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上海音乐学院安师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

更新时间:2023-07-04 浏览次数:16 类型:期中考试
一、
  • 1. 按要求填空。
    1. (1) 诵明月之诗,
    2. (2) ,人亦念其家。,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 (3) 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4. (4) 千乘之国,,加之以师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 (5)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流连山景、不知不觉已是暮色四合的两句是“”。
  • 2. 加点字解释。
    1. (1) 冀君实或恕也
    2. (2) 义而后动
    3. (3) 永保无疆之
    4. (4)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
    5. (5) 刑人如恐不
  • 3.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1)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 (2)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4.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每当我们创作作品,我们即在进行某种叙事。________。________。

    ①艺术对情感的表现,并不是单纯地把情感宣泄出来

    ②但不含叙事的情感流露,难以形成作品

    ③情感必须置入一个感性的形象才能真正得到表现并且被保存

    ④只是痛苦了、流泪了、高兴了、笑了,都不是作品

    ⑤叙事是艺术表现和保存情感的基本方式

    A . ⑤④①③② B . ⑤①③②④ C . ③①④⑤② D . ③①⑤②④
  • 5. 小明诚请李老师担任他的生涯导师,他提交的书面申请中语言表达不得体一处是( )。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

    我是高一(1)班的小明。【甲】早就听说您德高望重 , 对学生关爱有加,指导有方,【乙】我对您十分仰慕 , 恳请您担任我的生涯导师。【丙】若能如愿 , 我将加倍努力!【丁】希望您尽早答复 , 不胜感激!

    敬祝

    教安!

    您的学生 小明2022年9月15日

    A . B . C . D .
二、
  • 6.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算法推荐时代的“过滤气泡”

    ①2016 年,“后真相”被《牛津词典》选为年度热词,“后真相”的释义为:诉诸情感和个人的信念要比客观事实对形塑公众舆论的作用更大。很多学者把它与社交媒体和个性化推荐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社交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推动了假新闻的泛滥;同时社交媒体所使用的算法技术,导致了“过滤气泡”效应,使公众更不易接触到与自己想法相左的信息,加剧了群体偏见。

    ②“过滤气泡”最早由互联网活动家帕里泽提出。他发现两个人使用谷歌检索同一词语,得到的结果页面可能完全不同;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浏览同一个新闻事件,看到的新闻倾向也可能完全不同。比如2010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帕里泽委托两位住在北部并且受教育程度相似的朋友在谷歌上搜索有关的消息。一位获得了其深水地平线漏油事件的信息;另一位获得的却是关于该公司的投资信息。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可以精准掌握用户偏好,为用户过滤掉异质信息,打造个性化的信息世界。但与之同时,信息和观念的“隔离墙”也会筑起,令用户身处在一个“网络泡泡”的环境中,阻碍多元化观点的交流。帕里泽将此称为“过滤气泡”。

    ③尽管“过滤气泡”受到高度关注,但事实上仍属于“新瓶装旧酒”。早在十多年前,有关“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协同过滤”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传播学家桑斯坦认为,信息的协同过滤会造成信息窄化,使群体成员倾向于加强与本群体的联系, 忽略同外部世界或者其他群体进行信息交流,导致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促使“信息茧房”的产生。处于“信息茧房”之中的公众有如“把自己封闭在自我设计的回音室里,每个人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见会不断被重复,异质的观点会被过滤掉,这无异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也有学者把“回音室”效应与虚假新闻联系在一起,认为社交媒体上聚合了相似的信息和同样的观点, 使人们原本的态度不断被印证和强化,隔离了其他领域的信息和异己的表达。人们听到的只是封闭空间内被 放大的回声,而不是网络空间中全面而真实的声音。

    ④问题在于,随着算法推荐时代到来,大数据公司通过智能技术手段获得用户的阅读搜索痕迹,总结用户的习惯、兴趣和偏好,为特定群体实现精准内容发放已经成为一 种常态化操作。新闻传播概念实现了从“人被动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到“内容主动定位到感兴趣的人”的转变。用户的兴趣习惯成为内容推荐的核心要素,用户不再需要手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机器算法代替用户完成了选择的过程。

    ⑤正是出于对被左右的选择权的忧虑,人们尝试开展一系列“戳泡运动”来进行矫正, 但这些措施总体上看只是一些算法逻辑上的技术调整,针对的是那些已经认识到“气泡”并意图解决“气泡”的用户。事实上,“过滤气泡”的形成非常复杂:既有算法推荐技术的推波助澜,也有人性和情感结构的内在需求,还与社会结构和权力息息相关,我们对此既不能过于乐观,也不必过于夸大“过滤气泡”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如果没有算法过滤技术,我们注定会被信息洪流所淹没。另一方面从前那种传统的、非定制的新闻也未必能保证多样性。 “我们必须要弄清楚,是经过滤的媒体世界造就了我们所见的在线集结,还是本来就拥有不同信念的人建构了自我增强的过滤器”。这是一场技术与人性的较量,“戳泡运动”不仅需要不断改进算法技术,使用户可以接触到多元化的观点,还需要借助一个平等、自由、开放而理性的公共领域平台,开展协商对话,凝聚共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本之道。

    (原文有删改)

    1. (1) 第③段加点的“新瓶装旧酒”在文中指的是用新概念“过滤气泡”去分析、讨论内容实质相同的信息过滤问题。
    2. (2) 根据本文文意,下列现象不属于“过滤气泡”的是( )
      A . 搜索引擎利用搜索数值关系向用户进行关联词推荐。 B . 购物平台利用历史订单信息为客户提供“猜你喜欢”个性化广告服务。 C . 父母师长根据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制定未来发展规划。 D . 网络阅读平台为用户随机推荐热门文章,并记录用户阅读情况。
    3. (3) 对本文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假新闻的泛滥归咎于社会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 B . “信息茧房”导致了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 C . 机器算法代替用户手动选择新闻内容是未来新闻传播的方向。 D . “过滤气泡”是技术、人性、社会结构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4. (4) 不能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 从算法逻辑方面做技术调整无法根除过滤气泡。 B . “过滤气泡”会抑制理性对话,强化公众偏见。 C . 对算法技术进行价值探讨有助于维护公众利益。 D . 算法过滤技术能够使人们不被信息洪流所淹没
    5. (5) 有人认为当下互联网的文化环境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分析的乡土文化环境有相似之处,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下面材料,从现象和原因两方面阐述你的看法。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 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 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 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经常保存。”

      (选自《乡土中国》之《再论文字下乡》)

  • 7.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影青瓷

    ①纪项是铜城有名的收藏家,闲着没事就爱到乡下转悠。几年下来,还真淘了不少宝。

    ②这天,纪项来到凤庄,无意中看到一户人家有只宋代的影青瓷。那是一只小瓷碗,保管得很好。虽然不是什么大宝贝,但在铜城,这种东西已经很少见。纪项就问主人丁大爷,这个碗卖不卖?

    ③丁大爷摇摇头,不卖,这是咱家唯一的宝贝哩。纪项很想得到这件宝贝,开了三千元的价钱,丁大爷还是不卖。纪项只好作罢,都说宝贝与有缘人为伴,若是无缘,即使煞费苦心也只能擦肩而过啊。

    ④纪项回家后,常常想起凤庄看到的那件影青瓷。按理说这样的一个小宝贝,纪项是不屑一顾的,他家里的藏品都有半屋子了。之所以想得到这件影青瓷,是因为它另有一番深意。铜城是个千年的瓷乡,仅岭垌村在宋时就有影青瓷窑一百多座。而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铜城这个与景德镇相距甚远的小地方,能生产出与之相媲美的影青瓷,可见当时铜城制瓷技艺之高超。世事沧桑,现在铜城所产影青瓷存世量已极少。

    ⑤不久,纪项又像往常一样去城南的古董街淘宝。在街上没走几步,看到几个人围在一起,拿着一件东西谈论它的真假与来历。纪项便凑了上去,一看,那不正是他在凤庄丁大爷家看到的影青瓷么?

    ⑥卖主是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长得结实憨厚。看的人大概价钱给得很低,小伙子有点着急,他从一个中年人手中拿回瓷碗,说你们都不识货,别看了,人家给了三千块我爷爷还舍不得卖呢。围观的人就发出一片不屑的嘘声。

    ⑦纪项问,那你要多少钱呢?小伙子说,如果你中意,一口价,五千元。

    ⑧纪项从小伙子手中取过瓷碗,仔细看了看,确实是那天他在丁大爷家看到的那件影青瓷。便说,这瓷器是铜城岭垌窑的产品,值不了那么多。

    ⑨小伙子看着他,说这是咱铜城的“土产”不假,但它与景德镇的影青瓷比,品质一点也不差。小伙子头头是道地说过,顿了顿,一脸无奈地说,如果不是爷爷病了急等钱用,我还舍不得卖呢。纪项看着小伙子,说货物要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你要的价确实过高了。

    ⑩也许看出纪项是个识货的行家,小伙子问纪项,那你能给多少?纪项伸出三个手指头。围观的人中有人说,三百也高了。小伙子急了,三百我拿回家去。纪项说,一口价三千元。卖,我就拿走。

    ⑪小伙子看了看纪项,又看着瓷器好一会儿,眉头一皱,额头上的几道皱纹变得更深了,好一会儿才点头,算是成交。

    ⑫小伙子拿了钱,急匆匆地向车站方向走。纪项看着焦急而又匆忙的小伙子,在他走出十几步后,把他叫住了。小伙子回转头,不解地看着纪项。纪项边迎上去边问,你在哪里工作呢?

    ⑬小伙子看了看脚下,说没有工作。纪项就问他愿不愿意去做古董销售,铜城最大的古董店德宝坊是他朋友开的,正缺人手。

    ⑭我对古董不在行,行吗?小伙子诚惶诚恐地问。

    ⑮一个人,只要肯学肯吃苦,干什么都行,纪项笑着说。在纪项的推荐下,小伙子去了德宝坊。

    ⑯转眼十几年过去。小伙子已经成为德宝坊最有名的古董鉴别师,认识他的人都不叫他的名字丁二根,也不叫他丁老师,而是叫他丁一眼,因为他鉴别物品时看上一眼就知真假。

    ⑰一天,丁一眼来到纪项家,说想求一件事,他说,我爷爷快不行了……没等丁一眼说完,纪项拉着丁一眼的手,说,走,去看看你爷爷

    ⑱病床上的丁大爷奄奄一息,见到纪项,呆滞无神的双眼亮起一道光。看着气若游丝的爷爷,丁一眼说,纪老师,我爷爷一生视为宝贝的那件影青瓷,十多年前我卖给您收藏了,今天,我想把它赎回,多少钱都行,我要让它陪着爷爷。

    ⑲丁大爷向丁一眼招了招手,似有什么话要对他交代。丁一眼上前一步,把耳朵凑了过去。丁大爷吃力地告诉丁一眼,在他卖了影青瓷的几天后,纪项就把那件影青瓷还给了他,还给了他一笔钱治病……丁大爷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渐渐说不清楚了。

    ⑳丁一眼从爷爷变动的口型中能感受到爷爷想要对他说什么。爷爷说完后,丁一眼看着纪项,感慨万千道,纪老师,谢谢您!

    ㉑纪项拍了拍丁一眼的肩膀说,宝物,要留在真正爱宝的人那里。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

    1. (1) 这篇小说把叙述语言与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内心独白融合了起来,请以第③段为例,对此加以赏析。
    2. (2) 分析第⑨段和第⑩段议价的场景对塑造纪项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3. (3) 小说第⑲段的情节出人意料,细加品味又合情合理,这与诸多细节的成功刻画密不可分,请从这一角度对第⑰段画线部分的细节描写加以赏析。
    4. (4) 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暖心小说”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
  • 8.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红楼梦》第48-49回,因薛蟠外出香菱被带进大观园,跟林黛玉学习写诗。黛玉让她以“昨夜的月”为描写对象练习。她先后写了三首,下面是第一首与第三首。

    (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1. (1) 香菱即甄士隐的女儿(填人名)。
    2. (2) 下列说法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B . 上面两首诗都是近体诗。 C . “玉镜”“冰盘”都是借代,指月亮。 D . 两首诗体现出作者对色彩感觉敏锐。
    3. (3) 黛玉评论前一首“措辞不雅”,众人评论后一首“新巧有意趣”,请具体说说后一首哪些地方优于前一首。
  • 9.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擢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②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③十七年,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 , 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有删改)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教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⑤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⑥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1.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谏议大夫访以政术

    2. (2) 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有经国之才(    )

      A . 平素 B . C . D . 不俗
    3. (3) 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古之名臣,何以也(  )

      A . 增加 B . 更加 C . 好处 D . 超过
    4. (4) 对第③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B .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C .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D .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5. (5) 将第⑤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6) 请结合选文,从唐太宗角度梳理探究“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 10. 补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材论

    〔宋〕王安石

    ①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何也?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以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②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然后知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③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④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  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1. (1) 可填入第一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上本无人才,只要出现特定的历史契机,人才就会出现。 B . 世上本无人才,只有出现特定的历史契机,人才才会出现。 C . 人才本来就有,只要提供发挥才能的条件,就会发现人才。 D . 人才本来就有,只有提供发挥才能的条件,才会发现人才。
    3. (3) 分析第②段画线处比喻论证的作用。
    4. (4) 关于人才,王安石在文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观点?他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三、
  • 11. 有人说,不能提供经验的经历是缺乏意义的。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