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4-07-14 浏览次数:24 类型:期中考试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满分共17分)
  • 1. (2023高一下·让胡路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术中分化出来而有了专门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抒写赞颂。

    审关兴味和关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当然不是一件偶然事情。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面折的反映。与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社会变异相适应,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关趣味也在变异。经过中晚唐的沉溺声色繁华之后,士大夫们一方面仍然延续着这种沉溺,同时又日益陶醉在另一个美的世界之中,这就是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世界。自然对象特别是山水风景,作为这批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士大夫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环境,处在与他们现实生活亲切依存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他们生活的时代既不再是在门阀士族压迫下要求奋发进取的初盛唐时代,也不同于六朝贵族的掠夺开发时期。他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一种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念。

    门阀士族以其世袭的阶层地位为荣,世俗地主则以官爵为荣。这两个阶级对自然、农村、下层人民的态度并不完全一样。不同于少数门阀贵族,经由考试出身的世俗地主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这样,丘山溪空、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上必要的补充和替换,一切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从而对这个阶层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除去技术因素不计外,这正是山水画不成熟于庄园经济盛行的六朝,却反而成熟于城市生活相当发达的宋代的缘故。这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熟于中世纪而成熟于资本主义阶段一样。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这个阶层不像门阀贵族与下层人民那样等级森严、隔绝严厉,这种社会阶层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 , 即使点缀着负薪的樵夫、泛舟的渔父,也仍然是一幅掩盖了人间各种痛苦的懒洋洋、慢悠悠的自然经济下农村的理想图画。

    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则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禅宗从中晚唐到北宋愈益流行,其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的态度有相近之处,它们都采取了一种准泛神论的亲近立场,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摩,获取心灵的解放。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奢华,顺应自然胜过人工造作,丘园泉石长久于院落笙歌……它们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自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古老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开始,中国画家就没打算规规矩矩地画山。中国画里的山,像佛塔,像蘑菇,像城堡,也像教堂。古人画山,表现出充分的任性,所以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即使作者为他的山水注明了地址,也几乎看不出是什么地方。

    中国古人从来不以一种“客观”的精神对待山川河流、宇宙世界。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没有像西方那样,经历过“主”“客”二分,世界没有分裂成“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而外部世界(自然)也没有成为与主观世界(自我)相对(甚至对立)的概念,不是一个独立于自我之外的“他者”,因此也不仅仅是一个“看”的对象。自然就是自我,二者如身体发肤,分割不开,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立,而万物与我为一。”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一滴水、一粒沙、一片叶、一只鸟,其实都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和艺术的核心观念。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里说“中国的风景画较西方风景画早出现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相信这只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实际上,古代中国没有风景画——在古代中国人的心里,山水不只是风景,山水画也不是风景画。风景是身体之外的事物,是“观看”的对象,山水则是心灵奔走的现场——山重水复中,既包含了痛苦的体验,也包含着愿望的实现。人不是外置于“风景”,而是内化于“风景”,身体是“风景”的一部分“风景”也是身体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因此,“风景”就不再是“风景”,中国人将它命名为:山水。山水不是山和水的简单组合,或者说,它不只是一种纯物质形态,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正因如此,在千年之后,我们得以透过古人的画卷,看见形态各异的山水,比如董源的圆转流动,范宽的静穆高远,王希孟的青春浪漫,赵孟頫的明净高古。

    摘编自祝勇《故宫的古物之美》)

    1. (1) 下列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表述,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约在中唐前后,社会生活发生重要变化,山水从宗教意识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被抒写赞颂。 B . 山水画折射出当时地主士大夫们的情绪和观念:既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又意图改变封建农村的意识形态。 C . 门阀土族和地主士大夫荣华富贵后,丘山溪壑、野店村居成了他们的心理寄托,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山水画走向成熟。 D . 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趣味是社会变异的直接反映,也与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相关,尤以老庄和禅宗思想影响最为深远。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水画分化为绘画艺术里的一个独立门类,有独立的审美对象,时间上应晚于宗教画。 B . 中国山水画着重抽象思维,即非客观世界,这与西方强调的客观世界迥然不同,中国人认为自然和自我并不对立,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合为一体的。 C .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古人那种不受约束的绘画风格创始于此。 D . 古人画卷中的山水形态各异,画家们所表现出的“任性”,其实是他们独特精神气质的体现。
    3. (3) 下列题画诗,与材料一画横线句中的“基本音调”最契合的一项是( )
      A . 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士气,山妻相对有牛衣。。 B .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C .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D . 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
    4. (4) 材料一提及“欧洲风景画”,材料二提及“西方风景画”,在文中各有何作用?
    5. (5) 游客在故宫参观时,发现中国山水画与现实风景并不完全吻合。根据材料,请你解释形成这一艺术特点的原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满分共20分)
  • 2. (2023高一下·让胡路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母亲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

    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腆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夭亡了。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

    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

    她来到这世上,享尽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患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

    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砒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

    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却病倒了。

    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都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过去了。

    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人无数,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

    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那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

    《误诊记》出版了,她和哥哥姐姐们校了又校。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

    文本二: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那就是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那就是小说。那么我想。他怎么会被推到水里的呢?掉到水里面后,他的反应如何呢?别人又对他做了些什么呢?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展开,你如果把这些写得细致传神,那你就成功了。

    接下去我要讲一讲人物。小说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觉得小说还有一点就是它偏爱小人物和边缘人物。还有一点呢,我要说这个文学当中的人物。你一定要把他刻画得非常生动。至于他到底是好人坏人,你不要去纠结这个。我觉得作家的使命就在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这就可以了。至于读者怎么去看,那是读者的事情,作家给读者留下的空间越大说明他的小说越是成功。如果说他写的这个人,符合以上特点并且能够引发一场争议的话,说明他这个小说人物塑造是最到位的。

    (摘编自尹燕忠《作家赵淑萍老师谈小小说的创作》)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展开叙述,便于交代母亲年近五十仍执意要生下她的原因及心理,也便于多角度地塑造父亲的形象。 B . 仅仅是用药剂量的微小差异,却给两个病人带来截然不同的治疗效果,作者由此慨叹中医的博大与玄妙。 C . 父亲形象感人至深。日寇入侵,他参加抗日救卫队,救死扶伤;建国后,他和同仁一起建立中医院,鞠躬尽瘁。 D . 这篇小说将平常人、寻常事当作描述的主体,从看似不经意之处,探求人生真谛,挖掘寻常之中隐匿的价值。
    2. (2) 下列作品中的人物,不能集中体现赵淑萍关于塑造人物“最到位”理论的一项是( )
      A .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便派士兵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等下水赶鸭子。(《边城》) B . 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红楼梦》) C .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钉住祥林嫂的眼。“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地说。(《祝福》) D . 林冲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庙面前供桌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水浒传》)
    3. (3) 小说以“秋天的梨花”为题,且多次写到“梨花”,请你说说这一意象所起到的作用。
    4. (4) 冯骥才认为小说创作的两个要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一分析赵淑萍的小说是怎样体现这两个要素的。
三、文言文阅读(满分共20分)
  • 3. (2023高一下·让胡路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帝与北汉主相于高平,命前泽州刺史李彦崇将兵守江猪岭,遏北汉主归路。彦崇闻樊爱能等南遁,引兵退,北汉主果自其路遁去。八月,己酉,贬彦崇率府副率。初,太祖以建雄节度使王晏有拒北汉之功,其乡里有滕县,晏为武宁节度使。晏少时尝为群盗,至镇,恶召故党,赠之金帛、鞍马,谓曰:“吾乡素名多盗,昔吾与诸君皆尝为之,想后来者无能居诸君之右。诸君幸为我语之,使勿复为,为者吾必之。”于是一境清肃。九月,徐州人请为之立衣锦碑。许之。

    冬,十月,甲辰,左羽林大将军盂汉卿坐纳藁税,场官扰民,多取耗馀 , 赐死。有司奏汉卿罪不至死。上曰:“朕知之,欲以惩众耳!”初,宿卫之士,累朝相承,务求姑息,不欲简阅,恐伤人情,由是赢者居多。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帝因高平之战,始知其弊。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养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赢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诸藩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之。由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

    戊辰,帝谓侍臣曰:“诸道盗贼颇多,讨捕终不能绝,盖由累朝分命使臣巡检,致藩侯、守令皆不致力。宜悉召还,专委节镇、州县,责其清肃。”

    河自杨刘至于博州百二十里,连年东溃,分为二派,汇为大泽 , 弥漫数百里。又东北坏古堤而出,灌齐、棣、淄诸州,至于海涯,漂没民田庐不可胜计。流民采菰稗、捕鱼以给食,朝廷屡遣使者不能塞。十一月,戊戌,帝遣李穀诣澧、郓、齐按视堤塞,役徒六万,三十日而毕

    (《资治通鉴·卷二九二·后周纪三》)

    【注释】①帝:指周世宗柴荣,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公元954年~959年)。②太祖:此处指五代时期后周太祖郭威(公元904年~公元954年)。③耗馀:犹耗美。旧时官府征收钱粮时以弥补损耗为名,在正额之外加征的部分。④太祖: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时任殿前都点检。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奈A何B浚C民D之E膏F泽G养H此I无J用K之L物M乎N且O健P懦Q不R分S众T何U所V劝W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拒。对抗,抵御,与《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的“拒”含义相同。 B . 徙,调职,与“徙薪曲突”中的“徙”含义不同。 C . 族,灭族,与《六国论》中“族秦者,秦也”的“族”两词含义不同。 D . 文中“大泽”与《史记陈涉世家》“陈涉等起大泽中”的“大泽”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晏受命担任武宁节度使,上任伊始,召集做强盗时的旧日同党,采用招抚吓阻并用的策略,于是,强盗在全境绝迹,社会安定。 B . 皇帝非常重视朝廷法纪,能够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且公平公正,严格执法,将贪污耗馀、扰乱百姓的大将军孟汉卿处死。 C . 皇帝认为,历朝将缉捕盗贼交付使臣巡视检查,而藩镇、州县等官吏均不用力,应将使臣全部召回,令各级主官各司其职,肃清盗贼。 D . 黄河连年东溃堤防,河水弥漫达数百里,又向东北冲毁古堤,直至海边,淹没百姓田地房屋无数,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灾难。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

      ②帝遣李穀诣澶、郓、齐按视堤塞,役徒六万,三十日而毕。

    5. (5) 后周世宗为整顿军队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四、古诗文默写(满分共6分)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2. (2)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政治理想与其他弟子有所不同,所以当孔子刚开始询问他时,他回答“”,曾皙所述之志与孔子“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老者安之”的愿望不谋而合,这使得孔子不禁发出感叹:“ 。”
    3. (3) 《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五、古代诗歌阅读(满分共9分)
  • 5. (2023高二下·柳州期中) 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注】①此诗是安史之乱后杜甫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时所作。②图南,鲲鹏:鲲鹏是传说中鲲鱼变化成的大鹏鸟。《庄子·逍遥游》写道:“(鹏)乃今将图南。”“图南”意为打算向南飞,后遂以“图南”比喻人的志向远大。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诗人泊舟岳阳城下所见的江河干里、山城百层的阔大景象,气势宏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 . 领联上承首联,对仗工整,由近而远,描写了清江泊舟、冷风寒灯之景,衬托出孤独悲怆之情。 C . 颈联表明诗人虽留滞异地有才难展,但艰危之际胆气益增,临危无惧,志向弥坚。 D . 尾联借用典故,作者以《庄子·逍遥游》中能变化欲图南的鲲鹏自比,把情感推向最高潮并与前面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
    2. (2) 本诗和诗人的另一首《登岳阳楼》相比,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六、语言文字应用(满分共18分)
  • 6. (2023高一下·让胡路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59旅官兵来到南泥湾,成为拓荒的主力。他们用鲜血和汗水开辟出万顷良田,使昔日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更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歌与舞、汗与泪、感动与被感动……年方19岁的贺敬之    , 《南泥湾》歌词被其一气呵成。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的作曲家马可捧读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时激情澎湃。于是他汲取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想象着     的表演形式为其作曲。从此,这首向劳动者致敬、为奋斗者高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南泥湾》,在炮火的缝隙间一次次回荡,唱得家喻户晓,舞得     , 唱出了人民子弟兵为减轻人民负担“又学习又生产”、不惧任何艰难困苦的风采。

    岁月流金,精神永存。那永不熄灭的窑洞灯光和一段段动人旋律,鼓舞着延安儿女追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他们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续写开荒造田的奇迹,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打场,唱着《金不换银不换》书写对绿水青山的守望,唱着《乘风破浪再出发》奋勇向前。这个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如今早已告别贫困,变成杏花微雨江南般的美好家园。延安人民的奋斗还在继续,勇毅前行的旋律越来越昂扬……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对其表达效果进行简要赏析。
  • 7. (2023高一下·让胡路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或许每个文人都有一件自己喜爱的宝贝,虽体小形微,却有着大趣味。此物有一雅名:清玩。

    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载清玩之物“于世为用事,于身为长物”。陆游是“蒲疝”,常常到山间捡白石头、接泉水回来养菖蒲。即使在外面喝醉了,很晚才回家,也不忘把菖蒲拿到室外通风,所以他的菖蒲长得节叶坚瘦。他甚至用菖蒲上的露珠来洗眼睛,以明目静心。不仅如此,他更是作诗表达对菖蒲的喜爱:“(  )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   )橄榄茶。自是闲人(   )闲趣,(   )无心学野僧家。”以物养性,不为物役,是清玩之性,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爱菊,在自己的田舍四周种满了山菊,每至重阳,便坐在菊丛中,静静欣赏寒霜中傲然挺立的秋菊。他认为不是他看菊赏菊,_________________。理想幻灭,满怀遗憾和无奈,在他独自叹息时,有爱菊一直陪伴左右。菊虽不能言语,但那份静静的陪伴足以抚慰内心的苦闷。

    文人清玩,始于遇见,长于陪伴。陪伴是最舒心的安慰,_________________,也让人有底气、有勇气面对失意的人生。

    1. (1) 请选出文中括号里用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寒;煎;逐;原。 B . 山;煮;足;本。 C . 寒;煎;足;本。 D . 山;煮;逐;原。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七、作文(满分共60分)
  • 8. (2023高一下·让胡路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悲悯情怀是人类伟大的情感之一。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悲悯之心,让屈原低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悲悯之心,让关汉卿用《窦娥冤》呈现了黑暗社会对底层百姓的残酷压迫;悲悯之心,让袁隆平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悲悯是南丁格尔手上的那盏散发着温暖光芒的灯;悲悯是中国国际救援队辗转于各国地震废墟中的忙碌身影;悲悯是你对不幸者的共情;悲悯是你对苦难者及时伸出的援手……

    以上材料对你有哪些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