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05-27 浏览次数:3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运用(30分)
  • 1. 根据要求默写古诗文。
    1. (1) 风声一何盛,
    2. (2) 黄鹤一去不复返,
    3. (3) 树树皆秋色,
    4. (4) ,谁家新燕啄春泥。
    5. (5) 《渡荆门送别》中,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眷念故乡、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
    6. (6) 请把《使至塞上》默写完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发动机的páo xiào 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
    2. (2) 母亲那宽厚rén cí 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3. (3) 他在客厅里zhèng jīn wēi zuò 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4. (4) 还没有等观众从yǎn huā liáo luàn 中反应过来……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大的建树 , 只要你善于发掘快乐,再平凡的工作也是有意义的。 B . 恒大队锐不可当 , 尤其是那几位年轻中国小将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足球的未来。 C . 乳源瑶乡以乳桂经济走廊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让自然景观惟妙惟肖。   D . 站在张九龄故居前,我不禁浮想联翩 , 时空转换,似乎看见了这位宰相勇于直言皇帝进谏的场面。
  • 4. (2021·哈尔滨) 对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要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坚定跟党走、听党话的决心。将“跟党走、听党话”调整为“听党话跟党走”。 B . 通过学校组织的经典诵读活动,使孩子们领悟了文学之美。删掉“通过”或“使”。 C . 我们要发展科技创新的作用。将“发展”改为“发挥”。 D . 看到盛开的丁香花,他马上渐渐地停住了脚步。将“盛开”改为“绽放”。
  • 5. 综合性学习。

        2022年8月23日,由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广东省体育局、韶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广东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乳源瑶族自治县隆重开幕。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开幕式,国家民委及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莅临大会指导。

        本届运动会的主题是“相会岭南新瑶乡,携手奋进新时代”,开幕式分为入场式和演出两个部分,总时长约120分钟。在入场式上,22个代表团依次入场,除了运动员列队入场,部分代表团还带来30秒的驻停表演,短短的时间浓缩了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一次次点燃着现场观众的热情。文艺展演以“相会岭南新瞩乡,携手奋进新时代”为主题,《天地一家》《山海一家》《中华一家》等篇章相继上演,充分体现我省各族儿女“中华民族一家亲,携手奋进新时代”的美好愿景。

    1. (1) 请概括上面这则消息的内容(不超过30字)。
    2. (2) 开幕式演出的时候,舞蹈节目《中华一家》后,是乳源本地特色歌舞《瑶鼓响起来》,请你为节目主持人写这两个节目之间的串词。
  • 6. 名著导读。

    材料1   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胡愈之

    材料2   1936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这些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一本书。

    1. (1) 材料中的“他”是 (人名),“他”写成的这本书名是
    2. (2)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当代中国青少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时代虽然不同,爱国一脉相承。请结合书中人物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谈谈对你成长的启示。
二、阅读(4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 , 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敝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 , 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 , 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本文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

    【注释】①巨阨(è):巨险。陁:险阻重地。②禹:大禹,传说中夏朝的第一代君主。③赑(bì)怒;形容气势壮大。④《慎子》: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慎到的著作。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略无

      王命急宣

      ③哀转久

    2.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 (3) 请用3处“/”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4. (4) 乙文与甲文“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哪一句?
    5. (5) 下列对甲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 . 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 C .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 . 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出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本地话。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方言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客家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5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6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客家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摘自“E网论坛”,有删改)

    【材料二】学者的言论

    “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1. (1) 第一则材料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2. (2) 平时与你父母交流都是用客家话的奶奶,正在客厅用蹩脚的普通话教你那不到一岁的小妹妹说话,请结合材料内容,你会对奶奶说什么?
    3. (3) 有学者建议:在粤北山地区,应该让客家话、粤语等方言作为第二课堂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赞成这个建议吗?请说出两点以上理由。
  • 9. 阅读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①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唯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1. (1) 本文记叙了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情?
    2. (2) 文中第④段“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这一对老舍先生的称呼为什么说取得好呢?
    3. (3) 关于老舍先生的大事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
    4. (4) 通过阅读本文,你认为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作文(50分)
  • 10. 作文

    有一种甜,是妈妈不变的唠叨;有一种甜,是父亲冷冰的话语;有一种甜,是老师严厉的神情。

        有一种甜,是学习上的先苦后甜;有一种甜,是你穿着厚厚的外衣,努力拼搏;有一种甜,是你一次次被否定,一次次再出发。

        还有一种甜,是你自信大增时的欢喜,是你成功展示自己时的激动,是你超越自我时的莫大快慰,是你与人为善时的内心快乐……

    要求:请以“有一种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左右的作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