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悲剧意识而言,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恰恰相反,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几乎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是中国所有文化的底色。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奠基期,也是中国社会、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感觉最强烈的一个时期。正是这种强烈的悲剧感觉,带来了中国书面文化的第一期的大繁荣。先秦思想家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争的时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们比古希腊的悲剧家更清醒地意识到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分裂和对立,更了解人类在世界上的悲剧性地位,因而也有更强烈的悲剧意识。
老子的哲学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天人分裂、天人对立的敏锐感觉之上的,建立在人的悲剧性存在的基础之上的。他以自己的方式描述了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宇宙的发展就是由统一到分裂的过程,是天人分裂的过程。在这种分裂和对立之中,“天”是不变的,天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导致这种分裂的原因完全在于人,在于人的欲望、意志和智慧,即人的主体性、人的力量。正因为这种分裂、这种对立,人的苦难开始了。人要杜绝自己的苦难,必须“绝圣弃智”,必须“去私去欲”,必须放弃自己的意志追求。亦即放弃人的独立性,“返璞归真”,重新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
孔子的学说是与老子的学说不同的,但在其哲学基础上则是相同的。他的学说也是在意识到“天”和“人”的分裂和对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是在放弃人的独立性以实现“天人合一”理想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道家的宇宙论成了儒家经典《易》的哲学基础,成了宋明理学的一个有机组成成分,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从儒家学说本身是产生不出真正的悲剧精神的。但是,它的基础仍是悲剧意识,“忧国忧民”仍是儒家知识分子立论的基点。在他们所维护的“道统”受到严重的威胁之时,在多数腐儒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的同时,确也有极少数儒家知识分子能够挺身而出,表现出一时的激情,表现出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但这类儒家知识分子的英雄主义同精卫、夸父、刑天的英雄主义仍然是极不相同的。
法家知识分子常常表现出比中国任何一派知识分子都更为强烈的激情,也常常表现出更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精卫、夸父、刑天的英雄主义表现为反抗强权,而法家知识分子的英雄主义则表现为维护强权。法家学说也产生在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产生在诸侯争霸的政治实践中。他们往往是一些来自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他们也有强烈的悲剧意识,但这种悲剧意识更建立在自己地位的低下上,建立在自己的政治才能没有施展的机会的缺憾中。
总之,产生于先秦而深刻影响了后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这三种文化学说,都建立在各自的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但都程度不同地否定了人的悲剧精神,否定了人在自己实际生命体验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激情,以及由这激情决定的悲剧精神。这使中国后来的悲剧作品离开了中国古代神话中曾经存在的悲剧美学形态,也更多地离开了古希腊的悲剧美学形态。但中国文化仍然是充满悲剧意识的,而这悲剧意识也决定了中国文学中存在着源远流长的悲剧性作品。只是中国的悲剧性作品与西方的悲剧性作品有着极不相同的美学特征。
(摘编自王富仁《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材料二:
何谓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或悲剧精神,是指对于人生的悲剧感和积极寻求对悲剧人生进行艺术观照和抗议的心理能量、动力和意向的总和。
中华民族曾遭受过深重的苦难。残酷的阶级压迫与奴役,频繁的战祸与动乱,血腥的杀戮与毁灭,这些曾弥漫于中国古代社会。对苦难现实的深切体验和由之而生的对生命存在形式的“忧患意识”,是最深沉的“生命悲剧感”,它仿佛一条粗大的长线贯穿于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路历程。正是这种“忧患意识”和“生命悲剧感”作为一种心理“基因”,历史地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
中国古代悲剧创作在情节上追求“奇巧”,可以看作是对唐代文言短篇传奇小说“奇”的特征的继承。中国古代悲剧正是凭借其奇巧性、特殊性与不落俗套的情节设计进而感染、刺激和震动观众。例如《窦娥冤》,在真实的现实主义描写中充满了奇巧的特色,如蔡婆巧遇张驴儿父子,借助这个“巧遇”引出窦娥与社会恶势力的矛盾冲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使舞台上出现了奇异的景象,三伏天竟然漫天大雪,刽子手惶恐地退下去,正气压住了邪恶。作者正是以这浓厚的浪漫主义奇异手法渲染了窦娥的反抗性格和凛然正气,增强了悲剧气氛和感人力量。
虚幻在中国古代悲剧情节中的表现可分为梦幻、仙幻和鬼幻,实质上都是以幻写真,或是作为人物命运完美化的手段。中国古代悲剧十分注重“梦”的描写,以梦写真,真幻混同,这也可以看作是人们下意识的精神追求的显在表现。以梦写真的杰出范例有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等。仙幻的描写在中国古代悲剧中也很突出。处于“天宫”的仙境是“三界”中唯一令人向往的虚幻之地,也是中国人对“今生”结束后归宿的最高层次的理解。
西方古典悲剧所表现的人与命运之间的冲突、人自身的性格冲突是必然的,是尖锐激烈的,是不可和解的,通常以一方甚至双方的毁灭告终。中国古代悲剧冲突的双方往往是两种伦理力量——善良正义与邪恶奸诈,造成主人公困境的奸恶力量在剧情发展中往往会为另一种更强大的代表公正、正义的力量所压制,所以中国古代悲剧的情节,很少有一悲到底的形式,让剧中人物由顺转递,以逆境结束的也极少,一般都是让悲剧人物由逆转顺,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
(摘编自刘利《中国古代悲剧意识及其文化根源》)
客轿
赵淑萍
郑店王来了兴致,今天去姚城,打算特地去看一场戏。
天蒙蒙亮,他就出发了。他穿了双半旧不新的草鞋,兜里塞了一双布鞋和两个馒头。出门前,特意经过儿子的房门口,顺手一推,这小子睡觉居然又没闩门。房里一股酒气,鼾声打得像响雷。“真是前世作孽,出了这个败家子儿。"郑店王长叹一声,步子沉沉地上了路。
“郑店王,出门办事?”路上的人半是招呼半是讨好。郑店王说:“姚城今日有滩簧班子,我去看看。”对方说:“你舍得跑那么远的路去看一场戏?”郑店王自顾自走去,脚步轻盈起来。
“死老抠,那么长的一溜店,还穿着破草鞋装穷。”招呼的人冲着他走远了的背影咒上一句。
出了竹岙村,一轮残月隐在天空,东边云层一抹绯红,日头立马就要蹦出来。郑店王的脸渐渐舒展开来,嘴里还哼起几句跑调的滩簧。他似乎想见戏场子里敲锣打鼓,生旦们齐齐地等着他到场呢。他没别的嘴好,就是恋着戏。到了横河镇上,几顶客轿闲置在路边,轿夫们一见是他,生意也懒得兜。“打咱做生意起,这土财主就没坐过轿子。”一个长个子嚷嚷着。“哼!哪一天他坐了,除非是他死老婆又娶亲了。”一个矮胖子悻悻地说。可人家郑店王正常着呢,您没看见,郑店王悠悠穿着草鞋走着呢!想着自己不坐轿,等于又多了一笔进账,他心里乐开了花。
郑店王穿了一身做客的马褂,他不想让城里人看不起他,似乎,看戏就得有相称的服装,他跑这么远去看戏,可他从来没在竹岙村大大方方地看过戏。每年有草台班子在乡村巡回演出,每个地方的乡绅、财主、富农总归得出点钱,请村里人看几场戏。这对于他,简直是割他的肉要他的命,每当这时候,他总是借故东藏西躲。开戏了,锣鼓一响,他坐立不安,就像有无数条小虫在咬他的内脏,但他又不敢露面。他知道,出了钱的族长太公、王财主等就坐在台前的一排好位置,抽着旱烟嗑着瓜子扬扬得意。他也怕村里人看见他,讽刺他只进不出。只有夜里戏演到后半场的时候,他才把那顶旧旧的绍兴毡帽往下一拉,鬼鬼祟祟地向戏台走去。今天,姚城有戏,他可以痛痛快快地看了。
他一进城,见无人注意他,就悄悄换下草鞋,拿出崭新的布鞋套上,气派地往戏场走。
戏是白看的,姚城的戏班到底比村里的要好些。那个唱花旦的娘们还真俊俏,像一枝杏花一样新鲜、水灵。上午的戏等他去时就结束了,他很不甘心。中午,吃了两个冷馒头,在树荫下等,下午倒是完整地看了一场。傍晚,他狠狠心买了一碗凉粉和一包豆酥糖,嘴里、眼里都不停地“吃”,那心也忙得蹿上台子。夜里八点光景,他恋恋不舍地离开戏场,满脑子还都是戏里的人在走在唱。想想住旅馆得花一笔冤枉钱,倒不如赶夜路来得凉爽,他又换上了草鞋。
几乎呈湛蓝色的月亮慢慢地在明净的天空中移动,最后躲到乌云里。郑店王高一脚低一脚地走着,好几次险些摔倒。可刚出城不远,后面隐隐有亮光,原来是顶客轿上来了。渐渐地,亮光映出他贴着地的影子,影子如航船,直往前奔,等到身影缩回脚下,客轿超过了他。“今天尽是好运气,有轿子上的灯笼照路。”他想。
他前边,灯笼照出亮晃晃的路,再远就朦胧了。眼见到了岔路口,那客轿拐进了他要走的那条路,那是通向横河的路。他乐了,心里喊:“老天保佑,这轿正和我同路。”今天这日子择得好,不仅看了戏还借了光。
客轿一进横河镇,他揣摩,坐轿的人必定在这下轿,谁能这么阔雇客轿?肯定是镇上的阔佬。那么,黑灯瞎火里,竹岙村的路就难走了,仿佛即将双眼被人蒙起黑布,他心里畏惧起来。
可是,客轿居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仍执着前行,穿过街路,转入了他熟悉的土路,那条路正通往竹岙村,这么巧,就像事先约定的一样。
灯笼照得土路清清楚楚。他琢磨,客轿里坐的是谁?村里,还有谁实力能跟他相比?要不,就是姚城的富商来村里走亲戚?赶夜路,一定有要紧的事儿。他的心亮堂堂的,想,这是吉兆。
不知不觉,客轿进了村。该各投门户了,可是,那客轿仿佛要照顾到底,径直往他要去的方向走。
不出一会儿,客轿竟然停在他家的院门前,他脑子搜了个遍,也没有姚城的亲戚。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像一团圆圆的火球照在自家的院子里,只见轿子里走出一个熟悉的人影。
郑店王赶上前。儿子怔了一下,说:“爹,这么晚了,你还刚打烊呀?”
郑店王指着儿子,气得不行,挥舞着手说:“你这孽障,我穿着草鞋赶路,你乘着客轿摆阔,我辛辛苦苦攒钱,还不叫你给败光了?你去姚城做什么?”
儿子吞吞吐吐地说:“解……解个闷呗。”
郑店王脱下草鞋,高举在手中,撵着儿子追着打。郑店王老婆一把推开门,披头散发,一头撞在郑店王胸口,接着儿子儿啊嚎起来。郑店王跌倒在地上,半边身子撑在地上,气得胡子直抖起来,用手指着儿子骂道:“畜生呐畜生。”
月光如银,郑店王家的院子,成了戏场。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仇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节俭》)
①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②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雨过偶书①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①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此诗大约作于熙宁七年(1074)夏秋。自去冬至今春,大旱。作此诗时,变法已历六载,一些新法的功效业已呈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中国书法产生、衍变的历程和中国文字 。在印刷术广泛应用之前,文字需要以书写来呈现,汉字之美也通过书法的形式得以展现。文字与书法不仅是记录中华文明的工具与载体,更是中华文明 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源头活水”。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开展,丰富的书法资源将得到更系统的挖掘展现和整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的汉字是世界古文字中至今唯一不间断地使用和发展的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字。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更应守正创新,对书法文化资源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系统梳理和探寻书法资源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对新出土发现的大量简牍帛书、金石碑刻等,应尽快整理、深入研究。不仅要在学术领域产生有深度的研究成果,更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群众 、深入浅出的书法通识类读物,并要注重新媒体的运用推广,让优秀的书法文化资源在当代多元立体化展现与传播。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红旗渠纪念馆的相关数据进行统一规划和处理,要确定红旗渠纪念馆的数据来源和组成:红旗渠纪念馆自身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通过红旗渠纪念馆衍生出来的数据。
:数据格式多,数据相关性差,数据价值密度低。要符合大数据技术的相关处理准则,在大数据分析前对非结构化数据展开大量的清洗工作,满足智慧博物馆大数据分析的功能需求。在进行非结构化数据的数据清洗之前,一定要确立项目需求分析。只有思考清楚这些问题,对于非结构化数据的清洗 , 才能从众多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清洗出对智慧博物馆建设有意义的数据。大数据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与可视化等几个层面的内容,而这几个层面 。只有提前完成了数据采集工作,才能进行数据存储、处理和可视化工作,否则就相当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数据采集和存储工作也要根据数据处理和可视化的反馈结果进行适当调整,以使得整个智慧博物馆大数据系统更加完善和符合实际的需求。
子路自比南山生长的竹子,不须煣烤加工,自然长得笔挺。把它砍下来,做成竹箭,就能射穿犀牛的厚皮。那又何必还要学习呢?孔子则说,“如果把竹箭的后尾装上硬羽,箭首装上磨得尖锐的箭头,箭不是能射得更深吗?”子路由此心悦诚服,拜入孔门。
唐时怀素拜邬形为师学习书法。邬形是“草圣”张旭的弟子,邬形倾囊传授。有一天他对怀素说,张旭学书法不是拿着字帖学的,而是去看秋风吹过,孤蓬在天上飞的样子,他看到风吹过来,沙子在天空中盘旋的样子,他觉得这才是书法的范本。最终,怀素的草书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
袁枚《随园诗话》:“人闲居时,不可一日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我的成才观”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