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6-29 浏览次数: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 1. (2023高一下·东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B . 小说创作中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C . 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D . “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量:“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情节交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僵化。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写”是主要的,“不写之写”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B . 《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常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探求真相,推想缘由,深入体味。 C .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 D . “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
      A . 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之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并表示“尽我所有罢了”来料理丧事;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 B . 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但却没有写宝钗和迎春二人的反应。 C . 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却不再对二人作其他描写。 D . 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胜”,并“讲与贾母听”;宝玉做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
    4. (4) 作者在小说中设置空白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5)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留下了空白,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堪称“不写之写”的典范。

      请结合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在“空白”处补写两条内容,并对其简要说明。

  • 2. (2023高一下·东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息!

    ……

    天刚亮,林道静就起来了。估计江华还在睡觉,她一个人走到学校附近的旷野里,一边散步一边唱着《五月的鲜花》。

    她采了一大把二月兰和几枝丁香花,分放在两只玻璃瓶里,灌满清水去找江华。她蹑手蹑脚,怕吵醒他,可是隔着门缝一望:江华已经起来了,正低头看书。

    他一回头,起身问道:“为什么不进屋来?手里拿着什么?”

    道静不好意思地把花瓶放在小桌上,说:“老江,你一定笑话我,可是我很喜欢花,刚摘来的。”

    江华抱起瓶子闻了闻,点头笑道:“真香!美好的东西人人喜欢,你为什么认为我不喜欢呢?”

    “老江,这回碰到你,多高兴!我知道的事真太少啦,许多问题了解得似是而非……你以后可真要多帮助我。你参加革命好多年了吧?”

    江华笑笑说:“不久以前我还在煤矿上呢。”

    一句话好像响雷般落在道静的心上。她摆弄着衣角,小声说:“口头上我也知道你们工人阶级能干、有力量,可是,心里……老江,我对你说真话,我还是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今天,我才明白了我自己——空空洞洞的绣花枕头。”

    江华笑了。

    “道静,你和学生们的家长,比如像那些做工的、种庄稼的学生家长有来往吗?”江华又问道。

    “没有。”道静不安地回答,“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上头。有了时间,我只是读些书。”

    江华沉思的目光紧对着道静:“以后,通过学生,你多跟一些工人农民的家庭来往来往,交交朋友吧。这些人跟你过去来往的人可不一样,有意思得很。”

    “对!”道静说,“我有时也想跟这些人谈话,可就是不知谈什么好——好像没什么可说的。

    江华对着墙上挂着的白胡子托尔斯泰的照片看了一会儿,然后才回过身说:“道静,我看你还是把革命想得太美妙,倒挺像一个浪漫派的诗人……我很希望你以后能多和劳动者接触接触。他们柴米油盐、带孩子,过日子的事知道得很多,实际得很。你也很需要这种实际精神。”

    每天江华都是早出晚归。这晚,江华一直没回来,挨到后半夜,她才听见窗纸轻轻响了几下,接着一个低声在窗外喊着:“道静……”

    道静迅速跳起来,把灯捻亮,开了屋门。

    江华穿着破烂的农民服装,浑身沾满了泥水,闪身进屋。

    道静屏住呼吸捻小了灯,轻轻走到江华身边,就着窗外透进来的薄明的月光,只见江华的右肩臂上有湿漉漉的红红的一大片。

    “你——你受伤啦?”道静的声音又低又慌悚,“叫谁打的?”

    “你想,还有什么人!”江华靠着椅子休息了一会儿,渐渐恢复了从容,“没想到事情变化得这么快。怎么样,你愿做些实际工作吗?”

    “当然,可是老江,请你告诉我……”想到一个久已压在心头的问题,道静的心跳得更快了,低声地问,“请你告诉我——你是共产党员吗?”

    “怎么样?”

    “我,我——你可以介绍我参加党吗?”

    江华的头紧紧靠在墙上。他盯着道静,苍白的脸上露着微微的笑容:“你会懂得考验这两个字的意思。道静,你要经得起考验,党是会给你打开大门的。”他轻轻地咳嗽两声,头无力地垂在桌边。过一会儿他又抬起头来看着愣在身边的道静,声音里忽然充满了兄长般的慈爱,“别难过!以后你会有机会参加的。现在,要做点实际的工作。你在学生和同事当中还没有进行过工作,学生家长的工作也还没做,我走后要开始做……”

    他扶着桌沿站起身来,望了望窗户纸——东方已经发白。他最后一次低声嘱咐着她:“要大胆,又要细心,要尽量团结教职员。我相信你会做出成绩来的。好,趁着天不亮,我要走了。你把我的提包拿过来,我换件衣裳。”

    看见他把血衣脱下来,卷了个卷;看见他镇静地用一只手洗了脸,从容不迫地收拾着东西;道静的心却又慌又乱像滚开的水。

    “你真要走?伤口还在流血。”

    “不要紧。”江华微笑的嘴唇白得没有血色,“昨夜我们正开着会,被县里派来的保卫团包围了。我冲出来时挨了一枪……不过不要紧,现在情况很严重,我要赶快到别处去。”

    “你还回来吗?”道静的嘴角浮上希望的苦笑。

    江华只是大步走着,走到一个三岔路口,站住脚:“道静,不必这样心肠软——斗争就是残酷的……你回去吧。”

    她呆呆地站在一棵大柳树下思索着,望着那高大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迷蒙的晨雾中了。她慢慢低下失去,好像祷告似的在心里默默祝念:“同志,平安……希望你还回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林道静用“参加革命好多年了吧”打听江华的来历,而江华以“在煤矿上”巧妙回避,表现了他的老练。 B . 从小说中两人的对话可以推知,林道静是学校的一名青年教职员,而江华则以隐藏的身份从事革命工作。 C . “摆弄着衣角,小声说”反映了林道静因江华的话而反思自己,为自己的“空空洞洞”感到惭愧的心理。 D . 江华让林道静多和工人农民家庭来往交友,指出劳动者常拥有实际精神,可见他有联系工农的工作经验。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引用《五月的鲜花》歌词,表达了林道静对革命志士的崇高敬意,也为后文她走向革命做铺垫。 B . 小说称呼反映人物关系的变化,林道静对江华的称呼从“老江”到“同志”,表明二人革命情谊的升华。 C . 小说的环境描写具有暗示性,如“东方已经发白”暗示革命形势有了转机,“迷蒙的晨雾”暗示江华前路凶险。 D . “昨夜我们正开着会……”等内容采用补叙手法,交代江华受伤的经过,揭开前文“还有什么人!”的悬念。
    3. (3) 小说是如何塑造江华这一革命者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展现了以林道静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3. (2023高一下·东莞月考) 文言文阅读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 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 , 匿于穷巷。子赣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史记·货殖【注】列传》,有删改)

    【注释】货殖: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B .   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C . 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D . 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湖,指江河湖海。《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中的“江湖”即为此义。 B . 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周朝初官至太师,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后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 C . 糟糠,文中指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后多用来指曾经共患难的妻子,如《东坡志林·梁贾说》中的“居富贵者不易糟糠”。 D . 昆弟,文中指兄弟,后也比喻亲密友爱。陈鸿《长恨歌传》“叔父昆弟皆列位清贵,爵为通侯”中的“昆弟”即“亲密友爱”的意思。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货殖生利,要洞悉“时”“用”。在计然看来,要善于将“时”与“用”二者相对照,了解货物何时为人所需,货物贵到极点时,就要及时卖出。 B . 子赣不仅学业有成,且经商有道,故能平交诸侯。子赣善于贱买贵卖,获利丰厚,他曾结驷连骑,以束帛之币前往原宪之处炫耀。 C . 谋财兴家,应择地、择时、择人。范蠡功成身退后选择陶邑隐居,借助陶邑的位置优势,随机应变,与时逐利,富有之后,行仁德之事。 D . 白圭擅长把握市场行情,捕捉商机,强调随机应变,且能节欲修身,坚守仁德,果敢决断,正确取舍,其经商之道常被后人效仿。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②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5. (5) 根据文意,简要概述句践能够灭吴称霸的原因。
  • 4. (2023高一下·东莞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卧病书怀

    (宋)陆游

    衮衮年光挽不留,即今已白五分头。病中对酒犹思醉,梦里逢人亦说愁。

    青海战云临贼垒,黑山飞雪洒貂裘。丈夫有志终难料,憔悴渔村死即休。

    1. (1) “病中对酒犹思醉,梦里逢人亦说愁”一联,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下列诗句采用相同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
      A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B .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C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2) 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说明。
  • 5. (2023高一下·东莞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两句是:
    2. (2) 《六国论》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
    3. (3) 《阿房宫赋》感叹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深刻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秦统治者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 6. (2023高一下·东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梨园戏诞生在福建泉州,和闽南方言文化    ①   , 韵味浓厚。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一度面临断层失传的梨园戏不仅生存下来,而且发展得很好。10多年来,每逢周末和演出季,500多个座位的剧场座无虚席。

    梨园戏虽剧种古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只能做传统戏。由梨园戏传承中心创作的融合了梨园戏艺术形式和红色题材精神内核的戏剧《英雄虎胆》以全新的艺术形象演绎了红色故事。《英雄虎胆》利用梨园戏独特的幕后“回声报事”的表现手法,虽只有3个演员,却营造出    ②    的效果。

    梨园剧团团长经常告诫演员,一个演员在学徒期时,重在模仿;   ③   时,容易浮躁;沉淀之时,往往也是瓶颈期;有所突破时,进入成熟期。这之后,需要积累大量的舞台表演经验。只有有传统、有生活、有观众、有心,才能让古老的戏曲生机不断,枝繁叶茂。梨园戏,如果只是躺在“模仿借鉴”的温室里,迟早有一天要走进博物馆。

    1. (1) 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3高一下·东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①                       。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②                        ;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③                    。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 .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 .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D .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一下·东莞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中学生觉得升学无望,天天上课打瞌睡;某学生考上北大却又不去报到,连续多次选择复读,只为挣取高额高考奖学金;某中学学生为方便自己,经常把共享单车停在非机动车道上;某大学寝室常常昼夜游戏,视逃课为家常便饭;某大学毕业生,低层次工作瞧不上,高层次工作干不了,就通过网络做牟取暴利的校园贷;某青年为成网红,假称徒步西藏……

    这些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新时代的青年应承担怎样的使命呢?请联系社会现实,以“我们的使命”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①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国旗下的演讲稿;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