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述 | 出处 |
余以乾隆嘉庆间入都,见人家案头必有一本《红楼梦》 | 清都懿行《晒书堂笔录》 |
二十年来,士夫几于家有《红楼梦》一书,仆心弗善也。 | 清吴云《从心录》 |
做阔全凭鸦片烟,何妨做鬼且神仙。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 清得舆《京都竹枝词》 |
甫出即名嗓一时,至今百余年,风流不绝,群屐少年以不知此书者为不韵 | 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
①标志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②推动了工人运动的不断深入
③有利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
④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图1 图2
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资源信息,推荐合格的劳动者,介绍临时性劳务人员,并对单位用工进行指导或提供咨询。
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提供用工信息,介绍用工单位。
在劳动力供求双方经过相互选择自愿达成协议后,指导他们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签定劳动合同。
指标 国家 | 工业生产降 幅(%) | 国民生产总 值降幅(%) | 企业倒闭数 (1982年万家) | 失业率(%) (1982年) | 消费物价涨幅(%) | |
1980年 | 1981年 | |||||
美国 | 11.8 | 3.0 | 253 | 9.7 | 13.5 | 10.4 |
联邦德国 | 12.2 | 3.5 | 1.19 | 75 | 5.9 | 5.3 |
法国 | 8.7 | 1.6 | 2.04 | 8.8 | 13.4 | 13.3 |
英国 | 14.8 | 3.5 | 1.20 | 11.5 | 18.1 | 8.6 |
意大利 | 22.0 | 5.0 | 一 | 9.1 | 21.2 | 19.2 |
日本 | 4.1 | 0.3 | 1.71 | 2.4 | 8.0 | 4.9 |
材料
抗战伊始,漫画家就呼吁:“敌人的炮火使我们遭到了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的直接打击,我们全部都觉醒了,全部都发现了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宣传抗战,每一个漫画作者都在抗战必胜的信心下,努力工作着。”漫画界以最大的热情把这个战斗的艺术形式直接为抗战服务。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漫画界王敦庆、鲁少飞、叶浅予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组建了救亡漫画宣传队。抗战漫画运动在全国迅速地兴起。
救亡漫画宣传队从上海出发奔赴祖国各地,他们在南京举办了大型“抗敌漫画展览会”,虽然在日军的空袭下,但市民仍然踊跃参观。南京展毕,他们还到扬州、镇江等地展出。全国各地也纷纷成立了各种漫画社团,并出版大量的漫画刊物。各报刊也都纷纷刊载抗日漫画作品,如武汉的《新华时报》,广州的《青年画报》,香港的《星岛日报》,桂林的《救亡日报》,成都的《新新新闻》等。
-据刘椿《抗日战争中的漫画宣传运动》
材料一 20世纪之前,包括戏剧界专业人士在内的大多数西方观众认为中国戏剧仍处于进化链条上的幼稚期。梅兰芳曾多次受邀进行戏剧文化的海外交流,曾于1930年、1935年先后去美国、苏联传播中国戏剧。梅兰芳及其剧团取得了欧美商业巡演的巨大成功。美国的“百老汇完全被中国戏剧勾魂夺魄了,批评界也因为找不到词汇去描述他们对中国戏剧的赞扬而失语”。苏联观众观看了梅兰芳的表演,感叹其“以一种完美的,在精确性和鲜明性方面无与伦比的形式”体现了民族艺术。
——摘编自曾澜《让外国观众看到中国戏曲“最迷人处”》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上海越剧团以新中国的文化使者身份赴东欧演出,获得广泛赞誉。此外,梅兰芳赴日本与苏联的演出,以及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京剧院在欧洲和南美的巡回演出,都是新中国文化外交领域的盛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剧种纷纷派演出团体奔赴世界各国。2006年,由白先勇领衔的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的元曲研究学者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青春版《牡丹亭》英文字幕的译者李林德教授还亲自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授课,教唱并示范演出,这样史无前例的课程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学子。
——摘编自傅谨《中国戏曲闪耀世界舞台》
材料
人口学家克里斯托常·威尔逊在《人口学辞典》中所指出的,“人口城市化即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图6为典型年份的世界人口城市化率。
-摘自陈伟《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空间扩张》
材料 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广州成为全国唯一通商口岸。众学者对广州“一口通商”的原因进行了以下分析:
一、清政府不希望国门洞开,害怕外来“异端邪说”动摇老祖宗的思想与政治统治;
二、广州远离京畿,天高皇帝远,向有海外通商联系传统,朝廷顺其自然,控制利用,且获大量税收,充实国库;
三、广州港乃河海港,远出可攻、近来可防,从外洋到内港有6道炮台防线可抵御外舶闯关,不像宁波等城市完全暴露在敌船的军事火力之下;
四、江浙一带乃北京粮食及其他物资的主要产地和供应地,不宜与外商直接联系;
五、清政府不了解国际形势,对商业贸易于国民经济的意义没有认识,总以为天朝“地大物博”可以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
-摘编自杨宏烈、陈伟昌著(十三行历史街区的沧桑沉沦》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材料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原因,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