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月考...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4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 1. (2023高二下·广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小说到了唐传奇,创作才真正进入自觉与成熟。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说:“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不仅道出了唐传奇的创作背景,更是精准地概括了它的文体特征与艺术特色。特别是诗意笔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化风格,使作品洋溢着诗的审美意蕴。

    人物形象塑造的“诗笔”运用

    虚实相生是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唐传奇塑造人物,通常是截取其重要生活片段,而把另外一些内容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想象。如沈既济《任氏传》描写任氏,仅有“容色姝丽”四字正面叙写,但其美貌却如在眼前,原因就在于作者又借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先写郑六一见钟情、不能自已;又写韦崟派遣家僮秘密察看之后两人的一段对话,先问之“容若何”,家僮答之“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简单的一问一答,让任氏的绝美之姿跃然纸上。这些铺叙,全从虚处落笔,由虚入实,这正是诗歌意象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其他像《莺莺传》《无双传》《虬髯客传》等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都充分利用了虚实相生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叙事节奏的“诗笔”推动古代诗歌长于抒情,但不排斥叙事,它在叙事上讲究取舍剪裁,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策略。这样的“诗笔”体现在唐传奇的写作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叙事节奏与韵律。

    具体说来,一是注重情境的营造,突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演绎人物的不同命运。如李朝威的《柳毅传》,当宫中得知龙女的遭遇后“皆恸哭”,洞庭君听了非常惊慌,赶紧告诉左右的人:“疾告宫中,无使有声,恐钱塘所知。”钱塘君还没出场,其性格已宛然可见。接着写钱塘君离去,“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坼地裂……乃擘青天而飞去”。文辞华艳,极尽铺排,创设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情境,有力烘托了钱塘君的勇猛。二是通过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历史叙事的节奏美。比如《霍小玉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但其情节的组织和推进既非建立在线性时间链条上,也不是建立在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基础上,而是借助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在平行化的不同空间背景上,演绎人物不同的命运遭际,从而完成小说叙事的时空转化。

    含蓄情感的“诗笔”表达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同样体现出含蓄蕴籍的艺术追求,不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痴情,还是创作主体的情思,都不是直露式的宣泄,而是充分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

    如李景亮《李章武传》对人鬼之恋的描写,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王氏鬼魂与李章武相会之际的一系列动作语言描写,极力烘托出王氏真挚热烈的感情。“与章武连臂出门,仰望天汉,遂呜咽悲怨。”“连臂”可见依依不舍,“呜咽”正显悲情难抑。用字不多,却言简意丰,含无尽的悲情于举手投足之间,读来让人悲不自胜。这样的含蓄之美正是“诗笔”艺术特色的体现。

    除了小说中的人物情感,作者主观情思的表达也往往十分含蓄。比如皇甫枚的《王知古》对张直方残暴跋扈的刻画,采用了夸张的笔法,“洛阳四旁翥者走者,见皆识之,必群噪长嗥而去”。鸟兽尚且如此惊惧,人民的水深火热也就可想而知。作者对张直方没有任何直接的评判,但其感情态度显而易见,批判的锋芒因“诗笔”的运用而更显犀利深刻。

    总之,“诗笔”的运用,使唐传奇呈现出明显的诗化特征,而这一点是传奇小说最为独特的审美特征之一,并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摘编自韩伟《唐传奇中的诗意笔法》)

    材料二:

    唐传奇中的所谓“诗笔”叙事,是指以诗歌穿插于小说叙事过程中,或对叙事活动进行干预,或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或进行环境氛围的渲染、情感的抒发等,具有很大的叙事作用。在很多传奇作品中,诗歌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游仙窟》中,人物对话皆由酒令诗来完成,男女主人公以诗歌答问,而故事的情节也在这一唱一答中,不断向前推进。诗歌还常成为塑造人物的手段。如《莺莺传》末尾,莺莺赋诗予张生,自叙别后为君消瘦。容颇憔悴,而今却又看见张生,复劝张生:“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用情之深、却为情所伤又无可奈何的悲剧人物形象立现纸上。诗歌的嵌入为唐传奇塑造了一批才情容貌俱佳、情感细腻丰富的人物形象。唐传奇中环境氛围的渲染也常借助诗歌来完成。《陈季卿》一文中,书生陈季卿归乡途中吟道:“霜钟鸣时夕风急,乱鸦又望寒林集。此时辍棹悲且吟,独向莲花一峰立。”以诗写眼前所见之景物,这在客观上增强了唐传奇的艺术表现力。

    (摘编自石月清《唐传奇中的“诗笔”叙事简论》)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小说发展到唐传奇,开始运用诗意笔法,形成独特的诗化风格,推动创作走向了自觉与成熟。 B . 《任氏传》《莺莺传》《无双传》等作品,都使用了虚实相生之法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C . 有些唐传奇善于借助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创造叙事的节奏美,《霍小玉传》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D . 在传奇中穿插诗歌,用以渲染环境、塑造人物形象,这是唐传奇中诗意笔法运用具体表现之一。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
      A . 赵彦卫认为唐传奇中“可见史才、诗笔、议论”,由此可推知,李朝威在《柳毅传》中描写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B . 《任氏传》中韦崟与家僮的对话,《柳毅传》中“洞庭君听了非常惊慌”的描写,都属于侧面烘托,是虚实相生之法中“虚”的部分。 C . 在小说创作中,作者不宜有直露式的宣泄,所以唐传奇中的人物情感和作者主观情思的表达,都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 D . 小说《陈季卿》中借助诗歌来渲染作品的环境氛围,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若换成其他方式进行景物描写,则无法取得理想效果。
    3. (3)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引用《云麓漫钞》之语,指出唐传奇“文备众体”的特点,旨在引出其诗意笔法。 B . 文章以大量的例子,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诗笔”的运用形成了唐传奇独特的诗化风格。 C . 文章在举例时,常常一边叙写事例,一边进行评述,使其“诗意笔法”得到准确阐释。 D . 文章整体为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则从形象、叙事、抒情等方面层层递进地加以论述。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唐传奇中的“诗笔”,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具体分析。
    5. (5) 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对下面这篇唐传奇的“诗笔”的运用作简要赏析。

      博陵崔护,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还。崔亦眷盼而归。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锁扃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岂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妻之。

      (《崔护》)

  • 2. (2023高二下·广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风波

    鲁迅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地收了他通黄的光线。场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囱里,逐渐减少了炊烟。

    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放下小桌子和矮凳,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柏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

    见七斤从小巷口转出,七斤嫂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他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

    七斤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六斤坐在他身边,叫他爹爹。七斤没应。

    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地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赶忙地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直觉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忍不住动怒,装好一碗饭,操在七斤的面前道:“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

    伊透过乌柏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学问家。他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七斤嫂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

    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

    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

    “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 , 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七斤和他的女人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七斤嫂站起身,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家,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用筷子指着七斤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八一嫂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红了,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听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赵七爷有些生气。他说:“大兵是就要到的。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 , 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赵七爷说完,通过人丛,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不久就各自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

    第二日清晨,七斤照例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

    “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六斤新近裹脚,在土场上一瘸一拐地往来。

    (有删改)

    【注释】①长毛时候:清初要求百姓剃发,否则视为不忠于大清,犯杀头罪。②张大帅:指张勋。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部官兵仍留着辫子。1917年7月1日他扶持清废帝溥仪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帮人撑船进城时从城内得来的政治新闻,让七斤成了村里一位有见识、受尊敬的人物。 B . 得到“皇帝坐了龙庭”的消息,赵七爷立刻赶过来提醒七斤等剪了辫子的人防范危险。 C . 造反时,七斤嫂怕七斤被剪辫子而阻他进城;七斤被人剪了辫子后,她整整哭了三天。 D . 赵七爷说到张大帅时提到张翼德,还说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这是受了《三国志》的影响。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不仅表现出傍晚时分天气的燥热,还给人一种沉闷而没有生气的感受,为全文营造了恐怖的气氛。 B . 小说中的“革命”一词,是叙述者语言,暗含作者对新制度的支持,而“造反”一词,出自人物语言,表现了民众的落后意识。 C . 小说最后写“新近裹脚”的六斤一瘸一拐的样子,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并且留下深长的余味,其精警深刻,发人深思。 D . 小说选择政治事件对江南水乡小村一户人家生活的影响以及村人对政治事件的不同反应来写,这样写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3. (3) 小说中赵七爷“盘”辫子和“放”辫子的行为,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现实与人物心态?请简要分析。
    4. (4) 赵七爷的言行对小说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3. (2023高二下·广州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仁宗景祐元年冬十月,除范仲淹为礼部员外郎。仲淹先以谏废后事贬睦州,至是复召。时御史台辟石介为主簿,未至,即论事坐罢。欧阳修贻书责中丞杜衍曰:“介足未履台门,已用言事见罢,可谓正直不畏避矣。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为御史。”衍不能用。三年五月,范仲淹以吕夷简执政,进用多出其门,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进退近臣,不宜全之宰相。”夷简不悦。仲淹闻之,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弊。夷简诉仲淹越职言事、引用朋党。仲淹落职,知饶州。集赞校理余靖上言:“仲淹以讥刺大臣。重加谴谪, 傥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请改前命。”坐落职监筠州酒税。馆阁校勘尹洙上书曰:“仲淹忠谅有素,臣与之谊兼师友,则是仲淹之党也。今仲淹以朋党被罪,臣不可苟免。”夷简斥监郑州酒税,寻改唐州。欧阳修贻书责高若讷曰:“仲淹以非罪逐,君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怒,上其书,修贬夷陵令。时朝士畏宰相,无敢送仲淹。独龙图直学士李纮、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之。或以诮质,质曰:“希文贤者,得为朋党,幸矣!”馆阁校勘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誉仲淹、靖、洙、修而讥若讷。 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苏舜卿上书曰:“孔道辅、范仲淹刚直不挠,致位台谏 , 虽改他官,不忘献纳。二臣者,非不知缄口数年,坐得卿辅。 盖不敢负陛下委注之意,皆罹中伤,窜谪而去。使正臣夺气,鲠士咋舌,目睹时弊而不敢论,此患之大者。”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B . 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奥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C . 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D . 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礼部,古代官署名,是六部之一,主管礼仪、财政、学校等事宜,长官为礼部尚书。 B . “全委之宰相”与“委命下吏”(贾谊《过秦论》),这两句中“委”字的意思相同。 C . “修坐贬夷陵令”与“正襟危坐”(苏轼《赤壁赋》),这两句中“坐”的意思不相同。 D . 台谏,对御史和谏官的泛称。“台”指御史,专司纠弹;“谏”指谏官,职掌谏言。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欧阳修认为石介直言敢谏,论才干不只可以担任主簿,甚至可以做御史,因而在石介被罢免主簿一职后写信责备中丞杜衍,但杜衍未予理睬。 B . 范仲淹对执政人吕夷简任人唯亲的做法十分不满并表示反对,遭到吕夷简的打击报复,结果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多个正直的官员受到牵连。 C . 范仲淹被贬为饶州知府,集贤校理余靖和馆阁校勘尹洙、蔡襄等人都对此事表示不满,而大多数朝廷大臣畏惧权臣,不敢为范仲淹送行。 D . 宋仁宗景祐年间,朝廷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宰相吕夷简、中丞杜衍、司谏高若讷相互勾结,对正直的大臣无情打击,余靖等人纷纷抗争。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傥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

      ②盖不敢负陛下委注之意,皆罹中伤,窜谪而去。

    5. (5) 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与范仲淹被贬有什么关系?请简要说明。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 4. (2023高二下·广州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薛居士和州读书

    严维

    孤云独鹤共悠悠,万卷经书一叶舟。

    楚地巢城民舍少,烟村社树鹭湖秋。

    蒿莱织妾晨炊黍,隅落耕童夕放牛。

    年少不应辞苦节,诸生若遇亦封侯。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孤”饰云,以“独”饰鹤,表面写物,实是写人,表现人的孤单。 B . 第二句写薛居士前往和州,“万卷”与“一叶”对比意在突出船只之少。 C . 颔联写薛居土读书之地和州的环境:正值秋季,人烟稀少,雾笼村庄。 D . 颈联是对薛居士到和州后生活状况的想象,表现出了乡间生活的特点。
    2. (2) 诗歌的尾联有什么含意?在全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6. (2023高二下·广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熊培云说:“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请挪动其中一个数字,使“ 101-102=1”这个等式成立。

    一般人都想不到答案是“ 101-10²=1”。熊培云分析原因时说:想来是因为思维定势吧。一说到挪动,首先与最后想到的都是左右挪动,陷于一种横向的思维,一种左右的思维之中,很少有一种向上的维度。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以“自由在高处”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7. (2023高二下·广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科院院士施蕴渝,1960年考入中科大生物物理系,自此她与生命科学结下了①        。多年来,她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取得诸多创新性成就,为中国生物核磁共振研究在国际上占有②       作出了贡献。

    施蕴渝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儿时的经历让她意识到,个人命运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父亲施士元是受居里夫人指导的物理学博士。毕业后,时年25岁的施士元回国任教,成为中国核物理学研究和核物理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施蕴渝看来,科研报国的精神在父亲身上展现得③        , 他的言传身教,也激发了施蕴渝投身科研的热情。上世纪70年代,施蕴渝和同事们迫切想跟上国际学界,为了快速推进项目,她和同事跑遍了上海的图书馆,查文献、翻资料,连续熬了两个星期,就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申请书写完。上世纪90年代初,她领导的研究组解析了系列重要蛋白质的溶液结构,揭示了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功能意义。

    如今,满头银发的她依旧每天步履匆匆地到实验室工作。她认为,每一个新的领域都有大量知识需要学习,探索不可止步,研究不能停歇。登山的快乐不仅仅是在抵达山顶的那一刻,更是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之中。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句类型并修改,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8. (2023高二下·广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代,士大夫文化盛行。他在《论语(宪问)》中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他所提倡的“君子”,被他赋予了强烈的德行色彩。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等。他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不同于自私自利的小人(指总为自己考虑的德行不高的人),需要通过克制自我欲望来提升道德水平。

    孔子强调应当克制肆意妄为之私欲,正身直行,寻求惩治罪恶、消弭怨恨之方法,通过正当途径待其时而报之,以回护恩德。举例而言,轻微的口舌之争,① _____。

    倘使言辞激烈、行为过当,则可以起而行动,诉之于衙署,② _____,如江秋莲诉刘暖曦生命权纠纷案,就是靠法律来解决问题。有时也需要含蓄隐忍,待时而报,如孙膑两败庞涓以报失足之痛。当然,这并不是说倘若面对生命危险,③_____,孔子是很反对这种迂腐做法并非常重视生命的,我们应当视事情之轻重缓急,在符合直道原则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回报方式,正当防卫就是这类方式。

    1. (1) 下列对材料第一段中标点符号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宪问)》”中的括号应删掉,并在“论语”和“宪问”之间加间隔号。 B . “君子”的引号表示强调,与“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引号用法不同。 C . 省略号和后面的“等”字作用相同,属于重复使用,所以它们两者中应去掉一个。 D . “自私自利的小人”后面的括号,表明其中的内容是对前文的补充,有强调意味。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