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鹤岗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5月期...

更新时间:2023-06-06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中考试
一、
  • 1. (2023高二下·鹤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考察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序列,儿童视角的存在几乎是一片荒芜。这是一个完全可以理解的事实,在儿童没有取得“人”的资格的年代里,儿童的感受和对世界的体认自然就被创作者放逐在了文本之外。中国现代小说中儿童视角的出现和之后的长足发展,是以五四时期“人”的发现和儿童的发现作为理论的坚强依托的。当时社会开始意识到儿童的重要性,儿童作为未来的人的萌芽获得了独立人格的尊重,具有了与成人同等的地位,自然也就获得了与成人同等的话语权,开始拥有了表达对世界的感受的权利。在儿童视角被发现之前,成人的全知视角是弥漫在整个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中的一种传统叙事模式,全知全能的成年“说书人”雄踞于中国小说界上千年。

    (摘编自王黎君《儿童视角的叙事学意义》)

    材料二:

    儿童视角是儿童文学的核心叙事视角。选择儿童视角的叙事者成人作家,由于身心的变化与人生经历的复杂,实际上已不可能复归纯真的儿童状态。成人作家在儿童文学创作中选取“儿童视角”,首先必须使自己来一番角色转换,使自己重新“回到”童年状态,以儿童的感受形式、思维方式、叙事策略和语言句式,去重新诠释和表现对象世界。对此,陈伯吹曾有过非常形象的表述:“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陈伯吹在这里说的实际上正是他积数十年创作经验所得出的一条定律:真正为儿童写作就必须选择与坚持“儿童视角”。

    英国作家格尔姆在《怎样为孩子写书》中认为:“想开采这个矿脉的诸君,必须留心的是,绝对不可以认为是小孩的东西嘛,随便写写就可以了,或者以为有诚意写作,就会获得儿童的感激,这种自我陶醉或随便的想法是很严重的错误。如果你想成功,必须有相反的态度,也就是放弃命令的姿态,准备一切服从小孩,因为小孩是在支配你的写作。”“准备一切服从小孩”,这就明白无误地说明了为儿童写作必须转变角色与立场,必须从“成人中心”转变到“儿童本位”,“回归”童年状态。儿童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的感悟,唯有与他们平等对话才能真正传达出他们的所思所想,笔下的世界才能成为真正的儿童世界,或者说儿童憧憬的世界。如果忽视或轻视儿童的感情、感悟,或想当然地以成人的经验取代儿童的经验,那么作家创造出的世界只能是成人的儿童世界,而不是儿童的儿童世界。

    儿童文学作家大多是人生经历丰富的成年人,这就要求作家应该沉潜于儿童的心灵世界中,同儿童的精神息息相通。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有不一样的判断尺度,也少有成人社会中的功利主义色彩,因而更能表现出人性真实的一面。儿童文学作家要表现的是儿童“绝假存真”的生命本真,而不是只对儿童的稚态童真做表面的叙写。自从儿童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出现以来,所有经典的、传世的儿童文学作品无不包含着作家对儿童独特精神状态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常说的儿童文学作家的“童心”也即此意。因此,以儿童视角创作的作品常常以“卫护童年”的主题出现。一般说来,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作家从儿童自身生活层面与儿童经验世界入手直接描写儿童生活、关注儿童心灵的作品,大多属于儿童视角。还有不少作品直接以第一人称切入,主人公以儿童“代言人”的身份出场。

    (摘编自王泉根《谈谈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

    材料三:

    《岁月神偷》影片从一个孩子的视角看小人物家庭的命运起伏、岁月的无情。这种儿童视角的叙事方式,不仅拉近了观众与人物的距离,也淡化了故事中死亡、潦倒的痛楚和悲伤,继而产生了一种“间离效果”和独特的悲剧美。

    在影片中,儿童视角的“间离效果”主要表现在儿童对暴力、政治、性等方面的间离。不同于成人视角对世界的认知思维,儿童以其视角面对成人世界的问题,他们感知的选择性相对较弱,对生老病死的经历和感受更加趋向无意识的陌生,往往跳出既定的认知范畴,在情感和心理上产生一种突然的疏离感。尤其面对成人世界金钱、权力、欲望下的种种黑暗与不公,作为儿童的生命体态会本能地弱化,剥离覆盖在现实世界表层的虚伪和谎言,更原生态地呈现生活的内核,从而使作品涂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

    因此,在罗进二的童年里,经历了台风下的老屋坍塌、哥哥的生病死亡、一家人的艰难生计后,他用一个孩子的思维和方式去学会成长,学会懂事,开始认真学习,祈求用偷来的米字旗、夜光杯填满“苦海”去化解生命中接踵而来的苦难,换回哥哥宝贵的生命。面对死亡的逼近、哥哥的离去,在他眼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的悲剧美,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让观影者从一个儿童身上感知到对生命、爱与信仰的体悟,更像是一首关于小人物成长的诗歌。

    (摘编自徐潇潇《浅析儿童视角的叙事美学——以电影〈岁月神偷〉为例》)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视角中几乎没有儿童视角,儿童视角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 B . 成人作家以“儿童视角”创作,首先要完成角色转换,必须使自己重新“回到”童年状态。 C . 成人作家写儿童文学不只是模仿儿童的口吻,更重要的是能够回到孩子的视角,使作品符合儿童的认知思维。 D . 以儿童的视角去面对成人世界的问题,往往可以起到淡化悲剧的作用,使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儿童视角的运用丰富了中国小说的叙事视角,使成人视角的雄踞局面有所改观。 B . 材料二中引用英国作家格尔姆的话,是为了证明“回归”童年的重要性。 C . 作品是否运用儿童视角,要看其内容是否描写儿童生活、关注儿童心灵。 D . 儿童视角并非儿童文学的专利,成人文学里同样有儿童视角的作品。
    3. (3) 下列作品中,没有运用“儿童视角”的一项是(   )
      A . 英国作家狄更斯创作的《大卫•科波菲尔》。 B . 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C .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 D . 铁凝的短篇小说《哦,香雪》。
    4. (4) 请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分析《呼兰河传》之《小团圆媳妇之死》片段中“儿童视角”的表达效果。

      大神打着鼓,命令她当众脱了衣裳。衣裳她是不肯脱的,她的婆婆抱住了她,还请了几个帮忙的人,就一齐上来,把她的衣裳撕掉了。

      她本来是十二岁,却长得十五六岁那么高,所以一时看热闹的姑娘媳妇们,看了她,都难为情起来。

      很快的小团圆媳妇就被抬进大缸里去。大缸里满是热水,是滚热的热水。

      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不一会,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地在大缸里边站着,她再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也跳不出来了。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露着一个头。

      我看了半天,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满脸的汗珠,满脸通红,红得像一张红纸。

      我跟祖父说:

      “小团圆媳妇不叫了。”

      我再往大缸里一看,小团圆媳妇没有了。她昏倒在大缸里了。

      【注释】节选于萧红的《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的童养媳,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说当众泡在滚水里洗澡可以镇邪),烫一次昏倒一次。小团圆媳妇后来被折磨致死。

  • 2. (2023高二下·鹤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炉边(节选)

    沈从文

    大门前,因为宽敞,一些卖小吃的,到门前休息便成了例了。日里是不消说,还有那类在一把无大不大的“遮阳伞王”(那是老九取的名)下头炸油条糯米糍的。到夜间呢,还是可以时时刻刻听得一个什么担子过路停下的知会,锣呀,梆梆呀,单是口号呀,少有休息。这类声音,在我们听来是难受极了。每一种声音下都附有一个足以使我们流涎的食物,且在习惯中我们从各样不同的知会中又分出食物的种类。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

    一个敲小锣卖丁丁糖的又在门前休息了。我知道,这锣的大小,是正如我那面小圆砚池,是用一根红绳子挂在手上那么随随便便敲着的。许是有人在那里抽了签罢,锣声停下来,就听到一把竹签子在筒内搅动的响声了。又听到说话,但不很清楚。那卖糖的是一个别处地方人,譬如说,湖北的罢。因为常听他说“你哪家”;只有湖北人口上离不得“你哪家”,那是从久到武昌的陈老板的说话就早知道了。

    在他来此以前,我似乎还不曾见过像那样敲着小锣落雨天晴都是满街满巷走着的卖糖的人。顶特别的是他休息到什么地方时,把一个独脚凳塞到屁股底下去坐,就悠悠扬扬打起那面小锣来了。我们因为欣赏那张特别有趣的独脚凳,白天一听铛铛的响声,就争着跑出去。六弟还有一次要他让自己坐坐看,我们奇怪它怎么不会倒,也想自己有那么一张,每天让我们坐着吃饭玩,还可以扛到三姨家去送五姐她们看。

    大的木方盘内,分划成了许多区。每一区陈列糖一种。有的颜色式样虽相同味道却两样,有的样子不一样味道却又相同。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吃来是又凉又甜的。有成片的姜糖,味道微辣。圆的同三角形的各种果子糖,大的十枚五枚,小的两枚一枚。藕糖就真像小藕,有孔有节。红的同真红椒一般大的辣子糖,可以把尖端同蒂咬去,当牛角吹。茄子糖则比真茄子小了许多,但颜色同形式都同,把茶倾到茄子中空处再倒到口里去也很甜。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顶小的同一个拇指那么大,大的如执鞭的财神、大肚罗汉,则一斤糖还不够做一个。那湖北人,把菩萨安放在盘子正中,各样糖同小菩萨,则四围绕着陈列。大菩萨之间,又放了一个小瓶子,有四季花同云之类画在瓶上。瓶子中,按时插上月季、兰、石榴、茶花、菊、梅以及各样应时的草花。抽糖的签筒也拿出来了。签从一点到六点各六根,把这六六三十六根竹签管束在一个外用黄铜皮包裹描金髹过的小竹筒内。“过五关”的抽法是一个小钱只能得小菩萨一名。若用铜元,若过了三次五关以后,胜利还是属于自己,则供着在盘子正中手里鞭子高高举着的那位财神爷就归自己所有了。三次五关都顺顺当当过去,这似乎是很难;但每天那湖北人回家时那一对大财神总不能一同回家,似乎是又并不怎样不容易了。

    等了一会,外面的签筒还在搅动。

    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

    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

    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

    “去罢。”九妹用目答应我。

    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又看着母亲老实温驯的说,“娘,我去买点薄荷糖吃罢!”

    “他们想吃了,莫听他们的话。”

    “我又不抽签,”九妹很伶便的分解,都知道妈怕我们去抽签。

    “那等一会粥又不能吃了!”

    本来并不想到糖吃的九妹,经母亲一说,在衣兜里抓数着钱的那只手是极自然的取出来了。妈又说必是六生的怂恿。这当然是太冤屈六弟了。六弟就忙着分辩,说是自己正想到别的事,连话也不讲,说是他,那真冤枉极了。

    六弟说正想到别的事,也是诚然。他想到许多事情出奇的凶:那位像活的生了长胡子横骑着老虎的财神爷怎么内部是空的?那大肚子罗汉怎么同卖糖的杨怒山竟一个样的胖实!那个花瓶为什么必得四名小菩萨围绕?

    签筒声停止后,那铛铛铛漂亮的锣声便又响着了。这样不到二十声,就会把独脚凳收起来,将盘子顶到头上,也用不着手扶,一面高兴打着锣走向道门口去罢。到道门口后,把顶上的木盘放下,于是一群嘴边正抹满了包家娘醋萝卜碗里辣子水的小孩,就蜂子样飞了过来围着,胡乱的投着钱,吵着骂着,乘了胜利,把盘子中的若干名大小菩萨一齐搬走。眼看到菩萨随到小孩子走尽后,于是又把独脚凳收起,心中装了欢喜,盘中装了钱,用快步的跑转家去罢。回家大约还得把明天待用的各样糖配齐,财神重新再做,小菩萨也补足五百数目,到三更以后始能上床去睡,……为那糖客设想着,又为那糖客担心着财神的失去,还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 , 糖客是当真收起独脚凳走去了。

    “那丁丁糖已经过道门口去了!”六弟嗒然的说。

    “每夜都是这时来。”我接着说。

    “娘,那是一个湖北佬,不论见到了谁个小孩子都是‘你哪家’的,正像陈老板娘的老板,我讨厌他那种恭敬,”九妹从我手上把那本字课抢过手去,“娘,这书里也画得有个卖糖的人呢。”

    妈没有做声。

    湖北佬真是走了。在鸭子粥没有到口以前,我们都觉得寂寞。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卖小吃的知会声,“我们”听到难受,原因是美食令人垂涎而欲望不一定能得到满足;听不到感到寂寞,原因是没有美食更谈不上欲望的满足。 B . 小说围绕“我”儿时家门前的小吃展开叙写,但又不仅仅是食物本身吸引人,比如卖糖人特别的生意用具、经营方法、待人之道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C . 兄妹三人对卖糖人的关注焦点并不相同,“我”只是垂涎糖的美味,六弟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而九妹则留意到他的为人,独具女孩子的细腻敏锐。 D . 母亲在小说中笔墨不多,但形象并不单薄,不让孩子们买糖,是管教严格,为孩子们预备鸭子粥宵夜、体谅孩子们的失望情绪等,则展现出她的慈爱。
    2. (2) 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人物冲突,但叙事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具有浓郁的散文风格和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B . 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出色,不仅通过“难受”“寂寞”“嗒然”等直接表现人物心理,更善于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C . 小说题为“炉边”,节选部分写的自然也是炉边的所见所闻,以“炉边”这个小小的空间去整合和囊括那么丰富的风物与人事,构思非常巧妙。 D . 小说语言含蓄蕴藉,意味深长,比如“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主要表达了小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
    3. (3) 小说对卖糖人所卖的糖做了非常详细的描写,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4. (4) 这篇小说表现出浓郁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
  • 3. (2023高二下·鹤岗期中) 文言文阅读

    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封丞相亮为武乡候,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乃官职,修法制,发教与群下曰:“夫参暑者,集众思,广忠益也。”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秋,八月,丁卯 , 以廷尉钟繇为太尉,治书执法高柔代为廷尉,是时三公无事,又希与朝政,柔上疏曰:“公辅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具瞻;而置之三事,不使知政,遂各偃息养高、鲜有进纳,诚非朝廷崇用大臣之义 , 大臣献可替否之谓也。古者刑政有疑,辄议于槐、棘之下。自今之后,朝有疑议及刑狱大事,宜数以咨访三公。三公朝朔、望之日,又可特延入讲论得失博尽事情庶有补起天听光益大化。"帝嘉纳焉。

    汉尚书义阳邓芝言于诸葛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即尊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以中郎将修好于吴。冬十月,芝至吴,时吴王犹未与魏绝,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吴王见之,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迅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吴王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绝魏,专与汉连和。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又可特延入讲/论得失/博尽事情/庶有补起天听/光益大化 B . 又可特延入讲论得失/博尽事情/庶有补起天听/光益大化 C . 又可特延入讲论得失/博尽事情/庶有补起/天听光益大化 D . 又可特延入讲/论得失/博尽事/情庶有补起/天听光益大化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约,这里是约定的意思,和《鸿门宴》中“怀王与诸将约”的“约”含义相同。 B . 见,此处可译为"我",和《陈情表》"慈父见背"的"见"含义相同。 C . 丁卯,为古代常见的天干地支计时法,干支相配以记年月日,文中是记日。 D . 三公,古代官职名称,秦以后多为虚职。三国时将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禅即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并主持了蜀汉的政务。他下发公文,多次鼓励群臣集思广益,积极上谏。  B . 州平等四人都曾向诸葛亮进谏,虽四人资质悟性有高低,建议未被全部采纳,但始终都与诸葛亮保持友好的关系 C . 当时三公没有具体事务,又很少参与朝廷的决策,廷尉高柔于是向皇帝进谏,希望发挥三公更大的作用,皇帝接受了建议。 D . 诸葛亮担心孙权会另起异心,影响两国之间的关系,于是派邓芝去和孙权修好。邓芝不辱使命,完成了任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遂各偃息养高、鲜有进纳,诚非朝廷崇用大臣之义。

    5. (5) 邓芝是用什么方法说服吴王与蜀汉联合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 4. (2023高二下·鹤岗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拟青青河畔草诗

    【南北朝】鲍令晖

    袅袅临窗竹,蔼蔼垂门桐。

    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台中。

    明志逸秋霜,玉颜艳春红。

    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

    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系仿写之作,描写的对象为美丽女子,也可能是诗人自身经历写照。 B . 诗中的女主人公非常怨恨自己的丈夫为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而抛弃了她。 C . 第九、十句中的“惭”“羞”,非常微妙地传达了女主人公微妙而复杂的心情。 D . 整首诗具有高古清澈的诗境与优雅轻倩的诗风,这与意象的选择不无关系。
    2. (2) 诗中多处使用叠词,有何效果?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2023高二下·鹤岗期中)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我们通过“  , ”这两句可以知道李密不但是家里的独子,而且至少是两代单传了。
    2. (2) 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
    3. (3) 描述蜀道开凿过程的句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2023高二下·鹤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装制造车间机器轰鸣,火花飞溅。“刀具要磨削得极其锋利,车工具时要_____(1)_______,微量地观察和进刀。”洪家光_____(2)_______,正在加工用于航空发动机零件的工装工具。

    1979年出生的洪家光,是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在洪家光看来,车工的一项关键技能便是磨车刀,许多高精度的零部件没有现成的刀具,他就从最基础的技术做起。白天工作之余,他上手练磨刀;晚上回家,他看书琢磨。为了研究不同刀具的特性,他曾花3个月时间跟不同师傅学习,练习磨出上百把质量好、精度高、不同功能和材质的刀具,边实践边总结,积累的心得笔记已有几万字。

    “真正的工匠不仅要坐得住‘冷板凳’,还要能_____(3)_______,巧思创新。”洪家光说。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器的心脏,其高速运转时,不能有任何偏差,近千片不同的叶片必须做到与叶盘完全精准对接。

    经过5年1500多次探索尝试,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洪家光和同事一次次记录、比对、观察、调整,终于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研发出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愿意。
  • 7. (2023高二下·鹤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绘画史上,        ①             , 便很快成为主流。这是西方所没有的。正为此,中国画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体系与文化体系。过去我们常用南北朝谢赫的“六法论”来表述中国画的特征,这其实是很荒谬的。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画尚处在雏形阶段;(     ),因为,文人画使中国画文人化。

    文人化是中国画的本质。在绘画之中,文人化致使文学与绘画结合;  ②  , 则是写作人与画家身份的合二而一。西方的写作人作画,被看做一种跨专业的全才;    ③        , 则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中国人常把那种技术高而文化浅的画家贬为画匠。这是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传统。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中国画真正成熟 B . 中国画的真正成熟,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 C . 中国画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真正成熟的 D . 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才使中国画真正成熟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8. (2023高二下·鹤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放下听筒,可是我仍在听着,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初时,舒缓如空蒙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接着如哔哔剥剥的火声。沸沸汤汤的水声又继之。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最后,响起震天动地的雷声。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拔云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编辑同志:我交过去的稿子,您是前天收到的,还是今天收到的? B . 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C .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D .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考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四、课内基础知识(共3小题,每题2分,共6分)
五、材料作文
  • 12. (2023高二下·鹤岗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尚书》有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而《史记》却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尚书》中“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意思是不顾惜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害大节,酿成终生的遗憾。《史记》中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干大事不用顾及小的礼节,讲大礼节不用顾及小的责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