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地理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年中考地理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4 浏览次数:103 类型:中考真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0分)
  • 1. (2023·连云) 如图为“某节气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读图完成各小题。

    1. (1) 此时,太阳直射在( )
      A . 南回归线 B . 赤道 C . 北回归线 D . 北极圈
    2. (2) 该节气为( )
      A . 春分 B . 夏至 C . 秋分 D . 冬至
  • 2. (2023·连云) 如图为“太行山南段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各小题。

    1. (1) 大致自西向东流的河段是( )
      A . L1 B . L2 C . L3 D . L4
    2. (2) 该地早期形成的村落可能位于( )
      A . ①处 B . ②处 C . ③处 D . ④处
  • 3. (2023·连云) 如图为“非洲气候和主要河流分布图”,读图完成各小题。

    1. (1) 能反映热带雨林气候特征的是( )
      A . B . C . D .
    2. (2) 流量最大的河流是( )
      A . 尼罗河 B . 尼日尔河 C . 刚果河 D . 赞比西河
  • 4. (2023·连云) 如图为“某铁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各小题。

    1. (1) 该铁路线是( )
      A . 青藏铁路 B . 川藏铁路 C . 成昆铁路 D . 宝成铁路
    2. (2) 该铁路线经过( )
      A . 昆仑山脉 B . 祁连山脉 C . 横断山脉 D . 喜马拉雅山
    3. (3) 该铁路线沿线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其原因是受到( )
      A .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的影响 B .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的影响 C . 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的影响 D .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的影响
  • 5. (2023·连云) 如图为“巴西人口、主要城市、矿产资源和部分农作物分布图”。读图完成各小题。

    1. (1) 贝洛奥里藏特、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所在的三角地区,其主要工业部门是( )
      A . 钢铁工业、纺织工业 B . 造船工业、化学工业 C . 木材工业、汽车工业 D . 石油工业、食品工业
    2. (2) 与科伦巴地区相比,该三角地区发展工业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①矿产多样

      ②能源丰富

      ③海运便利

      ④人口众多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6. (2023·连云) 如图为“呼伦贝尔市地图”,读图完成各小题。

    1. (1) 从博克图到呼伦贝尔,沿途自然景观的主要变化( )
      A . 草原→荒漠 B . 草原→森林 C . 荒漠→草原 D . 森林→草原
    2. (2) 影响该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土壤 B . 水分 C . 热量 D . 光照
  • 7. (2023·连云) 如图为“柴达木盆地地图”。读图完成各小题。

    1. (1) 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的原因是( )
      A . 矿产资源丰富 B . 稀土资源丰富 C . 生物资源丰富 D . 森林资源丰富
    2. (2)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该地应治理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A . 耕地退化 B . 湿地退化 C . 林地退化 D . 草地退化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 8. (2023·连云) 如图1为“中亚在世界的位置图”,图2为“中亚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简要评价中亚的地理位置。
    2. (2) 填空,完成对咸海形状变化原因的推测。

  • 9. (2023·连云) 如图为“中国主要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西部地区主要以(农业生产部门)为主,东部地区主要以(农业生产部门)为主。
    2. (2) 东部地区中,甲、乙、丙三地发展农业共同的优势气候条件是
    3. (3) 位于西部地区的甘肃省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该省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利用(水源),在绿洲地区发展(农业)。
  • 10. (2023·连云) 如图为“黄河流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地上河”主要位于黄河(河段)。
    2. (2) 分析“地上河”的形成原因。
    3. (3) 简述治理“地上河”的主要措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