早期)

      大地是平面的

      古代 (后来)

      大航海时代

      人们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大大扩大

      如今

      人类已经能够对地球的形状进行精确测量

    3. (3)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 . 张衡认为,天是圆球,地球在里面,就像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 B . 浑天说认为,“日月五星”是附着于地球这样的一个球体在运行。 C . 亚里士多德分析了穿过赤道时星座更替的现象,从而得出了结论。 D . 亚里士多德基于埃及和塞浦路斯看不到星星的事实,进而来推断。
    4. (4) 请简析第⑨段的作用。
  • 4. (2023·宝山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和女儿一起学围棋

    王海英

    ①春节刚过,围棋课在小朋友的欢呼雀跃中又开始了。我依旧喜欢躲在一个角落里发呆、看书,偶尔跑过去给苏菲和小朋友们拍拍照。一天,我正躲在角落里压低了声音,跟一位家长热火朝天的聊天。老师拿着棋盘,笑眯眯地,没得商量地对我俩说:“你们俩也别总聊天,给孩子做个榜样,下下棋。你们会了,就知道怎么帮助孩子提升下棋水平了。”我们俩大概心里都在犯嘀咕: 买东西可以买一送一,学围棋还真的有学一送一啊!没想到要来真的,我只好装模作样地跟另一位家长下了起来。其实我连基本的棋盘和下法都不会,真的窘得很呢!

    ②痛定思痛,我要给苏菲做个好榜样。下课后,我跟苏菲说:“妈妈决定开始学围棋并考级,陪你一起成长。”她很诧异地说:“为啥?”“不想落后于其他的家长。”她问我:“你行吗?”“没问题的,我拿出当年考北大研究生的一半精力,估计将来可以考个一段至于五段,那得看你对我的鼓励有多少。”苏菲看着窗外说:“总之,你就算考上一段,我也比你提前考过,还是比你强。”我知道,苏菲乖巧的外表下,其实有一颗很要强的心。

    ③从此以后,我拿出了当年考研究生的劲头来,沉迷于围棋学习中。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底层逻辑,围棋也不例外:无非就是从点到线、到面,再到立体。在我的理解中,围棋的点大概就是基本的气、提、打、连接和断、禁入点、劫等,这些都是基本的要素点。有时候觉得围棋的妙处就在于不动声色中,把常规路线和动态路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用数学思维来分析其结构,再用动态博弈的角度来思考其下法,经常会让我把自己的专业学习跟围棋学习结合起来。所以,有空就抱着棋谱研究,成了我的日常功课。

    ④苏菲看到我认真学围棋,立马精神抖擞地指点我。看我在线上练围棋,她立马两眼放光,跑到我身边看着我下棋,然后碎碎念地说:“你要认真啊,我先不指点你,等你不会了,你再找我,我再教你。要是直接告诉你答案了,你就不会进步了!”

    ⑤在苏菲碎碎念的指导中,我发现自己确实进步了很多,特别是自己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我用了围棋的思维,进行了自我思维的革新,并积极应用到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对学生的教育和苏菲的教育中,感觉就如同给打通了任督二脉,一下子就敞亮了起来

    ⑥原来一直对做公益存有边界不清的问题。甚至会出现跟自己本职工作的主要职责有冲突的情况。用了围棋思维中的“金角银边草肚皮”的理念,就立刻明白应该把自己的核心工作、辅助工作和公益工作,通过不同的方式分层,并连接起来。

    ⑦原来对工作出现的人际关系有一点力不从心。用了围棋思维中的门吃、抱吃和双吃,甚至接不归,发现原来问题可以这么处理,一下子就顺了很多。

    ⑧用博弈论来思考问题,用围棋思维来解决问题,真有意思。

    ⑨以前做规划,总出现半途而废的遗憾。现在用了围棋思维中的假眼和死活,就可以把虚虚实实放进思考问题的角度中,设计多种路径,遇水搭桥、遇山开路,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好玩得很。

    ⑩以前同样的错误总是反复出现。练习围棋之后,学会了及时复盘,厘清问题根源,并开始演练路线,走一步看三步。在真实剖析自己的基础上,雷厉风行地去执行,效率提升了很多倍。因为围棋可以允许你多思考,但不允许你走回头路,落子无悔。

    ⑪感谢女儿,给了我学习围棋的动力;也感谢围棋,__________________。

    (有删改)

    1. (1) 联系上下文,“我”决定学围棋的原因是:①
    2. (2) 文章第②段和第④段中,有不少内容是对苏菲的描写。你认为有必要吗?请简述理由。
    3. (3) 对于第⑤段画线句,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用“金角银边草肚皮”理念,“我”处理好了核心工作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 B . 用“门吃”“抱吃”“双吃”“接不归”思维,“我”理顺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C . 用“假眼”“死活”思维,“我”把虚实放进思考问题的角度中,打开了思路。 D . 用下棋后及时复盘的方式,“我”厘清了问题的根源,进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4. (4) 联系全文,在第⑪段画线处补上合适的内容。

      ⑪感谢女儿,给了我学习围棋的动力;也感谢围棋,

    5. (5) 有同学认为题目“和女儿一起学围棋”不适合本文,你是否认同? 请阐述理由。
三、综合运用(20分)
  • 5. (2023·宝山模拟) 我们身边有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都蕴含着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了让青少年深入了解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某校开展相关系列主题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1. (1) A组同学搜集整理了关于“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请给以下资料内容取一个标题。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2. (2) 结合以上资料信息,同学们想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探究。你认为下列不合适的两项内容是

      A.沪剧                                                                       B. 杨行吹塑版画

      C. 端午节——罗店划龙船习俗                                  D. 东方明珠

      E. 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                                          F. “五卅”运动纪念碑

  • 6. (2023·宝山模拟) B组同学想要采访“非遗”传承人郑晓蓉,她是罗泾非遗项目“十字挑花”的代表以下是采访提纲,请你帮助他们完成采访问题的拟写。

    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X月 XX 日下午放学后,罗泾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采访对象

    “非遗”十字挑花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晓蓉老师

    采访目的

    了解十字挑花技艺及郑晓蓉老师在传承技艺过程中的所做所思

    采访方式

    深度访谈,照片拍摄

    采访用具

    纸、笔、相机或手机

    采访问题

    十字挑花技艺的特色是什么?

    您创作了哪些十字挑花的作品?

  • 7. (2023·宝山模拟) C组同学观看了沪剧《临湖明月》。该剧是长宁沪剧团根据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改编的。观剧之后,同学们开展了一次以“传承与创新”为话题的交流分享请结合你阅读《简·爱》的经历和思考,修改C组同学小明在交流发言中的错误。

    小明的发言:沪剧《临湖明月》中的女主角与简·爱一样,虽然出身平民却敢于反抗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该剧在保留了原作最具意义的女性形象的同时,主创团队将故事背景从原来19世纪法国工业革命时代,搬到了20世纪初的中国,用上海地方传统戏剧方式进行再创作,使传统戏剧焕发出新的魅力。因此,本次观摩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1. (1) 第①处错误:,应修改为;第②处错误:,应修改为
    2. (2) D组同学探究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他们发现上海昆剧团曾演绎了中国“四大名著”。下面是相关海报的信息,请结合名著中的情节或人物形象,任选其一,谈谈你对海报主题“走进昆曲·致敬经典”的理解。(6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 8. (2023·宝山模拟) 请以“读懂了 , 让我受益”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请从“它”“她”或者“他”中任选一个词,填入题目中的横线上,补全作文题目。②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③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