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5月模拟冲刺训练...

更新时间:2023-06-30 浏览次数:4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3高三下·南江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边关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结合的景观形态,传递着历史文化内涵。边关出现在唐诗中,皆因丝绸之路的通达,开放的国家社会格局,文人墨客对漫游边塞、从军入幕的崇尚以及包括过所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限制等。相比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边关的文化意义更为抽象,象征性更强,所承载的感情也更为复杂。诗人多以社会现实为吟诵主旨,以点带面、由小及大、以虚带实,将边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战场形势。从军事意义上讲,边关地理位置重要。从唐诗中看,边关的“战火”已经烧入了诗歌意境,不管那些知名关隘是否正在发生着战事,诗歌中的征战杀伐都未曾真正停歇,皆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例如,唐彦谦《咏马》中“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借玉门关指边陲前线征战之地;李白《从军行》中"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体现出关防将士守卫家园、驱敌出境的豪迈气魄。

    其次是戍边之所。"关"是军防象征,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诗歌里有恢宏阔大的战场形势,也有单一渺小的个体自我。边关虽然承载文人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梦想,但毕竟是遥远的苦寒之地,长期在塞外驻守或是从军入幕不得志之人面对战争的惨烈、环境的荒凉、人情的冷漠生疏,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思念怨忿之情。而人们的情感是相通相应的,在亲朋远赴塞外前免不了“爷娘妻子走相送”,塞外兵士思念故人的情感也不会停歇。因此边关戍守之地,成了思归与念归的交汇。

    再次是阳关寄情。在涉及边关名称的唐诗中,有一类“阳关诗”较为特别,这源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的“阳关”指的是友人西行的必经关卡,有着明显的关外无故人的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其曲名便为《阳关三叠》或《渭城曲》,唐代许多诗人都曾提到。在他们的那些诗句中,“阳关”多已失去其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点,而以人文伴随意义,仅指代曲调词赋中涉及的劝酒、伤离别等某些特定含义。

    最后是家国分界。丝绸之路上的边关地理环境与中原地区差距较大,作为戍边之所的代表和军事战略要地成为内地与西域的分野、不同文化的分野、生死安危的分野、家国与异乡的分野,是物质与人文界限的共有载体。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年老思乡,向汉和帝上疏:“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外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由此可见,玉门关被汉人看作家国的分界,带有着深重的情感烙印。

    唐诗中的“边关”含义不再单一,表面。在人们的心目中,除了对距离、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的认知与定位之外,“边关”早已超越了军事防御或是征税、监管缉私的原有含义,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

    (摘编自邢宇晨《唐诗中的边关意象》)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代诗人在进行创作时,以点带面、由小及大、以虚带实地吟诵社会现实,将边关这一景观形态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B . 无论知名关隘当下是否安定平宁,唐诗中的征战杀伐无不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 C . 涉及边关意象的诗歌既描写恢宏的战场形势,也塑造渺小的个体,“关”是军防的象征,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 D . 年老的护边将领班超向皇帝上疏,用“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表达至死不渝的边关之情。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说唐诗中边关意象有历史文化内涵,后从四个方面具体阐释,最后总体概括。 B . 文章引用唐彦谦和李白的诗,是为了证明边关地理位置的重要和边关对诗歌情感抒发的影响。 C . 文章将“阳关诗”单列,是为了说明“阳关”既有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也有其人文伴随意义。 D . 文章结尾点明唐诗中的“边关”有多层含义,并再次明确“边关”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一论述重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诗中出现边关意象,与当时通达的丝绸之路、开放的国家制度和文人墨客对从军入幕的崇尚等社会因素有关。 B . 唐代文人将士们虽然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但面对塞外惨烈的战事、荒凉的环境及冷漠生疏的人情,无不产生思乡怨愤之情。 C . 据《全唐诗》记载,与王维相差一个世纪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仍吟诵“唱尽阳关无限叠”,足以见出“阳关”意象的流传久远。 D . 边关作为戍边之所的代表,早已失去其地理位置的含义,而成为生与死的临界、不同文化的分野、物质与人文界限的共有载体。
  • 2. (2023高三下·南江月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推动着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超过190万座的5G基站,星罗棋布。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汇集着数百万家数字化工厂,联网设备总数超过7000万台套。数字经济催生的产业新生态对经济运行效率带来很大的变化,从2018年到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6.8%,快于国内生产总值6.6%的年均增速,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率变革。

    这十年,数字化浪潮还重塑了社会分工。十年间,我国对199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两次修订。在最新公示的职业分类大典中,首次出现了数字职业标识,数量高达90多个。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商务数据分析师、农业数字化技术员……从这些新职业名称可以看出,如今数字职业从业者已分布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覆盖了一、二、三产业。

    十年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如今,从城市到农村,从社会到个人,从线上到线下,中国掀起的数字化浪潮,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摘编自《解码十年·中国掀起数字化浪潮》)

    材料二 

    信息平台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载体,也提升了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打造信息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业务协同、畅通政策传递和信息反馈通道,另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下沉提供便利。

    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催生出大量连续性原始数据,涉及乡村空间地貌、农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关系等。将这些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提纯、分析应用,不仅能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重要支撑,也能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比如,有的地方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农村延伸,在农业生产、服务、监管上实现新突破;有的地方运用“移动议事厅”等平台,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发展讨论,提高了村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摘编自陈川、刘渊《为乡村振兴赋能,数字乡村建设展现广阔前景》)

    材料三 

    数字乡村治理是信息技术在乡村空间中不断应用、嵌入与融合的过程。虽然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存在多重耦合基础,并在经济、生态、文化、民生等重点领域有着应用空间,但这一行进过程还面临诸多的挑战、误区及潜在风险,精准定位这些阻力因素,有助于数字乡村治理的持续推进。

    “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开发”是数字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两者分别是数字乡村的“硬件底座"和“软件基础”。目前来看,在硬件上,存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的挑战。不少研究明确提出,当前我国数字乡村治理面临的最突出挑战是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薄弱,面向农业生产的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4G和5G网络、北斗导航、遥感卫星等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应用都远落后于现实需求。在软件上,面临系统平台互斥与数据孤岛的挑战。实践中,数字乡村建设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始终存在条块平台分割、系统独自运行的矛盾,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难以形成有效耦合。因此,数字乡村治理要想真正实现,一定要以“数据包容”为理念,注重共性平台的打造,通过县域数字一体化平台的推进,纵向上形成“中央一省一市一县一乡”各层级基础数据资源的互联贯通,横向上注重各部门条口的数字协同与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应避免因数字平台条块分割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平台的重复建设,从而消除数据资源的横向罅隙与信息孤岛。

    (摘编自中国农村研究网《数字乡村治理何以可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2018年到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6.8%,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了两倍。 B . 随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而产生的关于乡村的数字资源,可以直接应用于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等问题的解决中。 C . 数字技术在应用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与乡村现实情境难以形成有效的耦合,因此,必须要以“数据包容”为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数字乡村治理。 D . 数字乡村建设有着广泛应用空间,但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面临着较大挑战,各层级基础数据资源难以实现互联贯通。
    3. (3) 请根据材料,谈谈新形势下“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 3. (2023高三下·南江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黄昏的约定

    连亭

    ①沿着黄昏中的街道,我经过无数盏灯,它们透着黄昏一样的昏黄。

    ②她站在街的尽头,迈出几步,又后退几步,抬起头,眯着眼睛看羽毛落在一个木窗旁。然后,她站在街中央,双手放在嘴上作喇叭状,对着这一街区最古老的窗户喊:“五婆!”她这一喊,我的影子受到风的惊吓,蜷缩在两脚之间。她朝我挨近,我也跟着喊一声:“五婆!”她扭头对我说:“你不大点声,她听不到的。我们一起喊吧。数一二三,数到三我们一起喊。”于是她数:“一,二,三。”然后我们一齐吼:“五婆!”发“五”圆唇,嘴巴鼓起,音低而浑,“婆”也是圆唇,嘴巴鼓起,音高而清。其他小伙伴也从家里跑出来加入我们。他们说:“来,我们一起喊。”于是数到三,大家一齐喊:“五——婆——”

    ③那个古老的雕花窗子终于打开,伸出一个满是白发的头。五婆摆手说:“五婆不在家。你们别喊了。”我们听了哈哈大笑:“五婆不在家,那你是谁?”白发五婆也哈哈大笑:“我是糖婆婆。”说完丢下一包糖来。

    ④每天黄昏在窗下喊“五婆”,我们就会得到一包糖。五婆为什么要跟我们建立黄昏的约定,我们不想深究,反正有糖吃,我们乐此不疲。自从五婆的丈夫死后,只有她一个人进出老屋。在小镇,像她这样寡居的老人还有很多。小镇的老人会有很多时间和孤独相处,有的人是三五年,有的人是二三十年。

    ⑤在小镇,忍受孤独似乎要比其他地方容易得多:因为小镇本身就是孤独的。小镇的人沉浸在小镇的节奏里。他们不用钟表,太阳就是最好的钟表。他们不上剧院,家长里短就是最好的故事会。他们不用听电视和广播播报天气预报就能知道天气变化,他们自己就是天气监测器,代代相传的经验从不失灵。如果要变天,老人的关节就会疼。如果要下雨,家门前就会经过许多蚂蚁。他们虔诚地遵循太阳的节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⑥偶尔他们会开玩笑似的讲述自己的心事,却并不强求能被理解,实际上他们自己也不理解自己。他们从没想过离开故土去别处生活,他们不是飞鸟,而是被地心引力紧紧吸住的落叶,盘根错节的地面才是归宿。

    ⑦当我穿越黄昏回家,看见所经的路都被各家门窗透出的光照亮,就觉得所有的孤独都是可以忍受的。

    在小镇,一切的行动都归太阳掌管。日落是孩子游戏时间的节点。我奔跑着,经过树和房子、池塘和木桥、商店和肉铺,以及老人沉默的身影,直到跑进奶奶的影子里。奶奶觉得自己活得太久了,这不是她想要的,多活一天就多拖累儿孙一天。她惟一的安慰是,身子骨还硬朗,还能做家务,不是白费粮食。父亲换了工地,我们一家从大街搬到十里外的地方。十里对脚力尚好的孩子不算太远,我仍可以奔跑着找到伙伴们,找到五婆的糖。1999年,一个孩子在奔跑中感知到小镇的秘密。

    ⑨我们仍旧在黄昏呼喊五婆,有时五婆的窗户还未打开,一些临近的木门和窗户已次第打开,老人们带着温和的笑容看我们与五婆之间的游戏。有一次,我们还没开始呼喊,就看见一个陌生女人向我们走来。她穿着酒红色的连衣裙,裙摆在风中轻盈地飞扬。我们惊讶万分的时候,她转身走进了五婆的老屋。霞光是那么鲜艳,映照着我们年轻的女郎,映照着满头银丝的五婆,无意中构成我们对生命最初的理解。

    ⑩离开五婆的老屋,我掐着黄昏的尾巴跑回家,一路是已经停工的工地。这些地方曾经白鸟翱翔、湖水清澈,动物们悠然地诞生、从容地死亡,而现在它们都消失了。

    ⑪施工声隆隆,我们站在街中央,双手放在嘴上作喇叭状,大声喊“五婆”。除了糖,我们还期盼窗框中出现一张年轻美丽的面庞。女郎没有出现,出现的是一只菜粉蝶。它轻轻地扇动翅膀,在黄昏的光芒中飞行,其缓慢遍跹的姿态像极了我们的心事。有那么一瞬间,它飞到了雕花的窗棱下,几乎就要停在那里,但它只是用翅膀轻触一下窗纸就飞走了。那些黄昏,我一直在想一只蝴蝶的命运。她来自何方,现在又在何处,过得好不好?没有人知道黄昏里的孩子在牵挂一只蝴蝶。

    ⑫五婆伸出脑袋,像老朋友一样,隔着两层楼用一包糖回应我们的呼喊。在糖的甜蜜中我们理解了彼此的孤独。这种孤独是有力量的,虽然浸透着黄昏的伤感。我们和五婆是黄昏的朋友,每次和她在暮霭中相会,我总是那么激动,充满奔跑的欲望。在奔跑中看见她亮起的灯光,有时我的眼泪竟会夺眶而出。

    ⑬五婆的家隔在新区和老街之间,其命运可想而知。尽管五婆细心地打扫,也应付不了工地飞尘的入侵。五婆的咳嗽越来越严重。

    ⑭一个秋风萧瑟的黄昏,我们站在大街上呼喊,雕花的窗户再也没有打开,五婆再也没有出现,我们期待的糖也不知去向。

    (节选自《文艺报》)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讲述了五婆与孩子之间的故事:黄昏到来时,五婆会给孩子们一包糖果;孩子们得到了甜蜜的快乐,五婆也得到了孩子们陪伴的快乐。 B . 大规模的工地,对环境造成污染,五婆也因为飞尘入侵,咳嗽越来越严重,最后因病重而再也没有出现:文章警醒人们爱护环境。 C . 文章后半部分运用了对比,把小镇曾经的生活环境和如今施工之后的环境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小镇过往生活的眷恋。 D . 本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观察世人,感受生活,所以文章读来虽然俏皮活泼,富有童趣,但对生活的感受是很深刻的。
    2. (2) 有人说连亭的散文是一种诗化散文,请以文中画线句为例分析其散文语言的诗化特点。

    3. (3) 文章萦绕着一种温暖而感伤的基调,其中“温暖”和“感伤”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3高三下·南江月考) 文言文阅读

    孔融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也。融幼有异才。时河南尹李膺有重名,门下简通宾客,非当世英贤及通家子孙弗见也。融年十余岁,欲观其为人,遂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李君通家子孙也。”膺见融,问曰:“高明父祖,尝与仆周旋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也。"众坐奇之,佥曰:“异童子也。”山阳张俭,以中正为中常侍侯览所忿疾,览为刊章下州郡捕俭。俭与融兄褒有旧,亡投褒。遇褒出,时融年十六,俭以其少不告也。融知俭长者,有窘迫色,谓曰:“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藏之。后事泄,俭得脱走,登时收融及褒送狱。融曰:"保纳藏舍者融也,融当坐之。"褒曰:"彼来求我,罪我之由,非弟之过,我当坐之。"兄弟争死,融由是名震远近,为后进冠盖。司徒大将军辟举高第,累迁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年三十八。承黄巾残破之后,修复城邑,设庠序 , 举贤才,显儒士。又国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木而殡葬之。郡人甄子然孝行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令配食县社。

    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于海岱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高密郑玄,称之郑公,执子孙礼。及高谈教令,盈溢官曹,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

    融在郡八年,仅以身免。帝初都许,是时天下草创,融不识时务,又天性气爽,颇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太祖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御史大夫郗虑知旨,以法免融官。十三年,融对孙权使,有讪谤之言,坐弃市

    (选自《三国志》卷十三注,有删节)

    注:①黄巾:指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黄巾而得名。②海岱:海指北海,岱指泰山。③太祖:指曹操。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于海岱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 B . 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于海岱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 C . 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于海岱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 D . 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于海岱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敕,文中是告诉的意思,与《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敕”含义相同。 B . 冠盖,文中指超群出众,与《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平原君使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中的“冠盖”含义不同。 C . 庠序,商周时地方学校名,后泛指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谨庠序之教”。 D . 弃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在人群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用来警示民众。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融幼时机智敏捷。他在拜访李膺时说孔李两家世代交谊深厚,得到众人称赞。 B . 孔融主动藏匿哥哥的老朋友张俭,事情败露被捉后,与哥哥争死,由此名声大振。 C . 孔融在任职期间面对因战乱造成的残破局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恢复社会秩序。 D . 孔融礼贤下士,非常器重高密的郑玄,与他一起谈论国事,商讨政令,并加以施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阳张俭,以中正为中常侍侯览所忿疾,览为刊章下州郡捕俭。

      ②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

  • 5. (2023高三下·南江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行舟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诗人乘船离家前往吴地;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一”字突出了诗人刚启程,故乡之思、前路茫茫之忧便涌上了心头。 B . 颔联“云犹冻”运用比喻,云似冻住一般,阴沉天色也是诗人情感的外化。 C . 颈联“数点”表明家乡渐行渐远,诗人却仍不愿收回视线,写出乡愁难遣。 D . 尾联“南来鲤”无理而有情,无端认为鱼是从家乡游来的,却显至深之情。
    2. (2) 除诗题外,全诗无一字提及手足之情,而手足之情甚浓。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6. (2023高三下·南江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逍遥游》里汤问棘的对话中,以数字和人的视野有限写出鲲的大,而以“”两个比喻写出鹏之大。
    2. (2) 假设论证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阿房宫赋》里杜牧论及六国奢侈亡国时,便以“”两句,假设了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3. (3) “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历代文人常借其抒发怀抱、说理明志等,如古诗文名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3高三下·南江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I

    盛金章,微体古生物学研究大家。他在长兴灰岩中建立的蜒类化石带的研究,全面破解了二叠世碳酸盐岩划分和对比的难题。在与国际学术界的交往中,盛金章一直秉持①   的态度,比如他曾纠正日本学界在地层工作中的错误,也曾澄清我国生物地层序列以帮助国际同行理解。

    盛金章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对于科学问题从不含糊,在科研方面永不止步,是一个对科研事业②   的人。他③   , 被推荐为院士的时候,几次婉拒,他的信念就是“认真做事、认真做人,不给别人找麻烦"。虽然自己不计名和利,但盛金章很愿意推荐学生和同事去争取一些奖项。很多得到过盛金章培养指导的科技人员,成为他的终生合作者和朋友。

    盛金章在自己70岁生日时曾写诗一首:“淡淡平平七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新苗喜看年年绿,万马奔腾蹄不休。”金章很喜欢数学家华罗庚生前说过的话:“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在于实。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8. (2023高三下·南江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后,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化节目中的爆款,为此类节目树立起新的标杆。节目用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个核心思想、一个文化故事的讲述方式,以及穿越古今的戏剧化呈现方式,向观众展示蕴含古人智慧的典籍以及典籍背后那些历史人物。

    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独辟蹊径,聚焦《尚书》《论语》《红楼梦》《本草纲目》《诗经》《楚辞》等经典书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形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其中,穿越古今的戏剧化呈现方式,成为节目一大亮点。节目牵引着观众的思绪和情感,让人们能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产生共情。《典籍里的中国》开创性地利用“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在第一期中为我们展示了典籍《尚书》的精华,体现出艺术的匠心和创新的转化。伏生等历史人物故事的跨时空讲述,充分发扬了舞台艺术的创新潜质,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通过舞台演绎完成了当代表达。《典籍里的中国》开播即成为文化类节目爆款,锦上添花的演员表演同样功不可没。从第一期伏生的饰演者倪大红,到第二期宋应星的饰演者李光洁,都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实力派演员。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 (2) 请结合以上材料从两个角度谈谈如何才能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3. (3) 如果给上述文字拟写标题,“《典籍里的中国》树文化节目新标杆"和“《典籍里的中国》创新开启古今对话,让厚重的典籍活起来"相比,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不超过80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2023高三下·南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冬奥会的奖牌拥有一个意蕴深远的名字——"同心”,与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金镶玉”一样,设计灵感均来自中国的玉璧。这无疑展现了“双奥之城”的文化延续,同时,将玉运用于奥运奖牌的设计更是中华文化的创新性传承。

    《诗经》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以玉比德”的文化观念深深影响着华夏儿女。随着历史的发展,“璞玉浑金”的淳朴善良,“抱玉握珠”的富有才华,“宁为玉碎”的高尚气节,“金玉良言”的劝诚教诲,“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汇聚成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华玉文化,更是中华民族赓续不断的精神坐标。

    阅读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这些精神坐标在成长中给予你哪些影响和启示?请结合你的感悟写作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