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6-08 浏览次数:3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3高二下·广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材料二: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中国美学将其称为“境”。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

    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更加细腻丰富。

    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木商、植物学家、画家感知的古松不同,反应态度也不一致,这说明古松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B . 实用的态度关注事物对人的利害,人在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得实用的知觉,产生趋就或者逃避的意志和活动。 C . 科学的态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它排斥个人情感,具有理论性,与实用的态度相反。 D . 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没有审美主体、客体的独特生命境界。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木商和植物学家不能感知古松的美感,这是因为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不能以美感的态度看古松。 B . 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摆脱环境的制约,主宰自己的心灵,事物在孤立绝缘的情况下依然具有意义。 C . 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加细腻丰富,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诗歌,这说明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 D . 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写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
      A .   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 . 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C . 卢梅坡《雪梅·其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 . 吴历《题画》:“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
    4. (4)   材料一的论证深入浅出,请简要分析。
    5. (5)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林黛玉代贾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被元妃大为赞赏。请结合材料论述的四种态度中的三种简要分析这首诗。

      杏帘在望   林黛玉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 2. (2023高二下·广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好  空  气

    卡尔维诺

    “这些孩子,”职工医疗互助会的医生说,“需要呼吸一点好空气,要到有点儿高度的地方去,还需要在草地上跑跑……”

    医生坐在这个半地下室的床与床之间,马可瓦多一小家子人就住在这里,医生把听诊器按在小特瑞萨的背上,她松脆的肩胛骨就像小鸟羽毛未丰的翅膀一样。那里有两张床,床上有四个孩子,四个都病了,他们在两张床的床头和床尾露出头来,面颊发热,两眼放光。

    “广场上花坛里的草地行吗?”米凯利诺问。

    “摩天大楼的高度行吗?”菲利佩托问。

    “空气好得可以吃吗?”皮埃特鲁乔问。

    高瘦的马可瓦多和他矮壮的妻子多米蒂拉,他们各用一只胳膊肘,撑在一个摇摇晃晃的屉柜两侧。同时嘟囔道:“他想让我们去哪里,八张嘴,满身的债,他想我们怎么做?”

    “我们能把他们弄到最好的地方,”马可瓦多指出,“就是街上。”

    “这好空气我们是会吸到的,”多米蒂拉总结道,“当我们被赶走的时候,那我们就不得不睡在满天繁星底下了。”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孩子们的病刚好,马可瓦多就带他们到丘陵上去散步。他们住在城里一个离丘陵最远的区域。为了爬到山上去,他们乘电车走了很长一段路程,那电车上拥挤不堪,孩子们只能看到他们周围乘客的腿。慢慢地,电车里的人都下去了;在终于空出来的车窗外,出现了一条上坡的林荫道。就这样,他们到了终点站,开始步行。

    那是初春,一点温热的阳光就已叫枝头开满了花。孩子们到处张望着,有点不知所措。马可瓦多领着他们走上一条绿树簇拥的台阶路。

    “为什么会有上头没房子的台阶?”米凯利诺问。

    “这不是一座房子的台阶,这就好像一条路。”

    “一条路……那车子怎么爬台阶呢?”

    周围是花园的护墙,护墙里面是些树。

    “没有屋顶的墙……是炸弹轰掉的吗?”

    “这些是花园……某一种院子……”父亲解释,“房子在里面,在那些树后面。”

    他们爬得很慢,马可瓦多感到自己身上那种仓库里的霉味正在褪去。在仓库里,他每天要搬上八小时的包裹,同样在褪去的还有他住处墙上的湿斑,还有那一小扇窗户打出的光锥中落下的金色灰尘,还有深夜里的阵阵咳嗽声。他觉得孩子们现在也没以前那么面色发黄和羸弱虚脱了,几乎已经融入那光与绿色之中了。

    “你们喜欢这里吧,对吗?”

    “是啊。”

    “为什么?”

    “因为没有警察。可以随便摘花拔草,扔石子。”

    “那呼吸呢,你们呼吸到了吗?”

    “没有。”

    “这里空气很好。”

    “好什么呀?什么味道都没有。”

    他们几乎一直上到山顶。在一个转弯口,能看见那底下的整片城市,无边无垠地铺在道路织成的灰网上。孩子们在草地上打着滚,就好像他们这一辈子就再没干过别的事情。袭来一阵风,已是晚上了。城里的几盏灯已经点起来了,朦胧地亮着。马可瓦多心里涌起一种感情,他想起年轻那会儿刚来到城里,他曾被那些道路、那些灯光吸引,就好像期待着什么未知的东西一样。燕子们在城市上空俯冲下去。

    于是,他因为还得回到那下面而伤心起来,在凝成块的风景中,他辨认出自己那个街区的一片阴影:他觉得那里就像是一片铅灰色的荒原,停滞而污浊,被鳞次栉比的屋顶、被缭绕在树枝和烟囱上的缕缕烟雾覆盖着。

    米凯利诺来到他身旁,问:“爸爸,为什么我们不来这里住?”

    “哎呀,傻孩子,这里没有房子,这里一个人都没有!”马可瓦多生气地说,因为他居然幻想能住到这上面来。

    但米凯利诺又问了:“一个人都没有?那些先生呢?你看!”

    空气灰了起来,从那底下的草地上来了一群男人,各个年龄的都有,所有人都穿着一件笨重的灰衣服,从系带子的方式来看就像是睡衣,每个人都戴着帽子,拄着拐杖。他们一伙伙地过来,有些人在高声讲话,有些人则在大笑,或把拐杖撑在草里,或把拐杖弯曲的手柄挂在胳膊上,在地上拖着。

    一个人走过来,那是四十岁上下的一个大个子男人。“晚上好!您给我们带来了城里的什么消息?”

    “晚上好,”马可瓦多说,“您指的是什么消息?”

    “对每个从城里上来的人,我都这么问。我在这上面已经待了三个月了。”

    “他们也是吗?……”马可瓦多问,指了指其他那些已经分散开来的人们,同时也用目光搜寻着孩子们,他们不在视线范围内。

    “都是来度假的朋友,这是归营前的自由活动时间……我们上床很早……这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离边界太远……”

    “什么边界?”

    “这里仍是肺病疗养院的地盘,您不知道吗?”

    马可瓦多赶紧牵上米凯利诺的手,米凯利诺一直胆怯地听他们说话。夜晚已经爬到了山上,那底下的街区再也分辨不出来了,但倒不像是被这阴影吞噬掉的,而是那街区把自己的阴影扩大到四处。是时候该回去了。

    “特瑞萨!菲利佩托!”马可瓦多喊着,找起他们来。“对不起,”他跟那男人说,“我看不见其他孩子了。”

    那男人站到台阶边。“他们在那里,在摘樱桃。”在一个坑里,马可瓦多看见了一棵樱桃树,那周围都是穿着灰衣服的人,特瑞萨和其他两个孩子跟他们一起摘着樱桃,笑得正欢。

    “晚了,”马可瓦多说,“挺冷的。我们回家吧……”

    大个头男人挥动着拐杖头,指着那底下亮起的排排灯火。

    “晚上的时候,我就这样用拐杖,在城里散步。我选上一条路、一排街灯,就这么跟着……我会停在玻璃窗前,会遇见人群,还会跟他们打招呼……您以后在城里走路时,可以偶尔这样想想:我的拐杖正跟随着您……”

    孩子们回来了,头上戴着树叶编成的花环,牵着病人们的手。

    “这里真好啊,爸爸!”特瑞萨说,“我们还会回来玩吧,是吧?”

    “太晚了!你们跟这些先生们说再见!说‘谢谢这些樱桃’。走啊!我们走!”

    他们走上了回去的路,疲惫不堪,孩子们问的问题他一个也没回答。菲利佩托想让他抱,皮埃特鲁乔坐在肩上,特瑞萨拽着他的手,赖着不肯走,老大米凯利诺,一个人走着,踢着路上的石子。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可瓦多的妻子说“这好空气我们是会吸到的,当我们被赶走的时候,那我们就不得不睡在满天繁星底下了”,这既展现出一家人艰难的生活处境,也表现了妻子的乐观。 B . 登山途中,关于“没有房子的台阶”和“没有屋顶的墙”的对话,既表明孩子们从小生活在城市里,没有见过郊外的风景,也暗示了刚刚经历战争的社会环境。 C . 文中划线处的景物描写既展现出夜晚的景象,又暗示了城市才是污浊空气与疾病的来源,烘托了马可瓦多此时阴郁、担忧的心情。 D . 住在山上的大个子男人每晚挥动拐杖“在城市散步”的行为表现出他既怀念、牵挂城市生活,又无法忍受城市污浊空气的矛盾心理。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马可瓦多说“这里空气很好”时,孩子们却说“好什么呀?什么味道都没有”,这句语言描写与开头处“空气好得可以吃吗?”相呼应,暗示了他们此前从未呼吸过好空气的残酷现实。 B . 对住在山上的男人们的外貌描写为后文揭示此地为肺病疗养院埋下伏笔,从而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 C . 小说全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全面讲述了马可瓦多带四个孩子登山的前因后果,灵活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心理变化。 D . 结尾处,孩子们的留恋不舍与马可瓦多的匆忙离开形成对比,表现出单纯的童真之心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本真向往,引人深思。
    3. (3) 小说多次写到从山顶俯瞰城市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有人认为,卡尔维诺的创作最完美地呈现了沉重与轻逸之间的美学思辨,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
  • 3. (2023高二下·广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伯父墓表

    苏    辙

    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 , 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 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B . 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C . 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D . 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讳,指加在已故的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对他人的尊敬。 B . 乡试,唐宋时称“解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C . 姻家,是古时对联姻的家族或其成员的称呼,也称“亲家”。 D . 循吏,指奉公守法的官吏,意思和民间所说的“清官”近似。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身居要职者写信,说他可以担当重任。 B . 雍丘有个百姓死在监狱里,县官说那个人是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此案也未查出真相。苏涣一去就为他伸了冤。 C . 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想让儿子在自己离任后接任。苏涣认为他儿子没有资格担任相关职务,坚决不同意。 D . 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下父亲的遗事,并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苏辙略作补充写成这篇墓表。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

      ②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5. (5) 文中包拯称赞苏涣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 4. (2023高二下·广州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频酌淮河水

    戴复古

    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

    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

    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

    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

    【注】①宋孝宗隆兴元年,南宋遣使与金人议和,次年订立合约,于是宋、金呈划淮而治的局面。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由客饮淮水起笔,不断地畅饮淮河水,着一“频”字,形象地表现对此水的无限深情。 B . “水多咸”一方面是写实,海水是咸的,不少井水也带咸味;更多是在暗讽南宋最高统治者偏安一隅,醉生梦死。 C . 第五句进一步写出淮河水的美,春风吹拂,绿波荡漾;第六句情绪急转直下,“郁郁”写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感伤。 D . 诗人杨万里有“人到淮河意不佳”之句,本诗七、八句和此句一样,都表达出诗人的忧国之思和忧愤之情。
    2. (2) 全诗各句均不离“水”字,咏水抒怀但角度不同,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 5. (2023高二下·广州期中)   根据情境提示默写句子。
    1. (1) 陆游在《书愤》中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的诗句是:“”。
    2. (2) 《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文中“”两句表达自己品行没有差错而男子却变心的愤懑之情。
    3. (3) 《蜀道难》中,在绝壁枯松的特写后,是一组快镜头,用“”两句营造了排山倒海的声势。
    4. (4) “影”这一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一句写出了自己的孤独无依,归有光则在《项脊轩志》中用“”一句描写树影摇动的幽雅可爱,抒发自己的喜悦之情。
三、
  • 6. (2023高二下·广州期中)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时人之 ②余曰灵均 ③交广鲑珍 ④余马于兰皋兮 ⑤卿当胜贵 ⑥凡在故老 , 犹蒙矜育 ⑦余稍为修葺,使不漏 ⑧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⑨猿猱欲度攀援 ⑩上有六龙日之高标

    A .   ①④⑨/②③⑥⑧/⑤⑦⑩ B . ①⑨/②③/④⑩/⑤⑦⑧/⑥ C . ①⑨⑩/②③/④/⑤⑦⑧/⑥ D . ①④⑩/②③⑧⑨/⑤⑦/⑥
  • 7. (2023高二下·广州期中)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B .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剑阁峥嵘而崔嵬 C .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 .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怨灵修之浩荡
  • 8. (2023高二下·广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拧开一瓶可乐,听着那一声“咝——”响,仰头一通痛快地“吨吨吨”之后,无论什么烦恼都忘掉——这大概就是一些人最快乐的体验。

    可乐汽水带来的快乐确实是______的。( ① )。 糖分摄入会让大脑觉得爽,可以使人体的多巴胺、血清素等快乐激素的浓度迅速增强,可谓是真正的快乐源泉。 但糖分摄入同时会快速拉升胰岛素,导致血糖下降,血清素等激素的浓度也随之降低,( ② )。为了延续这份快乐,人们就会更想继续喝下去,这也正是快乐水让人______的原因。其次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所产生的酸味可以被舌头感觉到,二氧化碳本身也可以刺激舌头上的化学感受器,另外,小气泡的爆裂又是一种物理刺激:这些刺激混合在一起,就是让舌头酸麻刺激的“杀口劲”。对于可乐爱好者来说,二氧化碳带来的爽快感是可乐的灵魂,否则可乐就是______的糖水。

    可乐是否快乐,(  ③)。塑料瓶可乐快乐值不足,主要是因为塑料瓶里的二氧化碳会溜掉。玻璃瓶由于有一个瓶盖,还是有漏气的可能。金属罐由于是一体的,漏气会减少很多,而且金属会有更好的冰凉体验,因此很多人都觉得金属罐可乐才是快乐水的“本水”。

    1. (1)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可比拟 难以自拔 索然无味 B . 举世无双 难以自拔 平淡无奇 C . 举世无双 欲罢不能 索然无味 D . 无可比拟 欲罢不能 平淡无奇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以下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糖分摄入会让大脑觉得爽,可以使人体的多巴胺、血清素等快乐激素的浓度迅速提升,可谓是真正的快乐源泉。 B . 糖分摄入可以使人体的多巴胺、血清素等快乐激素的浓度迅速提升,会让大脑觉得爽,可谓真正的快乐源泉。 C . 糖分摄入会让大脑觉得爽,可以使人体的多巴胺、血清素等快乐激素的浓度迅速增强,可谓真正的快乐源泉。 D . 糖分摄入可以使人体的多巴胺、血清素等快乐激素的浓度迅速增强,会让大脑觉得爽,可谓是真正的快乐源泉。
    3. (3)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 9. (2023高二下·广州期中) 请将下面这篇新闻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5字。

    近日,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劳动课程设置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版块,推荐了10个任务群。根据不同学段,各任务群的内容要求也不一样。如烹饪与营养任务群,新课标建议1~2年级学生可在教室开展削水果皮、泡茶等活动,了解水果、饮品的营养价值,学习后能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5~6年级学生要会用简单的烹饪方法制作两三道家常菜,参与从择菜、洗菜到烧菜、装盘的完整过程,能根据家人需求设计一顿餐食的营养食谱。

    新课标提出,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

四、
  • 10. (2023高二下·广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在2021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

    材料二: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和战士们在一棵荷树下歇脚,他问:“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有人说能看到江西,有人说能看到湖南。毛泽东同志则意味深长地说:“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材料三:古人云,“尽小者大,慎微者著”。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至今已实现400余次发射,有人曾计算,假设火箭有5万个零部件,若要使整体安全系数达到99.99%,那每个零部件的安全系数则要达到99.9999999%。

    看完以上材料,作为当代新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