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11 /11.1 过秦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1《...

更新时间:2023-05-23 浏览次数:3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 .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 . 委命下吏 C . 铸以为金人十二 D .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 2. (2021高二下·北京月考)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 孝公既(méi)  (shào)滑   俯首(jì)颈          践(huà)为城 B . (zhái)     (háng)伍     (jiāng)数百之众   (duó)长絜大 C . 一夫作(nàn)  万(shèng)之势 (cháo)同列       伺(kuī) D . (yú)      陈 (zhēn)     箭(cú)           鞭(chī)
  • 3. (2021高二下·北京月考)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无矢遗镞之费        亡:失去 B . 追亡逐 , 伏尸百万      北:北边的军队 C . 斩木为兵,竿为旗      揭:举 D . 八州而朝同列          序:安置使有序,为……排序
  • 4. 下列句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非及时之士也   ②百有余年矣   ③逸豫可以亡身   ④乃幽武置大窖中   ⑤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⑥流血漂槽   ⑦畔主背亲

    A . ①②④⑦ B . ②⑤⑦ C . ①③⑤ D . ②⑥⑦
二、语用综合题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欧阳修的一生是与酒为伴的一生。纵观他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从“无饮酒”到“颓然乎”醉其间,再到渴望“常置酒一壶”得意于其间,恰好折射出其宦海沉浮和心路历程的变化。(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以说,他们既是儒家思想的传播者,也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在青年欧阳修的身上,可以看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闪耀着。不饮酒,正是他恪尽职守、坚守正道的体现。但现实是残酷的。宦海中沉浮的欧阳修,一方面尊奉儒学,对政务尽职尽责;另一方面,每日面对官场种种黑暗,又无法做到熟视无睹。沉醉,便是欧阳修心灵纠结的外现。

    最终,随着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就成为士人们的精神寄托,成为欧阳修心灵的慰藉地。这种超脱不是缘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挣脱,是心灵的自由和奔放。以酒为乐,便成了老年欧阳修超然物外的宣告。

    1.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了解欧阳修的这种经历与心态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诗歌 B . 欧阳修的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C . 而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 D . 欧阳修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也成了古代封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 6. 下面的图一、图二分别是四川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的徽标,请从构图要素和寓意两个角度解说两个徽标的相同点。要求:不超过90字。

    图一                   图二

三、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 , 因河为 ,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 , 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B .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 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C .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D .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史称东西二周。秦始皇消灭“二周”统一了国家,故曰“吞二周”。 B . “先王”,“先”,可以指“祖先,上代的人”,也可以是“尊称死去的人”。这里泛指秦以前的帝王。 C . “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黔,黑色。 D . “城池”,城墙和护城河。“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的意思是据守华山以为帝都东城,以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段(一)概括叙述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叙述为主;文段(二)分析秦王失国的原因,以议论为主。 B . 作者认为秦之所以失天下,主要原因是攻守之势异,而“取与守”没有“不同术”。 C . 这篇《过秦论》讲究铺陈渲染,行文又多用骈偶,琅琅上口,虽然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色。 D .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并讲求细节的准确真实。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②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 (1) 下列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惠文、武、昭襄故业(继承) B . 楼缓、翟景、苏房、乐毅之通其意(徒然) C . 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D . 匈奴七百余里(击退)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合从,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B . 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C . 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黔首”。 D . 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3. (3) 下列对课文选段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段罗列了许多的“六国之士”,表明列强联盟的强大,与下文陈涉的弱小形成对比。 B . “奋六世之余烈”既肯定了秦始皇的功劳,也表明其功业离不开前几代君王的努力。 C .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是秦始皇为了进一步巩固国防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D . “自以为关中之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信的心态。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9.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户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 ,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足,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人教版《语文》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B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C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D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B . 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C . 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 D . 中人:中间的人。
    3. (3)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孝公在商鞅的辅佐下,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B . 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这四个人都有智谋,讲信义,待人宽厚。 C . 孝文王为使百姓变得愚蠢,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著作。 D . 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铸成十二个铜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绕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②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屈原列传(节选)》

    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

    ②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③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

    ④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⑤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 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⑥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⑦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乙)

    材料一: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弃周鼎 , 宝康瓠兮。腾驾罷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贾谊《吊屈原赋》)

    【注】①罔极:没有准则。②伏窜:潜伏,躲藏。③鸱枭:猫头鹰一类的鸟,古人认为是不吉祥的鸟,此喻小人。④闒:小门。⑤随:卞随,商代的贤士。⑥夷:伯夷。二者都是古贤人的代表。⑦蹻:庄蹻,战国时楚国将领,庄蹻接受楚顷襄王之命开辟云南,后来退路被秦国斩断,他回不来就在云南做了王,客观上背叛了楚国。传说中这两个人成为“坏人”的代表。⑧周鼎:比喻栋梁之材。⑨康瓠:瓦罐,比喻庸才。

    1.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而能与世推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2. (2) “斡”字在字典中有以下两种词义:①运转②主管

      选择(乙)文材料二中“斡弃周鼎”中的“斡”字恰当的词义,并阐述理由。

    3. (3) 对第①段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4. (4) 把(甲)文第⑥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 (5) 第⑤段中作者详细记叙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有何意图?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6. (6) 从语文运用的角度,赏析(乙)文材料一中的画线句。
    7. (7) 司马迁将处于不同时代的屈原和贾谊合传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请结合(甲)文和(乙)文中两则材料的内容,推断将其二人合传的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